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 多肉 農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北部 多肉 農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艾米.史都華寫的 醉人植物博覽會 和愛莉絲.華特斯的 食滋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貓頭鷹所出版 。

萬能科技大學 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研究所 李佳晉所指導 李珍妮的 探討美容工作室消費者體驗行銷與再次消費之相關研究-以滿意度為中介變項 (2021),提出北部 多肉 農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體驗行銷、滿意度、再次消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家安全碩士在職專班 蔡育岱所指導 黃鈺峰的 網路虛假訊息與臺灣現行查核及審查機制-以政府機關常見受理案件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虛假訊息、事實查核、社群媒體、協力廠商查核組織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部 多肉 農場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部 多肉 農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醉人植物博覽會

為了解決北部 多肉 農場的問題,作者艾米.史都華 這樣論述:

書寫花草果樹製酒的豐富知識及源流歷史 體驗絕品佳釀的醇酒風華 品酒人士的最佳百科 × 饋贈愛酒友人的首選禮物   清酒是用米釀造而成的嗎?   龍舌蘭酒跟仙人掌有關係嗎?   波本威士忌跟蘇格蘭威士忌的差別是什麼?   酒在人類的飲食文化裡占有極為重要的篇章,但每口佳釀得到完美演繹的機會卻微乎其微,關鍵在於大部分的人都輕忽了製酒的原料──植物。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艾米.史都華混合了生物、化學、歷史、語源學和調酒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及豐富插圖,幫助我們瞭解花、草、果、樹、蕈菇等各種製酒植物的產區及特性,讓你在調酒、品酒時精準掌握每種酒的獨特風味,成為真正懂酒的品醇客。 本書特色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艾米.史都華繼《邪惡植物博覽會》後又一力作   ★亞馬遜網路書店分類排行榜第一名、讀者四顆半星評價。   ★2013年3月亞馬遜網路書店當月選書。   ★2014年國際烹飪專業協會(IACP)評審選書。   ★2014年北加州書籍獎。   ★入圍2014年Annual Spirited Awards「最佳新雞尾酒 / 調酒書」最後決選名單。   ★收錄超過50種調酒酒譜。   ★附有上百幅植物插畫。 名人推薦   橡木桶洋酒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陳春安 總經理江敏惠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作者 艾米.史都華   對寫作主題的著迷很有感染力。-《舊金山紀

事報》   結合了學者對知識的好奇,和不怕弄髒手的園藝家的洞察力。-《普羅維登斯紀事報》   她深切明白,只要有熱情,司空見慣的事物也可以當成主題寫出一本好書。   她就是有辦法讓人對園藝世界感到熱血澎湃,即使那可能有點危險。—《紐約時報》 作者簡介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在加州北部擁有私人的毒物花園。已創作多部有關千姿百態自然界的作品。她的隨筆和評論多次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園林設計》(Garden Design)、《有機園藝》(Organic Gardening

)等知名讀物刊登。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廣播公司(ABC)節目〈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星期天早晨〉(Sunday Morning)等媒體做過她的特別專欄。曾榮獲包括「國家藝術基金會2006年度最具創造寫作獎」等多項殊榮。   艾米培育的「邪惡植物」園藝作品在美國各地展出,包括:布魯克林植物園(2009年夏季)、土桑市植物園(2010年冬季)、舊金山溫室花房(2011年夏季)。在「TLC旅遊生活頻道」〈蛋糕天王〉節目中,也可見到艾米所培育的植物。   著有《邪惡植物博覽會》(臺灣商務出版)、《Gilding

the Lily》、《The Earth Moved》、《Flower Confidential》、《From the Ground Up》、《Wicked Bugs》等。 譯者簡介 周沛郁   熱愛文學、音樂和電影,喜歡各種型式的語言,以及神祕不可解的事物,森林系碩士畢業之後投身翻譯,以擔任原文作者和讀者間的靈媒自許。譯有《邪惡植物博覽會》(臺灣商務出版)、「三腳征服者」系列、「繼承三部曲」系列、《碧塔藍》、「刀光錢影」系列、《垃圾男孩》、《失去嗅覺的廚師》等書。 開胃酒 xii 酒譜使用說明 xvii 【Part I】 發酵、蒸餾這兩個鍊金步驟相輔相成,創造了葡萄酒、啤酒和烈酒

認識主要釀酒原料:經典成分 龍舌蘭 蘋果 大麥 玉米 葡萄 馬鈴薯 米 裸麥 高梁 甘蔗 小麥 世界各地奇妙的釀酒原料:古怪酒類 香蕉 腰果果實 樹薯 椰棗 波羅蜜 馬魯拉 智利南洋杉 歐防風 刺梨仙人掌 銳藥竹 洋楊梅 羅望子 【Part II】 在我們的創意中加入各式各樣的自然之賜 藥草和香料 花 樹木 果實 堅果和種子 【Part III】 進入花園,遇上四季的植物調酒和裝飾,這些成分將在最後準備階段加入調酒之中(附有酒譜和豐富的園藝指導) 藥草 花 果樹 莓果和藤蔓 蔬果 餐後酒 其他資料 推薦閱讀 致謝 酒譜目次 調酒 經典瑪格麗特 Classic Margarita 法式武裝

干預 The French Intervention 西打杯 Cider Cup 瓦維洛夫韻事 The Vavilov Affair 鏽釘 Rusty Nail 古典雞尾酒 Old-Fashioned 苦艾酒雞尾酒 Vermouth Cocktail 皮斯可酸酒 Pisco Sour 黑金 Black Gold No. 1 清酒特調 No. 1 Sake Cocktail 曼哈頓 Manhattan 蜜汁 Honey Drip 黛琦莉 Daiquiri 莫希多 Mojito y Mas 刺梨仙人掌桑格莉亞 Prickly Pear Sangria 月桂蘭姆 The Bay Rum 茅香雞尾酒 

Bison Grass Cocktail 皮姆之杯 Pimm’s Cup 史卓威博士的蘇茲和蘇打 Dr. Struwe’s Suze and Soda 莫斯科騾子 Moscow Mule 經典馬丁尼 The Classic Martini 鄧比的臨別一語 ombey’s Last Word 完美茴香酒 The Perfect Pastis 薩茲拉克 Sazerac 傑瑞.湯馬斯的攝政雞尾酒 Jerry Thomas’ Regent’s Punch 與綠仙子共舞 Dancing with the Green Fairy 飛行 The Aviation 香檳雞尾酒 The Champagne co

cktail 馬曼尼琴通寧 The Mamani Gin & Tonic 花旗松探險 The Douglas Expedition 皇家聖誕樹 Royal Tannenbaum 馴鹿 Caribou 瓦倫西亞 Valencia 基爾 Kir 布魯克林雞尾酒(混合版) The (Hybridized) Brooklyn Cocktail 黑刺李琴費士  Sloe Gin Fizz 紅獅混合版 Red Lion Hybrid 內格羅尼 Negroni 美女你好 Ciao Bella 法蘭克梅爾的探險 he Frank Meyer Expedition 血橙側車 Blood Orange Sidec

ar 羅密歐琴費士 Ramos Gin Fizz 邁泰 Mai Tai 美景餐廳的愛爾蘭咖啡 Buena Vista’s Irish Coffee 華克波西的薄荷朱利普 Walker Percy’s Mint Julep 薰衣草接骨木花香檳雞尾酒 Lavender-Elderflower Champagne Cocktail 薰衣草馬丁尼 Lavender Martini 傑克玫瑰 Jack Rose 弗雷齊耶韻事 The Frézier Affair 臉紅瑪麗 Blushing Mary 糖漿、萃取、裝飾物 刺梨仙人掌糖漿 Prickly Pear Syrup 鐵線蕨糖漿 Capillai

r Syrup 接骨木花露 Elderflower Cordial 阿拉伯膠糖漿 Gomme Syrup 自製義式酒釀櫻桃 Homemade Maraschino Cherries 自製胡桃利口酒 Homemade Nocino 花園萃取糖漿 Garden-Infused Simple Syrup 自製橄欖 Bring Your Own Olives 自製石榴糖漿 Homemade Grendadine 伏特加萃取 Infused Vodkas 檸檬酒及其他利口酒 Limoncello and Other Liqueurs 花園雞尾酒:實驗樣版 Garden Cocktails: A Temp

late for Experimentation 冷藏酸黃瓜 Refrigerator Pickles 開胃酒   這本書的靈感來自於在奧勒岡州波特蘭園藝作家交流會的一次巧遇。當時我和來自土桑市的龍舌蘭與仙人掌專家史考特.卡宏(Scott Calhoun)坐在某間旅館的大廳。他剛拿到一瓶當地生產的上好琴酒「飛行」(Aviation)。「我不大愛喝琴酒。我不知道要拿這個做什麼。」他這麼說。   但我知道。   「我有份酒譜,你試過後一定會愛上琴酒。」我說。他半信半疑,但我繼續說下去:「我們需要新鮮的墨西哥辣椒,一點胡荽葉,幾顆櫻桃番茄……」   「等等。」他說:「夠了。算我一份。」土

桑市來的人都無法抗拒加了墨西哥辣椒的調酒。   那個下午,我們在波特蘭市裡跑來跑去,收集調酒的材料。我在路上大發議論,告訴史考特不少琴酒的好處。「即使對植物學只有三分鐘熱度的人,也該對這東西著迷吧?」我說。「瞧瞧它的成分。歐刺柏!是針葉樹。芫荽子,就是香菜的種子。琴酒裡都加了柑橘類的皮。這一瓶裡面還有薰衣草花苞。琴酒不過是世界各地那些神奇植物的酒精萃取—有樹皮、葉子、種子、花和果實。」這時我們來到了酒品專賣店,我揮手指著周圍的酒架。「這些都是園藝!都裝在這些罐子裡!」   我找到我需要的原料—不錯的通寧水(真的是用金雞納〔cinchoan〕樹皮做的,還有真的甘蔗〔Saccharum off

icinarum〕,而不是人造的垃圾),史考特則瀏覽店裡精選的瓶裝龍舌蘭。他習慣大老遠跑到墨西哥尋找稀有的龍舌蘭和仙人掌,遇過許多珍貴的樣品從奧亞沙加的手工蒸餾器流出來。   我們離開之前在店門口站了一下,環顧四周。店裡沒有不能標上植物學名的酒。波本酒?來自一種蔓延過度的禾本科植物,玉米(Zea mays)。苦艾酒?來自苦艾(Artemisia absinthium)這種常被誤解的地中海草本植物。波蘭伏特加?原料是茄科的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茄科可是世上最古怪的一科。啤酒呢?加了啤酒花(Humulus lupulus)這種帶有黏膠感的爬藤植物,和大麻恰好有親戚關係。突

然之間,我們彷彿不是置身在賣酒的店,而是在一間奇妙溫室,它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植物園,裡面植物種類的奇異和蔓生的程度只可能出現在我們夢中。   我們調出的雞尾酒(馬曼尼琴通寧,238頁)在園藝作家中大受歡迎。那一晚,我和史考特在我們出版社的攤位簽書,輪流放下我們的筆來切胡椒、搗碎香菜。這本書的大致輪廓就是當時喝著兩、三種充滿植物學的雞尾酒所發想出來的成果。這本書應該獻給送史都華那瓶「飛行」的人—可惜我們倆都不記得當事人是誰了。   十七世紀的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以耳(Robert Boyle)是現代化學的奠基者之一,他發表了《自然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Works),在這三卷的

論文中探討了物理學、化學、醫藥和博物學。他完全明白酒和植物學之間的關聯,而這種關聯令我十分著迷。這裡簡短摘錄他對這題目的想法:   對此,加勒比群島的居民給了我們很好的例子,讓我們看到木薯有毒的根可以變成麵包和飲料—嚼過、吐進水裡之後,木薯的毒性就淨化了。在我們美國的農場很難用玉米(玉蜀黍)製成品質良好的麥芽,於是先將玉米做成麵包,之後再用玉米麵包釀出非常棒的酒。中國人用大麥釀酒;中國的北方地區則用米和蘋果。日本人也用米釀一種烈酒。我們在英國也用櫻桃、蘋果、梨子等等作為原料,成果不輸給外國作物釀成的酒類。巴西和其他地方會用水和糖釀出烈酒;巴貝多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酒類。土耳其禁止飲用葡萄酒,於

是猶太人和基督徒就在酒館裡賣一種發酵葡萄乾做的酒。西印度群島的「蘇拉」(Sura)這種酒是用可可樹的汁液釀的;到那裡的水手常因為蔬果汁液做成的發酵汁而喝醉。   這類例子層出不窮。看來這世界上沒有哪種樹木、灌木或美味的野花不曾被人類採收,然後釀酒裝進瓶子。植物學研究或園藝學的所有進展都伴隨著酒精飲料品質進步。植物學家醉了嗎?他們對世上最美妙的飲料貢獻良多,如果還有植物學家是完全清醒的那也太不可思議了。   我希望在本書中以帶讀植物的角度來看酒類,加上一點歷史、一點園藝,甚至想要自己種植的人也可以得到農藝的建議。首先將介紹我們拿來釀酒的植物,例如葡萄和蘋果、大麥和米、甘蔗和玉米。這些植物都能

藉著酵母的幫助,轉換為無毒的乙醇分子。但這只是開始。上好的琴酒和法國酒都添加了許多香草、種子和果實,有些是在蒸餾過程中加入,有些是在裝瓶之前加入。一瓶酒來到酒吧之後,又有一批植物加進杯裡—像薄荷、檸檬這些調配物,還有—如果派對是在我家舉行,就會有新鮮的墨西哥辣椒。這本書的架構是按著糖化槽、蒸餾器、酒瓶到酒杯的旅程,每部的植物以俗名的字母順序排列。   要把所有曾經加進酒裡的植物都列出來是不可能的。不過我確信此時此刻在布魯克林有個老練的釀酒師正拔起人行道裂縫裡的一株雜草,納悶這株草能不能替新開發的苦啤酒增添好風味。阿薩爾斯的白蘭地釀酒師馬克.烏赫(Marc Wucher)曾對一名記者說:「除了

岳母之外,我們什麼都能蒸餾。」如果你去過阿爾薩斯,就知道他沒誇大其辭。   於是我被迫從世上的植物恩賜中篩選。雖然我從我們喝下的植物之中盡可能收錄特別古怪、有異國情調而且被遺忘的植物,並且介紹一些環遊世界才能喝到的奇妙酒飲,不過本書列出的大部分都還是歐美飲酒者熟悉的植物。全書共介紹一百六十種植物,其實還可以輕易再添數百種。許多都有植物學、醫藥和烹飪的豐富歷史,寥寥幾頁不足以涵蓋—其中有些(例如奎寧、甘蔗、蘋果、葡萄和玉米)已經得到應有的關注,有專書介紹它們了。我希望在本書中,讀者可以一嚐吧檯後瓶子裡那些植物本身令人痴醉的豐富、複雜、有趣生命。   不過我要先聲明幾件事。飲酒的歷史充滿傳說、

扭曲、半真半假的故事和完全的謊言。我並不認為有哪個研究領域的神話和謬誤比得上植物學,但在我開始研究調酒之後,我才發現我錯了。喝了幾輪以後,真相就開始扭曲,而酒商完全沒有義務實話實說:這麼一來,他們的祕密配方可以不用公開,甚至蒸餾器附近放置粗麻布袋裝的香草也可能只是增添氣氛的擺設,甚至是為了誤導別人。如果我坦白地說某種酒含有某種特別的香草,那是因為製造商或是對製造過程有直接的第一手消息的人這麼說。有時祕密成分只能用猜的,如果我也是用猜的,我會說明清楚。如果某種酒類的起源聽起來可疑,或者只能藉著一張泛黃的剪報證實,我也會講明白。   對蒸餾酒或調酒不只三分鐘熱度的讀者,希望你們拿未知植物做實驗時

務必小心一點。如果把不該加入的植物丟進蒸餾器或瓶子裡萃取活性成分,可能以後再也沒機會做其他異想天開的事了;我寫過《邪惡植物博覽會》這本介紹有毒植物的書,聽我的準沒錯。別忘了,植物為了阻止你摘它、吃它,所以含有效力強大的化學物質。開始搜尋材料之前,請務必找一本評價優良的植物圖鑑,小心參照。   另外,別忘了蒸餾師可以用精密的設備萃取植物、葉子中的香氣成分,但外行人拿一把葉子泡在伏特加裡,卻無法控制萃取了什麼。本書提到的植物有些有毒、有些違法或為嚴格管制植物,蒸餾師可以安全處理,不代表你也沒問題。有些事還是留給專家就好。   最後,事關藥用植物千萬要小心。本書中許多香草、香料植物和果實的歷史正

是藥物的歷史。其中許多是傳統治療各式病痛的藥物,現今仍在使用。那樣的歷史令我著迷,所以在此分享了一些,但我無意藉此給予醫療建議。義大利的餐後酒或許意外能舒緩胃痛或心煩;但我不願進一步的臆測。   所有美味的飲料都起自一株植物。如果你愛園藝,希望你看完這本書會想辦個雞尾酒派對。如果你是酒保,希望我能說服你搭個溫室,或至少在窗邊放個花箱。我希望經過植物園或爬過山脊的人,看到的都不只是綠色植物,而是植物世界賜予我們的萬靈丹。我總覺得園藝這個主題令人愉快陶醉;希望你們也能樂在其中。乾杯! 龍舌蘭 Agave  龍舌蘭草(Agave tequilana) 龍舌蘭科(Agavaceae) 世人對龍舌蘭

草的誤解大於了解。有些人以為龍舌蘭草是某種仙人掌;但龍舌蘭草其實是天門冬目(Asparagales)的植物,所以跟蘆筍的關係還比較接近。龍舌蘭草還有幾種你想不到的親戚:喜歡陰暗的觀葉植物—玉簪花、藍花的球根植物—風信子,還有刺刺的沙漠植物—王蘭。 另一個誤解是龍舌蘭草被稱為「百年草」,一百年才開一次花。其實許多龍舌蘭草八到十年就會開一次花,只是「十年草」聽起來沒那麼浪漫。不過萬眾期盼的開花可重要了—因為這種喜愛溫暖的古怪多肉植物正是因為這個程序才被作為原料,蒸餾或發酵製成龍舌蘭酒、梅茲卡爾(mezcal)和其他數十種飲料。 普逵酒 最早用龍舌蘭草製成的酒是普逵酒(Pulque),是以龍舌蘭植物

的汁液(西班牙文稱aguamiel,即蜜水之意)輕微發酵製成的酒精飲料。我們從考古學挖掘到的遺跡得知,八千前就有人栽植龍舌蘭草(在墨西哥稱為maguey),並且拿來烤了吃。當時的人應該也喝了香甜的汁液。西元兩百年在墨西哥喬魯拉(Cholula)的壁畫裡,就畫了喝普逵酒的人。阿茲提克的法雅瓦利—梅爾抄本(Codex Fej)是西班牙人摧毀的少數前哥倫布時期書籍,書中描寫龍舌蘭女神瑪雅胡兒(Mayahuel)餵乳給她的兔孩子,餵他們的應該不是奶,是普逵酒吧。她有四百個孩子,稱為「四百隻兔子」(納瓦爾語是Centzon Totochtin),他們是普逵酒和酒醉的兔子神。 普逵酒古老起源最奇妙的證據來

自植物學家艾瑞克.卡倫(Eric Callen),他在一九五○年代是分析糞化石的先趨,研究的是考古遺跡發現的人類排洩物。他的同事都取笑他的專長,但他對古人的飲食上的確有些驚人的發現。他聲稱自己光聞到實驗室中再水合的樣本,就能證實兩千年前的糞便中含有「龍舌蘭啤酒」—由此可知不是他的鼻子太靈,就是陳年老普逵酒的香氣太強烈了。 製造普逵酒,要在龍舌蘭草的花梗剛開始形成時就剪下。龍舌蘭草等了一輩子就為了這一刻,儲備了至少十年的糖分,期待形成這麼一個附屬物。剪下花梗之後,花梗基部不再長高,而開始膨大;切口處會覆蓋起來,靜置數個月,讓汁液累積,之後再度割破,讓鱗莖腐爛。

北部 多肉 農場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青林農場 | 桃園觀音景點,北部一日遊半日遊景點,體驗自採麥桿菊,並製作成乾燥花盆 | 桃園親子旅遊景點 | 園區內多處造景非常適合拍出美美的網美照片喔 | 愛玩美最推的是馬鞭草園區超級好拍。

青林農場,四季皆宜的親子農場,是由向日葵農場轉型成為全國第一家以"麥桿菊乾燥花"為主題的農場。

青林農場,小巧豐富,農場中央大草坪可讓小朋友盡情奔跑、玩耍。

農場內有提供遊樂器材,部份免費,部分需收費...

沙池,後方還有個小小動物園

農場內有提供烤肉、焢窯,當天看到不少遊客都是來這烤肉的呢!(烤肉收費訊息店家粉絲頁可觀看)
如果人數少少的又想在農場用餐,農場裡面也有餐廳,餐廳供餐時間11:00~17:00,餐點有小火鍋、南洋特色餐...

麥桿菊花田,一旁有製作DIY流程不過要先到DIY教室購買產品結帳後,才能下田去採花喔!
青林農場
桃園市觀音區大堀村大湖路二段131-1號
電話:03-4987747
營業時間
平日09:30~17:30 假日09:00~17:30
餐廳11:00~17:00
青林農場粉絲頁
更多資訊請關注店家粉絲頁

探討美容工作室消費者體驗行銷與再次消費之相關研究-以滿意度為中介變項

為了解決北部 多肉 農場的問題,作者李珍妮 這樣論述:

目前美容產業在市場上快速成長,日益競爭,以台灣的美容產值超過250億, 美容產業以強調產品特性與品質為主的行銷時代已漸漸過去。抓住顧客體驗後的感受與情感經驗,才能創造出觸動人心的顧客關係。因此讓美容產業在提供服務時,更重視消費者對於在商品、服務與環境的感覺,本研究以美容工作室為例,探討體驗行銷、滿意度與再次費之間的關係。認為顧客經由視覺、聽覺、味覺及嗅覺之刺激引發動機,促使消費者產生購買的慾望,達成行銷的目的。美容業者在面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要如何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是眾多業者面臨的一大難。 本研究針對台灣北部區域曾在美容店家消費之顧客進行蒐集資料問卷採樣,本問卷共計發放350份問卷,有

效問卷為350份。分析資料採用SPSS統計套裝軟體,透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廻歸分析等方式將服務品質、體驗行銷及顧客滿意度之間的關係進行實證分析與探討。本研究驗證結果發現 : 體驗行銷與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關係,滿意度與再次消費具有顯著關係,滿意度為體驗行銷與再次消費之中介變項,謹提出建議以提供經營者以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食滋味

為了解決北部 多肉 農場的問題,作者愛莉絲.華特斯 這樣論述:

  美國名廚愛莉絲.華特斯:《美食雜誌》(Gourmet)列為過去三十年間美國廚房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是誰?能夠成功說服歐巴馬,在白宮後院花園裡開闢自耕小菜圃。   是誰?讓美國名廚波登公開在自己的書中提及這位可敬的對手。   誰的食譜可以擁有這樣的魔力?讓廚師莊祖宜看完後,做出如此感動的回應──「重點是不管做什麼跟吃有關的事情,都有一種活著真好的感覺。」   真正的有機概念,作者愛莉絲.華特斯早在三十年前就在北加州推動,使她成為近三十年間美國廚房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除了鼓吹使用小農家的新鮮蔬果,帶動整個北加州的有機農業,自產自銷的農夫市集日益蓬勃,慢慢拉近「產地」與「餐桌」之間的距離;

此外,更固定參與周邊小學的農田計畫(教小朋友如何種菜),連白宮的草坪上也出現愈來愈多的菜園;他們更支持公平貿易,推廣在平等互惠的條件下生產的食品。秉著「美好」、「乾淨」、「公平」的原則,一場「美味革命」就這樣從市場、廚房和餐桌上宣揚開來。   本書打破現今追求高價華麗的吃喝方式,吃最在地、最新鮮的食物,跟隨四季的韻律飲食;並且將料理簡化,體驗食材最原始的美好美味。作者在書內總是輕聲分享:「只是在窗台上種一株香草,都可以改變你的烹飪法,讓你跟季節的變遷聯結在一起……」、「沒有什麼比電爐上或烤箱裡無聲的慢火燜燉食物,更能給你健康幸福的感覺了。那漂浮在空氣中的溫暖香氣味,是如此令人安慰滿足。」在在詮

釋自在料理時輕鬆愉快的心態,文字如同做菜時輕哼出來的旋律,清新自然。   書的前半部,作者藉由散文般的筆觸與你分享數十年來累積的烹飪祕訣、飲食態度;後半部,則分食物種類提供充滿南法與義大利風情的食譜與技巧。快翻開這十九堂美食課與兩百五十道食譜的美味筆記,享受簡單的滋味,走入清新的飲食與生活之境。 作者簡介 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   美國名廚,《美食雜誌》(Gourmet)將她列為過去三十年間美國廚房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她一九七○年代在崇尚自由的北加州柏克萊開起一家集合業餘人士(詩人、演員、潦倒畫師、哲學系學生等)的小餐廳「帕妮絲之家」,讓大家享受她過去在法國遊學時簡單、新

鮮的小館菜餚。在一點一滴的經營過程中,她鼓吹使用小農家的新鮮蔬果,進而帶動了北加州的有機農業,並且打破大經銷商的運銷結構,在全美推動自產自銷的農夫市集。她並在美國校園推行中小學生種菜、做菜,扎根式的推動簡單、新鮮的飲食觀。身為一個著名的廚師與經營者,她的飲食態度、烹飪技巧,都深深影響了一般人;二○○九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就任後,她竟然靠著一封又一封的信件,成功打動了美國第一家庭,在白宮花園中開闢了一塊菜園子。 譯者簡介 宋美瑩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藝術史碩士,諾丁罕泉河大學英文與藝術史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助理研究員。著作包括《陳第──文武雙全的古音學家

》(台北幼獅,1995),英文學術著作《布雷克與版畫藝術(William Blake and the Art of Engraving)》(Pickering & Chatto,2009);已出版譯作《推理莎士比亞》(貓頭鷹出版,2007)。 推薦序 愛莉絲的美味革命 莊祖宜 第一部:從頭開始 課題與基本食譜 引言 著手開始:材料和儲備.器具與規畫 煮什麼? 籌備菜單.日常菜單與朋友聚餐.野餐.午餐便當盒 四種主要醬汁 油醋沙拉醬.綠醬汁.大蒜蛋黃醬.香草奶油 沙拉 庭園萵苣沙拉.希臘沙拉.橘橙與橄欖沙拉 麵包 酥脆麵包丁.香草麵包或匹薩麵皮.麵包屑 湯類 雞肉高湯.胡蘿蔔湯.蔬菜什錦湯 乾

豆與新鮮豆類 蒜頭迷迭香白豆.焗蔓越莓豆.蠶豆蓉 義大利麵與玉米餅 新鮮義大利麵.義大利細麵加蒜頭與油.玉米餅和玉米塔 米飯 純米飯.紅米肉菜燴飯.白醬燉飯 用烤箱 烤雞.烤羊腿.烤根莖蔬菜 用煎鍋 炒花椰菜.煎豬肋排.麵包屑裹魚 慢煮法 燜雞腿.燉牛肉.乾辣椒燜豬肩 文火煨煮法 水煮蛋加捲葉生菜沙拉.汆燙鮭魚.水煮餐 炭燒 香草炭燒沙朗牛排. 炭燒全魚. 炭燒蔬菜義式燉牛 煎蛋捲與舒芙蕾 乳酪煎蛋捲.甜菜肉餡煎蛋餅.山羊乳酪舒芙蕾 鹹塔與甜塔 洋蔥塔.蘋果塔.巧克力小塔 水果甜點 桃子脆片或桃子餅.水煮梨.柑橘冰 卡士達蛋奶醬與冰淇淋 香草卡士達蛋奶油.檸檬薄荷.草莓冰淇淋 餅乾與蛋糕 餅.

義大利大茴香杏仁餅.一二三四蛋糕 第二部:餐桌上 日常食譜 小菜 醬汁 沙拉 湯 義大利麵 麵包與穀物 蛋與乳酪 蔬菜 魚類與貝類 禽肉類 獸肉類 水果甜點 參考資源 專有名詞 推薦序 愛莉絲的美味革命   目前市面上食譜五花八門,印刷精美引人垂涎者眾,這樣一本純文字大部頭著作竟然有機會發行中文版,實在令人驚喜。對於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我認為這本書具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這是愛莉絲.華特斯集四十年經驗之大成而發表的「美味革命宣言」,從飲食倫理和生活哲學的角度看來,值得細讀。二、這是一本解釋詳盡的西式家常菜食譜,對於烹飪初學者或是想擴充西廚知識的人來說,是很理想的自學教材。兩種因素加在一起,

造就了一本可讀性甚高,感染力特強的非傳統食譜。記得我剛把書抱回家的那天,就像讀小說那樣一古腦跌入了愛莉絲充滿色香味的世界。後來我在網誌上記載:「自從一口氣看完她的食譜後,我每天一有空就自己麵皮切麵條,而且忽然吃了非常多的水果,還很想出門野餐,並且有強烈的請客欲望。重點是不管做什麼跟吃有關的事情,都有一種活著真好的感覺。」   美味革命的來由與發展   所謂「美味革命」,指的是一種從每日三餐出發,在追尋美味的過程中也為世界盡一份心力的理想與實踐。它源起於一九七○年代初,北加州的柏克萊。當時二十幾歲的愛莉絲和多數柏克萊學子一樣,浸淫於民權運動的激進思潮,身邊所來往人士多為知青與藝術家。愛做菜的她常

把朋友們請來家吃飯。但要知道,有革命情操的熱血青年們通常對「吃」沒有太大要求,稍微吃的好一點就有罪惡感,擔心自己和底層人民與第三世界的苦難大眾脫節。愛莉絲對這個狀況很頭痛,她隱約感覺美味的追尋不僅只是感官享樂,也具有社會意義。朋友們記得她說:「既然大家都呼籲言論解放與性解放,為什麼口舌感官不能一起解放呢?」「難道搞革命的人就非得用裝狗食的盤子吃冷凍速食嗎?」   她懷念以前去法國遊學時,在街頭巷尾的小酒館裡吃到的那些新鮮簡單的家常菜肴。放眼柏克萊校園四周並沒有這樣理想的聚會場所,於是好客成性的愛莉絲就在朋友們的簇擁和協助下自己開了店,取名Chez Panisse(帕妮絲之家)。Panisse是

法國導演馬瑟.巴鈕(Marcel Pagnol)著名的馬賽三部曲裡的一個小角色,是個心地善良的老帆船工匠。把餐廳命名為「帕妮絲之家」,就是為了捕捉普羅旺斯的陽光和那股純樸美好。餐廳草創初期,所有的廚師和服務生都是熱情有餘,經驗不足的非專業人事,其中不乏哲學系研究生,潦倒畫家,詩人,演員等等。由於大家都不專業,動作比較慢,年輕的愛莉絲決定一天只供應一種套餐,三、四道菜,別無選擇,習慣沿用至今。   在忙碌經營餐廳的過程中,愛莉絲之前懞懂的飲食思想逐漸成型。她發現做菜的技巧固然重要,但只要材料夠好夠新鮮,非常簡易的烹調就很美味。起初他們一行人會去舊金山的唐人街買菜,接著她開始注意柏克萊四周的小型農

家,發現那些剛剛採摘的有機蔬果味道明顯勝過遠處運來的批發食材。餐廳附近的有機農知道有這樣識貨的老闆後,常會帶著自己最好的收成作物去找她,而相對的,愛莉絲也會在菜單上大大宣揚這些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農夫,並且和他們長期合作,請他們耕種一些歐陸品種的特殊食材。這種做法現在很流行,當年卻是創舉,也因為Chez Panisse的口碑愈傳愈響亮,間接的捧紅了一批農業英雄。結果只為了一個對「好吃」的堅持,愛莉絲很傳奇的帶動了北加州的有機農業,進而在全美各地推動自產自銷的農夫市集,一點一點的拉近了「產地」與「餐桌」之間的距離。   這種理念與義大利發起的「慢食」運動精神不謀而合,於是兩股民間力量很快的結合在一起

,影響範圍與日俱增。從慢食運動的角度看來,最珍貴的美食不是米其林三星餐廳裡的鵝肝松露魚子醬,而是吸飽了陽光的番茄,自己種的蔬菜,新鮮的土雞蛋,草原放牧的健康牛羊……。為了自身健康與生態平衡,他們鼓勵大家吃有機農作與永續經營的(也就是不靠破壞環境與濫捕濫殺圖近利的)漁畜產品。為了節源減碳,他們建議儘量使用自家附近出產的食材,以降低運輸消耗。為了勞工權益,他們支持公平貿易,推廣在平等互惠的條件下生產的食品。秉著「美好」、「乾淨」、「公平」的原則,一場「美味革命」就這樣從市場、廚房、和餐桌上宣揚開來。   現年六十五歲的愛莉絲在餐廳經營穩定有成,無後顧之憂的狀況下,近年來全心投身公共事務。她於二○○

三年出任國際慢食運動組織的副會長,並在各地中小學裡推行「可吃的校園」(Edible Schoolyard)計畫,教學生種菜做菜,從基層改變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二○○九年奧巴馬總統上任後,她甚至靠頻頻寫信說服了美國第一家庭,在白宮的花園裡開了一方菜園,為全民做榜樣。   說來本書也是她向外推廣理念的一個里程碑,甚至算是一部慢食運動的「實踐手冊」。與慢食運動的創始人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和柏克萊教授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這些飲食界的知識份子比起來,愛莉絲沒有犀利的口才,也不談太多深刻的道理,但她生活化的文字別有一股聞得到摸得到的感染力,讓人恨不得馬上照著她的話

去買菜種菜做菜,一起加入這場美味革命。   烹飪實踐   台灣的讀者們可能會想,如果真心接受愛莉絲的教誨,只購買本地的生鮮食材,要怎麼做西餐呢?關於這點我倒覺得不用太擔心,因為本書在基礎技巧上著墨甚多,而那些基礎性的菜式(如燉飯、義大利麵、烤雞、水果派等等)是沒有強烈地域性的,口味與配料往往可以因地制宜,隨心所欲。我建議大家先把書中詳談烹調法的第一部分仔細看一遍,並根據愛莉絲在第二章裡面的指示,準備廚房裡必須常備的西式乾貨與調料。掌握了觀念與基本配備,接下來一切就容易多了。   書中介紹的菜色多屬法國南部和義大利式的家常料理。這兩個地區的地中海型氣候和美國加州類似,陽光充足物產富饒,所以烹飪時

不需繁複的作工就可以呈現鮮明多元的味道。與源自法國北部和歐陸其他地區那些奶多肉多醬多的料理比起來,這種以橄欖油、洋蔥大蒜、新鮮香草和蔬果為基礎的菜系不只在烹調程序上簡單許多,在口味上也更適合亞洲人。關於進餐方式,愛莉絲也偏好我們平日吃中餐的家常風格,主張用大盤大碗沿桌分食,而不是一道一道的擺盤上菜。至於餐後甜點,她說有時最好莫過於新鮮水果,可以連莖帶葉的送上桌,像是一盤「美麗的靜物」。其實只要看看愛莉絲推薦的幾組菜單(見第三章),讀者們應該就可以感受到在家做西餐是如何的容易可行,甚至比中式家常的三菜一湯還要省事呢!   身處亞熱帶的台灣,我們和屬地中海氣候的地區一樣得天獨厚,有全年無休的新鮮蔬

果和海產。近年來台灣推行有機與精緻農業,許多本地農家開始耕種西式蔬菜,所以在特定幾所超市和假日農學市集裡,常可以找到本地出產的各類生菜葉與新鮮香草,品質很不錯。至於幾樣比較難找到的蔬菜,我在這裡簡單為大家提供一些替換用的建議:   朝鮮薊(artichoke):新鮮竹筍  迷你包心菜(brussels prouts):抱子甘藍  芥藍菜(kale):散葉甘藍  茴香(fennel):質地類似西芹,香味類似八角  歐洲蘿蔔(parsnip):質地類似白蘿蔔,甜味類似紅蘿蔔、番薯、芋頭   以上只是一些參考用的例子,但其實可以用來替換應用的食材何其多?光是以本地水果為主的甜點變化就不勝枚舉(比如以

芭樂入水果塔、龍眼荔枝用酒燉或是拿來做冰沙),只需一點想像力與實驗精神。對於做菜這件事,有些人講究絕對的傳統與道地,所以在亞洲做西餐就標榜完全使用進口食材。這樣一來很花錢,二來消耗燃油料違反環保,三來辜負了本地的新鮮物產,實在沒有必要。所以我建議大家儘量使用本地食材,有空就出門逛逛菜場,效法婆婆媽媽們的精神,到處摸摸聞聞,和菜肉魚販閒話家常,不懂就問。三不五時最好放膽買一些不熟悉的食材回家,用書中學來的技巧和調味組合實驗一番。如此長久下來,一定會累積出一套食材心得與個人的烹飪風格。這可不是標新立異的Fusion,而是以「食材取向」的慢食精神啊! 莊祖宜 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劍橋廚藝學院專業

文憑,著有《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引言  我的美食革命是從天真爛漫的年輕歲月開始的。我開了一家餐館,於是四處找尋美味的食材以供烹飪,想找當初在法國學生時代愛吃的菜色,像生菜、青豆、麵包之類的簡單食物。我要找的是好味道,不是什麼理論,然而卻發現那些最好吃的食物,都是自家後院或是餐館方圓百里左右小農場和果園的農夫種的有機蔬果,他們種的是世代祖傳的蔬果品種,並且在盛產的時期收割。這種新觀念讓我得以直接向供應者購置食材,不會被超級市場的菜色所限制。  有了上好品質、最具美味的材料,你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烹調,做出來的食物就很棒,因為嘗起來就是它的原味。這是我們在「帕妮絲之家」餐館,多年來尋覓、準備和品

嘗食物的心得。經過細心培養,適時收割,直接從種植者手上立時送到手上的食物,自然是美味的。這種食物不是我們這類餐館的專利,同樣新鮮的食材當地菜農也在市場上售賣,誰都可以買得到。  我開始到農夫市集去購物的時候,學到最好的一個經驗是跟菜農打交道,跟他們學習,也去影響他們──問他們能不能種一些幾乎已經在市場上消失的蔬果。多年每周如此的來往,我開始跟一群朋友形成相互依賴的關係。因為持續選擇有益健康又具人情味的在地土產,我跟關心同樣議題的人形成一個社群,這個社群共有的信念不只是保護自然資源,也懂得欣賞食物本身的價值,喜愛食物的味道與色澤,以及食物給予人和時空季節與自然循環的聯結。  好的烹飪沒有什麼祕方

。你不需要多年的廚藝訓練,或是什麼昂貴稀奇的食材,也不用具備世界各地美食烹飪的百科知識,你只需要自己的五種感官。好食材當然也是必要的,不過要懂得選擇和準備,你得先好好嘗過。就是這些多面的感官經驗,使得烹飪格外讓人有成就感,因為你永遠在學習。   這本書是給那些想學烹飪,或是想增進廚藝的人的。第一部分的章節討論簡單食物的要素,始於如何選擇新鮮食材和儲備材料,以及如何決定要烹飪的菜單。接下去的章節專門談主要的烹飪技巧,詳細解釋原因理由,和簡單的標準食譜。跟著這些課程去做菜、品嘗、學習成果(或從失敗中學習),你會逐漸記住一些基本的方法,以後就不用再去查詢了。這樣你就可以很有自信的輕鬆烹飪,讓食譜來啟

發你的靈感,而不是被它限制,可以自在地跟親朋好友共享準備和食用簡單食物的純然愉悅。本書的第二部分裡,你會找到同樣寫法的其他食譜,我選擇它們的理由是,一旦熟悉前面課程的技巧,你就可以輕鬆地運用。   我相信好烹飪的基本原則在哪裡都一樣。這些原則跟食譜和技巧的關係,還不比蒐集好食材來得重要,那也就是我所認為的烹飪要素。每次要示範烹飪的時候,我都會把所有要煮的東西擺出來給大家看,觀眾總是張大眼睛,對所有食物的美麗驚奇不已。他們問說:「你在哪裡找到這些的?」我回答道:「在你們菜農的市場上買的。你們自己也買得到呀!」經過這許多年,我已經把自己所知道一切跟烹飪有關的知識,過濾到這個原則,以及其他一些簡單的

主張。下面就是我列下來的單子,如果你能照這些原則烹飪,相信廚藝會大為改進。它們是美食革命的方針,可以用最基本的人性價值,把我們跟家庭和社區重新聯結起來,給我們所有感官最愉快的享受,也為我們一輩子的健康幸福提供保障。

網路虛假訊息與臺灣現行查核及審查機制-以政府機關常見受理案件為例

為了解決北部 多肉 農場的問題,作者黃鈺峰 這樣論述:

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人們不再需要靠著報紙、電視來瞭解世界,社群媒體更成為人們接收資訊的第一選擇,然而大眾對於所接收到的訊息只要符合其價值觀或立場便會不加思索或查證便隨手轉發出去,每個人成為媒體的一環,加上社群媒體演算法機制,讓使用者所接觸到的訊息是通過「過濾氣泡」(filterbubble)和「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的篩選進而形成「資訊同溫層」,隔離與其他立場的訊息,造成使用者認知偏差。 隨著虛假訊息的氾濫,各國提出不同方式來管制,受惠於我國憲法所保障言論自由,政府僅能就現有法律上特定幾種事件進行事後審查及處罰,民間團體協力廠商查核組織也加入查核運動,而網路社交平臺則是

有設下相關使用規則來管制,來探討我國多方查核虛假訊息機制,我國政府必得正視虛假訊息氾濫的問題並從不同方面著手解決,才能有效杜絕虛假訊息對我國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