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曲球握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另外網站Wiffle Pitch!!(威浮球) - 人生經歷也說明:以下介紹幾種最常見的球路、握法以及投球姿勢 ... 鬆握法是指握球時手指不施加任何壓力在球上 ... The Sinker 下沉球(伸卡球)or大曲球.

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王榮泰、周伯禧所指導 林冠廷的 倒W的姿勢對投球機制之生物力學分析 (2018),提出大曲球握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棒球、投手、肩關節外旋角度、跨步時期、運動學、動力學、shoulder external rotation、Inverted W、stride phase。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王榮泰、周伯禧所指導 簡子翔的 過度外展對於棒球投手的肩關節受力所造成的影響 (2017),提出因為有 棒球、投手、肌肉衰退率、運動學、動力學、shoulder vertical abduction、hyperabduction syndrome、power T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曲球握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瓶蓋棒球討論社's post則補充:瓶蓋棒球:球種介紹第一種:快速直球第二種:變速球第三種:快速指叉球第四種:滑球第五種:縱向滑球第六種:曲球第七種:二縫線球第八種:沉球第九種:切球第十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曲球握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倒W的姿勢對投球機制之生物力學分析

為了解決大曲球握法的問題,作者林冠廷 這樣論述:

前言: 根據以往的文獻,棒球投手在投擲的過程中,前導腳著地時刻點前後是非常重要的時刻,在這瞬間投手骨盆及軀幹開始進行轉動,同時也是下肢開始儲存能量並將其傳送到投手的慣用手的時刻,對於往後時期的影響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目的:本研究宗旨在透過3-D動作分析針對投手於跨步時期(stride phase),有無inverted w的現象的投手對於往後運動學、動力學及作功的差異,並進一步探討這兩種不同投球方式於投手所造成的影響。方法: 本研究將受測者分為兩族群,分別為跨步時期,投手出現Inverted W(肩關節垂直外展大於90度,而且肩關節呈現內旋),在此縮寫為INV_W族群,以及於前

導腳著地瞬間,肩關節外旋角度大於45度,在此表示為Control族群。本實驗於戶外棒球投手丘上使用頻率300fps的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擷取投手投擲直球動作的過程並導入matlab程式進行模擬並計算投手的運動學、動力學及作功再導入spss進行統計。統計方法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比較兩族群間生物力學差異。設p〈0.05為顯著差異。結果:1. 年齡、身高以及體重方面,兩族群並未達到顯著差異,球速表現方面,INV_W族群平均較Control族群高一些,但兩族群並未達到顯著差異,靜態關節活動度方面,兩族群皆未達到顯著差異。2. 在肩膀受力方面,在手臂後拉時期,最大肩關節上側力、最大肩關節前側力INV

_W族群大於Control族群;在手臂加速時期,最大肩關節近端力INV_W族群大於Control族群;在手臂減速時期,最大肩關節後側力、最大肩關節下側力、最大肩關節水平內收力矩INV_W族群大於Control族群。3. 在手肘受力方面,在手臂後拉時期,肘關節內側力INV_W族群大於Control族群;在手臂加速時期,肘關節近端力、最大肘關節前側力、最大肘關節屈曲力矩INV_W族群大於Control族群。4. 在作功方面,在手臂後拉時期,最大肩關節內旋作功、最大肘關節內翻作功INV_W族群大於Control族群;在手臂加速時期,最大肘關節屈曲作功INV_W族群大於Control族群結論:結果

顯示在許多動力學作用力上,INV_W族群的肩、肘關節受力都比Control族群大,Control族群在手臂後拉時期時間較短暫,骨盆到軀幹的動力傳遞較優,從上肢受力來看,INV_W族群在肩、肘關節容易造成受傷的力、力矩明顯大於Control族群,例如:肘關節內翻力矩等等……,因此本研究認為Control族群屬於投擲技巧較佳的族群,INV_W族群在投球上面比較依賴手部力量來增加球速。運動學方面,Control族群在最大肩關節外旋角度(MER)之前的投球動作較快,本研究認為這樣可以減少能量散失,有利於動力傳遞。對於長期的投球生涯,本研究認為於跨步時期的Inverted W的準備動作可能增加肩部關節旋

轉肌、關節唇及肘關節內側韌帶受傷的風險。

過度外展對於棒球投手的肩關節受力所造成的影響

為了解決大曲球握法的問題,作者簡子翔 這樣論述:

前言: 根據以往的文獻,棒球投手在投擲的過程中,前導腳著地時刻點前後是非常重要的時刻,在這瞬間投手骨盆及軀幹開始進行轉動,同時也是下肢開始儲存能量並將其傳送到投手的慣用手的時刻。此外,這個時刻也是許多投手將手肘抬高的時刻,而許多教練要求投手盡量將手肘舉得高於肩膀,並將其稱為Power T,認為此舉可以增加投手投球的威力。本研究將記錄投手投球過程,於前導腳著地瞬間,量測其慣用手之肩關節垂直外展角度(shoulder vertical abduction angle),將小於80度以下的投手歸納為一個族群,大於90度以上的歸納為一個族群,於Cortex程式或是高速影片中表現不明顯的選手的則

不納入實驗之中。目的: 本研究宗旨在透過3-D動作分析針對投手於前導腳著地時刻點瞬間,其肩關節垂直外展角度(Shoulder vertical abduction angle)小於80度及大於90度兩族群投手投擲直球時對於其運動學、動力學及作功的差異,並進一步探討不同投球方式於投手所造成的影響。方法: 本研究將受測者分為兩族群,分別為前導腳著地時刻點,投手肩關節垂直外展角度(Shoulder vertical abduction angle)小於80度(Group1)以及大於90度(Group2)兩族群。本實驗於戶外棒球投手丘上使用頻率300fps的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擷取投手投擲直球動

作的過程並導入matlab程式進行模擬並計算投手的運動學、動力學及作功再導入spss進行統計。統計方法使用重複測量變異數分級配對T檢定分析,比較兩族群間生物力學差異。設p〈0.05為顯著差異。結果: 年齡、身高及體重方面,兩族群並未達到顯著差異;球速表現方面,Group2族群平均較Group1族群快,但兩族群並未達到顯著差異;而在準確度方面,Group1族群所獲得的評分明顯高於Group2族群所獲得的評分;靜態關節活動度方面,兩族群皆未達到顯著差異;肌力衰退率方面,Group2族群在肩關節內收及外旋方面,肌力衰退率明顯大於Group1族群。 兩族群投擲直球的運動學分析中,81項運動

學參數中,有31項達到統計上的差異。33項動力參數中,有15項達到統計上的差異,標準化之後則有16項達到統計上的差異。16項作功參數中,則有五項達到統計上的差異。討論與結論: 結果顯示,在許多肩關節及肘關節的動力學作用力上,Group2族群的受力明顯較Group1族群多,特別是在各時期投手肩關節所受下側力及肘關節外翻力矩。而對照於兩族群投手對於骨盆及軀幹的使用方式及肩肘的受力,本研究認為Group2族群在投球這方面明顯較依賴肩及肘的力量去進行投球,再加上對投手投球過程中各時刻點進行分析,Group2族群在手臂加速時期維持較長的時間,且在這個時期,Group2族群在肩、肘方面皆保持較大的功

,本研究亦認為這種投球機制可能造成投手受傷的風險增加。 對於投手來說,本研究較建議投手在投擲的過程中,盡量讓手肘的位置低於其肩關節,這是讓投球的手臂在施力前,保持手臂肌肉在相對輕鬆且具有彈性的狀態,並適當的協調骨盆及軀幹旋轉啟動的時間及到達最高旋轉角速度的時間,如此在前導腳著地時刻點之後的投球過程中較可以減少其肩、肘受力且對於其球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