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海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東海海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澤慧寫的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上下卷) 和李永祺的 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環境生態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東海海洋有限公司·王_昌·新北市萬里區港東路151號之4·統編也說明:公司名稱:東海海洋有限公司·代表人姓名:王_昌·公司所在地:新北市萬里區港東路151號之4·統編:24241922資本總額:1000000·公司狀況:核准設立·核准設立日期:2008/10/1.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 和海洋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邱坤玄所指導 曾泓策的 中國東海與南海海洋戰略之比較 ─以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分析 (2021),提出東海海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東海、南海、地緣政治、地緣經濟、海洋戰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李世暉所指導 蔡宜庭的 中國海警法對東亞安全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海警法、灰色地帶、海上安全、東海、海上民兵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海海洋的解答。

最後網站屏東海生館攻略》必看3大展區,夜宿活動、企鵝餵食體驗搶先看則補充:屏東海生館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內有非常豐富的海洋教育資源,本篇整理門票、交通、三大館區:台灣水域館、世界水域館、珊瑚王國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海海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上下卷)

為了解決東海海洋的問題,作者江澤慧 這樣論述:

海洋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被列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而海洋生態系統與地球大氣物理和地質物理變化、地球生物資源和物種多樣性變化都具有普遍的關聯性,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重要、巨大的資源寶庫和戰略空間。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早開發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彰顯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智慧的深厚積澱。然而,古代華夏數千年來以農業文明為積澱,以中原大陸性文化體系為中心,歷代王朝以農耕文化意識統攬沿海經濟社會發展,海洋文化體系相對邊緣化,歸納與弘揚海洋生態文化的史志典籍專著,更是寥若晨星。 特別是進入19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機械化大生產推進生產力迅猛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西方列強、沙俄、日

本,把擴張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亞洲,多次從海上以艦炮入侵中國。而沉溺于大國聲威四海臣服的清政府,長期以來忽視培育海洋強國的海洋生態文化支撐,忽略宣導與時俱進的文化自覺和內在凝聚力的文化自信;缺乏對外邦交海洋經略的國際視野和國家戰略的研究與建設,藍色國土意識、海權權益和治外法權意識薄弱;海洋強國、強軍科技發展嚴重滯後,軍事禦敵和統一對外的實戰力量薄弱等,是近代侵略者屢次海上入侵中國並逼迫清朝政府簽訂一系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關稅協定、租界特區、治外法權、外交豁免、軍事佔領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重要原因,亦是作為海洋文明大國國際話語權缺失的根源。1842-1852年,清末中國著名思想家魏源編撰並三次

修訂充實的《海國圖志》,其以林則徐總結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原因的《四洲志》為藍本,並參考歷代史志,以及明朝以來島志中的相關資料,全面系統介紹世界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風土等,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宣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以夷制夷”的醒世之書,但卻未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視,竟被日本得到譯成日文,促進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縱觀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中國和全球大勢,激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覺,堅定中華民族經略海洋的文化自信,凝聚中華海洋大國、海洋強國崛起的內在動力,著力培育海洋強國生態文化的重要支撐,迫在眉睫!作為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會長,我和協會團隊萌生了研究中國海

洋生態文化的想法。 上卷 序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中國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的起源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之精髓 第四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的傳統智慧 第五節 中國傳統海洋生態審美與文學藝術 第六節 探海尋蹤歷史文化遺跡考古 第七節 以海洋生態文化解析海洋強國 第八節 21世紀“海洋強國”生態文明之路 結語 第一編 中國海洋和海洋生態文化概述 第一章 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及其分佈 第一節 中國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 第四節 中國海洋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第五節 世界海洋格局中的

中國海洋地位 第二章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 第一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的起源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基本概念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基本形態 第四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基本特徵 第三章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的地理特徵及其形態 第一節 海島生態文化 第二節 海灣生態文化 第三節 灘塗生態文化 第四節 海港生態文化 第五節 河口(海口)生態文化 第四章 中國各區域海洋生態文化 第一節 渤海海洋生態文化 第二節 黃海海洋生態文化 第三節 東海海洋生態文化 第四節 南海海洋生態文化 第五章 海洋生物對海洋生態文化的影響 第一節 海洋生物鏈給予人類生態文化的啟迪 第二節 海洋生物生態文化的精神象徵 第三節 海洋

動物生態文化與圖騰崇拜 第四節 生態文化創意與海洋動植物藝術形象的人文思想 第五節 海洋生物醫藥與生態文化 第六節 海洋仿生學的生態文化智慧 第二編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的傳統智慧 第一章 中國傳統的海洋生態文化意識與追求 第一節 海洋與人類的“天人合一”整體意識 第二節 海洋生態審美意識 第三節 海洋生態資源保護意識 第四節 海洋生態安全意識 下卷 第三編 當代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現狀 第一章 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問題 第一節 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的現狀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危害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第二章 中國海洋資源的現狀及問題 第一節 中國海洋生態資源

現狀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生態資源日益瀕危的危害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生態資源危機的生態文化反省 第四節 中國海洋生態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 第三章 中國海洋產品生態安全的現狀與問題 第一節 中國海洋產品安全問題的現狀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產品生態安全問題的危害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產品生態安全的文化反省 第四節 中國海洋產品生態安全治理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 中國海洋社群生活的現狀及問題 第一節 中國海洋社群生活出現的問題 第二節 中國海洋社群生活境況的生態文化反省 第三節 中國海洋社群生活方式轉型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 中國海洋權益安全形勢現狀及問題 第一節 中國海洋權益安全局勢 第二節 中國加強海洋權益安全維護 第

六章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 第一節 海洋生態安全的意識覺醒 第二節 海洋生態價值的社會重視 第三節 海洋生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第四節 海洋生態文化的制度建設 第五節 海洋生態文化的公民行為自覺 第四編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戰略 第一章 確立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目標 第一節 21世紀國際海洋生態文化的發展趨勢 第二節 西方海洋國家的海洋生態文化特徵與發展模式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目標和主要標誌 第二章 中國海洋環保意識的普及 第一節 普及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意識的內涵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意識普及的主要標誌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意識普及的政府責任 第四節 中國

海洋生態文化發展意識普及教育管道 第五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發展意識普及的傳媒與藝術載體 第三章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道德與法制雙重建設 第一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道德與法制雙重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道德與法制雙重建設的主要內涵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道德與法制雙重建設的主體力量 第四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道德與法制雙重建設的體制保障 第五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道德與法制雙重建設的社會體現 第四章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第一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第二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 第三節 中國海洋生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現有基礎

中國生態文化協會秉承“弘揚生態文化,宣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的宗旨,自2010年開始組織專家團隊開展生態文化理論體系研究,至今已有七年。核心成果《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研究總論》專著(簡稱《總論》),於2013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之後,我們以《總論》為統領,相繼推進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森林生態文化》《草原生態文化》《中華茶生態文化》《中華園林生態文化》和《華夏古村鎮生態文化》等生態文化系列叢書的研究編撰工作。其中《中國海洋生態文化》是相對獨立、最為重大的組成部分。 一、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培育 海洋強國的文化支撐 海洋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和

濕地生態系統被列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而海洋生態系統與地球大氣物理和地質物理變化、地球生物資源和物種多樣性變化都具有普遍的關聯性,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最為巨大的資源寶庫和戰略空間。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所創造的眾多世界海洋史之最,彰顯了中國海洋生態文化智慧的深厚積澱。然而,古代華夏數千年來以農業文明為積澱,以中原大陸性文化體系為中心,歷代王朝以農耕文化意識統攬沿海經濟社會發展,海洋文化體系相對邊緣化,歸納與弘揚海洋生態文化的史志典籍專著,更是寥若晨星。 特別是進入19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機械化大生產推進生產力迅猛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西方列強

、沙俄、日本,把擴張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亞洲,多次從海上以艦炮入侵中國。而沉溺于大國聲威四海臣服的清政府,長期以來忽視培育海洋強國的海洋生態文化支撐,忽略宣導與時俱進的文化自覺和內在凝聚力的文化自信;缺乏對外邦交海洋經略的國際視野和國家戰略的研究與建設,藍色國土意識、海權權益和治外法權意識薄弱;海洋強國、強軍科技發展嚴重滯後,軍事禦敵和統一對外的實戰力量薄弱等,是近代侵略者屢次海上入侵中國並逼迫清朝政府簽訂一系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關稅協定、租界特區、治外法權、外交豁免、軍事佔領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重要原因,亦是作為海洋文明大國國際話語權缺失的根源。1842-1852年,清末中國著名思想家魏源

編撰並三次修訂充實的《海國圖志》,其以林則徐總結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原因的《四洲志》為藍本,並參考歷代史志,以及明朝以來島志中的相關資料,全面系統介紹世界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風土等,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宣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以夷制夷”的醒世之書,但卻未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視,竟被日本得到譯成日文,促進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縱觀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中國和全球大勢,激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覺,堅定中華民族經略海洋的文化自信,凝聚中華海洋大國、海洋強國崛起的內在動力,著力培育海洋強國生態文化的重要支撐,迫在眉睫!作為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會長,我和協會團隊萌生了

研究中國海洋生態文化的想法。

東海海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中國東海與南海海洋戰略之比較 ─以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分析

為了解決東海海洋的問題,作者曾泓策 這樣論述:

21世紀前20年屬於中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安全形勢的變化,促使中國追追求邊界安全與安全邊界統一,但沿海地理環境複雜且龐大,濱臨渤、黃、東、台、南等五片海域,其中台海涉及複雜且核心問題外,渤、黃海不足單成重要戰略,東海與南海海洋戰略成為中國海權發展重要指標與施政方針,周邊國家權力變動關係複雜,容易形成團體對峙與外交上相互縱橫局面,東海與南海遂成了中共與域內大國、域外強權間角逐戰場。面對東海與南海,中國海洋戰略基調同樣強調周邊海域是其「歷史性水域」,但凡有衝突,離不開權益,由於海域難以佔領,也難以聚險而守,海洋權益與衝突所衍生的戰略無法將陸上權益與衝突所衍生的戰略直接套用,其衍生的衝突是建立在

能創建權益的陸上活動或海上活動,因此海上權益產生的衝突多發生在濱海,爭奪海上權益目的是確保生活在陸地上的政府與國家能穩固其在領土上權益,我們熟知的濱海間海上對抗,很少有實質上是為搶奪制海以及奪島,更多在傳達或鞏固自身具有的制海能力。兩者戰略基調雖然相仿,但戰略選擇與彈性卻不相同,中共堅稱其政權繼承自中華民國,九段線是理所當然必然延續,這點歷史負擔,涉及到的主權地位必須捍衛更廣且艱難,相對於此,在東海的戰略選擇上則富有彈性,東海防空識別區顯然是中國對東海域內爭端方所測試或者警示他方的戰略。不論從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分析,東海與南海本質上都有其重要且龐大的戰略地位與利益價值,兩片海域不僅夾台海於中間

,且相互瀕臨,形成多重安全困境,域內爭端方必須多重參加不同賽局,而向來秉持多邊外交合作的中共,檯面下也趁機採取一對一策略,分化合擊,形成在東南亞存在更多合作利益驅動的談判與集團對峙,而東北亞,更多是屬於防止恐懼擴散或者危險加劇的談判。隨著習近平任期延長,在「有所作為」、「強國夢」號召下,勢必與高舉「亞太再平衡」大纛的域外強權─美國及爭奪自身國家利益的域內爭端方有更多磨合。

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環境生態學

為了解決東海海洋的問題,作者李永祺 這樣論述:

一部全面、系統反映我國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成果,並以海洋基本自然環境要素描述為主的科學著作。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質、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漁業海洋、海洋環境生態和海洋經濟等。《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環境生態學》為「海洋環境生態學」分冊,主要介紹人類活動和海洋環境污染對海洋生物及生態系統的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海洋生態監測及生態修復。 0 緒論 第1篇 渤海 第1章 渤海生態系統類型及人為干擾因素 1.1 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特征 1.1.1 河口生態系統 1.1.2 海灣生態系統 1.1.3 濱海濕地生態系統 1.1.4 淺海生態系統特征 1.2 影響生態系統演變

的人為干擾因素 1.2.1 渤海區域的社會經濟概況 1.2.2 陸源污染 1.2.3 圍填海活動 1.2.4 港口建設和船舶運輸 1.2.5 海洋傾廢 1.2.6 海洋油氣開發 1.2.7 漁業生產 1.2.8 渤海河流入海水量變化及其環境影響 第2章 渤海環境污染和生態狀況 2.1 渤海環境質量狀況 2.1.1 海水環境質量 2.1.2 沉積環境質量狀況 2.1.3 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 2.2 海洋生物質量狀況 2.2.1 渤海近岸經濟生物污染物含量水平分析 2.2.2 經濟生物增養殖環境質量 2.3 渤海生態系統健康狀況 2.3.1 生態系統健康的內涵 2.3.2 生態系統健康的評價指標

2.3.3 渤海生態系統健康狀況 第3章 渤海環境問題的生態效應分析 3.1 海洋環境污染因素的生態影響 3.1.1 渤海營養化狀況 3.1.2 石油烴污染的生態效應 3.1.3 重金屬的生態效應 3.1.4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生態效應 3.2 海洋非環境污染因素的生態影響 3.2.1 漁業生產的負面生態效應 3.2.2 海洋及海岸工程的生態影響 3.3 海洋生物災害的危害 3.3.1 赤潮和綠潮 3.3.2 外來種入侵 3.3.3 病原微生物 3.4 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 3.4.1 海岸侵蝕 3.4.2 海水入侵 第4章 渤海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 4.1 法律法規政策和規划標准 4.1.1 法

律法規、部門規章和技術標准 4.1.2 國家相關規划 4.2 海洋環境污染防治與管理 4.2.1 陸源入海污染物控制與治理 4.2.2 海上污染防治和管理 4.2.3 海洋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 4.3 海洋環境調查監測與科技支撐 4.3.1 海洋環境調查監測 4.3.2 渤海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響應 4.3.3 渤海環境科技支撐 4.4 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 4.4.1 海洋保護區建設 4.4.2 海洋生態系統修復 4.4.3 防治海洋外來入侵物種 4.4.4 保護珍稀海洋物種 4.5 渤海海洋環境管理機制與體制 4.5.1 海洋功能區划制度 4.5.2 渤海海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4.5.3 渤海海洋

環境保護國際合作 4.5.4 強化渤海環境管理的保障措施 4.6 國際海洋環境管理趨勢展望 4.6.1 日益重視海洋環境保護與流域管理的綜合協調 4.6.2 基於生態系統管理的海洋自然保護策略 4.6.3 海洋環境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 4.6.4 國際海洋環境保護的政策與措施 參考文獻 第2篇 黃海 第5章 黃海生態系統特征及人類開發活動 5.1 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特征 5.1.1 海灣生態環境特征 5.1.2 河口生態環境特征 5.1.3 濱海濕地生態環境特征 5.1.4 淺海生態環境特征 5.2 影響生態系統演變的人為因素 5.2.1 化學品污染及其來源 5.2.2 海岸、海洋工程建設

5.2.3 海洋資源開發 第6章 黃海環境污染和生態受損狀況 6.1 生物棲息環境(生境)質量狀況及評價 6.1.1 生物生境多樣性 6.1.2 黃海海水環境質量狀況 6.1.3 黃海沉積環境質量狀況及評估 6.2 黃海生物生態環境質量分析及評價 6.2.1 黃海生物質量狀況及評價 6.2.2 黃海近岸生物要素水平及評價 6.3 黃海重要物種和棲息地受損狀況 6.3.1 黃海重要物種 6.3.2 棲息地 第7章 黃海環境問題的生態效應分析 7.1 海洋環境污染因素的生態影響 7.1.1 人為富營養化的生態效應 7.1.2 石油烴污染的生態效應 7.1.3 重金屬污染的生態效應 7.1.4 持久

性有機污染物的生態效應 7.2 海洋非環境污染因素的生態影響 7.2.1 漁業生產的生態影響 7.2.2 海洋與海岸工程的生態影響 7.2.3 傾廢 7.3 海洋生物災害的危害 7.3.1 赤潮 7.3.2 滸苔 7.3.3 水母 7.3.4 外來物種入侵 7.3.5 病原微生物 第8章 黃海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 8.1 法律法規政策和規划標准 8.1.1 法律法規 8.1.2 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8.1.3 技術標准 8.1.4 地方法規規章及相關規划 8.1.5 國家相關規划 8.1.6 相關國際公約、協定 8.2 海洋環境污染防治與管理 8.2.1 海洋污染防治 8.2.

2 黃海海洋功能區划 8.2.3 黃海海洋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 8.3 海洋環境調查監測 8.3.1 黃海海洋調查監測歷史 8.3.2 黃海海洋環境監測體系 8.4 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 8.4.1 海洋自然保護區 8.4.2 海洋特別保護區 8.4.3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 8.4.4 海洋外來物種入侵防治 8.4.5 漁業資源修復 參考文獻 第3篇 東海 第9章 東海生態特征及人為干擾因素 9.1 海洋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特征 9.1.1 河口生態系統特征 9.1.2 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特征 9.1.3 海灣生態系統特征 9.1.4 淺海生態系統特征 9.2 影響生態系統演變的人為干擾因素 9.2.1

化學品污染及其來源 9.2.2 海岸、海洋工程建設 9.2.3 海洋資源開發活動 第10章 東海環境污染及其生態狀況 10.1 生物棲息環境(生境)質量狀況 10.1.1 生物生境多樣性 10.1.2 生物棲息水環境質量狀況 10.1.3 生物棲息沉積環境質量狀況 10.2 海洋生物質量狀況 10.2.1 經濟生物體內污染物的殘留水平 10.2.2 沿岸經濟生物質量評價 10.3 海洋環境污染因素的生態影響 10.3.1 人為富營養化及其生態效應 10.3.2 石油烴污染的生態影響 10.3.3 重金屬污染的生態效應 10.3.4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生態影響 第11章 東海的人類

開發活動與生態受損效應分析 11.1 非污染性破壞引起的生態效應 11.1.1 漁業生產的負面生態效應 11.1.2 海岸、海洋工程的負面生態效應 11.1.3 海上傾廢與船舶交通運輸的負面生態影響 11.2 重要保護物種及其棲息地受損狀況 11.2.1 珍稀瀕危物種生態受損狀況 11.2.2 重要經濟稀有物種生態受損狀況 11.2.3 生態敏感受體受損狀況 11.3 海洋生物災害的危害 11.3.1 赤潮、水母災害 11.3.2 外來入侵種 11.3.3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第12章 東海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 12.1 法律法規政策和規划標准 12.1.1 地方法規規章及相關規划 12.1.2

政策規划 12.2 海洋環境污染防治與管理 12.2.1 海洋污染防治 12.2.2 實施海洋綜合管理 12.2.3 東海海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12.2.4 東海海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公眾參與、國際合作 12.3 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 12.3.1 東海海洋環境監測體系 12.3.2 東海海洋環境監測歷史 12.3.3 東海海洋環境監測的主要監測項目 12.3.4 東海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 12.3.5 海洋環境評價 12.4 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 12.4.1 海洋自然保護區 12.4.2 海洋特別保護區 12.4.3 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修復 12.4.4 防治海洋外來入侵物種 參考文獻 ……

第4篇 南海 參考文獻 附錄A 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 附錄B 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截至2010年)

中國海警法對東亞安全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東海海洋的問題,作者蔡宜庭 這樣論述:

摘 要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21年1月22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並於同年度2月1日起施行。此部象徵中國海警將被中國當局授權使用武力的法律一頒布後,東亞海域周遭國家特別關注,多家媒體報導指出,在《海警法》施行後,連續多日中國海警船進入與日本有多年海事資源糾紛的釣魚臺12浬領海內。在《海警法》通過後,該法賦予中國海警更大執法及維權彈性空間,在未來可預見中國更將透過「非軍事、局部性」的灰色地帶衝突手段,輔以《海警法》來交互運用,這樣中國既能拓展國家海權的伸張又可降低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將這些灰色地帶的零星衝突塑造成「常態形成合理化」進行維權。中國挾著新崛起的大國氣勢,在中國

19大報告中向外界公告「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之日標,將透過整合內部海上執法機關及建立海事相關法律,展現中國政府刻以將維護自身海洋權益視為重點工作,進而守護和進一步擴充其藍色國土。東海始終以其在戰略、經濟及政治上的重要條件,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導致情勢更趨複雜。近年來,中國對臺侵略已是熱戰階段,侵略方式採用軍事與非軍事之間的模糊地帶,讓事態逐漸升級的混合戰。中國海警在爭議水域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被視成「準軍事」執法隊伍,而制定海警法後,勢必會確依相關法令執法。臺灣在面對中國運用軍警民聯合機制,對我周邊海域發動灰色地帶衝突,藉以試探、消耗我與盟友之反制能量,為軍事犯臺鋪路。該如何

突破此戰略困境,並於維護國家尊嚴與人民權益之間,尋求解決東海區域爭端之最佳途徑,作為在現今國際劣勢下,掌握國際局勢的脈動和環境的變化,使我國海事相關政策制定有周全的準備以為預防,先一步到位,達超前部屬之效。如何面對中國積極於東海海洋擴權策略及侵略性的戰略部署,是我國重要的挑戰,強化海洋政策作為更是必須即刻執行的議題,這樣才能保障國家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