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期器樂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巴洛克時期器樂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一豪,林錡寫的 榮耀的傳承者,西方音樂之父巴哈:清唱劇、彌撒曲、室內樂……樣樣精通的天才音樂家巴哈,以及他典雅清麗的作品 和PeggyWoodford的 偉大作曲家群像-舒伯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足智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宋麗曼所指導 曾思婷的 卡爾·菲利普·艾曼紐·巴赫《A小調長笛獨奏奏鳴曲作品一三二》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1),提出巴洛克時期器樂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艾曼紐.巴赫、長笛獨奏奏鳴曲、易感風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陳沁紅所指導 花苾茲的 探討斯特拉溫斯基《D調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組曲》和《嬉遊曲》 (2021),提出因為有 伊果.斯特拉溫斯基、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時期、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組曲、嬉遊曲、杜希金的重點而找出了 巴洛克時期器樂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巴洛克時期器樂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榮耀的傳承者,西方音樂之父巴哈:清唱劇、彌撒曲、室內樂……樣樣精通的天才音樂家巴哈,以及他典雅清麗的作品

為了解決巴洛克時期器樂曲的問題,作者劉一豪,林錡 這樣論述:

貝多芬:「巴哈不是小溪,是大海。」 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舉世聞名的練習曲之父 賦格曲與複音音樂的天才藝術家 傳承家族榮耀、作品多樣的音樂家巴哈!   巴哈在世時是出名的演奏家、樂器鑑定家,而非以作曲家的身分為人所知。   他的一生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應有的尊重,大部分作品也沒被出版,更不為人們所理解。   1802年德國史學家福克爾(Johann Forkel)出版了第一本巴哈傳記;1828年浪漫樂派的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從一堆陳舊的卷宗發現巴哈的《馬太受難曲》,並於1829年演出,巴哈音樂從此復甦。   【巴哈家族的榮耀】   在音樂百科全書中

,列在「巴哈」條目下的音樂家高達數十人。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人之間沒有什麼關係,其實他們都來自於德國中部的圖林根邦,屬於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族——巴哈家族。   在德語中,「巴哈」的本意是小溪,不過在中世紀的薩克森地區這個詞又衍生出音樂家的意思。由此可知,巴哈家族成員以音樂為業的人數之多。   在燦若群星的西方音樂界,每一位巴哈家族的成員都發出了耀眼的光芒;而本書介紹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更是當中的佼佼者。   【巴哈音樂的繁複美學】   巴哈的作品題材多種多樣,且深受當時他所遇到的音樂家的影響。   他的特點在於絢麗的修飾、感官和色調的對比,以及對位法的熟練運用,而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相繼受

到各種對立風格的影響卻難以統合,因而他的作品在當時就顯得不合傳統,從形式上來看毫無規則可言。   然而,這位年輕的音樂家很少考慮這些,他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嘗試著用一切可能的形式來表現自己的音樂題材,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想像力和感染力。巴哈早期的名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BWV 565)就屬於他的非凡作品之一。   【練習曲的集大成者】   巴哈的一生中創作了不少知名的練習曲集。時至今日,所有學習鋼琴的人或多或少都曾在練習時演奏過他的一兩首曲子,其中《平均律鋼琴曲集》更被稱為「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在這種完美的音樂巨作面前,後人只有驚嘆,蕭邦(Frederic Chopin)曾說: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音樂的全部和終結。」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介紹音樂家巴哈的一生,除了介紹音樂家的生平及重要作品外,更有對其作品藝術性的詮釋及理解。作者以平易近人的筆調書寫,帶領讀者走近大師,走近藝術,以豐富現代人的視野及心靈。

巴洛克時期器樂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卡農,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最著名的作品,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

D大調卡農作於1680年,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原版由三個小提琴演奏,並以大鍵琴和大提琴及魯特琴伴奏。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


音樂開始以一把古典吉他啟奏2小節低音部分,低音部分2小節為單位的和聲不斷循環,

和聲為D - A - Bm - F♯m - G - D - G - A 重複28次。

之後三把古典吉他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全部演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僅兩小節的旋律演奏

實作上以同一把吉他演奏和聲與旋律各一次,分別錄音,再用軟體剪接合成為4重奏的樂曲。音樂雖然不斷迴旋往復,但其旋律之美讓人覺得動聽悅耳。

卡爾·菲利普·艾曼紐·巴赫《A小調長笛獨奏奏鳴曲作品一三二》樂曲分析與詮釋

為了解決巴洛克時期器樂曲的問題,作者曾思婷 這樣論述:

卡爾.菲利普.艾曼紐.巴赫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 為一位活躍於十八世紀的作曲家,創作初期承襲父親約翰.賽巴斯欽.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的作曲技巧,除鍵盤作品的創作,同時也累積不少類型的器樂曲,並以奏鳴曲居多。隨著當時「洛可可」的音樂風格發展盛行,艾曼紐.巴赫 (C. P. E. Bach) 的創作風格也日益確立了鮮明的個人特色。本文探討之《A小調長笛獨奏奏鳴曲,作品一三二》(Sonata in A Minor for Flute solo, Wq.132) 完成於艾曼紐.巴赫在柏林時

的創作時期,此階段為艾曼紐.巴赫創作生涯的過渡階段,從作品中可看出艾曼紐.巴赫在作品中找尋音樂的情感表現及聲部的對比性,運用「易感風格」 (Empfindsamer Stil, 也稱「善感風格」或「真情風格」) 的作曲手法。全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簡述作曲家艾曼紐.巴赫的生平背景、創作風格發展的演變,做一個概略性的文獻整理;第三章著重於分析樂曲內容及力求詮釋的可能性;第四章為結論。希望藉此研究能夠更進一步瞭解艾曼紐.巴赫的音樂作品風格,以助於日後之演奏詮釋。

偉大作曲家群像-舒伯特

為了解決巴洛克時期器樂曲的問題,作者PeggyWoodford 這樣論述:

  浪漫派的先驅,後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舒伯特!   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舒伯特只有九歲的時候,彈奏樂器的能力已比父親和兄長為高,還學會了彈風琴、聲樂及和聲,十一歲時進入維也納皇家神學院學習音樂。他在創作歌曲方面的能力極強,在他短短的31年生命中,總共譜出了約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藝術歌曲就有六百多首。世人所熟知的《紡織女葛麗卿》、《魔王》、《美麗的磨坊少女》、《流浪者的夜歌》、《冬之旅》等歌曲,皆是他所流傳下來的音樂傑作。除了旋律動人外,他為這些曲子所寫的鋼琴伴奏比他的鋼琴獨奏作品更令人感嘆與驚愕;因為在這些歌曲中,鋼琴伴奏已不再單純只是伴奏,它甚至具有詮釋歌詞的效

果;聲樂、詩詞與鋼琴三者已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他把從詩詞中所得到的靈感,用音樂來描述,而成為一種風格。這種創新的作曲手法,影響了日後浪漫樂派作曲家在鋼琴曲(Character Pieces)方面的創作。   雖然舒伯特的鋼琴造諧頗深,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卻從不曾開過一場音樂會;不像莫札特、貝多芬、李斯特、帕格尼尼等,不僅是出名的作曲家亦是演奏家。舒伯特一生皆在貧窮中度過,除了少數好友欣賞他的音樂之外,他的作品在當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一般大眾對他幾乎一無所知。但今天他卻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後人筆下的舒伯特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天才,作者伍德福

特(Peggy Woodford)在本書中追溯舒伯特在世時的生活與交友情況,解析其音樂創作之發展,與維也納在1814年國會時期開始後,社會政治之風氣。籍著當時的文件記載,舒伯特的私人信件,以及親密友人的回憶,重現一代作曲大師生前的風貌。書中還收錄了舒伯特的手稿及生前出版的曲譜等珍貴史料。

探討斯特拉溫斯基《D調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組曲》和《嬉遊曲》

為了解決巴洛克時期器樂曲的問題,作者花苾茲 這樣論述:

伊果.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的《D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931年,這首樂曲是斯氏第一次為小提琴創作協奏曲。斯特拉溫斯基本人並不會演奏小提琴,這使得他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觀點來思考,以較不常出現的技巧、非小提琴正常的演奏方式(anti-violinistic)來創作。從《D調小提琴協奏曲》開始的十年間,斯特拉溫斯基與小提琴家杜希金(Samuel Dushkin, 1891-1976)密切合作,兩人從斯特拉溫斯基的芭蕾舞劇、歌劇、鋼琴作品中選曲,為小提琴與鋼琴改編了多首二重奏作品並且巡迴演出,為小提琴的聲響和演奏技法開創一個新的格局。這些二重奏曲目包含

1932年改編自芭蕾舞劇《仙女之吻》(The Fairy’s Kiss, 1928)的《嬉遊曲》(Divertimento),以及1933年改編自芭蕾舞劇《普欽奈拉》(Pulcinella, 1920)的《義大利組曲》(Suite Italienne)。斯特拉溫斯基的新古典主義時期(neoclassic period)為1920-1951年,他的小提琴作品大多是這個時期的創作。在這三十年間,斯特拉溫斯基試圖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創作,音樂風格冷靜、簡約。最重要的是,斯特拉溫斯基運用二十世紀的創作手法來重新詮釋十八世紀的作曲形式與作品,保留巴洛克時期的特色並且巧妙地加入新穎的音樂元素。本篇論文將簡述

斯特拉溫斯基的生平、時代背景、音樂風格,以及小提琴作品,進而針對《D調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組曲》、《嬉遊曲》的創作背景做研究,並且深入了解這三部作品的樂曲結構和演奏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