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書審營所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擴大書審營所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妙香,李娟菁寫的 稅務會計(七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正大學 會計與資訊碩士在職專班 黃劭彥 博士所指導 洪燕輝的 課徵外國營利事業跨境銷售電子勞務所得稅之探討 (2021),提出擴大書審營所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所得稅法、電子勞務、數位經濟。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賴來焜所指導 吳欣龍的 論所得稅法-以執行業務所得為中心 (2021),提出因為有 執行業務所得、舉證責任、協力義務、合夥、稅務調查的重點而找出了 擴大書審營所稅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擴大書審營所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稅務會計(七版)

為了解決擴大書審營所稅的問題,作者陳妙香,李娟菁 這樣論述:

  為建立符合國際潮流且具競爭力之公平合理所得稅制,我國自107年1月1日起,廢除兩稅合一部分設算扣抵制。因應兩稅合一之廢止,自107年度開始,營利事業所得稅相關課稅規範有重大變革;此外,為推動電子發票政策及配合電子計算機統一發票落日,亦修正統一發票使用辦法相關條文。   本版書修正內容要點如下:   一、所得稅法   (一) 簡化稅制稅政,符合國際趨勢 自107年1月1日起,廢除兩稅合一部分設算扣抵制,刪除營利事業設置股東可扣 抵稅額帳戶、相關記載、計算、分配與罰則等規定,降低納稅義務人依從成本並 減少徵納爭議。   (二) 提高投資意願,創造就業機會 合理調整營

利事業所得稅(簡稱營所稅)稅率結構由17%調高至20%,但為扶植 中小型及新創企業轉型升級,課稅所得額未超過50萬元者,分3年逐年漸進調高 1%;未分配盈餘加徵營所稅稅率由10%調降為5%。獨資合夥組織免徵營所稅,直接歸課出資人綜所稅。此外,為衡平內外資稅負,外資股利所得扣繳率由20% 適度調高為21%,並自民國108年1月1日起,取消外資股東抵繳稅額規定。   二、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   配合廢除兩稅合一設算扣抵制度,營利事業獲配之股利或盈餘毋須區分總額或淨額, 修正第30條投資收益相關文字;另增列合作社、有限合夥及醫療社團法人投資於國內營利 事業所獲配之股利或盈餘不計入所得額之規定

。修正第71條,營利事業依勞動基準法規定 預估並足額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得於實際提撥年度認列薪資費用。 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 事業辦理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決算或清算申報時,無須計算及繳納其應納之稅額,修正第112條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短報或漏報所得額計算罰鍰之基礎。   三、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   (一) 避免民眾對無實體電子發票與電子發票證明聯產生混淆,「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 稅法施行細則」第38條,將無實體電子發票之用語修正為雲端發票。   (二) 為推動電子發票政策及電子計算機統一發票落日;簡化電子發票傳輸作業規範;減輕營業人作業負擔,放寬統一發票書寫錯誤應另行開立之規定;

增訂營業人開立統 一發票,應據實載明統一發票字軌號碼;爰修正「統一發票使用辦法」相關條文。   為令讀者得以掌握稅法真義與實務操作要旨,本版書於相關章節均提供釋例解析,因應法規變動之過渡階段,對照比較新舊法規適用之差異,增補近期會計師及記帳士國家考試試題,並依最新法規檢視修正歷屆試題答案,期能有利讀者增進學習效率、提供充實專技證照考試之應考能力。   感謝讀者對本書之支持與愛護,本版書雖力求提供最新稅務法令之內容,惟受限於個 人學識與時間,其中如有舛誤疏漏之處,敬祈各界先進與學者專家,不吝指正。  

課徵外國營利事業跨境銷售電子勞務所得稅之探討

為了解決擴大書審營所稅的問題,作者洪燕輝 這樣論述: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肆虐全球,使消費者將實體通路的消費力轉向虛擬通路,為確保消費地對數位經濟的課稅權利,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提出了雙柱方案-第1支柱確保跨國營利事業公平地分配利潤和徵稅權,第2支柱則是設置全球最低營所稅稅率。我國透過修法及頒布解釋函令等方法,擴增外國營利事業跨境銷售數位經濟的課稅權,但卻產生:一、經濟關聯性下來源所得認定與租稅協定下常設機構的衝突;二、簡易設算課稅制度與落實帳載核實課稅制度的衝突;三、採用境內利潤貢獻程度與營所稅稅基計算的衝突;四、來源所得定性與來源所得判斷的衝突。因此本文提出建議:一、增加所得稅法第8條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認定的範圍、擴大所得稅法第10條固定營業場所

與營業代理人的內容及修改所得稅法第88條扣繳規定,因應跨境電商堅不辦理營業稅藉登記且不肯履行協力義務時的處理;二、修改稅捐稽徵法第30條以下有關協力義務的內容與違反時的處罰,及加強課稅資料的蒐集、分析與精進審核人員之查核能力;三、密切關注雙柱方案,使課稅制度與國際潮流一致。

論所得稅法-以執行業務所得為中心

為了解決擴大書審營所稅的問題,作者吳欣龍 這樣論述:

所得稅法是我國租稅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租稅法,在諸多租稅制度中是非常重要的稅種,其牽扯的納稅人民人數眾多,其稅收亦大,但也是在所有的稅種中爭議較大的稅目之一。個人所得稅亦是自然人所得稅,所得稅之稅制可分為分類所得稅制、綜合所得稅制、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目前我國採用的綜合所得稅制。綜合所得稅制的優點有:稅基較寛、在稅制設計上充分考慮了納稅義務人的綜合收入水準和家庭負擔等情況、對淨所得採累進稅率課徵,較能反映納稅義務人的能力,能體現『量能負擔』原則。如能配合嚴密的源泉扣繳制度,有利於培養納稅義務人的納稅意識。執行業務所得之計算以收付實現制為原則,與營業人所採權責發生制不同。執行業務者之收入來源如為

公司、行號或其他執行業務者均會有扣繳憑單為其收入依據,但如為個人時則有賴於執業務者自行開立之收據申報收入。執行業務者之費用查核依「執行業務查核辦法」為查核準則,所有費用均須以其執行業務相關費用支出為原則,如與家庭共用者只可列報費用之50%,其中交際費和職工福利之支出總額有限額,其中交際費成因要能增本業之業務,故並非所有執行業務者均可列支交際費用。執行業務所得申報方式目前實務上有:(一)按書審純益率申報,(二)按前三年平均純益率申報,(三)依財政部頒定標準申報,(四)依帳載數核實申報,書審純益率申報查無法依據,而前三年平均純益率申報有其特別適用條件。為促使納稅義務人合法且具體履行法律所定之納稅義

務,稅捐稽徵機關認為有必要時,得依法定程序,逕向納稅義務人調查其所得或其他課稅要件。而稅捐稽徵機關未直接參與納稅人的私經濟活動,所能掌握的資料也多來自納稅義務人處所,為稽徵的便利的考量,且為貫撤公平實現稅捐債權及合法課稅的目的,在租稅法上多課予納稅義務人於稽徵程序中應主動提供課稅資料之義務,稱之「協力義務」,納稅義務人未盡協力義務時,且經調查仍不能確定或調查費用過鉅時稅捐稽徵機關得「推計課稅」。課稅之收入層面稅捐稽徵機關負有舉證之責任,與稅捐債務之成立或提高有關構成要件事實,原則上應由稅捐稽徵機關負舉證責任,反之與稅捐債務之免除或減輕有關的構成要作事實,原則上應由納稅義務人負舉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