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小食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地道小食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亞當寫的 逃出去、逃回來 和蔡子強的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從民初到二十一世紀,22位牽動華人政局的政治人物飲食軼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香港特色小食英文」+1 地道街頭小食的英文(英語習作) - 藥師家也說明:「香港特色小食英文」+1。香港新浪網MySinaBlog...地道街頭小食的英文·Barry|16thJun2009|專題英語|(41814Reads)...引用(2)|話題(英文).歡迎到訪.歡迎留下你的意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時報所出版 。

最後網站25個超實用形容美食的英文用語 - FluentU則補充:每次想用英文稱讚美食的時候,只會用delicious嗎?這篇文章提供25種不同討論美食的英文用語,教你用英文形容食物色、香、美的不同方法,聊天再也不辭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道小食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逃出去、逃回來

為了解決地道小食英文的問題,作者亞當 這樣論述:

潮爸戴著8歲的兒子花17天探索絲路,兩個男人的征途就此展開,感情也急遽升溫!   ◎翻開本書,幕幕絲路風景就在眼前展開,在家中也能流連於神秘的古國之旅。   ◎幽默詳盡的敘事,搭配豐富繽紛的彩照,不用打包,立馬來趟偽出國!   ◎特別附註:這除了是一本遊記,也是很棒的中年男子心情筆記和旅遊文學。   過了這一個彎,後面不知道等著什麼?是上坡還是下坡?反正至少還有路走!   2019年,在中亞最熱的7月,彭文瑞帶著8歲的孩子,   以最經典的台客汗衫、短褲、夾腳拖打扮,   用17天去探索了古絲路上的幾個重要城市,   也讓孩子看看,這個世界很大很大,不只是他現在所認識的那樣,   也為自

己完成一趟中年男子的修行。   古絲路探索的行程,經過幾個月在焦慮中規劃,最終在慌亂中出發!   喀什古城、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斯坦、杜尚別、彭吉肯特、Seven Lakes、撒馬爾罕、   烏爾古特、比比哈努姆、布哈拉真的不哈拉、布哈拉之雅克城堡、奇瓦古城、塔什干!   柴燒老灶,炊煙裊裊,老闆操著大湯勺從大鍋裡舀起不停沸騰著的羊肉湯,   旁邊的大不鏽鋼盤裡盛著煮到恰到好處的大塊羊肉,攤子外面還擺著一大鍋   新鮮的、黃橙橙、油滋滋的羊肉手抓飯,大腦已經不停的傳達著好吃好吃的信號了。   龐然巨山拔地而起,深長的隧道穿越而行,看著由山腰傾瀉而下的碎石坡,   蠻喜歡這種蒼涼、不現實感

。這裡環境惡劣,你不知道下一個能稍作停歇的地方   還要過多少彎,越幾座山,但是也只能繼續前行,沒有可以選擇的方向。   雖然每一段旅程,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但一直感覺在山頂跳一跳,就能搆得著白雲……   *宅在家時的最佳精神伴侶,讓一路駝鈴和歌聲,伴你遠颺! 作者簡介 亞當   在台中潭子大片公墓腳下長大的佃農之子,排行五個小孩中最年輕的一位,俗稱老幺。小時候也曾經立志當總統,但沒有像陳水扁先生一樣畢竟其功。為了脫貧,裝甲兵退伍後帶著不會發光發亮的學歷北漂竹科,硬著頭皮鑽進半導體行業,然後一宅就是25年。進入企業後,為了讓人點開email通訊錄第一個就能看到我,我很心機的取了

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英文名字——Adam,所以,大家都叫我亞當。最多人對亞當的評語是,「一個被科技業耽誤的搞笑藝人」。 Day 1: 2019/06/29  中轉停留 Day 2: 2019/06/30  真的不行 Day 3: 2019/07/01  喀什古城風情 Day 4: 2019/07/02  帕米爾高原,塔縣 Day 5: 2019/07/03  塔吉克斯坦之前 Day 6: 2019/07/04  三分之一 Day 7: 2019/07/05  杜尚別 Day 8: 2019/07/06  彭吉肯特 Day 9: 2019/07/07  Seven Lakes

Day 10:2019/07/08  「有」就是「沒有」的撒馬爾罕 Day 11:2019/07/09  烏爾古特大市集與比比哈努姆的黃昏 Day 12:2019/07/10  布哈拉真的不哈拉 Day 13:2019/07/11  布哈拉之雅克城堡 Day 14:2019/07/12  奇瓦古城 Day 15:2019/07/13  塔什干手信 Day 16:2019/07/14  最後的shopping Day 17:2019/07/15  中轉停留   推薦序 背包客棧網站管理員 小眼睛先生   如果你很久沒有觀看大人的內心世界,或者已經忘了親子間的單純互動,那我很推薦你跟著

這對聚少離多的父子走一趟中亞古絲路之旅,這本遊記不只記錄了他們去了哪裡,還有更多更多平常生活中一閃即逝的心情,將宛如躍出書頁般的在你面前中展開……   這本亞當與瓜仔,大手拉小手的十七天中亞古絲路旅行,當初發表在背包客棧上連載時便已獲得了廣泛的迴響,如今能夠成書,實在是美事一件。   很難想像,一位台幹父親,帶著聚少離多的八歲兒子,從新疆、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一路跋山涉水,一同面對飲食與生活方式的差異,一起見識各種與過去環境相異的文化與地貌的旅行,會是一段什麼樣的旅行。   但我相信,言教不如身教,一趟親子長途旅行,讓孩子能夠看到父親,在一個自己也未曾去過的地方,是如何面對問題與享

受生活,我相信這是最好,也最真實的教育方式。或許,這不該稱之教育,而是父親將自己的所知與所能,毫無保留的呈現在孩子面前,作為他未來自己面對未知環境時的一個參考。   如草原上的動物、如樹上的鳥禽,從模仿中讓經驗得以傳承,生命得以延續。也如在自助旅行的路上,旅行者間無私的互助與分享。   希望每位有幸翻開這本書的讀者,不只能讀到一段父親與孩子共同完成的精彩旅行,還能從中看到作者,一位父親,一個中年人,一名漂泊外地的工作者所吐露的真摯情感。   祝福 瓜仔,也祝福亞當   時光不在多久多長,當我們共同珍視它的時候,哪怕只是片刻,那也將是永恆。   背包客棧網站管理員 小眼睛先生   www

.backpackers.com.tw/forum/   www.backpackers.com.tw/forum/member.php?u=17 作者序   康先生跟雷先生是我的壞朋友,2019年初康先生說:「Central Asia 小壯遊,去不去?」我問:「什麼時候?行程我先參考一下。」康先生說:「跟雷先生計畫7月去兩周。」我恰好在大陸工作即將屆滿5年,需要返台坐坐月子,聽到這個plan 的我,就像在被漩渦淹沒之前抓住了一根漂流木,不管是不是終究還是要被淹沒,先抓住了再說。我看了下行程,這不是旅行,這是修行。Anyway, just do it.   至於為什麼帶了個8 歲的小屁孩

去修行?其實也沒有什麼偉大崇高的理由,僅僅只是太座的強烈要求(我還以為媽媽都會捨不得)。是的,也該讓他看看,這個世界很大很大,不只是他現在所認識的那樣。   本文裡,就是一個外表正常而內心焦慮的中年男人,與常年分開生活的幼子的瘋狂旅行;用一些業餘的照片,發點兒不著邊際的牢騷,讓大家一起瞧瞧我們看見的世界。   Day 3 2019/07/01  喀什古城風情 7/1 早上確實起得比較晚,我想除了是這裡天比較慢才亮,也或許跟這兩天體力消耗太大有關,當然,前一天晚上酒精的貢獻我們也不能完全給與抹煞。早晨穿過喀什古城前往公車站,遊覽一下古城,順便體驗喀什的早餐。 不論到世界的哪個地方,

站在門口揩虎蘭的老人總是看起來很悠閒。 喀什古城有2100 年的歷史,是古絲路上重要的城市,建築是用生土以及磚雕砌起來的,風格與土耳其番紅花城有那麼一點點類似,而且都有喜歡種植攀牆植物的愛好。 古城樂器店牆上掛著一排弦樂器,它的名字叫做都塔爾,長得很像土耳其的烏德琴,跟中國的枇杷、馬頭琴又有幾分類似,感覺他們都是親戚,我想這就是透過絲路中西方交流對音樂帶來的影響。 聽那裡人說,吃手抓飯壯陽,感覺是不是到什麼地方,男人們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壯陽秘方。臺灣人說吃什麼補什麼,許多中草藥也都說壯陽,到了新疆,連羊油配上米飯都能壯起來了。我決定早飯就吃這個!一來是因為昨天在大巴扎吃了確實好吃,二來是感覺自

己確實也需要壯一下。要吃就得找個老店才地道,那怎麼找老店呢? 只要鍋邊裹著厚厚一層烏金烏金的就是了,跟在台灣吃豬腳、藥燉排骨一個道理。 一早看到攤位上蒸籠的蒸汽在冒,食欲就特別的好,尤其是竹木編制那樣的傳統蒸籠。賞心悅目的包子皮、羊肉餡,熟練地手工藝,有素、有肉,全憑歡喜。然而瓜仔再也不能忍受羊羊了,簡單吃幾口就不願意。 看這一老一少的生產組合,按臺灣現在慣用的商業手法,這肯定可以杜撰成什麼傳承百年的老店啦,目前由剛從美國海歸的第四代初步接手掌管生意,多角化經營,加入嶄新的網路行銷手法以及電子商務,巴拉巴拉……。 不經意的經過原本次日才要去尋找的喀什古城百年老茶館,順道就拐了進去。這是喀什古城

最古老的茶店,中原飲茶的文化透過絲路西傳,而茶品的內容以及器具已經不太相同,更不同的是,喀什的人喜歡聚在一起盤坐地毯上,喝茶、聊天、吃小食、彈都塔爾。

地道小食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嘅美食可以話係多到數唔晒!想知蛋撻、雞蛋仔等地道小食英文點講?等Wall Street English老師Walter話你知!
WSE嚴選熱門話題、常見場景。由WSE老師/助教教大家當中英語生字、語法、句子!­­大家有咩英文難題,歡迎留言話我哋知!
【免費試學】http://goo.gl/AYnD4K
【更多英語小貼士】http://www.wallstreet.edu.hk/web/blog/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從民初到二十一世紀,22位牽動華人政局的政治人物飲食軼事

為了解決地道小食英文的問題,作者蔡子強 這樣論述:

!刀光劍影、碗筷齊飛! 從飲食側寫人物,從餐桌探看布局 一部從食物點評政治人物風格與時事喻意的趣味之書   蔣介石做的炒飯到底好不好吃?蔡英文在廚房的偶像,究竟是誰?   周恩來與鄧小平聯手在巴黎開豆腐店?   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軌跡?   本書細數影響中華圈社會與歷史的政治人物們不為人知的飲食軼事,擺脫了大人物們檯面上形象的刻板描繪,藉由餐桌上的飲食生活習慣,勾勒出眾所陌生的人物個性;而留名歷史的宴席與峰會,更透露出溢於言表的幕後內情與弦外之音。   第一篇:民國初期的政治人物們   宋家三姊妹如何在餐桌上影響了民國的命運,而宋靄齡擺的「乳鴿奪夫宴」,如何黯然逼退陳潔如?

蔣介石炒的蛋炒飯有誰吃過?   第二篇:台灣的政治人物們   李登輝、蔡英文、馬英九……台灣的政治人物們,在飲食上又有何不為人知的故事?   第三篇:中國的政治人物們   胡錦濤和溫家寶的「餃子政治」與習近平的「包子政治」,餃子和包子,各自的玄機奧妙在哪裡?   第四篇:留名歷史的宴席與峰會   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軌跡?大人們交手的場合、牽動歷史的峰會,從宴席菜單上讀出意在言外的政治布局,為熱烈的世紀會面增添檯面下隱約騷動的解讀趣味。   第五篇:古今多少事 都在飯店中   太平館、馬祥興、西湖國賓館、圓山大飯店。撼動政局的領袖們在這裡出入,這些餐廳與飯店見證了華人政治史的關

鍵時刻。   面對面,與大人物們一起吃頓飯   乾隆、慈禧、汪精衛、袁世凱、孫中山、宋慶齡、宋靄齡、宋美齡、蔣介石、蔣經國   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韓國瑜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毛岸英、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 專文推薦   梁文道│傳媒人 美味推薦   Cheap│歷史YouTuber   金哲毅(金老ㄕ)│「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作家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   陳嘉行(焦糖)│知性藝人 作者簡介 蔡子強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亦是著名時事評論員和公共知識份子,在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報刊如

《明報》、《東周刊》、《頭條日報》、《南方人物周刊》都有撰寫專欄,針砭時政。作為一個香港人,曾在二○一○年,在中國,奪得由《騰訊網》所頒發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及《南方周末》所頒發的「中國年度最佳專欄」第二名兩項殊榮;在香港也拿過由香港記者協會及國際特赦協會所聯合頒發的人權評論獎項。對政治領袖的領導學問素有研究,著有在香港和大陸均廣受歡迎的《新君王論》系列,《大人們的餐桌》此系列作品則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飲食來探討政治領袖的性格與風格。 推薦序―梁文道 第一篇:民國初期的政治人物們 第一章   乾隆、慈禧愛火鍋 第二章   汪精衛:穿越高牆的雞蛋與愛情 第三章   「民國第一宴」吃

西餐 第四章   國父只愛豆腐青菜 第五章   國母饋贈杏仁糖 第六章   國母的食譜外交 第七章   國母與大閘蟹的恩怨情仇 第八章   宋靄齡擺的「乳鴿奪夫宴」 第九章   蔣介石吃雞不見雞 第十章   蔣介石喝白開水也喝可樂 第十一章  宋美齡的餐桌內外交 第十二章  宋美齡愛美愛養生 第十三章  美齡官:宮花寂寞紅 第十四章  蔣經國品性隨和儉樸為何卻因吃飯鬧脾氣? 第二篇:台灣的政治人物們 第十五章  李登輝的鮑魚風波 第十六章  令陳水扁「沒齒難忘」的虱目魚 第十七章  馬英九至愛紅豆餅 第十八章  小英大廚 第十九章  韓國瑜的滷肉飯與礦泉水 第三篇:中國的政治人物們 第二十

章  毛澤東的辣椒政治偉論 第二十一章 毛澤東農民之子愛肥肉 第二十二章 周恩來和鄧小平曾經一起賣過豆腐? 第二十三章 周恩來的餐桌上之和善 第二十四章 毛岸英之死:蛋炒飯改變了共和國命運? 第二十五章 胡錦濤和溫家寶的「餃子政治」 第二十六章 習近平上任之初的「包子政治」 第二十七章 小食外交:習近平的炸魚薯條與mojito 第四篇:留名歷史的宴席與峰會 第二十八章 五張國宴菜單反映台灣政治轉型軌跡 第二十九章 馬習宴席上的唇槍舌劍 第三十章  馬習宴席上的酒裡文章 第三十一章 中國國宴前世今生:從「開國第一宴」到「三菜一湯」 第三十二章 烤鴨外交 第三十三章 美國第一夫人為何讓烤鴨店懊惱

? 第三十四章 款待尼克森的世紀國宴 第三十五章 香港前途談判期間的餐桌風雲 第三十六章 香港政府宴會筵席吃些甚麼? 第五篇:古今多少事 都在飯店中 第三十七章 風雲際會太平館:周恩來在這裡擺囍宴 第三十八章 馬祥興:漢奸至愛美人肝 第三十九章 西湖國賓館:中美在這裡破冰 第四十章  圓山大飯店:見證崢嶸歲月 推薦序 梁文道 傳媒人   我通常不會去一家以政治人物曾經光顧而聞名的餐廳,因為我真的愛吃。還記得「慶豐包子」嗎?這家因為習近平而聞名全中國的連鎖小店,只要試過一次,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了。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例如「數寄屋橋次郎」,雖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經帶過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品嚐

他們的壽司,但這確實是一家名不虛傳的好店。這裡的分別並不在於他們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東京。而在於前面那一家是政治領袖表演親民秀的地方,味道如何不重要,是否讓人覺得夠平民,才是問題的關鍵。而後面那一家卻是國家元首招待重要國賓的所在,我想即便是最挑剔的國民,大概也會同意,招待外國領袖是不能丟面子的吧。耗費公帑在全國最有名(通常也都不便宜)的餐廳請老外見識本國料理精華,既長自己志氣,還能拉好關係,應該還算值得。但一個政客要是自己也常去這種地方吃飯,很可能就會變成一場災難了。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當年競選的時候,曾經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和政壇離地精英截然不同的人民之子。但他這番苦心經營的形象,卻幾乎立

即盡毀於他勝選的當天晚上。因為那個夜晚,他居然在「富凱」(Fouquet)舉辦慶功晚宴。光看地址,你就知道這個地方不對勁了。它在香榭麗舍大道和喬治五世大街的交界,對面就是路易威登的旗艦店。它不單是香榭麗舍大道上最古老的啤酒屋(brasserie,請不要顧名思義,以為這是英國式的酒吧),更是全巴黎最有名的名流餐廳之一。儘管算不上是米其林星級食肆,但它百年來招待過無數電影明星,現在則是亞洲闊太逛完街、購完物之後歇腳的地方,光是一杯義式濃縮咖啡就要取價十歐元,其它地方都很容易吃得到的煎鵝肝和蝸牛,到了這裡也是身價百倍。你說這能是「人民之子」慶祝自己當上總統的餐廳嗎?   曾幾何時,所有西方老牌民主

國家的政治人物,都曾經有過一段把午飯當成歡樂時光的美好日子。別說義大利和法國,就連當年食物不怎麼樣的倫敦,政客至少也要在私人會所或者「Rules」(英國最古老的餐廳,以野味和燒牛肉聞名)之類的地方開懷暢飲。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英國內閣成員在中午喝得暈頭轉向的時候,還跟趁機向他打探消息的記者說過以下一句名言:「One bottle means a Tory party scoop, two bottles means a departmental scoop and three bottles means a Downing Street scoop」(一瓶酒可以換一個保守黨的獨家消息,兩瓶酒就

有一個政府部門的新聞,三瓶酒便能換得唐寧街的內幕)。   俱往矣,現在是個講究效率的年代。就算巴黎,部門首長和國會議員也通常得在一個小時之內解決午飯。而愛喝酒的英國人,也在前英國工黨國會議員埃利克•喬埃斯(Eric Joyce)醉酒傷人的醜聞之後(這是英國政壇上有名的一次蝴蝶效應事件,據說後來弄得工黨幾乎亡黨的科爾賓之所以能夠上台,就跟這事有關),取消了國會議員酒水費用的津貼,並且迫使人人自制。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你愛人民,就要讓人民看到你的愛的年代。吃得簡單、便宜、庶民化,正是你愛人民的最佳表現之一。蔡子強兄這部新著《大人的餐桌•中華篇》,就給了我們不少華人世界當中的上好例子。比如說先後出

任過台北市市長的馬英九和郝龍斌,便曾在二○○七年來過一場「馬郝牛肉麵PK賽」。我們都曉得,牛肉麵本來就已經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庶民美食,而這兩位居然還要親自下廚,當著市民的面比賽,看誰的牛肉麵做得地道。   仔細看蔡子強兄這許許多多華人政壇領袖的飲食故事,似乎可以找到一條隱約的敘事軸線,好像政治變得越來越民主,政治人就越來越不能當個出櫃的美食家(除非像蔡英文那樣,喜歡自己下廚,能在鏡頭面前表演廚藝)。例如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李登輝,他「不但懂得吃,也很能吃,每場國宴都會有魚翅、鮑魚、龍蝦等名貴菜式,而且菜式往往多達十道。風味以粵菜和海味為主。他主政時台灣已經經濟起飛,財政寬裕,國宴花得起錢,於是

二兩以上的排翅、鴨蛋大的麻鮑以及龍蝦半隻,變成了國宴菜單的基本班底」。這等氣魄,是後來會煮牛肉麵的馬英九,以及喜歡在國宴呈獻台灣小吃的陳水扁,都完全比不上的。難怪李登輝後來也得在吃這個環節,遇到民主的考驗。話說:一九九七年,春節剛過,楊貫一到台灣表演廚藝,李登輝順道邀請他到總統府做一次外燴,在那一次李品嚐了鮑魚、魚翅和燕窩,並大為讚賞。不料,事後卻被傳媒知道,並大加炒作,並傳言說李當晚享用的是當時每隻要兩萬多三萬元的頂級「三頭鮑」,因此批評這位總統太過奢華,讓輿論鬧得鼎沸,《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兩大報以社論加短評,一連對這事炮轟了幾日,至於那些在電視上播放的論政和諷刺時弊的節目,就更加不放過

這個題材,拿「三頭鮑」大作文章,對這位總統大加挖苦。   當然,我這個講法並不精確。因為就算政治制度不民主(或者至少不是我們一般人所理解的憲政民主),在全球民粹的大勢之下,領袖也還是得向他統治的對象展現他的親民,所以才會有這本書裡提到的「胡錦濤和溫家寶的『餃子政治』」,以及「習近平上任之初的『包子政治』」。大概唯有到了江山坐得極穩,沒有人可以再公開批評你的時候,方能免去這等表面功夫。   第二十二章周恩來和鄧小平曾經一起賣過豆腐? 中國人喜歡吃豆腐,而且不像米飯麵食,並無地域上南北之分。 國父孫中山便對豆腐推崇備至。其實不單止國父,就連中共開國元勳如周恩來與鄧小平,都一樣與豆腐曾經結下不

解之緣,甚至曾經賣過豆腐呢! 周恩來與鄧小平曾賣過豆腐!?不是開玩笑吧!答案真的不是說笑,這段經歷甚至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都有所紀述,見〈周恩來與鄧小平戰友情深〉一文。 話說,大家或許都知道,周恩來與鄧小平年輕時曾經放洋留學,而且更是法國這個浪漫國度。但在那個年代,中國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大多出身寒微,不會有餘裕像今天大家的寶貝子女一樣,優哉悠哉的讀書,反而要為生計而煩惱,得四處兼職幫補學費和生計。剛巧碰上上世紀二十年代當地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本地人且自顧不了,留學生自然更難找到工作。但那個年代的中國年輕人,都是生命力十分頑強之輩,面對逆境,大家沒有怨天尤人的那份奢侈,反而想盡方法掙扎求存。 

周恩來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幫大家提供兼職收入的方法,那就是毅然開了一間豆腐店。一九二二年六月,在周恩來出主意,鄧小平負責具體打理下,在花都巴黎,開了一家中國式豆腐店,店名就索性叫「中華豆腐店」。 有了這間豆腐店,於是不少當地中國留學生,課餘便到這裡兼職,甚至連大忙人周恩來自己,也常常親自抽空到這裡座鎮。一大班年輕人,一起幹活,雖然課餘還要兼職,確是十分勞累,但因為大夥兒年紀和心性皆相近,於是勞動時,也有說有笑,不失苦中作樂。 正如前述,中國人都喜歡吃豆腐,於是不少華僑都到這裡光顧,後來甚至連法國人都聞風而至,豆腐店往往供不應求。在大受歡迎下,豆腐店再擴大經營,增加食物品種,包括豆漿、豆腐花、豆腐

乾、凍豆腐和臭豆腐等等,品種繁多,一應俱全。於是,豆腐店在經營得法下,不單幫補了很多清貧的留學生,甚至還為中共旅歐支部提供了部分經費。 如果周恩來和鄧小平不是回國搞革命,而是留在法國繼續經營,可能日後會成為法國的食品業巨子。 從中可見,周恩來和鄧小平的生意頭腦,原來在年輕時代已經可見,而且兩人一早已經是生意拍檔。因此,日後中共立國之後,這對老拍檔又再一起為國家接過整個經濟攤子,也是順理成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