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寺廟登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屏東縣寺廟登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中道生寫的 解構台灣三山國王信仰 和妙蓮生、吳寧馨的 就是要將!:家將美學疾風迅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屏東縣寺廟登記 :: 非營利組織網也說明:紫竹林大悲精舍統編是多少?統一編號:9842307. 組織名稱:紫竹林大悲精舍統一編號:9842307所在縣市:宜蘭縣異動日期:1070424異動原因:變更負責人(含IDN)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長安光電 和博客思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彭衍綸所指導 黃永財的 屏東縣琉球鄉地方傳說及信仰研究 (2020),提出屏東縣寺廟登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屏東縣琉球鄉地方傳說、碧雲寺觀音信仰、三隆宮迎王、四角頭福安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 溫振華所指導 李宗信的 小琉球的社會與經濟變遷(1622-1945) (2003),提出因為有 漁業技術、小琉球、社會經濟變遷、迎王祭典的重點而找出了 屏東縣寺廟登記的解答。

最後網站屏東小琉球寺廟之旅 - 海的家庭記事簿則補充:屏東 小琉球寺廟之旅 ... 一抵達東港,我們先到「東隆宮」向溫府千歲報到,. 請溫府千歲保佑此趟小琉球之 ... 小琉球的廟不少,光有登記的就超過30間以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屏東縣寺廟登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解構台灣三山國王信仰

為了解決屏東縣寺廟登記的問題,作者陳中道生 這樣論述:

  台灣唯一持續性非公費的三山國王廟田野調查研究成果。   臺灣師範大學韋煙灶教授在推薦序中說:「綜觀本書,已針對臺灣三山國王廟與信仰圈進行地毯式的調查,極力發掘第一手資訊,富於原創價值。調查研究觸角已深入閩粵原鄉,兼具微觀與宏觀視野;考據詳實,田野訪談與文獻論證不囿於當事人的說法,更能佐以圖表照片說明、圖文並茂。因此,本書具有很高的可讀性,也可作為相關研究參考的工具書。」 本書特色   1.導正民間流傳及課本長期的錯誤,   2.以最實在的全面性田野調查的科學方法證實其觀點,   3.獲得知名歷史及地理學者的讚賞。 作者簡介 陳中道生   陳中道生祖籍潮州府潮陽縣,發覺坊間及課

本「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守護神」的說法,顯與事實不符,於是潛心研究錯誤的原因,並以全面性調查的方式,透過統計分析的科學方法,呼應諸多古籍所記載〈三山國王是潮州的守護神〉之史實。傳言及課本錯誤始作俑者並非廣大的客家同胞,相信訛誤的存在也不是客家同胞所樂見,疑惑的群體自然也包括過去二十幾年來被教錯的莘莘學子及所有接觸到錯誤訊息的鄉親朋友。長期以來的誤解,在民間依然嚴重。政府機關裡,教育部為德不卒、客委會誤導,地方主管部門無所依從、將錯就錯,都是令人遺憾的事;筆者出版此書,只是希望拋磚引玉,是釐清事實真相的一小步!   作者簡歷: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畢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高雄師範大學客

家文化研究所旁聽生   著作:   多元智慧與因材施教(大地-KY教育中心2003),神奇的皮紋(新苗文化2004),臺灣.瑞士夢(臺中市新環境促進協會2008),臺灣三山國王廟全集(長住久安國際有限公司2019)   經歷:   信誼文教基金會主任、長安建設經理、連雲建設特助、半畝塘建設執行顧問、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秘書長、臺中市新環境促進協會常務監事、長安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執行長,三山國王文史研究者 韋煙灶教授推薦序  兼具宏觀微觀考據詳實深具張力的專書    吳中杰教授推薦序  三山國王信仰與族群的持續探索之路 壹、緒論 一、臺灣社會普遍對廣東移民的迷思 二、潮州移

民在臺灣出了甚麼事 三、三山國王廟與潮州的關係 四、本書內容及書名 貳、三山國王簡史 一、傳說中的三山國王 二、古籍中的三山國王 三、劉希孟〈潮州路明貺三山國王廟記〉平議 參、最新臺灣三山國王廟田野調查 一、最新臺灣三山國王廟田野調查一覽表 二、臺灣各縣市三山國王廟分布圖 三、臺灣三山國王廟的祖源 肆、三聯庄的三山國王廟 一、    嘉義縣新港鄉 1.後庄廣福宮 2.中庄永祿宮 3.古民永福宮 二、    高雄市橋頭區 1.新莊義山宮 2.九甲圍義山宮 3.三德三山宮 三、    跨縣市的三聯庄 1.高雄市大樹區大庄武山廟 2.屏東縣九如鄉九塊厝三山國王廟 3.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 4.

其他:九如鄉後庄清聖宮 伍、護衛系統嚴密的溪湖荷婆崙霖肇宮 一、大廟溪湖鎮荷婆崙霖肇宮 二、角頭廟 1.大王角埔心鄉霖興宮 2.二王角溪湖鎮肇霖宮 3.三王角田尾鄉沛霖宮 4.祖牌角埔心鄉霖鳳宮 5.神農大帝角溪湖鎮澤民宮 陸、一分為四的嘉義縣太保市三山國王廟 一、傳說中的加走庄、王得祿、黃磐 二、消失的加走庄王爺 1.魚寮保安宮 2.管事厝安福宮 3.後潭平安宮 4.港尾港保宮 5.其他:太保福濟宮 柒、曾經巨變的三山國王廟 一、北部 1.國定古蹟新北市新莊廣福宮 2.臺北市中山區瑤山宮 3.宜蘭縣羅東鎮北成興安宮 4.宜蘭縣大同鄉碼崙三山國王廟 二、中部 5.臺中市清水區調元宮 6.

臺中市沙鹿區保安宮 7.彰化縣定古蹟鹿港三山國王廟 8.彰化縣埔鹽鄉打廉大安宮 三、南部 9.雲林縣東勢厝賜安宮 10.嘉義市廣寧宮 11. 現代寺廟楷模:屏東市崇蘭昌黎殿 12.屏東縣佳冬鄉石光見廣惠宮 四、東部 13.臺東縣長濱鄉寧城宮 捌、臺灣各縣市三山國王廟簡介 玖、結論 附錄:原鄉之三山國王次信仰圈概況 一、梅州市的三山國王廟 二、漳州市的三山國王廟 三、汕尾市的三山國王廟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兼具宏觀與微觀、考據詳實深具張力的專書   陳中道生在2019年出版第一本《台灣三山國王廟全集》,個人是基於求知興趣與研究需要,從吳中杰教授轉來的出書資訊,隨即買來拜讀,當時翻閱

著這本「新鮮」的書,很快就感受到作者田野著力的深度,透過這本書就輕易掌握臺灣三山國王廟分布的基本資訊,心中滿足感是不言可喻的。   透過「書緣」,很快和陳先生搭上線,此後即不時相互投遞彼此探究心得,有時隨興的雜文討論,也能擦出火花。作者基於祖籍潮州溯源的情懷,對三山國王議題懷抱高度的興趣與熱情,即將要產出第二本三山國王系列研究專書:《解構台灣三山國王信仰—全面調查三山國王廟尋解台灣消失族群之人類學研究》。在此研究專書即將出版的前夕,受陳先生的囑託,撰寫序言,自是深感榮幸,也義不容辭,並在此賀喜作者,一本厚實的專書即將問世。   一直以來在臺灣與中國廣東有為數不少學者與文史工作者在科普刊物、

期刊論文與專書發表與三山國王相關的調查與研究心得,直指「三山國王是客家人專屬特有的信仰」,這種觀點風行一時,甚至影響到中、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與評量試題的論點。仔細檢視,持這樣論點大多為客家學者,且以新竹地區的客家學者為多。會呈現這種現象,除了反映學者本身客家意識的投射,也顯現相當的地域色彩,新竹縣是臺灣客家族群分布的大本營之一,而且當地17座主祀三山國王公廟全部位於客家區。從特定地域視角來演繹,似乎是言之成理。然而,近年來更多的學者從微觀或宏觀的視野來論述三山國王議題,使得上述這類欠缺微觀的小區域踏查與宏觀跨域比對的「一方之言」,逐漸顯現是屬於偏執之論,難以成立。個人認為討論三山國王崇祀現象與

族群的關聯性,應包含於在地與原鄉地緣關係中,而非「先驗」(prior)的定著於客家族群之中。   作為潮州裔身分的作者,顯然難以同意「三山國王是客家人專屬特有的信仰」這種偏執的觀點。在本書第壹章與第貳章,作者透過全面性的考據三山國王信仰源流,補強閩、粵「原鄉」田野調查,以及歷史文獻解讀的廣度與深度,針對這種「偏執之論」提出信而有徵的批判,這兩章可謂是全書最具張力的篇章。   由於社會科學知識本質特性,使得在發展概念、論述、模式總是難臻於完善,為避免「演繹」之論流於信口開河,採用大數法則的調查研究方式,讓接近普查的大數據歸納;其次,以嚴謹訪查為依靠,兼具宏觀與微觀的田野調查成果組織起來,才能

使「論說」更顯得鏗鏘有力。本書第參章將調查所得的資訊加以統整,編製統計表、繪製主題地圖,呈現其空間分布與溯其祖源。第肆、伍、陸、柒、捌章分述臺灣各地三山國王廟的調查成果,除了就前書原有已列的臺灣232座三山國王廟進一步盤點,也增加15座國王廟,未囊括之數已是相當的有限,這五章可見作者長年在「三山國王」田野調查用功之深。   附錄則是作者跨界交流與遠赴閩粵田調的成果展現,將梅州市、漳州市與汕尾市視為「三山國王次信仰圈」,從三山國王信仰核心圈的潮州三陽地區抽離出來,將這些區域所調查到的三山國王信仰現況與歷史發展過程,逐一分述。這部分的調查研究仍有發展空間,故以附錄的形式呈現。   綜觀本書,已

針對臺灣三山國王廟與信仰圈進行地毯式的調查,極力發掘第一手資訊,富於原創價值。調查研究觸角已深入閩粵原鄉,兼具微觀與宏觀視野;考據詳實,田野訪談與文獻論證不囿於當事人的說法,更能佐以圖表照片說明、圖文並茂。因此,本書具有很高的可讀性,也可作為相關研究參考的工具書。個人十分榮幸能有機會推薦這本厚實的著作。 韋煙灶 謹識 2021.11.10 於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推薦序二 三山國王信仰與族群的持續探索之路        自從我在部落格上讀到陳中道生2008年的文章:,就一直關注他的動態,雖然措詞有時激烈,卻不難看出他對鄉土之愛及對追求真相的執著。後來他在我的鼓勵之下,遍訪全臺灣的三

山國王廟,每去一間就在部落格發表筆記,進而於2019年初集結成冊,名曰。當時我曾協助詢問商業發行的可能性,可惜幾位坊間的業者,都對小眾的讀物興趣缺缺,因此還是回到個別印製的方式面世。出版以後,熱心的讀者們不斷提供訊息,使得截稿當時的三山國王廟總數232間,在三年之內,已經變成247間;於此期間,陳先生也繼續整理和蒐羅相關資料。2019年暑假,我帶著他親身造訪漳州市雲霄縣莆美、詔安縣西山、田厝、汕頭市潮南區大布洋、潮陽區港底、揭陽市普寧市林惠山、上塘等閩語區內的三山國王廟,也到了揭西縣河婆、河源市紫金縣中壩等客語區內的三山國王廟;彼時陳先生曾發下宏願,要用走踏臺灣的精神,訪查原鄉究竟有幾座三山國

王廟?未來,他還想循同樣模式去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調查,也和我討論到了申請研究計畫,以使海外差旅有經費可以支應。然而這一切的想像與規劃,在同年底疫情爆發的劇變劃下休止符,真不知何年何月能重啟樂章?   康熙末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題義民效力議敘疏〉,認為潮州府屬(雍正以後的嘉應州)程鄉(梅縣)、鎮平(蕉嶺)、平遠之民,與汀州之人自相守望,不與漳泉之民同夥相雜;而同為潮州府的饒平、三陽(潮陽、揭陽、海陽)之民,復與漳泉之民語言聲氣相通。亦即1720年代的屏東平原,廣東客家(嘉應州)和福建客家(汀州)在一起,而廣東河老(潮州)也跟福建河老(漳泉)群聚。道光年間熊一本上奏的軍機檔顯示,屏東潮州、萬

巒一帶的粵人(嘉應州民)和閩潮民人(漳泉、潮州籍者)發生多起械鬥。同時期姚瑩〈東槎紀略〉說:粵人黨粵,潮雖粵而亦黨漳,反映該書完成的1829年,臺灣的廣東客家(粵人)跟廣東河老(潮州)是不同群體,潮州人雖屬於廣東,卻和漳州人結黨。我估計此種界線在清末逐漸泯沒,到了日治時期,官方對於客家族群的名稱幾經更迭,最後定為廣東族、語言為廣東語;河老則被稱為福建族。歷次國勢調查中,若戶長說客語,就登記為廣東族;說河老話就歸為福建族。戶籍種族欄內的福廣之別,也是照所操語言定義。如此一來,大筆一劃,福建客家和廣東河老都消失於無形,也造成後世積重難返的認知混淆,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已故臺灣省文獻會主委林衡

道先生,在彰化員林、永靖一帶發現許多居民從祖籍饒平、習俗上拜三山國王等方面來看,判斷應是客家後裔,但語言上已經失落,改說閩南語;他把這樣的一群人稱為「福佬客」,意謂「福佬化了的客家人」(林衡道,1971)。其後這種用法普遍被學界接受,如中研院民族所許嘉明先生的「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敘述了彰化社頭、永靖地區福佬客區域性的共同祭祀和聯庄組織(許嘉明,1975)。而洪麗完(1988)「清代臺灣中部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運用三山國王信仰的線索去尋找中部客家人的蹤跡,認為客家人原本住在清水,因械鬥內遷豐原,也把三山國王帶去。黃宣範(1993)、楊名暖(1995)統計了

彰化和雲林老中青三代客屬語言使用狀況,稱彰化客屬為「福佬客」,雲林客屬為「詔安客」,發現彰化三代人幾乎都不會客語,語言上早已完成了轉換(language shift)。   施添福(1998)以司徒尚紀(1993)為根據,率先對上述研究提出質疑,認為彰化饒平、陸豐後裔本即操閩語,是語言維持而非語言轉換。福佬客在臺灣固然分布廣泛,但不宜把祖籍潮州、惠州、漳州者,都視為福佬客的必然成員。韋煙灶(2010,2013)主張西北海岸、彰化平原之潮州、惠州移民,許多原操閩南語,認為福佬客的比例應該下修。桃園、新竹沿海則有「半福佬客」的說法,指自潮州、惠州來臺,原操閩南語的移民,在鄰近客庄的包圍下,能操雙

語者。如果廣東籍民未必是客家,那麼他們所信奉的三山國王,也未必和客家直接相關。近年來,學界對此議題的深刻反省,也能和陳先生長期關切的方向相呼應。   同樣在2018年,日本風響社出版志賀市子的歷史人類學專書,書名就叫〈潮州人〉。筆者試譯一小段如下:   …廣東潮州三山國王信徒80%福佬,20%客家。在新加坡和臺灣,都發生潮州人分別變成福建人和客家人的情況。…潮州人拜三山國王,客家人也認為是他們的信仰,但是大峰祖師潮州人拜,客家人不拜,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   該書的出現,說明日本學者也開始關注廣東河老(潮州人)這個群體。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身為陸豐河老的陳愛梅教授,也寫了數篇學術及推廣文章。

而揭陽學院三山國王研究所的歐俊勇所長正在撰寫博士論文,對於《臺灣三山國王廟全集》十分肯定,他説全面性的調查很難,他自己光處理揭陽的四個鎮就花了很多時間;據目前四個鎮的成果,65%的自然村都有三山國王。   2021年,陳中道生的努力,似乎漸次開花結果。9月初,屏東市崇蘭主祀三山國王的昌黎殿經營者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請他在【第一屆阿緱文化論壇】發表。11月底,臺灣師大主辦之語言、地理、與族群遷徙工作坊,也邀他登場,並得到洪惟仁、韋煙灶等知名教授一致認同。   這次他的新書針對幾處歷史上分合的三山國王廟作專題報導,書名幾經考慮, 起初6月時訂為《臺灣三山國王廟的恩怨情仇》,我不太贊成,因為標

題太聳動;後來8月改取名為《臺灣三山國王廟全集二部曲》比恩怨情仇好,且有延續性。10月再更名為《解構臺灣三山國王信仰》,期望更有結構性和分析性。做為書稿的第一個讀者,很榮幸地在此向社會大眾推介,此書是對於三山國王信仰與族群屬性的持續探索,是為序。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吳中杰 序於高雄春暮林泉 2021年12月14日

屏東縣琉球鄉地方傳說及信仰研究

為了解決屏東縣寺廟登記的問題,作者黃永財 這樣論述:

據相關文獻史料研究顯示,小琉球最早在16世紀已經有原住民(西拉雅)的存在和史蹟。然而原住民遭荷蘭人入侵島上掃蕩,有的被殲滅或被移送島外。後來島上住民,係來自中國的漢人入島墾殖,其歷史文化、開拓精神,至今延續著。同時延續著古早的傳說,雖是傳說,乃具有史實研究價值。小琉球四面環海,住民是以海為田,捕魚是個高危險的行業,人們祈求神明護佑,其宗教信仰,在島上已發展約有70餘座廟宇,護佑著這個孤懸小島。可見宗教意識對小琉球漁村生活是全面性的,全都以神明的旨意為依歸。琉球鄉的「地方傳說及信仰」,為很好的個案研究,但是,前賢只有零星探討,尚未見有系統的整合研究。因此有必要深入民間走訪調查,去發掘即將可能漸

漸流失的傳說故事。同時參與島上的宗教信仰慶典活動,期能全面性瞭解小琉球民間信仰的完整面貌。本論文將分為兩個方面論述,一是琉球鄉地方傳說;一是琉球鄉信仰。琉球鄉地方傳說的主旨,分別以琉球鄉觀光風景區傳說、地理傳說及人物傳說、神明傳說等踏查與論述,另外在各章節皆有涉及小琉球相關傳說的研究,例如碧雲寺的地理傳說、三隆宮老池王的神像漂流傳說等。信仰方面,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第一公廟碧雲寺,主祀觀音佛祖,它是島上信仰中心,就其開發建廟及主祀神、籤詩信仰及地理傳說、信仰組織及慶典活動等為研究範圍。其次是第二公廟三隆宮,是座池、吳、朱王爺廟,它是小琉球迎王祭典信仰中心。相關三隆宮的研究,依次為三隆宮的信仰發

展及其相關傳說、小琉球迎王的演變歷史、小琉球迎王的實地考察等。最後,是小琉球四角頭的角頭廟福德正神及附屬陰廟的研究。綜之,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至第六章為本論文的核心。第七章結論則總結各章研究的回顧及結果,並提出研究省思與展望。

就是要將!:家將美學疾風迅雷

為了解決屏東縣寺廟登記的問題,作者妙蓮生、吳寧馨 這樣論述:

  本書,透過屏東慈鳳宮的因緣──「阿猴媽祖盃全國八家將、官將首大賽」已經舉辦過多屆的豐富經驗、得獎團隊的專訪及其師承的溯源,延伸到宗教民俗學者藝陣專家的研究、到流行文化在音樂及視覺傳達上對「將」之元素的成功挪用,以及學院設計美學觀點帶領宗教文創商品實體開發的合作──我們將看到原本就時時在更新、發展、演繹、變幻的活潑生猛的台灣宗教文化陣頭藝術,在其複雜的生態中,一些關於點的生發史源、多線的在地風格交織,全面「將文化」跨領域的指染、挪用、交合等等現象的一些切片和故事。包括:   去年官將首冠軍的「吳敬堂」,如何在台南新化荒郊野外豬圈旁,就著路燈勤練腳步陣式的過往!……堅持穿著老教頭傳下的古風

家將素衣,屏東「五德殿」揚言今年要推出前所未見的電音八家將神將團!……台灣最早將陣頭轉型、跨足表演藝術領域並邁向國際的「哪吒陣頭劇坊」,團長小高風光下的苦楚心酸!……搖滾天團「董事長」彩面家將,在紐約大都會球場猙獰開唱!……高師大工設系師生,如何從對宗教民俗陌生甚至偏見中,因真正接觸而全然改觀甚至愛上八家將?……   集合了臉譜、服裝、刑具、兵器、陣法、腳步、拳勢等藝術、武術、道術內涵的正港家將文化,其精彩炫目的物質性存在與震攝人心的精神力,從其追隨者的腳步,讓我們一起去連結各式圖騰符碼背後的抽象本源,穿透魂魄、直指神靈,喚醒隱藏在傳統文化中豐富的集體生命記憶,攪動旺盛的創造靈力,把「將」之怪

、力、亂、神、精、魂、魄,推行至風行草偃的地步吧!就像他們的龐克、嘻哈、歌德、萌……。 作者簡介 妙蓮生   本名曾雅蘭,著有《我愛三太子—眾神喧嘩太子幫》、《心經.經心—現代藝術經本》。曾任破周報創辦美術總監、藝文記者、前衛藝術工作者 吳寧馨   著有《二十一個與藝術擁抱的姿勢》、《走.路》、《我愛三太子—眾神喧嘩太子幫》。曾任向陽文化出版社總編輯、新新聞周刊記者、人本教育札記主筆。

小琉球的社會與經濟變遷(1622-1945)

為了解決屏東縣寺廟登記的問題,作者李宗信 這樣論述:

小琉球為一隆起珊瑚礁島嶼,不僅土壤貧瘠,也缺乏常流河。在氣候方面,每年侵襲台灣的颱風中,有近半的比率會路經該嶼,如此自然環境的限制,對於該嶼的原始產業而言,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在漁業資源方面,由於該嶼擁有珊瑚礁海岸,附近海域亦終年有黑潮支流與南海海流兩股暖流流經,因此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加上距離台灣頗近,故仍能吸引漁民徙來。本文即欲深究小琉球在漢人移入後,嶼民如何在不同的時間脈絡下,展現出不同的社會與經濟型態;並企圖建構該嶼在社會、經濟變遷的歷史意識與時代意義。在漢人移居之前,該嶼原屬原住民的世界。不過,嶼上的原住民卻因為當時入據大員的荷人,於1633年起的連續六次征討而完全遭到屠殺和遷徙

的命運。人去嶼空的小琉球,在荷蘭殖民當局的諸多考量下,以村莊包稅的方式贌予漢人,成為漢人移入之契機。就清代漢人徙居小琉球的戶數成長情形而言,基本上呈現出1720-1760及1770-1800兩個高峰期,也大致受到清代的移民政策與海禁政策相當程度的牽制。徙入的漢人,祖籍大多集中於福建晉江,其中在1904年佔大寮角頭姓氏比例達76%的洪姓,大多從晉江縣烏林鄉(即今英林鄉)移入;佔白沙尾姓氏比率達32.2%的蔡姓,大多從晉江縣呂厝鄉移入;佔杉板路姓氏比率達20.8的林姓,則大多於南安縣橋頭鄉移入;佔天台姓氏比率達56.5%的陳姓,則主要來自晉江縣呂厝鄉。移入的漢人,不僅從原鄉攜來香火,更因為經常有「

水流屍」漂著,而為之立祠供奉。至於造成該嶼寺廟林立的原因,則是透過歷科迎王祭典中,科巡「大千歲」對「家內佛仔」及「無主孤魂」的冊封有關。至今小琉球的寺廟已經發展成具有公廟—角頭廟—小角頭廟—私人廟性質的階層關係。就該嶼的生產型態而言,在1904年仍有高達八成以上嶼民的職業兼具半農半漁性質,可說受到傳統漁業技術的限制仍大。直到日治以後,嶼民不僅因漁船的動力化而逐漸擴大漁場和生活圈,更因殖民政府的南進政策,而先後獲得補助建造燈塔和避難港等相關建設。在漁業技術的發展方面,殖民政府主要透過水產與漁場調查事業的展開、冷藏技術的改良及無線電技術的發展等現代化的過程,使得嶼民有機會銜接傳統與現代社會間漁業技

術上的斷裂層面。日治時代的漁業發展對該嶼社會經濟的影響,除了可從漁業組合會員人數的成長及漁業從業比率的倍數成長等趨勢發展看出外,更可以該嶼於昭和年間的鳩資建造交通船—「琉球丸」及脫離東港溪流域迎王系統而獨立舉辦,作為該嶼一體感形成之具體指標。然而,該嶼在日治時代的社會經濟變遷,除了和漁業技術的提升,而得以累積經濟實力外,亦與殖民政府的介入統治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其中又以庄役場、公學校和各種組合對嶼民公共人格的形塑影響最大,可說均是奠定日後獨立舉辦迎王祭典、祭典動員及爭取嶼民認同基礎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