中国双减政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科技管理所 劉華美所指導 王郁捷的 德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與法制之研究 (2017),提出中国双减政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排放減量、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法、德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研發科技與資訊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翁國亮所指導 羅金明的 物聯網應用於能源與環境品質管理研究- 以某科技大學教室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能源管理、環境品質管理、物聯網、可擴充裝置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国双减政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国双减政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德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與法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国双减政策的問題,作者王郁捷 這樣論述:

隨著氣候變遷,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甚大的影響,《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Climate Framework Convention, UNFCCC)》生效後,從1995年即在柏林召開的締約國大會COP1,直至2015年巴黎舉行的COP21,甚至即將在德國波昂舉辦的2017年COP23,不斷探討面對氣候變化,人類該如何因應及避免氣候變遷的加劇,呼籲各國應擔負溫室氣體減量的責任,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與《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要求締約國定期制定排放減量目標,以徹底執行實質減量。根據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每

年出版的報告顯示,德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總噸數為全球前十名,亦為歐盟內為最大排放量國,但在氣候變遷表現指數(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的排名卻也為十大排放國之首,德國這世界工業龍頭在工業發展的同時也為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努力。為了實現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的約定,德國亦制定了許多關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法制,如德國在2004年即通過《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法(Treibhausgas-Emissionshandelsgesetz, TEHG)》、《德國聯邦分配法令(Zuteilungsgesetz, ZuG)》等。本文透過對文獻的整理、歸納和分析,先說明德國

歷年來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再以資料庫中溫室氣體排放的數據呈現至目前為止的溫室氣體減量狀況。並以德國聯邦之官方網站和官方新聞稿為資料蒐集對象,研究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政策演進,進一步探討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法制的重點內容,以究明德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關鍵,希望藉由本研究提供我國溫室氣體減排可行的參考對策。

物聯網應用於能源與環境品質管理研究- 以某科技大學教室為例

為了解決中国双减政策的問題,作者羅金明 這樣論述:

能源與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基礎,能源不當使用造成環境汙染與氣候變遷。資通網路時代來臨,透過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將能源與環境聯結。人類活動與能源的使用透過物聯網的連結,可以透過分析與控制有效減緩與預防環境的破壞。本研究以某科技大學教室,應用感測裝置以及物聯網技術,將室內空氣品質資料(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懸浮微粒濃度)與空調設備能耗資料(空調機、低溫差送風機等)紀錄到資料庫,建立室內空氣品質與空調能耗資訊記錄平台。本研究主要貢獻在於整合多樣感應裝置,建立可擴充環境偵測系統。並透過環境大數據資料庫,提供及時資訊以及歷史資料分析。最後結合數據分析以及及時資訊控制空調設備達到節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