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今天會下雨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台中今天會下雨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柳震寫的 刑法概要題庫Q&A(含申論&測驗題)-2021一般警察.升官等(保成)(三版) 和SimonedeBeauvoir的 論老年【限量精裝紀念版】: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聽到雨聲真好!台中市各地陸續降雨-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也說明:台灣面臨疫情與缺水雙重壓力,今日梅雨鋒逐漸南下,台中市今日上午天候轉陰,海線、山線與市區在10點過後陸續降雨,民眾跟農民相當開心,除了替炎夏降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志光教育保成數位出版 和漫遊者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張雪梅所指導 李燕美的 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之研究-從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角度探討 (2014),提出台中今天會下雨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服務學習、社區機構、服務學習夥伴關係。

最後網站明天台中會下雨嗎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則補充:從現在開始颱風的外圍環流,就會為台中以北的山區帶來持續性的降雨,明天雨勢會更大,會一直下到週六上半天,氣象局目前預報的事件累積雨量都在600毫米以上,需要嚴防災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中今天會下雨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刑法概要題庫Q&A(含申論&測驗題)-2021一般警察.升官等(保成)(三版)

為了解決台中今天會下雨嗎的問題,作者柳震 這樣論述:

  適用對象   對警察相關考試有志者、一般讀者考生。     使用功效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你,看不清未來的模樣嗎?   或者很徬徨未來的十年,自己的人生會何去何從?   只要下定決心,這一刻,就是你的人生黃金轉捩點!   加入正義的守護者—警察行列吧!   不是科班出身也沒關係,只要18歲以上未滿37歲,具備高中學歷即可加入替民眾伸張正義的行列!     想考前衝刺卻缺了一本教練書?!   搶進「警察」動作要快!   拿對書、快攻分、搶上榜!     想考一般警察特考(外軌)的同學,保成出版社特別推出高效學習系列,讀一本書即可掌握一個考科的考題全貌!只要讀本書《刑法概要-題庫Q&A(

含申論&測驗題)》,幫你一次掌握刑法概要的兩種題型:申論、測驗題!     改版差異   本書統整該主題涉及警特、警大之申論與選擇題型,讓你不用如寫歷屆考題之跳耀思維,有系統統整讓你快速且有效的學習!   本書特色     純粹警察考題,不添加其他類科   一、主題式統整,讓你有效應對考   本書統整該主題涉及警特、警大之申論與選擇題型,讓你不用如寫歷屆考題之跳耀思維,有系統統整讓你快速且有效的學習!     二、申論題型部分:警察特考歷屆考點分析   此部分柳震老師統整90年到109年關於警察相關國家考試題目(警特三四等、警察升官等考),藉由這一些題目分析警察特考命題熱點,輔以柳震老師的解析

(注意:本書不是要你詳解該題,而是要你了解該考點如何應對)。如此一來,你能有效應對已經出現過的考點,不會再「錯」過了!     三、選擇題型部分:精選相關類科選擇題型解析   本書解析107、108、109年警察特考選擇題部分,惟該部分只有75題可供參考,故柳震老師特別精選與警察類科相似的警察大學警佐、二技的刑法選擇題型(此部分收錄至109年)分析未來警特選擇題考點趨勢,另柳震老師就該題之各選項作更深入講解以及相關概念統整,如此讀者可以藉由該題,學習到相關考點,達到最高的讀書效益。(讀一題,四選項都解析,讓你作ㄧ題有四倍功效)

台中今天會下雨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也許我這一桿 又沒辦法進球
就像我的生活 一直在出差錯

也許我這一生 始終在追逐那顆九號球
卻忘了 是誰在愛我
卻忘了 是誰在罩著我
━━━━━━━━━━━━━━━━━━━━━━━

九號球 怪獸
2014全新錄音|首波自彈自唱單曲 [九號球]
收錄在: [逆轉勝] 五月天/怪獸 原聲原創紀


─────────────────────────────────
■九號球|作曲 ✕ 作詞 ✕ MV|量身打造
─────────────────────────────────
[九號球] 為孔玟燕導演大螢幕作品 [逆轉勝] 電影主題曲。原曲收錄在五月天2003年第四張錄音室作品 [時光機] 專輯。[逆轉勝] 電影描述成熟的小孩與幼稚的大人攜手救回自己的家。因歌曲的勵志精神與電影背景契合,被電影主角兼音樂總監怪獸選為電影主題曲。

為了更符合電影中叔姪間親子交流的情感,[九號球] 重新編曲,以鋼琴作主要旋律。親柔的音階有別於原作的 band sound,叛逆的吉他從主角化作配角,不再獨領風騷。但這樣的轉換並不讓歌曲失去風格,搭配了怪獸的溫柔嗓音,青春的離經叛道乖順地變成了柔性的獨立自主,個性中增添了穩重的成熟風範。值得一提的是怪獸遠赴日本邀請偶像松本孝弘跨刀吉他solo演奏,在音樂層次的表現裡可說是畫龍點睛。

作詞也特別為電影些微調整了字句。巧妙地變動將歌詞設定轉為第一人稱,一個經歷過的「我」的故事,更加貼合電影情節。人生裡有那麼多的夢想與戰鬥,有輸有贏,可是我們往往都為了結果而拼命向前衝,忽略了道路上的每一個如果。「也許我這一生,始終在追逐那顆九號球;卻忘了,是誰在愛我;卻忘了,是誰在罩著我。」終有一天回頭,才知道一路上的美景,都陪伴了我們最難能可貴的時光。親情、友情、愛情...林林總總,一路造就了我們最終成就。而電影裡走過這一遭,教會雙丰這題人生道理的,正是球桌上從不輕言放棄的小香;[九號球] 一曲的絃外之音,與電影完美共鳴。

MV由導演余靜萍掌鏡,從「大海」與「大雨」兩個場景切入,描述怪獸對音樂的執著深植日常生活。一路從天晴拍到下雨,白天拍進晚上,試圖捕捉出音樂路上各種艱困環境與箇中滋味。為此怪獸更不惜重本在雨中淋濕了心愛的皮衣與吉他,追求完美不言而喻。



━━━━━━━━━━━━━━━━━━━━━━━━━━
├ 電影「逆轉勝」11/7(五) 全台上映 ┤
━━━━━━━━━━━━━━━━━━━━━━━━━━

活著,不是贏家就是輸家!你敢輸掉嗎?
我的團長去逃亡,我的叔叔是球王!
本年度最受矚目的新人–溫尚翊主演,

11/7(五) 撞擊全台電影院⑨ [ 丰廻路轉 ] 一桿悸動!


【五月天 怪獸「逆轉勝」原聲原創紀 】簽唱會
─────────────────────────────────
11/22(六) 13:30 台中 五大逢甲歡樂星商城
11/22(六) 18:30 高雄 夢時代藍鯨館前廣場
11/23(日) 15:00 台北 五鐵秋葉原
(2014.11.4 異動更新)

■正式預告→http://youtu.be/C56bsd7hxfY
■正式預告-感人篇→http://youtu.be/-e3GYlvHRLE
■Y!電影期待度→ http://goo.gl/cyQxAA
■電影筆記→ http://goo.gl/N7Q2Ei
■幕後花絮 大叔篇→ http://youtu.be/Fdz7R5b1SvU
━━━━━━━━━━━━━━━━━━━━━━━━━━

九號球
作曲:怪獸|作詞:阿信

逃走 翻過圍牆 我只能逃走 闖我的出口
奔向自由 熟悉角落 有人在等我 有挑釁的笑容

今天誰先開球 讓誰嚐點苦頭
綠色地平線上 我撞著彩色墮落

也許我這一桿 又沒辦法進球
就像我的生活 一直在出差錯
也許我這一生 始終在追逐那顆九號球
卻忘了 是誰在愛我
卻忘了 是誰在罩著我

從前 背包裝滿 自以為的夢 狠狠衝破頭
未來我們 要怎麼活 凝視著白球 暫時我不去想

天空漸漸變紅 影子爬滿球桌
輸贏沒有結果 像人生難以捉摸

也許我這一桿 又沒辦法進球
就像我的生活 一直在出差錯
也許我這一生 始終在追逐那顆九號球
卻忘了 是誰在愛我
卻忘了 是誰在罩著我

也許我這一桿 又沒辦法進球
就像我的生活 一直在出差錯
也許我這一生 始終在追逐那顆九號球
卻忘了 是誰在愛我
卻忘了 是誰在罩著我


編曲: Cola Kai
Solo吉他演奏: Tak Matsumoto by VERMILLION RECORDS
電吉他演奏: 怪獸
貝斯演奏: Cola Kai
爵士鼓演奏: 冠佑
弦樂演奏: 李琪弦樂團@樂家軒
和聲演唱: 士杰+Cola Kai
錄/混音: 士杰@五月天錄音室

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之研究-從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角度探討

為了解決台中今天會下雨嗎的問題,作者李燕美 這樣論述:

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之研究-從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角度探討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持續與深耕發展大學服務學習之夥伴關係,採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以學校相關人員、社區機構及學生三個面向進行。本研究結果主要有幾大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大學服務學習夥伴關係受到不同類型課程,不同社區機構輔導或配合方式,以及大學生對服務/機構之了解與認同而有不同實施情形。二、夥伴關係對學生學習成效有正面影響,尤其若給予適當培訓,學生在困難處理及接受挑戰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之改變。三、持續發展夥伴關係仍有其困難與挑戰。從大學角度來看,有社區機構缺乏正確認知、無法認真督導,未提供學生學習機會,把大學生當成免費人力等問題。從

社區機構角度來看,則有學生服務心態和動機不正確,不清楚目標與意義,無法勝任服務,或因大學未根據學生特質安排服務等問題。四、影響夥伴關係持續與深耕發展的關鍵因素則包含了大學與社區兩大面向。大學認為服務學習須符合大學及老師之預期目標與成效,有特色和價值,才能培養學生自願奉獻精神,並有助於學生學習成效與發展。除此之外,學生服務學習態度與品質穩定,方可滿足社區機構需求。社區機構則認為學生需主動溝通,確定清楚服務目標以及各自權利與義務,服務動機、意願與態度正確,社區機構才能提供適合的服務、訓練和督導。另外,落實學生服務評量更能增進持續發展良好的夥伴關係。最後,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高等教育司

及技職教育等相關教育主管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論老年【限量精裝紀念版】: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為了解決台中今天會下雨嗎的問題,作者SimonedeBeauvoir 這樣論述:

「老年」代表一個人於根本存在上的改變。 它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無數的事物一去不復返」。 如果有人不為失去那些事物而遺憾,那是因為他不曾愛過它們。 我覺得,那些輕易就接受「老年」、歌頌「老年」這件事的人, 他們沒有真正熱愛過生命。 ——西蒙.德.波娃   我們時時懼怕死亡,但我們不會在剎那間成為老年人。人生這個斜坡緩緩而降,讓人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其傾斜。由於老年和我們相隔如此漫長的時間,以致它的到來在我們眼中有如永恆之久。這個遙遠的未來,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真實,因此普魯斯特說:「就所有現實來看,老年說不定是我們生命中一個懷抱最久的『抽象』概念。」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成為老年人,但很少人會提早

正視這個新的身分。   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   ◆   在人類史上,女人的歷史不曾被當作是個主題,但至少,女人的景況是遵循一條變幻莫測卻帶有意義的主線在進展。「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個範疇,卻從來沒有介入世界的運行。事實是,當他仍保有活動力,就能融入群體,而且和群體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他是個「男性成年人,只是年紀比較大」。然而,一旦他失去在社會上的活動力,就落入「老年人」的範疇,是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他者」,而且比女人更加徹底成為純粹的「物」。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臘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

BC),幾千年來再無其他人專注探討老年主題,只散見於各專門學科著作上,或點綴在文學作品字裡行間。西方社會只討論死亡,不討論老年。在他們的眼裡,死亡將生命轉化為命運,具有悲劇美感,老年則只是「對生命的滑稽模仿」。從某個角度來看,死亡在授與生命絕對的面向之時也解救了生命,是死亡使他又成為他自己,因為死亡撤銷了時間,而時間等於老人,所以有「時間老人」(Father Time)的存在,以老人的形象來呈現時間。   在西蒙.德.波娃看來,西方社會對老年問題的蓄意忽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外部的社會集體漠視   人類文明幾乎可以說都是取決於建立在追求利潤的經濟之上,於是我們只有在能夠帶來利

潤時才關心人類的境況。一旦沒有利益可以榨取,我們就把人拋棄。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更明目張膽哀嘆已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為仍在社會中勞動的人帶來極大負擔,還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盡情休閒娛樂的時光」這種謊言來粉飾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社會讓絕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貧賤,以至於「老」和「窮」幾乎成為同義複詞。   有了空閒沒能為退休人士帶來新的可能。在他終於擺脫勞力奉獻的桎梏之後,他仍沒辦法行使自由,因為他有如被判決了充混、厭煩度日之刑,儼然是社會群體眼中的渣滓。   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加上中產階級傳播的迷思與陳腔濫調,老年人成了社會的「非我族類」。彷彿事不關己,可以造成改變的人都選擇保持沉默,於是

「老年」問題成為「我們社會集體不願正視的一項羞恥」,那就是:老年人「必須」忍受被社會區隔、漠視的對待。   但一個人在他人生最後的十五、二十年,不應該是「不被需要的」。這種情況顯示了我們這個文明的挫敗。   2.內在的個人認同危機:   我們每個人,在不知不覺間一日度過一日、一年度過一年。疾病會向人提醒它的存在,老年卻是即使身體有些徵兆出現,也是含糊不清的,於是本人往往沒有別人那麼清楚知道自己在變老。   老年,是在「我的『為他存有』」和「我透過他人而得到自己的意識」之間的辯證。沙特(Sartre)所謂的「為他存有」(être pour autrui),指意識到別人在觀看我們時的一種存在

。我們因他人的注視而成了客體,成為被「他有化」的自己,把他人的主觀轉嫁,因而感到不自在、失去自由,引起存在不安的感覺。在我內心裡,「年紀大的」是他人,是那個我對於他人而言的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我。   「老年」教人難以承受,也因為我們向來把老人看成異種生物。邁入老年,意味著:我在仍是自己的情況下,是不是正在成為「另一種」人?   而當我們還年輕,心裡會有個聲音否定老年終將落到自己頭上——雖然很荒謬,卻始終無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事情在我們身上還沒成立時,老年只是別人的事。所以,這個社會可以成功讓我們轉過頭去,放任制度剝削勞動者、分化社會、將文化保留給權勢,讓老年人陷入「非人

」的景況,使一個人在他最後的年歲中不能活得像個人。   ◆   事實是,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會出現身心衰頹的現象。這種進程是無可避免的。到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的活動能力會衰退,心智能力往往也會減弱,對世界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   為什麼對我們個人而言,「老年」很重要?   因為是老年——而不是死亡——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西蒙.德.波娃如何「論老年」?   如同石破天驚的《第二性》,西蒙波娃再次打破西方千年的沉默,從神話、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中各種對於「老年」那些從未被正視、辯證過的觀念,使本書成為時間軸橫

跨千年、空間軸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份老年研究論述。   她將本書切割為兩部,第一部是由外而內的檢視,亦即人類各種社會——含括偏遠世界的原始部落、東方傳統國度與歐美文明世界——如何為了存續而頌揚青春的活力、繁殖力,畏懼老年的精力消退、無生育能力,闡述社會與家庭如何看待家中的老者,以及歷史上的哲學家、文學巨匠對於老年的觀點。帶領讀者發掘他們的觀點如何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也點出這些影響如何在人類的心理與社會上落腳,塑造了我們對於「老年」的刻板想像。   第二部則是由內向外的透視,西蒙波娃精細描繪了老年在個人身上造成的身心煎熬,也藉此揭露了老年人對於生命/人生所懷抱的熱情,事實上一點都不遜於年

輕的世代——跟社會習以為是的預期正好相反。這個社會只知道附和「人生就如同四季遞嬗或時日流逝,老年相當於冬季或黃昏」的陳腔濫調;這個社會也深信人到了一定年紀後應該「精神自動昇華」,在各種德行上作為他人的典範,沒有資格擁有和年輕人一樣的慾望、感受、渴求。他/她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形象,就會被按上「老不修」的道德指控。所有關於老年的迷思,使成年人將老年人視為他者,而非他的同類。   如何對待老年族群,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價值觀   西蒙.德.波娃認為: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年人,揭露了這個社會的原則及其目的。   我們的社會讓勞動者可以過日子,卻拒絕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存在具有意義。像荒漠一樣的人生,讓他

們老後無法投入願景之中,而這些願景原可使他們老後的世界仍具有目的、價值與存在的理由——讓他們活得像個人。當他們為當前無意義的人生而感到絕望,那是因為他們人生的意義向來都被人竊走。   這種悲慘的生命終局,意味著一切得重頭開始:這個殘傷人的社會系統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變。   西蒙.德.波娃要藉此書打破沉默的陰謀,在本書中如實勾勒「老者」這群「賤民」的處境,描繪他們如何經歷社會面、個人心理面上的掙扎。她要讓世人聽見他們的聲音,並鼓舞、邀請讀者起身改變自己的未來,因為老者就是我們,我們即是老者。畢竟,如果我們忽視我們即將成為的,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 本書特色   ◆ 西蒙波娃隱藏版經典作,法國

重磅出版社Gallimard隆重授權   ◆ 史上第一部跨千年、跨文化老年議題深度研究論述   ◆ 揭穿在文明進步表象下,現代社會至今仍視而不見的結構性缺陷   ◆ 直指威脅自我存在、令人難以面對老之將至的個人心理困境   ◆《第二性》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費時三年精心翻譯 各界名家推薦   王聰威|小說家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郭強生|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索|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

醫師/榮格分析師   鍾文音|作家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顧燕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前台北市社會局長/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序)   作者簡介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現代女權主義奠基之作《第二性》作者。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女權主義者暨社會理論學家。寫作形式豐富多樣,著有小說、劇本、遊記、論述、傳記、日記、書信等30種著作,並以小說《名士風流》獲頒龔固爾文學奬。與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是生活、思想觀念上的最佳夥伴,積極介入社會與政治改革,在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 譯者

簡介 邱瑞鑾   當代法文翻譯名家,台灣台中人,東海大學哲學系、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DEA(高等深入研究文憑)畢業。長年專事法文文學作品翻譯,譯筆信實流暢,致力呈現原著文風,譯著少而精緻,包括《可笑的愛》(作者米蘭.昆德拉特別指定全新法文版翻譯),《貓咪躲高高》、《綠色牝馬》,《潛水鐘與蝴蝶》、《位置》、《身分》、《小姐變成豬》、《金魚》、《戴眼鏡的女孩》、《一直下雨的星期天》、《O孃》、《種樹的男人》、《第二性》(唯一法文直譯經典中文全譯本)。曾將十多年來每日進駐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讀書日記寫成《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論老年》 導論

開場白 【第一部】外在性的觀點 第一章  老年與生物學 第二章  民族學的論據 第三章  各歷史時期社會中的老年 第四章  今日社會中的老年 【第二部】存在世界之中 第五章  老年的發現與承擔:身體切身的體驗 第六章 時間、活動、歷史 第七章  老年與日常生活 第八章  老年的一些例子 結論 附錄 中法名詞對照   開場白   到目前為止,我談到老年,就好像這個詞具有明確的實在性一樣。事實上,當它涉及我們人類,它的內涵並不容易確定。這是一種生物現象: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具有某種特殊性。老年會引發心理上的後果,也就是說,有些行為會很正當地被認為是老年特有的。就像所有的人類處境,老年也具

有「存在」的面向:它改變了個人與時間的關係,因而也改變了個人與世界、與其個人歷史的關係。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從來不會活在天生本然的狀態裡。老年階段,就和在各年齡層一樣,他的身分是他所屬的社會強加給他的。這使得問題更形複雜,在各個不同觀點之間,彼此是緊密互相依存的。我們現今明白了,把生理感知和心理事實分開來考量是一件很抽象難懂的事,因為它們是彼此相通的。我們知道,這兩者的關係在老年階段特別明顯,屬於典型的「心理─身體」領域。然而,我們所謂一個人的心理生活,只有根據他的存在景況才能理解,而存在景況也會影響人的生理機能;而且,根據身體或多或少的衰頹程度,我們和時間的關係也不相同。   總之,我們的

社會是在考慮了老年人個體的特異反應──他不靈便的肢體、他的經驗──之後,才指派給他位置和角色;同樣地,個體會受到社會對他的實際態度和意識型態所影響。因此,以分析的方式來描述老年各種不同面向是不夠的,因為每個面向都會影響到其他面向,也反過來被其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掌握的是此一循環難以界定的運動。   這也是為什麼要研究老年就必須努力研究得全面而徹底。既然我的主要目的是闡明今日在我們社會中老年人的命運,說不定大家會很訝異我花這麼多篇幅來寫在所謂原始社會中的老年人景況,以及他們在人類歷史不同時期中的景況。不過,作為生理上受制於生物自然法則的人,如果說老年是一個跨越歷史的實在(réalité),那麼

,這個受制於生物自然法則的生理命運則會根據社會背景的不同而有異;反之,老年在一個社會中是有意義或無意義,會使得整個社會必須重新評議,因為,是通過老年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是有意義還是沒意義。為了評價我們這個社會,有必要在它所選擇的對待老年人的解決辦法,以及不同時空中其他群體社會所採用的解決辦法之間進行比較。這個比較,讓我們可以明白老年人面臨的景況是無可避免的,不管是在何時、何地;這個比較,讓我們清楚該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並在何種程度上可以找到方法來緩和老年人的困境;這個比較,也讓我們清楚在今日所處社會的系統,對老年人的處境應該負什麼樣的責任。   所有的人類處境,都能從外在性來觀察──即它顯現於他

人面前的樣貌,以及從內在性來觀察──即個體如何承擔並超越自己的處境。對他人來說,老年是知識研究的對象;對自己來說,它是親身經歷的現實經驗。本書的第一部中,我採用第一種觀點,研究了生物學、人類學、歷史學、現代社會學傳授給我們的老年。在第二部中,我則努力描繪人是怎麼內在化他與自己身體的關係、與時間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但是這兩方面的探究,都無法讓我們定義「老年」;相反地,我們會發現老年有許多面貌,而且這些面貌不可能彼此化約。在歷史上,就像在今日,階級鬥爭左右了一個人怎麼邁入老年;老奴隸和老菁英階層之間隔著一道鴻溝,退休金微薄的老工人和億萬富翁之間也一樣。造成個別老人之間差異的還有其他種種因素,像是

健康、家庭等。不過,老年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人為數眾多,另一類人是極小眾,他們分屬互為對立的剝削者與被剝削者。那些宣稱涵蓋了全部老年人的主張,都應該被我們摒棄,因為這些主張試圖掩飾這兩類老年人之間的斷裂。   這時立即就有一個問題產生。老年並非一個靜態的事實,而是一個有延伸、有結果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了什麼呢?換句話說,什麼是老化?老化這個概念,和變化的概念相關。不過,胎兒、新生兒和孩童也是個持續變化的過程。我們應該像某些人一樣下結論說,我們的生命是緩慢地邁向死亡?肯定不能這樣下結論。這種似是而非的話,不瞭解生命主要的真理:生命是一個不穩定的系統,它無時無刻都在失去平衡又重拾平衡。只有停滯

不動才是死亡的同義詞。生命的法則是變化。老化的特徵即是某一種變化,意即不可逆的變化和不利的變化,也就是越來越傾向衰頹。美國老年學家藍辛對老年提出下面這項定義:「一種逐漸往不利方向變化的過程,通常和時間的進程有關,在邁入成熟期後變得明顯,並必然走向死亡。」   不過,立刻就有個困難攔下了我們。「不利」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它具有價值判斷的意涵。只有當你有一個瞄準的目標,才能談進步或倒退。當瑪希愛勒.郭緒薛滑雪比不上那些比她年輕的人時,她就從運動的角度把自己看作是老了。我們是在「活著」這件事裡,才有年紀的高低等級之分,而根據什麼標準來判定高低等級則非常不確定。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生命瞄準了什麼目標,

才能決定自己是發生哪種變化,是接近目標還是遠離目標。   如果我們在考量人時只考量他的身體機能,問題就變得很簡單。所有的身體機能都傾向於繼續生存。為了繼續生存,它每每在受到危害時,都必須找回平衡之道,保護自己不受外在的侵擾,更廣泛、更堅定地探取這世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有利的」、「無足輕重的」、「有害的」這些字眼才有明確的意義。從出生一直到十八、二十歲之間,我們身體機能的發展,傾向於提高生存的機會:它變得更強壯、更有抵抗力、更有精力,也更加增了它的可能性。大約到二十歲時,個體的體能臻至最高點。因此就整體來看,在前二十年的生命中,身體機能的變化是往好的一面走。   有些變化既不會改善也不會

減損我們身體的機能。這些變化無足輕重,就像在幼年時期會有的胸腺退化,還有遠比我們所需數量更多的大腦神經元的退化也是。   有些不利的變化在很早期便已產生,像是視覺邊緣的調節幅度從十歲就開始下降。青少年時期之前,我們對高音的聽力已經開始減損,記憶力也從十二歲就開始衰退。根據金賽報告,男人的性能力在十六歲以後即開始減弱。這些非常有限的耗損並不妨礙孩童和青少年循著一道上升的曲線發展。   二十歲以後,尤其是三十歲起,各個器官開始退化。我們該從這時起就說已經邁入老年嗎?當然不。對人來說,身體不是純屬天然的領域。身體機能的減損、變質、衰弱,是可以由依程序組織的行動、自動作用、實際技能、智識來彌補的。

只要機能減退是偶發的,並且輕易就可以掩飾,我們就不會說自己已經邁入老年。當機能衰退變得很明顯,而且再也無法補救,這時,身體會變得脆弱,而且多少變得不靈便,那麼我們便可明確地說老年來臨了。   如果我們從整體來考量一個個體,事情便變得更為複雜。我們在達到頂點以後就開始走下坡,但這頂點是落在哪裡呢?儘管身體和精神彼此相互依存,但這兩者的發展並非完全平行的。一個人可能在他身體尚未衰頹之前,就在精神上蒙受巨大的耗損;相反地,他也可能在身體衰頹時,智識上卻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們應該更看重上述哪一種情況呢?每個人給的答案不盡相同,因為這要看他看重的是身體的能力,還是心理的能力,又或者是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個

體與社會就在這樣的選擇之後,對不同的年紀畫分等級,但沒有哪一種選擇是所有人都接受的。   孩子更勝於成年人之處,在於他充滿豐富的可能性,在於他無盡的探取能力、他感官感受之清新。等孩子漸長,失去這些豐富性的時候,這可以說是退化嗎?佛洛伊德似乎在某些點上認為這是退化。他寫道:「在一個非常健康又無比聰明的孩子和一個智力低落的普通大人之間,兩者真是一種令人傷心的對比。」這也是二十世紀法國作家蒙特朗經常表達的想法。他在他的《死皇后》一劇中藉由費杭特的嘴說道:「孩童時的天才,它一旦殞落了,就是永遠殞落了。我們常說蝴蝶是從毛毛蟲蛻變的,但是就人來說,卻是蝴蝶化為毛毛蟲。」   這兩人基於個人因素(雖然他

們彼此的個人因素差異極大)都特意看重童年,但不是人人都和他們看法相同。通常,「成熟」這個詞指的是,我們認為成年人比孩童與少年優越,因為成年人取得了知識、經驗、能力。知識分子、哲學家、作家的頂峰通常是在他人生的中點。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把老年視為人生的精華,認為老年帶來了經驗、智慧與平和心境。人生是沒有衰頹這回事的。   對人來說,要定義什麼是進步、什麼是退步,意味著我們有個目標當作參照;但是在本質上,沒有哪一個目標是優先的。每個社會都會創造它自己的價值:只有在社會的脈絡下,「衰頹」這個詞才能找到它明確的意義。   這番論說和我在前面談的並無二致,也就是說:要瞭解老年,只能從整體來考量。老年不

只是生物事實,也是個文化事實。   老了以後,我們的身體、面容給了我們更真實的樣貌。現在和二十歲時比起來真是天差地別!只不過這樣的改變是持續不斷的,我們自己幾乎沒察覺。塞維涅夫人就這一點說得極好,她在一六八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寫道:「上帝以無比的善意在我們幾乎感受不到變化的人生各個不同階段引領著我們。人生這個斜坡緩緩而降,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其傾斜;我們看不到鐘面的指針移動。如果在二十歲時,大家說我們是家中年紀最大的,而且有人讓我們在鏡中看到我們六十歲時會有的面貌,再拿它與二十歲時的面貌相比,我們想必會倒頭栽下,並且害怕六十歲時的相貌。但我們是一天一天地往前邁進;我們今天猶似昨日,明天猶似

今日。我們就這麼毫無感覺地往前邁進。這是我所愛的上帝行的奇蹟之一。」 猝然的改變,可以破壞這平靜安然的進程。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在六十歲時因為一場病而掉光了頭髮。在這之前,她一直感覺自己是「沒有年紀」的。這時,她承認自己是來到了「梯子下降的一側」。除了發生類似的意外,讓我們停駐在鏡子前見到自己的影像,並發現到自己年事已高,否則我們沒有理由詰問自己鏡中的影像。 至於智能狀態不佳,那些發生智能不良狀況的人,要是他的要求降低,他的能力也會同時降低,那麼他們並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情況。七十二歲的拉封丹在一六九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寫給他朋友默夸的信中,還認為自己無論是身體或智能都處於絕佳的狀態:「我總是身心狀

態保持良好,我有胃口,而且有無窮的精力。五、六天以前,我走路到子爵森林去,幾乎一整天都沒吃東西。那裡離這裡有五里,不算太遠。」然而,同一年的六月,妮儂.德.朗克洛寫信給聖—艾弗爾蒙說:「我知道你希望拉封丹到英國去。在巴黎我們很難趁他在場而得益。他的腦力衰弱了。」說不定,拉封丹因為懷疑自己的腦力狀況,所以向默夸誇耀自己的青春活力,選擇不把自己的精神狀況放在心上。在年紀這領域也是一樣,只有在某種背景下,發現自己變老的徵兆才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