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名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台灣的名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基興寫的 為何害怕核能與輻射? 和劉憶如的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有「錢」途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臺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 李吉仁所指導 萬冠麗的 台灣紀錄片商業模式發展之個案研究 (2015),提出台灣的名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紀錄片、價值主張、商業模式、《看見台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研究所 陳國寧所指導 金傳盛的 博物館餐廳經營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博物館餐廳、餐飲服務、故宮晶華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的名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的名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為何害怕核能與輻射?

為了解決台灣的名人的問題,作者林基興 這樣論述:

  「核能」爭議就是個建構的問題,若非反核者與媒體一再「炒作」,大家不會這麼驚慌地以放大鏡檢視它。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郭位於2011年9月22日發表文章提到,撇開心理因素與政治炒作,核電廠造成的危害與其他工安隱患相比微不足道。就像「看到別人眼中的刺,但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民眾確已過度注意核能了。   為何專家不澄清呢?中研院動物所某魚類專家在「祕雕魚事件」時感嘆,學者若出面說明則成為反核人士(團結、大聲)的箭靶,被抹黑為「御用學者」而遭圍剿;因此,專家寧可明哲保身,而社會上只見反核者在哇哇叫。媒體難辨科學是非,但喜歡抗爭與聳動,樂得加油添醋地報導;民眾從媒體中學科技,受到誤導而害怕;結果,

整個社會惡性循環地恐慌。   福島事故讓反核聲大,總統在2011年底決定核電廠不延役,這是「眾口鑠金」的結果?相對地,法國已有八成為核電,大部分國民仍支持核電,這可是「眾志成城」?為何國民意向差這麼大?我國需要眾口鑠金或眾志成城?   本書志在澄清核能發電相關的疑慮,希望民眾袪除「核能恐慌」。 本書特色   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故後,媒體喜歡說「聞『輻』色變」,弄得民眾如驚弓之鳥,表象之一是搶購鹽(以為可防治從兩三千公里外的福島飄來輻射)。   本書解釋核能與輻射的正確知識,袪除正在污染社會的「核能輻射恐慌」。 作者簡介 林基興 現職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研究員  科學月刊社理事長  環保署「

非游離輻射預警機制風險評估小組」主席 學歷  台大工程學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 經歷  台大化工所兼課  行政院資訊發展推動小組委員 著作  《電磁恐慌》  《風雲100:我國百年科技大事紀》  《天花之死》(100.05.01 由台灣商務出版) 作者序 眾口鑠金?眾志成城? 一、輻射常識 1. 輻射是什麼? 2. 天然與人為的輻射 3. 輻射的健康效應 4. 民眾害怕輻射:主因是媒體宣染 5. 高輻射地區並沒更危險 6. 輻射劑量規範 二、核能發電 1. 核能發電的原理 2. 核能電廠的安全設計 3. 世界核能發電趨勢 4. 我國核能電廠 三、解析國際核能事故 1. 美國三哩島 2.

蘇聯車諾比 3. 日本福島 四、自然現象與人為後果 1. 天然核反應器 2. 全球暖化 3. 酸雨 4. 空氣污染 5. 能源安全 6. 「1公克鈾 = 3噸煤 = 600加侖油」 五、宏觀人生風險 1. 車禍風險 2. 火災風險 3. 國人十大死因 4. 權衡風險與利益 5. 為風險定量 六、核能安全事宜 1. 廠址安全性(耐震、抗海嘯) 2. 核能發電與核彈關係很遠 3. 防禦恐怖攻擊 4. 核能電廠沒增鄰近致癌率 5. 秘雕魚(畸形魚) 6. 輻射屋 7. 蘭嶼貯存場 8. 放射性廢棄物 七、反對核能之因:誤解 1. 「萬年無解的難題」? 2. 「核能電廠無法100%安全」? 3. 「

核能電廠像核彈一樣爆炸」? 3. 「留給後代什麼」? 4. 找不到存放場址? 5. 反核者的理性與核能知識 6. 「瘋綠電」 7. 民眾的憂鬱來自誤 八、回顧「核四再評估」 1. 院長錯誤的宣示 2. 再評估報告 3. 澄清反核的說辭 4. 放在蘭嶼的低放射性核廢料 5. 贊成續建核四的理由 6. 院長被「綠色和平」誤導 7. 「非核家園」 九、名人與媒體的影響力 1. 演戲:「中國症候群」 2. 催逼台灣的名人 3. 媒體揉捏民眾認知 4. 科學(而非愚昧)引導人生 5. 不理性恐慌的傷害遠大於輻射 6. 眾口鑠金:為何將核能逼上絕路? 7. 攻擊稻草人術 十、民調與輿論 1. 民意如用字

2. 科學議題:以民調當政策? 3. 英人:沒懂到足以提出意見 4. 正確科學先於政治決定 5. 澄清環保人士的話 十一、同理心 1.認知差異:風險意識 2.堅持己念?更新思維? 3.團體的力量:大家分攤風險 十二、總結—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1.國人需要瞭解風險 2.「溝通」有其極限 附錄一 有用的輻射知識 附錄二 專家出馬:美國經驗 附錄三 可發電的核廢料 附錄四 發電原料大觀園 附錄五 輻射的應用 附錄六 國際相關組織 附錄七 培育核工人才 附錄八 我國核能大事記 附錄九 參考文獻

台灣的名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將在10月8日公布,外媒報導,今年獲得提名的個人或團體名單超過300個。媒體與學者專家都在分析提名人選與團體的優勢,但最受矚目的,還是聯合國難民署、世衛組織,還有全球疫苗取得機制平台COVAX、白俄羅斯反對派領袖蒂哈諾絲卡雅,以及氣候變遷運動家童貝里。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719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台灣紀錄片商業模式發展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的名人的問題,作者萬冠麗 這樣論述:

紀錄片是拍攝、記錄或者以議題為主軸,真實呈現現實世界題材的電影;紀錄片的題材範圍廣泛,所呈現的社會反思與功能,是民主社會化,政經社會化,生存永續化中的重要進程。但是,在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紀錄片如只是單純的呈現議題,淪為「小眾」的討論,所呈現的反思功能就受到許多侷限。如何在社會議題溝通及經濟效益實踐間取得平衡,以可支持的商業化基礎上擴大「大眾」反思,成為本研究期望能夠深入探討的議題。然而,在商業市場的發展中,如何將紀錄片所傳達之社會議題透過商業模式彰顯其效益,在過去相關研究中缺乏整體性、系統化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分別從紀錄片在台灣的發展困境,產業鏈的重整,受限的播映平台,籌集資金的困難,商業

模式的運作等面向,分析紀錄片在台灣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本研究採用Johnson, Christensen and Kagermann(2008)的商業模式架構,以《看見台灣》紀錄片的第一手資料,從《看見台灣》的製作、發行、映演全過程進行記錄與剖析,歸納其商業模式的成功關鍵,期望能提供未來台灣紀錄片商業化發展的參考。從《看見台灣》的個案研究中,可以推演出其商業模式中至關重要的三點:其一、將議題鎖定客戶(觀眾)價值主張(環保議題與愛台灣行動的連結);其二、把握生產及宣傳、發行過程中的關鍵資源(如特殊技術、名人效應、口碑及社群的正向傳播等)與流程(如記者會、試片會、首映會及其他各種宣傳活動);其三、

資金來源的多元及數位發展,並發展多樣化的映演方式(院線、DVD、電視、影展、國外版權出售…)以獲得更好的收益。據此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紀錄片的發展,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一、創作層面應注重題材的多元化及其與客戶價值需求的聯結,在行銷手法及關鍵流程上進行創新,最終在大環境下達到產業鏈的和諧共贏;二、研究層面應從美學分析到商業探討,且多從國內外的成功案例進行剖析;三、政策層面政府應對紀錄片的創作給予更多政策上、資金上的扶持,以打造合理的、良性的創作環境。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有「錢」途

為了解決台灣的名人的問題,作者劉憶如 這樣論述:

  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建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這是一本「親子理財」教育的最佳參考書。如果你是希望孩子可以富裕一生的父母、迫切需要改善經濟情況的人、常說自己很忙,忙到沒有空理財的人、想知道如何教孩子正確金錢觀念的人、很希望了解自己理財方法哪裡出問題的人,這本書將會是最佳的理財導引。  作者訪談了十三位台灣的名人,有教育界、科技業、演藝界、商界,各個階層的人,對他們孩子的理財教育上的用心,可供讀者分享及參考。  有鑑於現在在年輕世代中,現金卡、信用卡使用上的浮濫,使得很多孩子們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已經揹負了十分龐大的債務,因此,作者特別強調孩子必須從小就要給予正確的理財觀,讓每一個孩子認識錢的

重要性和它真正的價值,找出正確的使用方法,等孩子長大,才不會因為金錢運用不當,而付出慘痛的代價。作者介紹劉憶如  台灣知名的「生活理財」作家,美國紐約理工學院MBA,在美國曾在紐約華爾街擔任傳訊電視中天頻道駐紐約財經特派員,採訪過中美無數名人企業家,包括美國前財政部長詹姆士‧貝肯、好萊塢巨星梅爾吉勃遜、茱麗亞蘿勃茲、安東尼霍普金斯等名人專訪,返台後,除了常年在各報章雜誌執筆「理財專欄」之外,並常接受電視與廣播節目訪問邀約,更應邀至各大小企業團體成為熱門講師,著作有《黑髮退休賺錢祕方》、《低利率時代的高獲利智慧》、《預約富有的愛情》、《我很有錢,你可以學》、《富爸爸華人版:錢滾滾來》……等暢銷書

,現在更致力於「理財教育」的扎根工作。歷任:《錢》雜誌「名人理財」專欄作家、聯合報專欄作家、《直銷人》雜誌專欄作家、《新娘物語》雜誌專欄作家、非凡財經台新聞節目主持人、傳訊電視駐「紐約」特派記者 作者自序  我在美國有一位女性朋友,用一塊錢美金在紐約買了一棟現值500萬台幣的公寓,這棟公寓原有的主人因為有七十歲,膝下無子女,每個月還要付5000塊台幣的維護費,主人想多留些Cash在身邊,於是就用一塊錢把房子「預售」給我朋友,從此5000塊由我朋友代繳,一年半後,老人過世,我朋友等於用10萬塊買到價值500萬的公寓。   我朋友當時只有20歲,她不太聽從理財專家的建議,但是她卻擁有一顆近似猶

太人的「富腦袋」,永遠在眾多的理財訊息中,像一頭「狼」似地認真找尋最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我不是理財專家,我只是一位作家,我擅長把很多的資料在最短的時間內匯總給您來做判斷,相對於一些喜歡強勢行銷自己的專家,我的講話方式總是不慍不火,在上電視節目通告的時候,我也不喜歡把自己當成超級專家把自己的觀念「強勢」的推銷給觀眾,或是刻意強調自己的平凡悲苦,因為專家形象的背後原本就蘊含著無限商機,相信觀眾讀者也會心知肚明。   也因此,我的新書活動越來越簡單,面對排行榜的一些造勢活動,我寧願透由與大眾接觸的演講活動,來了解市場的真正需要,每次去演講或是應邀參加金融商品的代言活動,有非常多的讀者都在會後和

我做意見交流,有些讀者是剛想創業的媽媽,有進入直銷保險界勤於學習的年輕人,有竹科豐厚薪資的工程師,更有剛入社會想買房子的年輕人。    其中一位媽媽告訴我:「看了你的書,讓我改變了用錢的觀念,我用我賺到的錢,又買了十本書送朋友。」   我覺得很感動,我發現「簡單」讓我的讀者群越來越紮實,演講的邀約也越來越多,原來,「簡單」也會有它的生存空間。   我一向認為,今天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別人的身家財產,更何況,理財要從根源著手,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的資產配置情況,更要「理性」吸收所有的理財資訊,從兒時到現在的理財習慣可以影響一生對財富的追求。   尤其,子女的教育比投資還要更重要,因為投資失敗可以重來

,但是子女教育如果失敗,卻無法重來,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建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如果你是希望孩子能富裕一生、想知道該如何教孩子正確金錢觀的父母,甚至,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未來有還不清的卡債和負債,這是一本「親子理財」教育的最佳參考書。  或者,你是迫切需要改善經濟情況、希望了解自己的理財方法哪裡出問題的人,或是常說自己很忙,忙到沒有空理財的人,這本書可以幫助您回溯在「財商教育」的學習中,是否少走了哪些路程。  衣食無缺的孩子不知惜福,從小紮根的「理財教育」非常重要,年輕世代現金卡、信用卡使用上的浮濫,很多孩子年紀輕輕就已經揹負龐大債務,如果從小就給予正確的理財觀,讓每一個孩子認識錢的重要性和它真正的

價值,等孩子長大,才不會因為金錢運用不當,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給孩子越多可以帶著走的知識與能力,孩子才越有可能成為一個「富翁」!  這本書不止寫給父母,也寫給所有想擁有「富腦袋」的人!

博物館餐廳經營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的名人的問題,作者金傳盛 這樣論述:

放眼世界各大博物館,餐廳與賣店蓬勃發展,從原本博物館附庸的角色躍為閃亮的明星。目前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儼然成為一門顯學,帶動了博物館賣店的發展,且相對於博物館賣店的研究,博物館餐廳的研究可謂是付之闕如。基於如此的想法,本研究將研究主題定為博物館餐廳,希望藉由國外博物館餐廳的相關經驗與其他有關的理論來探討博物館餐廳經營的角色功能與價值,以及博物館餐廳經營時考量的基本要素,並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晶華餐飲中心」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本研究主要以文獻分析與訪談來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在研究後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結論如下:(一) 博物館餐廳的社會角色與功能1. 博物館餐廳是另一類社會教育空間2. 博物館餐廳

是生活化與休閒化的服務空間3. 博物館餐廳是創造博物館第二感動的舞台4. 博物館餐廳是宣揚與創新飲食文化的新據點(二) 博物館餐廳經營的基本要素1. 專業化的服務團隊2. 營造文化內涵與善用現場情境3. 使命與商業並濟的經營態度並提出下列建議:(一) 開發博物館餐廳紀念品 ─ 「 food gift」(二) 後續研究建議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