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青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碩(博)士班 徐亞湘所指導 唐緯庭的 民族想像與其縫隙 ——以國劇運動、新國劇運動、新歌劇實驗為例 (2021),提出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青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族想像、國劇運動、田漢、新國劇運動、王泊生、新歌劇實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周志煌所指導 蔡孟倩的 江紹原學思歷程及其民俗論述(1920-1932)─以報刊場域為核心的展開 (2020),提出因為有 江紹原、民俗論述、報刊場域、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青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青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族想像與其縫隙 ——以國劇運動、新國劇運動、新歌劇實驗為例

為了解決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青島的問題,作者唐緯庭 這樣論述:

中國的現代戲劇發展有一個與生俱來的斷裂,從「話劇」發展始於對改良與借鑑之執著,並以在光譜上朝「戲曲」的另一端前進是為主流時,便註定了斷裂的生成。此種斷裂所形成的空白與罅隙造成本論文所關注的研究對象:1925年余上沅、趙太侔、聞一多等人所推行的國劇運動、1928年田漢發起的新國劇運動,以及1930年代王泊生的新歌劇實驗時常處於尷尬的位置。在以話劇為主的論述中,因其試圖對所謂「舊劇」的繼承而不被重視;在以「戲曲」為主的論述中,又因其話劇色彩而少被關注。其次,中國現代戲劇的起源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時代實用特質,其中對於民族(nation)話語之執著佔很大的因素,中國學界對「話劇民族化」、「民族化」等詞

彙運用的層出不窮可見此影響甚至延續至今。這樣一種傾向時常導致藝術家的「政治身分」重於創作本身,使得個人主體以及戲劇行動看上去像是一種民族想像建構的再延續,而個人生命經驗與感受的厚實感就在這樣一種「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的方式下消解了。本文意欲探究的,便是此特定時代下的劇史「縫隙」,即那些被概念平面化的個人。希冀以研究對象個人生命存在的感受與困惑、戲劇理論的探討與實踐經驗等微觀角度作為「縫隙」,重新打開對於該時代劇運以及劇人的理解,將對中國話劇史研究的深化有所助益。

江紹原學思歷程及其民俗論述(1920-1932)─以報刊場域為核心的展開

為了解決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青島的問題,作者蔡孟倩 這樣論述:

江紹原於二十世紀20至30年代報刊場域發表逾八百篇小品文論,內蘊鎔鑄多元學科與中西文化思想之民俗論述前瞻觀點,能超越社會階級與整合學科藩籬,於當時的報刊場域帶動輿論的效應。鑒於這些小品文的論據內容多著重於觀念的啟發與引導,且多游移於主流與非主流學術論述間,因而更能顯示江紹原治學之多元趨向與撰述風格之兼容並蓄,至今仍深具學術研究價值。綜觀江紹原的研究歷程與報刊的關係密切,報刊場域的動態,即是江紹原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亦是其學術研究連結生活的寫照,故本論文即從報刊場域的動態中,勾勒出江紹原之學思歷程與民俗論述開展的軌跡。首先從已出版的專書成果,析論江氏民俗論述之論據內涵;其次是從報刊的文章發表動

態中,捕捉江氏研究議題的發端點、汲取知識的軌跡、活用報刊網絡的策略,凡此皆可視為江紹原動態之思想內蘊開展的歷程。細查江紹原於報刊場域,能適時地變換成作者、讀者、編者,並能活用報刊網絡運作的屬性───「即時性傳播」、「跨域性效應」、「延續性互動」,而帶動報刊場域中知識社群互動交流之效應,孕育具匡正輿論之理性思維意識的新文化人。揆諸江氏研究民俗等議題的發展困境,諸如研究材料的短缺、研究方法與詮釋的分析未能形塑成更周延的理論與原則等,因而造成許多希冀完成的研究計畫,會伴隨著政局的動盪或個人際遇的波折而中止。但其於研究議題中所拋出的問題意識,如同眾多待發芽的研究種子,隱微蘊藏而成為各學科發展相關知識話

語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