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投訴信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新北市政府投訴信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森田洋之,加藤忠相寫的 葵照護Aoi Care:小規模多機能+自立支援,讓人信賴的社區型新照護模式 和盧孳艷、邱慧洳、蘇柏熙等的 護理崩壞!醫療難民潮來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移民署中文網-服務站也說明:地址:新北市中和區民安街135號1樓 新北市服務站連結地址; 電話:02-8228-2090(總機); 傳真:02-8228- ...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三民路133號1樓 新竹縣服務站連結地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太雅出版社 和貓頭鷹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 黃榮護所指導 黃金源的 人民集體陳情與政府回應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為例 (2019),提出新北市政府投訴信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回應性、課責性、集體陳情、回應策略、民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董祥開所指導 柳嘉蕙的 情緒智力對工作成果之影響 -公共服務動機的中介效果與調節效果 (2018),提出因為有 情緒智力、公共服務動機、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北市政府投訴信箱的解答。

最後網站陳情檢舉信箱 - 法務部調查局則補充:檢舉假訊息:請您直接email 到[email protected] 信箱,敘明案情,並 ... 若圖文檔案總容量逾10M Bytes,建請將圖文資料燒錄成光碟,逕寄231209新北市新店區中華路74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北市政府投訴信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葵照護Aoi Care:小規模多機能+自立支援,讓人信賴的社區型新照護模式

為了解決新北市政府投訴信箱的問題,作者森田洋之,加藤忠相 這樣論述:

加藤忠相二十五歲創辦了葵照護,現在四十多歲。 葵照護代表著:以小規模多機能居家照顧、團體家屋為主軸, 強化社區營造的同時,提供長者自力支援的服務。 二〇一二年榮獲「第一屆神奈川福祉服務大賞」最高榮譽。 葵照護所推動的照護風格廣受各大媒體雜誌報導。 其中包括NHK「早安日本」、NHK節目《專業工作的風格》、 富士電視台「獨家報導!」、神奈川新聞、讀賣新聞、產經新聞等。 他的影響力也延展到今日台灣的居家照護、長照政策走向了。   ★我們正面對著人類前所未有的高齡化社會。這是一個既無前例,亦無正解的險峻世界,「你」才是銀髮醫療照護的決策者。這本書不只是為照護者與照護單位而寫,任何關心長照政策、

夢想在自己社區、居家快樂地終老者,都需要認識什麼是「葵照護Aoi Care」,一起成為高齡化社會社區營造行列的一員。   ★「葵照護」這種小規模多機能的據點,若能遍布各縣市,身體機能衰退的長者,特別是失智老人,就可以在居家+機構+醫院三者之間,因時制宜地運用,尊重長者意願回歸居家生活,在家屬與照護人員陪伴下終老。   ★本書輕鬆易懂,以類似研習會上課的場景,由森田洋之醫生邀請加藤忠相來照護中心上課,兩位虛擬學員角色十分逗趣,還配上漫畫,常常30秒就讓你恍然大悟葵照護跟傳統照護的區別是什麼。   本書精采重點   ◆終極目標在於信賴關係   傳統的照護世界,讓人覺得一旦住進醫院或機構,

就很難回歸居家生活。在居家、醫院/機構之間那個充滿未知、令人畏懼的鴻溝,在葵照護中變成:在具備傳統人際關係的社區裡,發展「小規模」的機構,長者依舊晚上回到家裡;若是長者生病,由相同的機構、相同的工作人員,提供居家照顧與寄宿之間沒有明顯區隔的「多機能」服務。站在長者的立場,這是最信賴又有歸屬感的關係;對照護員來說,心態上他們不是照顧病患,而是照護像家人一樣的長者。   ◆光靠操作手冊無法實現自立支援   什麼是自立支援?就是讓長者做他們能做的事情,從療養照護──「使人失去自由與陷入依存的作法」,走向自立支援──「由個人主動追求自信與平等,從旁提供支援的作法」。也就是協助長者聚焦在「自己做得到

的事情」,讓長者對自己更有自信、更加自立。本書分享多個葵照護服務過的案例,包括住在垃圾屋內讓鄰居困擾的老人。   回到第一個重點,要降低「自立支援」第一線的照護風險,首先必須與當事人和家屬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這才是規避風險的最佳選項。   他們並非只是為了符合政令的操作手冊來應付工作,達到收費與評鑑標準即可,而是將心比心,以追求讓長者安心快樂為標準最高準則。所以書中提到他們不鎖門、不規定長者固定的作息、依個案的時間和需求,以靈機應變的方式實現高自由度的自立支援。書中也有多位照服員分享個案,包括陪伴臨終前的長者去泡湯圓夢的故事。   ◆強化社區參與   「小規模多機能」或是「團體家屋」是

社區型照護服務,也是在地老化的配套措施之一。為了讓長者能與社區有更多的互動,同時不遭社區孤立,就需要很多創意,葵照護認為即便照護的是失智症,依然希望當事人能夠善用自己的所長,積極地站出來與社會互動,同時也希望社區的居民與孩童願意支持長者。這個理想怎樣落實呢?葵照護的爺爺奶奶柑仔店、菜園、咖啡館、公共空間就是好例子。 感佩推薦   按姓氏筆畫順序   余尚儒/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林玉琴/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服務部副部主任   林金立/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紀金山/「好好園館」「有本生活坊」創辦人   涂心寧/社團法人愛福家協會 總幹事   陳正芬/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

系教授   陳良娟/臺東聖母醫院院長   陳靜敏/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系-老年學研究所教授   黃淑德/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   簡月娥/臺北市天母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主任

人民集體陳情與政府回應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為例

為了解決新北市政府投訴信箱的問題,作者黃金源 這樣論述:

在民意高漲的現代社會中,公務部門應具備回應性(responsiveness)與課責性(accountability),政府的施政不可能完全符合民眾複雜多變的需求,所以當人民至臺北市政府陳情抗議時,常挾帶有發洩不滿之情緒,偶有脫序行為,甚至可能要付出觸法之代價,但是在臺灣首善之都的臺北市,人民為何仍要藉由公然集體陳情抗議的手段來向市政府表達訴求?因目前針對人民集體陳情的研究實為少數,故本研究特就人民集體陳情與政府回應策略進行探討。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方法進行資料蒐集,訪談大綱是探討人民集體陳情因素、再三陳情之內情、市政府的回應策略及因素等以符本研究之目的。訪談對象包含市政府內

最常受理集體陳情之代表、到府集體陳情團體之意見領袖及專家等。經研究發現人民因為對臺北市政府所做出之行政處分不服、對政策不滿意、認為其既有利益遭剝奪、政治理念不相同、感到市政府未善盡照顧責任、欲對政策提供建言或者對府內人員提出檢舉等原因而導致聚眾至市政府集體陳情抗議,冀能引發高層及媒體關注。依據本研究分析臺北市政府各機關對於現行面對陳情團體訴求之回應策略為一、採取正面回應。二、即時掌握陳情資訊以及充分的溝通,並做到公平公正。三、第一時間回應並且把資訊一次向民眾公開。四、用理性方式互相對待。研究建議應強化市政府內部橫向聯繫,並建置獨立之府層級人民集體陳情專責單位,不應由原機關球員兼裁判,且由專責單

位定期將集體陳情案件提報市政會議報告,除提供市長決策參考外,亦能讓全府各機關首長共同針對人民集體陳情案件加以研討,期能減少民怨。

護理崩壞!醫療難民潮來襲

為了解決新北市政府投訴信箱的問題,作者盧孳艷、邱慧洳、蘇柏熙等 這樣論述:

  你知道嗎?護理人員每增加一位「照護病患」,病患死亡風險就會提高7%!   或許你跟我一樣不解,為什麼北門醫院暗夜的一把火,卻會演變成台灣醫療史上最慘重的事故?   為什麼台灣擁有被國際高度讚譽的全民健保,但台灣人民卻連張病床也排不到,甚至得像難民一樣躺在醫院地板上被急救?   為什麼台灣的醫院外觀愈蓋愈豪華,設備愈來愈先進,但病房卻一間間關閉,醫院甚至面臨倒閉危機?   這是因為病床設置容易,但卻沒有足夠的、有經驗的護理人員能夠提供照護。   台灣的護理正在崩壞,而「醫療難民」大潮即將來襲!   ★有好的護理,才能在關鍵時刻救你的命!   你或許會好奇,在我們

刻板印象中,護理人員不就是幫忙門診叫號、打針,或是量量住院病人的體溫、血壓,發發藥或抽血、抽痰、換個點滴等,為什麼每增加一名照護病患,就會提高病患的死亡風險呢?   還有,這樣的工作真的會很忙嗎?「真的」會讓人忙到沒有時間好好進食以致於身心俱傷,忙到沒有足夠時間休息導致流產,忙到沒有辦法請假送親友最後一程,忙到沒有辦法照顧家庭、沒有朋友、沒有笑容,忙到就算景氣再差,月薪36K、46K的待遇還是乏人問津?   其實,那些看似不重要的體溫、血壓或是排尿量等數據紀錄,卻可能是協助醫生判斷病情、拯救性命的關鍵依據。你以為治療疾病的僅是醫生,但其實二十四小時看護病情變化與照護病人、家屬心情的護理

人員,功不可沒。而這些都還是在你看得見範圍內的工作,除此之外她們還有照顧不完的病人、寫不完的評鑑文書作業跟承受不起的情緒壓力。   首先是照護病人數。根據政府公布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一般醫院需達到「護床比」大約是1:4(簡單來說就是如果醫院有40張病床,就得配有10名護理人員)。但這其實是批著糖衣的數字假象,因為執有護理證照的人員,可能包括並不實際進行照護工作的護理人力。      若照數字表象推斷,一名護理人員在八小時工作時間內照護四名病患,似乎不算什麼大負擔,但現實並非如此。因為病房必須維持二十四小時有護理人員(輪三班),再加上輪流休假,所以所謂的護床比1:4,實際上卻是白班一名護

理人員必須照護超過十二名以上(40張床vs. 3位護理人員)的病患,而大小夜則超過十六名以上。   此外,還有大量的文書作業,還得直接面對部分病人或病人家屬的言語、情緒乃至肢體暴力,有時還得充當醫生與病患之間的氣泡墊或翻譯機,就連想辭職還會莫名其妙地被醫院罰一大筆毫無道理的錢……相較於護理人員身心所要承受的壓力,對照實際上班時數換算的時薪,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十萬名領有護理執照的人,不願投入這份工作。因為當「白衣天使」,真的太辛苦、太沉重了。   ★官方、醫院不說,但你一定要知道的重要事!   本書是由一群熱血的醫療從業人員共筆而成的第一手報導,在書裡,你可以看到護理人員完整的、真實的

工作現況,了解醫療崩壞、護理崩壞將如何影響到他們,乃至你、我的身體健康、家庭生活。   此外,也提供國內、外研究數據及真實案例的比較,戳破官方糖衣數據,揭露政府、醫院不願面對也不想讓你知道的真相。   最後,將就現有制度面、法律面提出完整的改革建議,並針對不少護理從業人員困擾的勞動權益提供解答。無論你是正在地獄裡救苦救難的護理人員、即將投入護理職場的新鮮人或是對於醫療崩壞感到憂心忡忡,甚或想要立即挽起袖子,一起熱血拯救台灣醫療的朋友,在這本書裡你都可以得到聲援與解答。 【全台護理界第一線從業人員血淚推薦】   我自護理師轉成所謂的「專科護理師」角色後,深深覺得自己像刀俎上的肉,任

人宰割。沒有職場的定位點、立足點。不過太陽依舊會升起,也只能期待明天會更好。希望這本書文筆下的力量,能對現今崩壞的醫療環境有正面的鼓舞與希望。──余佩玲(新北市SH醫院小兒科資深護理師)   我愛護理!也愛那協助戰勝病魔後的成就感!可是,今天是我逃離護理界的第一千零一天,因為護理工作有著如同辛巴達七次航海所留下來的滿身傷痕,卻沒有故事尾端裡的豐碩果實。想借此書喚醒人們對醫護人員的尊重及體諒,讓我們這群護理界的逃兵,勇敢地再次出航吧!──陳小郁(曾任台南市S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   我一畢業就充滿了熱忱地投入臨床工作,每當看見病患在自己盡心照護之下,病況漸漸好轉,就很有成就感及信心。但現

今醫療環境不斷地壓搾護理人員,讓我感到疲累、心酸、沮喪;護理師們要的並不多,只期待受到尊重和重視,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護理醫療環境,讓最初的夢想繼續發光發熱,不再是大家紙上談兵的話題。──翁詩雅(台南市C醫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我是剛踏入急診室的護理師,面對醫療崩壞,內外婦兒急症護理六大皆空,而護理職場工作環境差,工時長風險大又不被尊重,但我選擇了面對留下,然後在臨床上累積經驗能力,默默盡好護理師的職責,提供民眾緊急醫療照護,或許護理崩壞這個問題若干年後依然是無解,民眾與政府機關依然淡漠,但學弟妹們不要逃避你我所要面對的困境,成為星星燭光照亮黑暗吧,也希望護理界後輩先進能夠集合起來,雖然

一隻螞蟻撼大樹無力,但團結起來,那股力量就是改變的曙光!──淋泳治(台中市KT綜合醫院急診護理師)   當初,滿懷希望,選擇念了護理,畢業之後,沒想到這是一份需要鐵一般的身體及心臟,才能承受的工作。若現況再不改善,最後,沒有一方會是贏家。希望大家一起珍惜,尊重僅存的「專業護理人員」,讓我們有支撐下去的動力及勇氣,謝謝!──Pinpin Sun(高雄市立U醫院護理師)   我是現任兒科門診護理師,每天上診不知要打多少的疫苗,下診時手都很酸,但遇到在打疫苗時,家屬拿起手機攝影,家屬們的不信任感是對疫苗?還是護理人員?這樣,對這份工作真的會有點灰心,希望大家對護理師多一點信賴,多一點關懷,謝

謝!──陳知雁(高雄S醫院)   護理,一路走來十年了!回想當年,有許多的感動讓我對病人充滿熱忱努力付出,和團隊一起打拚一心只為了病人健康,讓病人感覺親切、安心!如今,我親眼看到醫師倒下了,病患與家屬常常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讓我心灰意冷,當了逃兵……當然,我也想再度擁有,當初那真心付出時的快樂!衷心祈求大家給醫護多點體諒關懷,不要讓我們喘不過氣,失望離去,謝謝!──P. H. Huang(高雄市立C醫院門診護理師)   我是剛入護理界的護士,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雜事,我不懂這跟機器人有什麼差別?現在,我是僅僅靠著病人的感謝,支持著我薄弱的意志,才能支持下去,所以請大家善待我們,謝謝!──貝

貝(台中E醫院)   俗話說,給人希望是天使,救人性命是菩薩。但在一線及二線奮鬥的白衣天使,何時變成苦命的灰姑娘?宣示時的誓詞,再聽遍也覺心酸。護理的崩壞,每位天使菩薩的辛苦,只希望聽見家屬、病人的一句:「妳/你辛苦了」。──林柏熊(永康CM醫院急診室)   今年是我護理生涯的第十年。我在充滿童言童語的兒科,在兒科的特色就是照顧每個小寶貝外,更重要的是照顧家屬的心理。尤其是先天異常或要長期療育的,一路以來雖然有很多的感受不好跟不被尊重,但我還是感謝這些豐富我生命的大小寶貝、還在線上的所有醫護人員。我們要繼續加油打氣、守護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賴心怡(新北市SH醫院小兒科護理師)  

 投入職場工作十年,一直以護理工作為榮。最想說的是:白衣天使終究也只是吃五穀雜糧存活的人類罷了!病人的命是命,我們的命也是命呀!要求更公平的待遇與改善職場環境,很難嗎?若沒有任何改變,「共體時艱」只不過是永無止盡的輪迴罷了!——肯弟(新北市護理師)   待在婦癌病房滿一年,護理師只是好聽一個名,實質上是變相廉價台勞,家屬往往把護理師當傭人看待,更有花錢是大爺的想法。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想必在不久的將來即將面臨病人沒護理師照護的窘境。──Carrie Lin(血汗醫院婦女科)   視病猶親的定義是將患者當成自己的親屬來照護,而非老闆與傭人的服從關係,也非消費者及業者的買賣關係,更非信徒與

土地公的有求必應關係,我們只是單純的運用專業照護知識去協助需要的人,請同理我們的付出,也請相對等的視我們如同親屬般的給予疼愛及支持,請別拿媒體或長官或層層的關係壓迫我們,因為你們不會希望自己的家人在威脅下無限的付出並默默承受它的不平衡。——金剛芭比(新北市護理師)   細細回想,二十年護理生涯占了我生命一半,我究竟為我的護理生命習慣了什麼?是休假臨時被叫出來上班?還是要告訴孩子,要習慣假日媽媽不能陪你?我的孩子甚至曾以羨慕語氣說:「醫院的病人好好喔,都有我媽媽陪他們~」。——小姊(新北市護理師)   每個人都是父母的寶貝,我們也是。在醫院工作是我從小的夢想與莫名的使命感,請病患及家屬能

尊重賣命的我們並珍惜我們對服務的熱忱,也感恩每一個微笑與體諒的病人、同事與長官。──JiahwaYang(台北L醫院)   希望,在我們視病猶親的同時,希望,病人或家屬也能有一絲絲的視護理師猶親。因為我們也是我們爸媽生的寶貝。其實,我們很容易滿足,不用大把金銀(會被送政風室XDDD),只要一句謝謝,一個點頭,一句「辛苦了!」,就值得了。──Yuching Yang(台北市外科病房護理師)   進入護理非我所意,你生病也非你所願。我只希望你我之間可以互敬互重,不要只是常說著視病猶親,也請試著想想視護猶親。我不期盼護理長官們的提拔,我不奢求醫院有奢華的福利,只希望護理長官們可以設身處地的為

我們著想,只希望醫院大老們可以不要以評鑑之榮耀為榮。不要常說醫院宗旨,護理理念,請試著想想您們是否有把我們視為一體。──Carrie Chao(PS醫院傻鳥護理師)   我是應屆畢業生,滿懷抱負投入職場,選擇了急診室,認為站在第一線能夠給予病患感受到在乎與保護。但錯了,急診現在多了太多輕症,他們不願在門診就診因為急診看病快、拿藥快,但被投訴也多。我曾被一位病人拿著他的手機全程錄下我所有的護理行為,最後,他還把我叫過去,說要錄下我的名牌,他很直接地說他怕他出院後有問題可以有證據。現在,我們的熱忱、理想、視病猶親的態度,也被這些認為付錢最大的人,折磨殆盡了。──陽陽(KT綜合醫院急診室護理師)

  我很想繼續在臨床上散發愛與溫暖給病患及家屬,但不固定的飲食與作息,時常身體不適仍需堅守於工作崗位上,時時感到緊張難以放鬆,肩頸痠痛是所有護理人員的通病。薪水趕不上物價提升,缺少誘因留下優秀有經驗的護理師,作息都不正常,犧牲生活品質及健康,家庭難以兼顧,自己都顧不好怎能有更多的愛與心力付出,別怪我們態度差,有時我們真的忙翻了,連廁所都沒上,因為水都沒喝。──阿寶(新北市地區教學醫院病房護理師)   子彈不足後援短缺,就這樣在護理沙場上奮戰了十來年,任誰都想轉身,任誰都會無力吧,僅存的使命感,選擇不當護理逃兵,要的不多,只求能有相對的回餽與尊重,一個友善且合理的工作環境,我們也是血肉

之軀,也會疲乏,「天使」這名詞,真的太沉重了。──鄭麗婷(台中市LS醫院加護病房護理師)   在護病比例不公的制度下,一雙手一雙腳卻負責好幾床病人,來回奔波病房與護理站間的無奈與狼狽,誰知道我們可能連坐下的時間都渺茫?除了照顧病人外,這份工作有著蜂擁而至的雜事,舉凡修繕、聯絡、保管與行政等,造就我們成了萬能的護理師。但我總謹記著病人因醫護同仁照護下可以康癒出院的成就感,人生若是一隻燃燒的蠟燭,病人則是醫護人員暫時拿著的火炬,盡心盡力照護得以將火花延續並燦爛,然後交給許許多多的家庭維繫著希望,然而也請大家想想,是否往往只期盼醫院門外那端的溫暖陽光,卻忽略了巨塔內正和死神拔河搶救生命的醫護同仁

。──陳儀甄(護理師)   今年是我踏入工作第九年了,我一直以為工作會這麼累是醫院的關係,換家醫院應該就會改善了。結果九年來換來換去,醫院本身問題雖然大,但更發現根本不僅僅是醫院的問題,整個生態都生病了。我是護理師,我願意為生病的你或你的家屬把屎把尿,我也願意因照顧病人忙碌的沒有時間吃飯喝水,我願意輪夜班掛上拿不掉的黑眼圈只為了照顧病患,看到病人痊癒出院,看到病人緩解身體的不適,其實我們也同病人一樣的開心,可是,我們真的累了。我們心裡的難受只有我們自己臨床人員能懂,希望大家將心比心,憐惜我們這些同樣身為人妻人女人母的心……──娜娜(台中市TN醫院內科病房護理師)   我是人們口中的「醫

療逃兵」,我曾經滿懷熱情和衝勁,投入了護理職場,想把所學的專業知識,好好貢獻及發揮。但所面臨的是:醫療人力的不足、病患常以投訴作為醫療籌碼、醫院資方長期壓搾基層勞工。這一切的一切,徹底擊垮我的護理夢。但盼藉由此書的力量,讓大眾正視這個問題,為台灣的醫療進一份心力。──Abby Su(曾任北市血汗醫院護理師)   花了七年鑽研護理;花了八年在臨床上學以致用。我愛護理的臨床工作,因為可以實際上與人互動。當看見病患因為自己的護理專業措施介入之後,病情有明顯的緩解、改善,那滿滿的成就感,是支持我走下去的力量。但是,隨著醫療環境的改變,常常我們工作中要應付的除了病患之外,還有一再重複的paper w

ork,且大環境為了留住新人,資深人員要承擔的更多,除了把手上的病人照顧好之外,還要cover學妹的部份,忙到沒時間吃飯喝水上廁所,誰叫我們是學姐呢?想到求學期間的加冠典禮,我從沒想過自己會離開護理工作,但現在我為了健康的活下去,當了逃兵,內心滿是矛盾,我愛護理,卻又希望不要再見。臨床的護理人員,你們真的很棒,我以你們為傲!──Lydia Chen(曾任護理師)   我的護理年資不長不短,在大醫院工作快五年的時候,今年我選擇離職了……因為這五年走來,我覺得不值得……儘管五年後的我,還是喜歡照顧阿公阿嬤,還是有熱心、有愛心,但更多的,是看清這醫療環境的險惡及醫療環境裡護理人員的弱勢……是心酸

、是無奈、是心寒、取而代之更多的是難過……──Candy Chen(曾任護理師)   我是一個還在念護理學系的大一生,當其他學校很多科系的同學在玩的時候,我們大多數時間都還在念艱深的護理專業知識。因此,當知道有學姐被病患家屬貌似「理直氣壯」的投訴時,當偶爾聽到學長姐們這樣自問:「那我們念那麼辛苦是為了什麼?」時也會對未來感到憂心。希望大家能多多體諒並且善待醫療人員,不然,我想會有更多「哥哥姐姐們」在上場工作前就放棄了這項志業!──小墨(護理學系大一學生)   我是正在就讀護理系的大二生,我母親也是護士,從我小時候她就要時不時的半夜隨call隨到急診,而且還要穿著沉重的鉛衣,雖然現在她已

經不在手術房了,但負擔也沒有因此減輕,也因此母親時常向我吐苦水。但就算護理師再累再苦,還是有許多護理師讓自己子女走上這條路,實在是因為現在護理師就業率低所以工作好找,但護理師之所以會短缺,想當然耳是因為這行既辛苦又冒著風險。想當初SARS,有多少醫護人員被波及?又有多少醫護人員戰戰兢兢不敢多和家人接觸?有多少護理師捲入醫療糾紛?又有多少護理師因為沒有妥善處理的汙染廢棄物而被傳染疾病?護理師有許多難處不足為外人道,只希望病患也能多將心比心,讓護理師也可以有信心繼續走下去!──雨林子(護理系的大二生)   我是一位五專四年級的男護生。身為男性,在讀護理這段路上,我選擇一個跟其他朋友不一樣的專業

。我一直以成為護理師為目標,救人為志向。但在我暑假去實習時,真的有病人叫我去幫他買阿華田、報紙或其他很多雜物,讓我很難過,但是我對護理熱情到現在仍然維持住。如同別人說的一樣,我相信護理不是服務業,而是一項專業。我期盼大家一起努力改變護理職場環境,期待雨過天晴的那一天,在此對目前在第一線上的護理師們致上最大的感謝。──小周(五專四年級的男護生)

情緒智力對工作成果之影響 -公共服務動機的中介效果與調節效果

為了解決新北市政府投訴信箱的問題,作者柳嘉蕙 這樣論述:

對於身為以服務公眾為志業的公務人員而言,除了必須具備較高的公共服務動機之外,如何調適自身的情緒狀態以回應民眾的各種需求,甚至是該如何面對不甚合理的抱怨或責備已越來越重要。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公務人員的情緒智力是否會影響其工作成果,以及公共服務動機在其中是否具有中介或調節效果。本文採用2017年臺灣文官調查之第二波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藉由以循證調查為基礎的二手資料,瞭解我國公務人員的情緒智力概況,同時針對本研究之相關論點進行驗證。本研究結果顯示,公務人員的公共服務動機在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間有部分中介效果存在,同時公務人員的公共服務動機在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間具有調節效果。除此之外,本

研究亦發現,擔任主管職的公務人員具有較高的情緒智力與公共服務動機。因此,提升公務人員自身的情緒控管能力與公共服務動機,將有助於提高其工作滿意度,故未來公部門在實務管理方面可朝提升公務人員溝通技巧、精神力養成與壓力調適等能力發展相關課程,並善用員工協助方案及心理諮商服務,讓高情緒智力所帶來的柔性技巧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