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圖大圖鑑pdf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鄭麗榕所指導 許玉欣的 傳說、利用與保育:近代臺灣海洋史中的鯨豚 (2021),提出中國歷史地圖大圖鑑pdf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鯨豚傳說、捕鯨、漁業史、海洋史、海洋文化、海洋保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 洪明宏所指導 蔡 箴的 小琉球在地創生之視覺設計策略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小琉球、在地創生、視覺設計、設計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歷史地圖大圖鑑pdf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歷史地圖大圖鑑pdf,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傳說、利用與保育:近代臺灣海洋史中的鯨豚

為了解決中國歷史地圖大圖鑑pdf的問題,作者許玉欣 這樣論述:

鯨豚在現今作為海洋生態的指標生物,但除此之外,臺灣為一擁有豐富鯨豚生態的海島,在島嶼歷史中,人們對鯨豚的認識、互動與利用,同樣能作為海洋文化與觀念的展現。本論文欲於近代臺灣海洋史中加入非人動物的視角,檢視鯨豚在近代初期、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歷史脈絡下,所反映而出的傳說、利用與保育三種面貌,並以此透視長時間下,鯨豚、海洋觀念上的變化與意義。在日治時期以前,臺灣並無發展出商業性的捕鯨活動,不過作為一個海島,與鯨豚的相遇早在荷治時期,就已悄悄反映在鯨油貿易蹤跡當中。而至19世紀開始,地方志、遊記以及在臺西方人的紀錄中出現鯨豚的身影,並有如漢人對鄭成功與大鯨的傳說想像,以及原住民族中的鯨豚傳說,再再反映

了人們對巨大而神祕的鯨豚印象,以及寄託於鯨豚的海洋情懷。日治時期,隨著日本母國捕鯨文化與技術的帶入,臺灣的鯨豚資源被有計劃的調查與捕撈。自1913年起,南灣(大板埒)開展捕鯨業,鯨豚被視為經濟性動物,直至1943年,大板埒捕鯨結束,總共捕獲多達800頭的鯨豚。日本母國的捕鯨文化和技術,影響了臺灣對鯨豚與海洋的觀念,鯨豚成為可以大量捕撈的商業海洋資源,更從中可見捕鯨業與日本的關係,呈現高度仰賴母國的日本內地人漁業性質;再者,在大量被捕撈的座頭鯨數量中,也反映了臺灣的海洋生態史。戰後臺灣在漁業增產、地方經濟利益下,重新恢復捕鯨業,並持續將鯨豚作為經濟性動物來利用,分別在1950年代與1970年代開

展,前者為位於香蕉灣的沿海捕鯨、後者則進行遠洋工船式捕鯨。1980年代,隨著保育觀念以及美國壓力影響下,臺灣政府於1981年公布停止商業捕鯨,但直至1990年澎湖沙港事件後,鯨豚才正式納入保育法令當中。1990年代,在鯨豚保育觀念的開展,以及對本土的關懷下,鯨豚書寫興起,同時鯨豚成為了海洋國家的象徵,代表著保育與本土的觀念,重新定義了鯨豚對人、以及臺灣島嶼的意義。17世紀的鯨油、以及19世紀開始直至1990年代末之間,鯨豚在臺灣島嶼上的變化,作為檢視海洋生態與海洋觀念歷程的意義,與此同時,更反映了島嶼複雜而多元的海洋與海洋文化史脈絡。最後,從臺灣島上的鯨豚歷史,吾人也可再思臺灣與海洋、環境的關

係。

小琉球在地創生之視覺設計策略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歷史地圖大圖鑑pdf的問題,作者蔡 箴 這樣論述:

本研究由發現島上問題,即人口外流、環境危害兩點,加上研究者之背景為移居至臺灣本島的琉球鄉民,期望透過方法試圖解決當地問題,也希望藉由本論文使島上在地文化發揚,故而促成此次研究。研究者首先透過文獻探討,得知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及小琉球之相關研究,也藉由土溝村社區營造、金門串街路計畫兩個設計案例之分析,從中了解一社區之活化如何起步、規劃,提供本研究撰寫設計策略之參考與借鏡;同時,探究小琉球歷史文化、環境特色、發展現況等當地相關資料,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先備知識。再者,本研究更從田野調查、觀察與訪談中實際探尋島上生活的樣貌,除觀察人與人、人與地之間的互動,受訪對象亦分為在地人、移居者、設籍者、非在地人四

類,研究者將觀察與訪談過程逐一紀錄、彙整,不僅了解更島上環境、生活與文化,也發現島上發展優勢—觀光資源豐富、閩南特色建築等,以及待解決問題—人口外移、環境髒亂。經由以上觀察與訪談,藉以奠基研究架構之基礎,增強本研究之客觀性及可信度,此也成為第一手之重要資料。研究者將文獻探討、觀察與訪談之結果,作為設計策略撰寫之依據,也透過心智圖發想,由生活文化、物產資源、市容環境三方面為方向進行策略思考。本研究之設計策略分為短期、中期、長期三階段,短期階段初步對小琉球進行各方面整合,如人力、組織架構、居民想法、島上象徵、經費找尋等,並透過傾聽及溝通取得團隊與居民之共識;中期階段為初步執行階段,執行過程逐漸掌握

何種方法對居民、環境較為合適,居民們也透過活動的執行了解彼此,凝聚向心力。而長期階段主要依據中期階段所執行之策略加深加廣,對內將重點放在居民的自主參與及永續經營上,對外則宣傳島上特色及環境宣導,期望能使居民自發性地維護這塊土地,亦讓外地人看見小琉球不為人知的文化與故事。本研究之結果,除了了解小琉球人與地之關係、島上生活文化,找出小琉球之優勢及需解決問題,亦發現島上許多特色皆由環境因素所致,如珊瑚礁景點、漁村文化等,也深知自己對於島上仍有許多不瞭解之處;而撰寫設計策略時,研究者從以人為本角度出發,思考何種方式才是對小琉球及居民最為合適,亦從中學習整合及系統化。本研究所擬訂之設計策略,期望有助於發

揚島上文化、行銷小琉球特色,亦期待研究者日後能透過此設計策略,持續致力於小琉球在地文化的執行與規劃上,以傳承及維護當地文化與特色,同時讓在地人對這座島嶼產生認同感,鼓勵年輕人重新回到島上,使外地人看見小琉球的「內在美」,並朝永續經營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