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陶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柴燒陶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黎翠玉寫的 台灣現代陶藝家60 和徐良志的 台灣純柴燒鑑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陶裡陶趣—玉山柴燒」特展活動 - 臺灣國家公園也說明:創作者從高中時期便開始學習陶藝創作,以台灣本土生物的生命及大自然生態動植物為主題,並採用傳統柴窯燒陶方式,雖然比較耗費時間及人力,惟每每創作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藝術家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丁興祥所指導 邱詩云的 一位台灣客家女性的生命處境與流變:一種生命圖像式的反身敘說 (2021),提出柴燒陶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客家女性、反身、敘事、情感理論、生命腳本理論、詮釋循環、視域融合、前敘事、主顯節、解釋性互動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李堅萍所指導 張素涵的 古今風華再現─張素涵茶碗創作論述 (2021),提出因為有 建盞、樂茶碗、茶碗、轆轤、侘寂美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柴燒陶藝的解答。

最後網站柴烧_百度百科則補充: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柴燒陶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現代陶藝家60

為了解決柴燒陶藝的問題,作者黎翠玉 這樣論述:

  總的來說,台灣陶藝家在創作的地理位置,雖然位在中國支脈的邊緣,但並未承襲中國對於釉色燒造與型制規範所著重的傳統,而是相較崇尚自由、崇尚自我內在發掘的創新態度,更多在材質實驗、創作技巧與風格的深究,甚至將陶藝提升至純藝術作表現,關注社會脈動、為時代發聲,做為表彰自身獨特性與藝術位置的重量。──黎翠玉   台灣現代陶藝的興起,大抵以198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當年仍屬年少的黎翠玉,就是隨著這股風潮,一起成長;從看陶、作陶、到話陶,黎翠玉見證了台灣現代陶藝的成長、茁壯,也成為這段歷史最貼身、忠實的觀察者與記錄者。──蕭瓊瑞/國立成功

大學歷史系教授、美術史學者   除了具有生態結構、專業的分析與掌握能力之外,對於藝術家本身、藝術家工作環境、藝術收藏家等,黎翠玉也有極為近身的觀察能力和理解態度。也許這正是她的書,讓人覺得具備多元專業、親切生活與充滿人性的原因。──黃海鳴/前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1990年代投入陶藝創作的黎翠玉,其藝術版圖以陶藝為核心,涉略藝術史、策展、評論、行銷等多元範疇,始終貼近臺灣的陶藝生態;2006年開始,黎翠玉於《藝術家》雜誌開闢「誌上話陶」專欄,持續紀錄臺灣陶藝的生態發展至今。   《台灣現代陶藝家60》為黎翠玉「誌上話陶」專欄之精華集結。收錄其自2016年起,親身訪談

的六十位在教育、造形、釉藥和文創等方面深具特色的臺灣當代陶藝家。黎翠玉以創作者、觀察者,以至紀錄者的細膩視角,評介陶藝家們的藝術風格,以及創作的心路、理念與成就;更透過實際專訪的照片影像,帶領讀者走進陶藝家的工作室,直擊每位陶藝家在成形、燒窯等方面特有的獨創技法,領略陶藝作品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全書文字親合,並收錄豐富的作品及藝術家工作室圖像,是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陶藝入門書。 本書特色   《台灣現代陶藝家60》為《藝術家》雜誌「誌上話陶」專欄之精華彙編,收錄六十位臺灣當代陶藝家的精彩專訪紀錄。

柴燒陶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苗栗縣三義景點
隱身在苗栗三義的秘境, 結合桐花、柴燒陶藝與茶道, 客人可以體驗陶藝DIY、彩繪DIY和擂茶DIY,當然還有美味的烤雞餐點,但是記得要預約喔!
全文閱讀:https://taiwantour.info/miaoli-pottery/
苗栗食尚玩家懶人包 https://reurl.cc/j0mKp
~~~~~~~~~~~~~~~~~
#歡迎按讚分享蒐集旅遊夢想清單
加入Line@生活圈,以後直接通知
https://line.me/R/ti/p/%40ooj4743j
歡迎訂閱youtube:https://goo.gl/Meoj6w

一位台灣客家女性的生命處境與流變:一種生命圖像式的反身敘說

為了解決柴燒陶藝的問題,作者邱詩云 這樣論述:

研究由自身台灣客家女性的生命處境出發,探討人與世界的關係。藉著個人視角觀照生命腳本,世界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來自於個人在人生中的每一個抉擇所積累。社會文化與政經結構對於人的日常行動,展示了個人獨特的性格所 認定形成並且自我詮釋生命的價值與世界的意義。我們都是自己內心的回聲,在每一個創生的行動實踐裡,看見自己,也看見世界。

台灣純柴燒鑑賞

為了解決柴燒陶藝的問題,作者徐良志 這樣論述:

  獨一無二的純柴燒工藝首次揭露!   ◎作者潛心研究柴燒陶藝多年,完善純柴燒技術,為傳統陶藝的傳承與發揚奉獻一份心力。   ◎用淺顯易懂的圖文配合形式,引領讀者逐一欣賞純柴燒陶藝品,並講述環保、柴窯形式、常見技法等相關知識。   ◎書中陶藝品由專業攝影師張程凱老師掌鏡,並以全彩大圖呈現,為讀者帶來一場純柴燒的視覺盛宴。   純柴燒陶藝係指陶瓷製作過程完全以天然黏土製成,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不人工施釉,燒製全程以薪柴為燃料的燒窯方式創作。   與人工施釉的釉柴燒相對,故名之。   作者憑藉對柴燒陶藝的愛好與堅持,   加上多位學者、工藝師輔以學理、美學、窯爐結構與氣學理論等,   

不斷研究試煉,終於完善現今獨一無二的柴燒技術:純柴燒。   有別於操作容易、釉藥色彩可任意調配、燒製僅須2~3天的釉柴燒,   純柴燒失敗率高、成本重,燒製須3天起跳,   挑戰性非一般柴燒可比。   也因此,換來了可操作性大、色彩層次豐富特殊、具有良好轉化效果的藝術作品。   甚至,器皿使用、把玩後,色彩還會產生良性變化,賞玩性更高一層。   純天然的燒製方式,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養生需求。   讓我們跟著徐良志老師,一起進入純柴燒的美麗殿堂吧!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8283.pdf  

古今風華再現─張素涵茶碗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柴燒陶藝的問題,作者張素涵 這樣論述:

  喝茶是一門古老藝術,茶器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本創作論述以茶碗為創作之主題。首先文獻探討宋代鬥茶文化的建盞,日本茶道中具有Webisabi「侘寂」美學的樂茶碗,從中釐清「建盞」與「樂茶碗」的特質,並了解當代代表性陶藝家對於茶碗創作形式與風格,創作目的為:(1)探討建盞與樂茶碗之藝術精神與文化意涵。(2)分析建盞與樂茶碗的器型與技巧。(3)創作具有個人風格識別性的茶碗。採轆轤成形與手捏塑成形為創作技法,輔以陶板成形、坯體裝飾技法等,以還原燒與柴燒燒成。結論與創作結果為:(1) 建盞追求簡約美學與禪意的藝術精神,樂茶碗則實體實踐日本茶道文化思想。(2) 建盞採轆轤技法拉製斗笠器型,成就兔

毫、油滴與曜變釉面美感;樂茶碗則以捏塑技法表現圓滑飽滿器型,體現不完美不做作的侘寂巧思。(3) 創作建盞傳統器型與釉色三組、侘寂美學樂茶碗三組與個人風格茶碗九組合計八十五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