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區議員得票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銘傳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 張世熒所指導 王景岳的 候選人競選策略研究-2006年台北市第六選區候選人盧靜儀個案分析 (2006),提出大安區議員得票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個案研究、新人候選人、競選策略、台北市議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趙永茂所指導 林淑玲的 都會政治選票支持結構變動之研究-台北市北投區1980年代與2000年代個案分析 (2003),提出因為有 依侍理論、動員結構、地方政治、族群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安區議員得票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安區議員得票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候選人競選策略研究-2006年台北市第六選區候選人盧靜儀個案分析

為了解決大安區議員得票數的問題,作者王景岳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論文題目:候選人競選策略研究-2006年台北市第六選區議員候選人盧靜儀個案分析          論文頁數:138頁校所組別: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所)畢業時間及題要別: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題要研究生:王景岳         指導教授:張世熒 副教授論文提要內容: 本研究是以2006年台北市第六選區台灣團結聯盟提名的候選人盧靜儀作為研究個案。主要呈現以新人身份參選的盧靜儀在這次競選過程中是如何參選、規劃與執行競選策略的整體過程,並分析其選舉結果的成因。本研究基於以下四個研究目的:一、在既定的環境下,候選人如何對於選區環境與個人條件做出什麼評估。二、在有限時間內,候

選人如何制訂與執行其競選策略。三、候選人在時空與環境要素的改變下,是否調整戰略,如何調整。四、候選人競選結果之前因後果的探討。並採用單一個案研究,分析單位為2006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候選人盧靜儀本人。試圖探討盧靜儀在競選期間,對於參選動機、規劃選戰組織、選戰策略與實際執行策略與競選活動,最後到其結果公布。作者在這段過程盡可能的減少主觀且錯誤的詮釋。因此作者以參與觀察為主要資料收集方式並以深度訪談、次級資料分析與文獻探討法以補參與觀察的不足,增加研究的客觀性。 本研究完整描述盧靜儀在參選這七個月的競選過程,並針對其競選策略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檢討,最後探討其落選原因與檢驗競選策略。作者發現候

選人對於選區認識不足與策略決策與執行上問題重重以外,整體政治環境對於知名度低的盧靜儀在競選策略的執行成果上產生負面的效果。導致盧靜儀以三千多票落選。關鍵字:競選策略、新人候選人、個案研究、台北市議員

都會政治選票支持結構變動之研究-台北市北投區1980年代與2000年代個案分析

為了解決大安區議員得票數的問題,作者林淑玲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經由對社經環境變遷下,地方政治變動的直接觀察,探討台北市北投區1980-2000年代都會社經變遷與政治變動,並以1981與2002年兩屆台北市議員選舉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文內容中也說明都會地區地方生態、選舉動員結構、選民投票行為都迥異於鄉村地區,對於研究鄉村地區地方政治生態者,具對照價值。本文主要發現如下:一.台北市無派系,亦無派系運作空間;北投區亦然。二、市民主義式的政治參與在台北市的重要性大增,泛藍在北投佔有優勢。三、北投區動員結構的巨幅翻轉。四、後援會組織架構依恃關係的新形態。五、北投泛藍基本盤的穩定度略高於泛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