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教育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日治時期教育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元隆,黃雅芳寫的 讀冊真趣味:從懷舊老物件看日治時期台灣教育 和蔡元隆、張淑媚、黃雅芳的 日治時期臺灣的初等教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教育行政研究所 戰寶華所指導 羅鳳珍的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實踐之研究 (2014),提出日治時期教育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主題課程、幼兒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吳文星所指導 周慧茹的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公學校、小學校、理科、教授要目、教科書、學校園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治時期教育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治時期教育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讀冊真趣味:從懷舊老物件看日治時期台灣教育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教育史的問題,作者蔡元隆,黃雅芳 這樣論述:

  哪些學校是日本時代就有的「公嬤級」學校?   台灣人跟日本人上的學校一樣嗎?女生也可以上學,還有專門的女子大學?   原來當年的學生囝仔也玩童子軍、運動會、校外教學、社團、班刊、畢業紀念冊?!   日本時代,台灣囝仔讀冊e日子   自細漢讀到大漢,相揪來「讀冊」!     那時候的操場,也有播音台;那時候的禮堂,也有大掛鐘;那時候的校園,也要努力防疫!   那時候的學生稱老師「先拜」或「先生」;那時候的「囑託」或「心得」,其實是「代課老師」!     大正11年(1922),台灣總督府發布第二次《台灣教育令》後,日治時期台灣的學制大致底定,本書以學制為脈絡,依次介紹「初等教育」(公學校

、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國民學校)、「中等教育」(中等學校、實業學校、實業補習學校、師範學校、高等學校尋常科)及「高等教育」(專門學校、高等學校高等科、帝國大學)的特色,透過制服、學生帽、賞狀、徽章、肩章、名片、出征牌、小碎花包包、賽璐珞鈕釦此類當時學校生活常出現的物件,介紹教育現場的有趣故事,像是:關於老師的100種稱呼、卒業證書/修業證書/修了證書有哪些不同、與奧運失之交臂的台籍女運動員林月雲、帝國大學的第一位女學霸大森政壽、嘉義高女的三條崙水難、差點終結袁世凱性命的知識型殺手杜聰明、堪稱「返校」番外篇的基隆中學的F-Man事件……等等。     一本獻給台灣囝仔e冊,搭配大量一

手史料,考證詳實,帶你走進時光隧道,重新認識台灣早期的學生與學校生活,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過往──   本書特色     ✔300多張照片+第一手的證書‧文物‧田野調查,蒐羅大量珍貴文獻史料,圖文並茂,還原日治時代教育圖像!   ✔FB優質人氣粉絲團「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小辭書」版主最新力作。   ✔任春平、朱啟華、吳登興、林雁筑、唐維敏、陳宇水、陳佳慧、陳彥揚、張淑媚、黃大展、黃智威、蔣竹山、蔡幸伸──來自教育現場的專業推薦!   ✔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方位介紹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史。   強力推薦     任春平(國立中正大學國際事務處教授兼副處長)   朱啟華(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

研究所教授)   吳登興(縣定古蹟集雅軒協會副理事長)   林雁筑(桃園市平南國中歷史老師)   唐維敏(私立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宇水(嘉義縣立成功國小校長)   陳佳慧(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彥揚(雲林縣立興南國小校長)   張淑媚(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黃大展(國立新竹高中歷史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黃智威(國立中正大學前瞻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蔡幸伸(雲林縣立水燦林國小校長)   專序推薦     朱啟華/張淑媚/陳彥揚/黃大展

日治時期教育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吳鳳(1699年2月17日-1769年9月9日),字元輝,清朝福建省平和縣人,任臺灣清治時期之嘉義通事。

因日治時期與臺灣戰後時期,皆曾在台灣的小學課本裡描述其「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嘉義現存有吳鳳廟,奉吳鳳公為神祇。

關於吳鳳「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習俗」的故事,最早可查到清朝有文獻記載類似故事,之後由日本政府開始做為安撫原住民、教化漢人百姓的工具,由官方高調歌功頌德,拍攝歌舞劇、電影,宣傳原住民文化屬於「野蠻落後」,應該被「教化」與「開化」;而吳鳳則被描繪為「寬大」、「仁慈」,以自我犧牲弭平紛爭的「義士」,為其治理政績背書而廣為老一輩人所知。

到了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時代,不僅直接翻譯並延用日本人的著作,繼續發揮其政治宣傳效益,吳鳳的故事更加被渲染炒作,在嘉義縣中埔鄉有了吳鳳廟、吳鳳紀念園,甚至阿里山鄉的前身也叫做吳鳳鄉,今日也有以吳鳳為名的技術學院等等。透過教育宣傳,文學渲染,電影戲劇等等的影響,這些「感念吳鳳」的舉動使漢人角度的吳鳳故事漸漸成為了一個「史實」。
不過比對鄒族口傳歷史、傳統文化則有許多疑點,偏離事實、歧視原住民,並造成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備受批判。在原住民團體的一再抗議下,1989年教育部正式將此故事從教科書刪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9%B3%B3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QhuleHvqtuN_LDwq99EnA/join

感謝各位衣食父母的支持與努力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DayFox - Riding The Wave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Video Link: https://youtu.be/g4_XaC8IJsg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實踐之研究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教育史的問題,作者羅鳳珍 這樣論述:

教育部為接續幼兒園評鑑後續改善事宜及因應幼托整合政策的推展,於2012年正式公告實施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並逐步推廣與實施,以促進學前教育的發展。本研究透過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探究個案幼兒園實踐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主題活動的實施歷程、歷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研究發現個案幼兒園實踐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主題活動的實施歷程為研擬年度計畫及學期計畫並從幼兒生活經驗中選材規劃課程、考量幼兒能力發展調整主題活動、與幼兒共同建置情境、進行幼兒學習評量與教師教學評量;個案幼兒園在主題活動實踐歷程中遭遇的問題有教保服務人員對課程大綱內涵的認知模糊問題,包含課程領域的

解讀不清及學習指標的運用感到困惑、情緒領域活動延伸的感知能力不足、進行統整性課程概念不足、家長壓力與行政支援不足等;教保服務人員透過省思、教學會議、小組研討或參與課程大綱研習,釐清課綱內涵。在實踐歷程中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檢討主題課程活動內容與編擬學期計畫、調整活動進行的引導方式、學習從一日作息中進行統整課程、教學評量幼兒學習評量的交互檢視與家長分享幼兒的能力等。最後研究者進行研究過程中的省思,並歸納研究發現對幼兒園及政府部門提出建議。

日治時期臺灣的初等教育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教育史的問題,作者蔡元隆、張淑媚、黃雅芳 這樣論述:

  本書有兩項珍貴之處:第一,訪談對象與內容均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諸如:照片、卒業證書、文件檔案等,且以口述歷史的方式雙向紀錄師生觀點,對於日治時期初等學校提供較為客觀且真實生動的圖像,為市面上少見的臺灣教育史書籍。第二,本書在部分文章探討中加入日籍教師的訪談,暢談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校園生活,透過其角度,更多元的陳述各種微觀現象與觀點,突破長期以來只有臺籍教師或臺灣囝仔的訪談限制,並於耆老逐漸凋零之際整理訪問所得之紀錄,使日治時期的臺灣初等教育風貌更臻完備真實,揭開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臺籍教師與日籍教師在面對教育與國家認同之間的微妙競爭與互動,題材獨特新穎,同時也讓現今的臺灣囝仔或是新移民子

女在學習臺灣教育史─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範疇時,能引起更高的學習動機並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進而增進對臺灣的文化認識與國家認同。 本書特色   日治時期臺灣初等教育的另類探索第一手史料珍貴重現歷史,從臺、日籍教師及臺、日囝仔的多面向觀點,使日治時期的臺灣初等教育風貌更臻完備真實。 作者簡介 蔡元隆   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尖端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學歷:  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系學士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   專長:臺灣教育史、教育社會學、網路社會學   經歷:  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  慈林教育基金會慈河獎學金獎助碩士論文  私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第一、二、三屆We

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審查委員 張淑媚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系 副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  德國杜賓根大學社會科學博士   專長:中西教育史、批判教育學   經歷:  教育部教育學門留學德國公費生  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院長特別助理 黃雅芳   現職:雲林縣立大興國小 教師   學歷: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學士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   專長:臺灣教育史、心理資本   經歷:  雲林縣立燦林國小實習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輔導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語文競賽指導教師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教育史的問題,作者周慧茹 這樣論述:

本文以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為研究主題,旨在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之課程沿革、師資情形、教科書編纂過程與內容、教學活動之實施等,藉此對日治時期的公學校理科教育有較適切的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紛紛興起新教育運動,日本亦受此新教育思潮之影響,省思理科教育的問題,新聞、雜誌、教育研討會也常以「戰爭和理科教育」或「戰後的理科教育」作討論議題。臺灣亦受教育思潮之影響,1922年頒布新臺灣教育令,增加公學校理科的教學時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國普遍急切的進行振興科學的活動,1941年,日本以「鍊成皇國民之基礎」為目的實施「國民學校令」,臺灣則廢除小學校和公學校,一律改制為國民學校,改理科為理

數科理科。日本理科教科書的調查與編纂,由「小學校理科教科書編纂委員會」負責,臺灣設有「臺灣公學校教科用圖書審查委員會」,未再單獨設置理科書編纂委員會,若遇有專業內容需審查時,再聘任理科學專家擔任臨時委員進行審查。臺灣公學校理科教科書,自第一期《公學校用理科帖》開始,即使用臺灣總督府編纂之版本,教材選定和內容與日本相異,究其緣由,在於日本與臺灣風俗習慣、環境生態、動植物樣貌皆不同所致。因此,將日本小學校理科教科書,與臺灣公學校理科教科書作內容分析比較後,得知臺灣理科教科書實具有因地制宜之特性。過去研究日治時期教育史的論文,大多著重探討殖民地的同化教育、同化意識等如何透過國語、歷史、修身、體操等教

科目呈現,進而達到塑造帝國國民之目標,然而尚未有關於理科教育之研究。設置理科教育的目的,在於獲得自然物和自然現象之相關知識,瞭解其與人類日常生活之關係,及培養觀察力與對自然的興趣。因此,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之定位,分析其內容,期望能看到殖民地教育體系下的另一種教育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