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嫡女奇漫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神醫嫡女奇漫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文賢寫的 所有的繩結 和丁燕石的 這一夜,雍正奪嫡(20周年紀念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神医嫡女漫画_三福动漫也說明:神医嫡女 ... 【每周二更新】duang的一声穿越,中西医双料圣手凤羽珩分分钟成了大顺朝的受虐嫡女,想杀我一手术刀就扎你个半身不遂?跟我斗?药房随身,名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志明所指導 沈銀成的 道教乾坤國寶風水理論傳衍與實踐對生命關懷之初探-以臺北地區為例 (2019),提出神醫嫡女奇漫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風水、道教、堪輿、乾坤國寶、易經、陰陽、生命關懷。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 吳智和所指導 張嘉昕的 明人的旅遊生活 (1999),提出因為有 明人、旅遊、生活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神醫嫡女奇漫屋的解答。

最後網站神医嫡女漫画免费奇满屋六漫 - 窝窝地小说网則補充:(每周四更新)医46话,本站收集纯属无奈,80话,60话,要回嫁妆第23话,192话,94亿,用户神医嫡女漫画免费奇满屋4504448,却拥有低级大脑的薰香,97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神醫嫡女奇漫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所有的繩結

為了解決神醫嫡女奇漫屋的問題,作者謝文賢 這樣論述:

飽受造化糾纏的阿國,鬱結的人生如何能解?   ◎作者妙筆生花,語言溜亮明快,尤其是穿插幽默描繪,把角色輕輕抬起,將不少失陷的人生場景詩意化、輕盈化,達到藝術境界。   ◎小說的內在張力與情節,具見匠心,在外在環境的設定也有所企圖。   ◎小說背景融入臺中人文環境,成為臺中微歷史平臺。   故事主角阿國從小失手傷害了同學,這成了一輩子擺脫不去的地獄枷鎖,再加上母親細故離去、父親卑微度日、自身戀愛失敗,阿國生命充滿高壓與不滿,身上貼滿現實刀痕與別人犀利目光的曬斑,最後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小說情節貼合現實世界進行,寫實性高,那些陰暗的情節如刀刃刺入了小說的核心,讀起來令人泣血。  

 手是工具,要是成為殺人工具,想必來自阿國意志命令,這驅動程式是甚麼?是甚麼推迫阿國一步步涉向泥淖的黑流裡浮沉?   繩子本身沒什麼意思,它是拿來綁的,有了綁的動作和對象,繩子才有了存在的意義。   比如脖子與死亡,愛與恨。   或者,一個結,與一個結。 專業推薦   甘耀明   謝文賢終究是難得住性子,夠誠懇、夠執著,把「小說魂」抖出來,慢慢構築他理想的小說世界。這本小說是他磨了幾年的作品,不枉此行,他端出一本迷人好看的小說。   吳鈞堯   於是,我們看到謝文賢別有心思的紀事,《追夢人》電影劉德華騎著SUZUKI-RG500、玫瑰唱片行播放林憶蓮〈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奧運比賽棒球

隊以五比二宰殺日本、《灌籃高手》連載到湘北隊與翔陽隊的比賽、衛爾康自助KTV大火、BBcall開始流行了、白曉燕命案、九二一大地震,文賢抽調時尚與社會檔案,流轉時間,一件件安插,暗示了平民百姓,就在其間浮沉。

道教乾坤國寶風水理論傳衍與實踐對生命關懷之初探-以臺北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神醫嫡女奇漫屋的問題,作者沈銀成 這樣論述:

道教為中國傳統最老宗教,而風水則是中國先人選擇居住環境的學問,也是趨吉避凶智慧之結晶。道教精義在於貴生度人,風水理論則在於營造有利身心之環境,故道教風水學存在豐富的關懷生命思維。風水學術源於易經河圖、洛書之推理,而包容性特高的道教則結合堪輿與民俗,形成特殊的道教風水文化;其發展軌跡,與中國傳統文化併行,且平行發展;也把中國哲學的氣化、陰陽及天人合一理念,融入其中,影響華人極為深遠;而具歷史傳承背景的道教乾坤國寶派門學術則是獨樹一幟,且係中國形而上學文化之一支。在歷史洪流中,從歷代皇宮、陵寢、寺廟、道觀、宅院、祖厝、墓體營造等等,處處可見,布滿前人風水思維設計所留下的痕跡。 本研

究主張;風水不全是迷信,道教貴生的修煉,促成風水術數的發揚;堪輿或風水,其傳承的保守作風及神秘感,一直是被議論之焦點。風水派門標新立異者極多,惟乾坤國寶派門謹守傳承,以公開方式,引經據典傳授,而崛起於現代術數業界。本研究以宗教民俗信仰角度,透過文獻學術研究,採田調、蒐集及歸納、分析,了解其崛起之背景及傳衍作為,分析其派門傳衍,對於傳統風水理論流變影響之程度;也探究該派在生命生、養、死、葬階段可行之關懷與實踐。

這一夜,雍正奪嫡(20周年紀念版)

為了解決神醫嫡女奇漫屋的問題,作者丁燕石 這樣論述:

  有關雍正皇帝繼位是否合法的問題,向來眾說紛紜,是清朝的一大公案。   丁燕石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蒐集相關資料,也試著從心理層面出發來撰寫此書。     他以康、雍二帝的心理脈絡為經,康熙、雍正兩朝實錄及雍正的各式「上諭」為緯,交織出宮廷紛擾,帶領讀者重回雍正得位現場,針對歷來各種說法剖析其可能性。     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是「康熙皇帝──立太子恐懼症候群患者」,下卷是「雍正皇帝──捍衛皇位合法症候群患者」,他根據現有資料,踵武前賢,擴大視野,仔細爬梳,於一字一行間,疑其所疑,信其所信。對雍正皇帝這個人,和他繼位的經過,再做一次蒐尋之旅,希望能在前輩學人們的既有成就中,

使這段歷史更增加一些可以提供後之來者足以鑽探研究的空間。     ★全新專文導讀--紀實歷史作家岳南從雍正奪嫡的謎團開始,討論到為什麼雍正不遵守「昭穆之制」,隨康熙一起葬在東陵,卻另外闢建「泰陵」。他同時也深入分析雍正皇帝的個性,以及歷史如何在雍正朝拐彎。   好評推薦     「滿清王朝自興起到滅亡,歷經十二朝,幾乎每一朝都有懸案,每一代都有謎團,可謂奇案迭出,謎團連環。其懸其亂,四千年歷史無出其右者。其中,光是雍正皇帝自繼位至駕崩,短短十三年間引發的謎團,就讓後代學者、小說家、編劇忙得不亦樂乎,進而名利雙收。……丁燕石先生大著《這一夜雍正奪嫡》行文嚴謹,考證縝密,發前

人未發之覆。對所涉人物的處境、地位、性格、才能皆有精細描繪,對歷史事件嬗遞往復,內在隱祕的因果關係,細入無間的草蛇灰線及蛛絲馬跡,洞察犀利,剖析透徹,抽絲剝繭,層層推進,直至影現形出,豁然開朗。讀到緊要處,不禁令人拍案叫絕。」──岳南 作者簡介   丁燕石     雲南雞足山人,終身的文字工作者。 一九六四年(民國五十三年)七月在台北創辦《春秋雜誌》月刊,迄一九八五年停刊,主持編務二十一年。二○○七年去世,享壽八十歲。     著有《晚清宮廷軼事》、《溥儀與滿清遺老》、《這一年中國有三個皇帝》、《這一夜,雍正奪嫡》、《這一朝,興也太后 亡也太后》等書。 推薦序

自序   【上卷】康熙皇帝──立太子恐懼症候群患者 第一章 蒐尋真相之旅──康熙皇帝薨逝的那一夜 冬至暢春園/七日中的劇變/《實錄》是怎麼寫的/雍正帝的回憶/西洋人的說法/重重疑雲/自曝其短的「上諭」   第二章 康熙皇帝這一大家子 后妃如雲 兒女成群/皇帝也望子成龍/當了三十四年皇太子/「儲位之爭」首次交手/「皇權」神聖 碰觸不得/揮淚廢太子/多項罪行的責任歸屬/揭開皇子們奪嫡序幕   第三章 一代英主 聖明之失 大阿哥與「八賢王」/復立太子過程曲折/出爾反爾 復立又廢/「八賢王」賢與不肖/晚年留下的一個謎/齎志以歿 憾恨九泉   【下卷】雍正皇帝─

─捍衛皇位合法症候群患者 第四章 漫天疑雲籠罩暢春園 英雄遲暮/流言四播/長夜漫漫何時了/「誠孝」乎?「偉人」乎?/「末命」似有若無/「遺詔」似假還真/「遺詔」索隱/雍正版的傳承制度/一位強項的老太后   第五章 「大義」果真「覺迷」了嗎? 岳大將軍無端招禍/一個窮酸秀才的狂想/皇帝「出奇料理」/皇帝與秀才口舌爭鋒/自曝宮廷內幕/謀父之「謀」/逼母之「逼」/弒兄與屠弟/「屠弟」不辯之辯/一生就害在「賢」字上/九阿哥慘死「高牆」/大將軍王誓不低頭/用「祥瑞」證明「天命」/「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第六章 這一夜,雍正奪嫡 開國時期的故事/奪嫡五人組/隆科多與允?、允祥

/風雪之夜一席談/允?自我洗腦/「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 序   從拼圖到推理     三年裡,完成了兩本書。     第一本《這一年,中國有三個皇帝》,花了一年時間,於一九九九年九月一日出版。新書甫出娘胎不到一個月,就碰到「九‧二一」大地震,台灣被震得晃晃盪盪好長一段時間。然而,出乎意外,《這一年,中國有三個皇帝》出書還不到一年,謬承讀者錯愛,接連出版四刷。沒話好說,只有感恩。     接下來,在寫《這一夜,雍正奪嫡》時,一方面資料較多;一方面自己身體又不時出狀況,以致跨越了兩個世紀才告完成。本來希望趕在二○○一年九月一日出版,也沾點前書的喜氣,怎奈事與願違

,拖到九月上旬才把全部稿子送出去。幾乎就在同時--九月十一日,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被炸,舉世震驚;一週後,納莉颱風來襲,把台灣狠狠蹂躪了一頓。即將臨盆的《這一夜,雍正奪嫡》,多災多難,沒話可說,只有祈禱!     一九九四年歲末,先室伍惠齡女士安息主懷,三十六年相知相守,一朝永訣,惛然不知何以自處。經過一段艱辛地自我調適,在兄弟們的鼓勵和兒女的支持下,一頭栽進外雙溪故宮博物院的圖書文獻館,如同進入時光隧道,舉目盡皆宮府祕藏,天祿琳瑯,五千年歷史文化寶藏,繞身環列。庋藏之豐富,環境之幽靜,管理之親切,不僅在學術知識方面給人以無限寬廣的助益,在精神和心理層面更提供了一個絕對寧謐安詳的學習與寫

作環境。     這一來,徹底改變了我晚年的生活方式。我又恢復了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先是如飢似渴暢讀與生俱來最喜愛的史書;不久以後,中年時期主編歷史性期刊《春秋雜誌》時培養的舊習復甦,對史書中經典故事或乖漏闕疑之處,每每加以注記。久而久之,針對若干問題或事件,忍不住會提出置疑或進一步考證。     如是者經過一段時期的醞釀,乃自然而然就性之所好,選擇了一個方向--從清初歷史裡淘金。以順治帝入關之日始,歷康熙、雍正兩朝以至於乾隆繼統這一個世紀裡,滿清皇朝中所發生最膾炙人口,同時也受到後人最多置疑和談論的故事;總結近三百年來官方文獻、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引用更新的資料和深入的論述,

以現代人的觀點和思維方式,一一用文字表達出來。說是鑽牛角尖也好,說是遊戲筆墨也未始不可。《這一年中國有三個皇帝》就是這樣開篇的。     大清皇朝立國第一個一百年中,最為後人談論的人物,是以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為主軸,上及於他母親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下至於他兒子康熙皇帝玄燁和孫子雍正皇帝胤禛。最受到議論和置疑的事,則是被稱為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和「雍正奪嫡」。前兩案雖在民間流傳了兩百年,繪聲繪影,煞有介事,但當清室即屋,民國肇興,宮中密檔外傳,經過多位專家學者考證,已經肯定認為「事出有因,查無實據」而降低了追索的意願。只有「雍正奪嫡」一案,愈加鑽研,越多

疑竇,以致多位研究清史的學人,鍥而不捨,從各種不同的方向來探求這一疑案的真相。     晚近,中國大陸拍攝的一部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紅遍海峽兩岸和海外華人社會,不但把雍正皇帝這位主角炒得無人不知,連帶對他是否「奪嫡」一案,也再度成為話題。     說實話,這齣歷史大戲,無論從故事的建構,到編劇、演員、場景、服裝、音樂,都是經過精心闢劃的上乘之選。然而,戲劇不可能完全按歷史照本宣科,它必然會將史實做一些增刪和改變,以迎合觀眾口味或特定需求。因此,就一齣戲劇來說,《雍正王朝》是十分成功的;但是用歷史來檢驗,它對於雍正皇帝這個人的描繪,以及執掌皇權後的行為,都不盡與史實相符。尤其是

在繼承大統這一緊要關節上,輕描淡寫,草草帶過,不僅與三百年來的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有極大的差異,甚至和屢經刪削的官史,也相距甚遠。不過,話又說回來,戲究竟是戲,只要不太離譜,就不必加以苛責。     剛好這段時間我準備寫雍正皇帝這個人。由於相關的資料太多,我計劃用拼圖的方式,一步一步將他的思維方式、言語行為和人際關係,切割成一塊塊,由小見大,從殘缺中補其遺闕,從隱晦中撥雲見日,把這段經過父子兩代--雍正和乾隆以及他們的臣子大量篡改、刪削的歷史,仔細拼湊起來,希望能夠恢復其原貌。     經過一番努力,似乎將這幅拼圖大致完成。然而,最後卻不得不在圖中留下兩塊空白--   一是康

熙之死。   一是雍正皇帝繼承大統的合法性。   誠然,將近三百年來,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中,早已對這兩點有了許多不同的說法,但都缺乏可信的證據。     什麼是可信的證據?大清沿襲明制設太醫院,內、外、婦、骨共分十一科,設有「太醫入直」制度,輪班執勤,奉旨傳召。宮中診療,照例詳作「脈案」;煎藥及服用過程,均詳加記錄。如同治皇帝染患天花,自發病之初以致崩逝,長達三十六天,每天都有紀錄,彙裝成冊,存於內府。甚至於康、雍、乾三代老臣張廷玉和慈禧太后的寵監李蓮英等的脈案,也都很完整的存留下來。這些醫藥檔案,如今都藏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     中國衛生出版社曾請國內多位

著名中醫,根據檔案館所藏醫藥史料,軼聞掌故多篇,以撰寫《清代宮廷醫話》之名出版。書中雖有「康熙帝健身術」和雍正帝以淆惑人心為名「怒殺道士賈士芳」兩則故事,但都未涉及診病服藥情形,對兩人崩逝前後的脈案及診療經過更無片語隻字。據此推測,檔案館似無康熙帝臨終前脈案,否則《清代宮廷醫話》中應不致忽視;大陸多位研究清史的學人們也同樣不會視而不見,隻字不提。     之所以把康熙帝之死列為重點之一,是因為它關係到帝位傳承。從康熙帝的病情發展以及死亡過程,可以探索到雍正帝繼位的經過,至少可以證明官方檔案有沒有作偽;雍正皇帝有沒有說謊。     我有一個心願:有生之年想循多爾袞的腳步,走一趟從

盛京(瀋陽)到北京之旅。如能成行,屆時一定要造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一探究竟。     至於雍正皇帝繼承大統的合法性,雖然官方史料強調康熙帝臨終前曾召七位皇子(四皇子胤禛不包括在內)和隆科多,口傳末命由胤禛即皇帝位,但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當時七位皇子可能根本就沒有奉召,而承旨和口傳末命的,僅祇隆科多一人而已。     此外,見諸文字的「遺詔」,是胤禛奉「末命」繼承大統,已經當了三天皇帝後才正式公布的,而且這份遺詔本身就被認為有問題(這些,在本書中都有詳細的交代),因此雍正皇帝繼承大統,在人證和物證都受到置疑的情況下,他一直強調繼統的合法性,自然受到長期持續的挑戰,歷近三百年而不衰

。     這一來,我規劃的這幅拼圖,在最關鍵處,出現了兩個空白。即使這空白已存在了幾百年,但對我來說,仍然感到挫折。     這份略顯沮喪的感覺,使我擱筆了一陣子。這段時間裡,我倒空了心中原先執著的想法,重新翻閱長久以來累積的資料和筆記,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以前忽略的東西。     就在我重新展讀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痛責他幾位兄弟的上諭,以及他在《上諭內閣》中多篇親筆諭旨,不斷強調他繼統的合法性時,忽然產生一種新的想法:既然我不能從已有的史料中獲得答案,又沒能從前輩學人悉心探討的成果中得到啟發,何不另闢蹊徑,嘗試化身為當事人,體察他的心性、立場、處境和企圖,加以轉

化與融合,也許會有一些新發現。     在整個調適過程中,我特別融入雍正皇帝即位前期--也就是雍正元年到七年這段期間的各式「上諭」。雖然這些諭旨我大部分都看了好多遍,而且仔細做了筆記,但在我揚棄前此的框框,以新的立場和不同的思考方式再次閱讀時,似乎一字一句都隱含著當年事件發生時的情景。     這時,我想起了前幾年流行的推理小說,當一件罪案發生後,書中的主角不以行動來進行偵破,而是廣泛蒐集資料,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加以整理分析,最後獲得事實真相而告結案。     感謝雍正皇帝,由於他勤快,由於他喜歡把他的心意用文字表達出來,因而留傳至今的上諭有數十萬字之多。就憑這些親筆供證

,我們得以知道當年帝位傳承的若干內幕。他連篇累牘的上諭,有時前後不一,有時互相矛盾;尤其在憤怒中口不擇言所透露的祕密,雖然經過他兒子乾隆皇帝的刪削,但百密一疏,仍有若干珍貴的史料得以留傳。就這樣,我從原先規劃的「拼圖」,轉而進行「推理」。我一再仔細研讀雍正皇帝的上諭和其他文字專著,根據朝廷內外情況轉變,各方勢力消長,胤禛與皇父康熙帝之間的互動、與太子和眾皇子之間的疏密,以及他的處境、他的心情、他的打算,就文中的言語,甚至一句一字,深入探索他內心的變化與外在的表現。當然,我沒有那麼神,可以直窺三百年前一位皇帝的內心,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已盡了力。     於是,我對「雍正奪嫡」這一公案,大

膽做了一個新的結論,這既不是信口開河,更不是譁眾取寵。因為這本書,除第六章外,全書每一節文,每一個字都有所本,都是從康熙帝和雍正帝父子口中、筆下的語言文字抽取出來,經過淬鍊所寫下的。     因此,我請求讀者諸公在看書時,別急於先知道結果,請從頭順序看來,以免浪費您的時間和金錢;同時也不枉筆者辛苦一場。最後,如果讀者諸公接受這一得之愚,我會感到無比榮寵;否則,把它列為三百年來林林總總的鄉野傳說之一,又待何妨!   二○○一年雙十節於外雙溪   雍正皇帝之謎 岳南     滿清王朝自興起到滅亡,歷經十二朝,幾乎每一朝都有懸案,每一代都有謎團,可謂奇案迭出,謎團連環

。其懸其亂,四千年歷史無出其右者。     其中,光是雍正皇帝自繼位至駕崩,短短十三年間引發的謎團,就讓後代學者、小說家、編劇忙得不亦樂乎,進而名利雙收。這裡來說四個懸案:     其一、雍正奪嫡繼位之謎   遍覽清史,康熙皇帝除了史家大肆宣揚的文治武功,還有三個「之最」,一便是後宮女人最多,有名號的後妃就有五十五位,無名號的女人則不計其數。其次是子女最多,一生有子三十五人,女二十人。再一個是,在位時間最長,從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駕崩,在位六十一年。     由於康熙年壽且在位時間太長,繼承人又不斷出現反復,導致父子、兄弟間矛盾

越演越烈。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三十歲的皇十四子允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以「大將軍王」的稱號和旗幟,統率大軍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在西線的叛亂。此為康熙晚年極為特殊的安排,允禵無疑成為太子和繼承大統者的首要人選。     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戰爭基本平息。正當允禵大功告成,欲班師回京順利當太子之時,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將他的夢想轟然擊碎。康熙皇帝突然駕崩,皇四子胤禛神祕地繼承了大位,始稱雍正皇帝。     皇四子繼位,使得兄弟相殘的同時,也在朝野留下第一個謎團。     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十一月初七,康熙皇帝由紫禁城駕臨京城郊外圓明園之暢春園。初八,有旨傳出:皇帝

偶然受了風寒,龍體欠安,一應奏章都不必送來。     從初九日到十二日,皇四子胤禛或明或暗地不斷派人潛入內宮探視父皇病情。當他得知皇帝病情越來越重,即將撒手歸天之時,開始暗中做各種應急和奪位準備。十三日淩晨,康熙病情處於十分危急狀態。當朝皇后的胞兄、官拜步兵統領、掌管京城衛戍且一直在皇帝身邊擔負侍衛任務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忙派人傳達詔命,令允祉、允禩、允禟等七位皇子火速趕到暢春園。胤禛也在詔令之內,但不知什麼原因,將近中午方匆忙趕到。     此時,康熙帝早已昏迷不醒,趕來的皇子們未能和父親說上一句話。     戌刻(晚十點左右),一個小太監從康熙內寢驚惶失措地衝了出來,

嘴巴哆嗦著說不出一句話。眾人像箭一樣向內寢衝去。只見康熙帝嘴巴微微張著,眼睛似睜非睜,早已氣絕身亡。     眾皇子哀慟之後退了出來,隆科多卻悄然進入內寢,先對康熙遺體行叩拜之禮,然後走出來,把四皇子胤禛叫到另一處房間,順手關上內門。過了好長一段時間,隆科多和胤禛再次回到眾皇子面前。突然,隆科多向眾皇子宣布:「皇上遺詔,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     遺詔?!猶如晴天一個霹靂,幾乎所有的皇子都驚跳起來,紛紛瞪大血色的眼睛,問道:「遺詔何在?!」   隆科多望望眾人,答道:「是口詔。」   皇八子允一漲紅著臉,怒不可遏地指責道:「你為何

不早說?」   隆科多眼露凶光,硬硬地答道:「若非皇上不起,自有安排,我豈敢擅自傳詔?」   這句看似有些情理的話,噎得允禩臉色發白,差點昏倒在地。     此時,手握京師衛戍兵權的隆科多已嚴密控制了北京城。凡是可能與胤禛為敵的皇子及王公大臣,都處於他的監視和控制之中。與此同時,胤禛又手寫密書,派心腹星夜兼程送給四川巡撫年羹堯,令他火速率領精銳之師以奉皇帝密詔名義,接近允禵兵營。一旦這位皇十四子有反常舉動,將予以搏殺,能殲之則殲,不能殲則牽制其兵力,使其無法殺回京師……一切布置妥當,胤禛與隆科多等在康熙駕崩的當晚,裝載遺體回京,同時封鎖了皇宮,不許其他皇子進入。後又經過一連七天

的祕密籌畫,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坐殿,是謂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實施了一系列「弑兄屠弟」、「兔死狗烹」的捕殺行動,想把對立面與不服者都掃平蕩盡。但朝野上下關於他篡位奪嫡的傳言,此起彼伏,越演越烈。如康熙帝駕崩時,隆科多祕密修改了遺詔。遺詔是「傳位十四子」,隆科多卻改為「傳位于四子」。把「十」改為「于」字。如此這般,四阿哥胤禛就繼承大統成了皇帝,十四子允禵自西北回京後則變成階下囚。     此一傳言可質疑之處很多,如滿清皇帝遺詔用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而成,即使想動手腳,漢字「十」可改為「于」字,其他兩種文字如何改動?那時的「于」字應寫作「於」,詔書有嚴格規定,不可能出現錯

別字或簡體字等。     然而,隨著各種傳說的流布,民間神祕地掀起了一股反清復明的暗流,並引發了「呂留良反清案」。有學者認為,康熙帝在生命彌留的最後幾天,被謀害的可能性極大,主使人就是四子胤禛。     (未完,詳見《這一夜,雍正奪嫡》20周年紀念版)

明人的旅遊生活

為了解決神醫嫡女奇漫屋的問題,作者張嘉昕 這樣論述:

旅遊活動自古即有,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早期的旅遊活動帶有濃厚的政治性或經濟性目的。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中國近世的旅遊漸漸走出儒家「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觀念,國人對旅遊的概念有很大的突破,而旅遊的層次也日漸的擴大而達於普及的情況,由原本零星的旅遊活動,最後發展形成所謂的旅遊文化與生活。唐宋時期所興起的山水旅遊風尚是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起點與根源,而旅遊活動的普遍與興盛,則是明代特別具有時代意義的轉變與成就,明代在中國旅遊文化的整體發展上,實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   探究明代旅遊盛行一時的原因,大致上可從以下幾點去理解。首先,明代的旅遊活動,至嘉靖萬曆年間而

大盛。由於商品經濟的發達,助長手工業之興旺及農貿市場之專業化。米糧的販賣運送、棉織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流通、絲茶瓷器的長途貿易及從美洲經福建或西域進口之白銀,在在促進城鎮的發展和各省水陸交通的頻繁,經濟上獲得很大的改善。尤其從富庶的江南地區更是如此,傅立萃對這樣的情況與旅遊之間的關係,有一番很清楚的表述:「吳人好遊,自古即然,而明代中葉以後,由於蘇州經濟的繁榮、生活的富庶安定,遊風益熾。」由於商品經濟的發達,物質環境的改善支持了旅遊活動的發展,明代旅遊文化的興盛實奠定於此一重要基本要素。   其次,隨著經濟的富裕成長,明中期以降的社會瀰漫著一股崇奢尚侈的風氣,對當代例如旅遊

等消費性活動的推展也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而「四民觀念」的轉變,士商之間的交流,商人地位的提升,使得他們繼當代士人之後,也成為帶動此一時代風尚的生力軍,他們不但擁有財力,也樂於附庸風雅,喜愛與當代文豪名宿們交遊,常常贊助或舉辦旅遊活動,許多著名的山林宴遊即是由商人主辦,他們邀請文人雅士們相聚於郊野林園、名山勝地,藉談詩論畫,飲酒品茗,相互酬酢,流漣於山水之間,自然對當代旅遊風尚的興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其三,思想上受心學(尤其泰山學派)崇尚自然,鼓吹人性、個性解放的影響。明代中期以來,李贄等思想家,袁宏道等文學革新家奮起批判窒息人性的程朱理學,肯定人的自然與物質欲望的合理

性,王陽明所提倡的致良知學說,打破了道統的陳舊格式,喚起了個人精神的自發,而表現出一種自由思考的精神,產生大批性格狂狷、率性自為、任情自適的文人士大夫,因而影響了他們的情懷心境與生活方式,引領著時代風尚走上解放與創造的路徑,旅遊生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   其四,導因於對惡劣政治環境的背離心態。日漸敗壞的政治使得士大夫們無心於政事,為了彌補在官場失意的痛苦,部分士人開始傾向徜徉於山水的旅遊生活。晚明政治黑暗,統治者奢靡荒佚,行政制度失其理序,政壇風氣敗壞,考試制度亦不能合理拔擢人才,士人面對如此現實,普遍走向二種極端表現:狂熱投入或消極退離。政治改革無望,士人在與權勢結

構對抗中,一則容易受傷,再則容易變質,士人不再熱忱參與,代之而起的是普遍退離政治的情緒。於是另尋安置其心力的領域,如山水、文學、繪畫、宗教等。綜合以上所述幾點原因,共同促使這股旅遊熱潮逐漸的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並成為時人所共同追求、標榜的一種新生活型態與人生價值。   明代興盛的旅遊生活也創造了當代璀璨的旅遊文化。在本文主論的部分,個人分別以各種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分析並陳述當代旅遊生活的具體面貌與內容。並藉以探討各類旅遊活動背後所隱涵的特殊文化與時代意義。明人在個性上具有好友、好事的特質,龔鵬程即曾如此分析,他說:「在遊子的人倫關係中,比夫婦一倫更要緊的,是朋友一倫。所以

我們看晚明小品,特饒友朋遊賞之趣,極為強調朋友交遊之樂。」因此在旅遊生活的模式上,即演變出一種「約期招遊」的組織行為。在明人的旅遊生活裏,充滿對友朋情誼的描寫與看重,從許多遊記作品之中,明人時常表露出心底這種邀友同遊山水的願望,透過約期招遊的行為,一方面滿足了明人尋求群體認同的重要目的,同時也完成愜意山水之間,追求性靈的精神生活。   明人從事旅遊活動,在行前除了充分的準備食糧之外,還有所謂的遊具或稱為「濟勝之具」。關於旅遊時所攜帶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遊具」,也成為當代旅遊生活極具特色的部分。包括出遊時所著的各種服飾除一般的儒服之外,還有著道服、禪衣等樣式;衣著配件方面,

例如有通天冠、鐵冠、雲笠、葉笠、羽笠等,以配合各種不同的旅遊情況使用。另外還有行旅時所穿的文履或雲舄。其他各項重要的遊具尚有「扶老」之稱的遊山杖,可盛飲水的葫蘆,攜帶藥物的「水火籃」,可備御寒衣物的衣匣,內置餐具的「提盒」,簡便的烹煮用具「提爐」,甚至還有各色各式「葉箋」,以供遊人暢其雅興,隨地隨性的自由抒發其旅遊感想,以上所述的各項遊具皆極具實用性與趣味性,將明人的旅遊生活點綴的多彩多姿。文震享《長物志》、屠隆《遊具雅編》和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箋》是關於明代遊具,紀錄最為詳實的三部代表作品,文中對各項遊具的形制與功能,皆有清楚說明。明代遊具的製作,不但精巧而且非常實用,製作技術已相當成熟,並具

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透過對各種遊具的認識與介詔,可以了解明代旅遊文化的內涵,並藉以建構完整而充實的明人旅遊生活的具體原貌。   明人旅遊,「每見秋澄碧落,境界愈高,天心愈杳,愈覺矜喜。」山水清境,令人心情開朗,神清氣爽。黃潛也認為:「睹煙雲之開豁,則吾心之邪穢因之以滌。」性情在山水遊賞間,逐漸的甦醒,胸襟也為之開闊暢懷。旅遊生活對明人而言,有其重要的思想內涵,絕不只是一種單純的玩樂活動而已。耿湘沅曾分析明人的處世心態:「他們喜歡追求閒適的生活情調,尋自我的價值,冀求在個人內心世界裡得到解脫,將他們在周遭事物的所聞所感,採用信手拈來,適意而止的靈便方式,以抒胸中抑鬱,一掃世態俗

情。」這樣的想法與明人追求旅遊生活的初衷是一致的,也由於對此種「適意隨性」的強調,因而旅遊也具有「適性養志」的功能存在。周廷用認為旅遊的功能在於:「將以達其鬱,宣其氣也。」袁中道曾自言:「予非好山水也,醫病也。」「山水之樂,能濯俗腸。」又言:「醉墨淋漓於湖山,閑情寄托於花月,借聲歌以寫心,取文酒以自適。」金幼孜也說:「有煙霞泉石,可以供嘯傲,所以適其性情,快其耳目者。」即吳懷賢所表述的生活願望:「溪山之間得一居,已自分與城市相遠,可以時時取靜,覓幽容閒寄傲矣。」「唯以草木為耳目之娛,溪山為心身之適。」所謂:「取靜於山,取閒於水」可知遊山玩水正是開解憤恨不平、貪嗔俗念的最好良劑,此點也是明人旅遊

的重要功能之一。   旅遊生活的另一個功能,表現在明人與友偕好共遊山水,分享喜樂,或共話志趣、寂寥的理想中。袁中道曾說:「予生平以朋友為命,而尤以兄弟中之朋友為命。」即為一例,他認為山水與友朋的重要性在於:「一者吳越山水,可以滌浣俗腸;二者良朋勝友,上之以學問相印証。」而最好的生活方式則為:「自制一舟,載琴書樽杓,邀良朋數人,泛泛水上。」青山綠水,清風明月,皆可豁達世情,圓融人際的缺憾,若可招得良朋好友數人,共尋山水之趣,則為人生一大樂事,這樣的心態成為明代文人普遍的願望,並由此建構起一種閒適取向的旅遊生活的重要基礎,「湖上栖息一月,與良友相對,一味以觀山玩水為課。」這段話

正清楚地說明了這樣的時代現象。   大自然的秀山麗水是上天賜予人們的禮物,而明代文人也以重之惜之的態度來看待山水美景,並以邀遊山水為款待知己好友最好方式。是故常見明人與友約遊某地名勝山水,一同嘯詠山林,愜意遊覽的紀錄,一方面也達到人情交融與友偕好的重要目地。   明季山林結社風氣甚盛,以文會友,結集志趣相投之人,一起從事旅遊活動,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每假湖山勝地,作詩酒唱酬,既有朋友相契的喜悅,又有砥礪詩文的效用。袁宏道:「明窗靜吟,花開獨飲,是謂詩料;寤寐山水,流連煙月,是謂詩骨。」由此可見,感時應物,遊歷自然山水,也是刺激明人詩文創作靈感的泉源。

江南錦提出:「理學也,文章也,遊也,三者可以相有而互發焉」的觀念。黃潛也說旅遊具有:「收天下之見聞,而發舒其志氣,恢宏其文章也。」又如曹學佺所言:「游而形之詩歌」者,再再都說明了「山水輔文」的重要作用。明人又甚有行動力,並具有躬身實踐、實地考察的精神,壯遊名山大川,無疑為許多科場失意的文人,提供了隱於鄉里之外的另一出路。十六世紀以後,文人旅遊風氣的普遍,旅遊詩文、遊記的大量增加,這些非仕文人的貢獻良多,所謂的「秀才學問」,不讓官員文人專美於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為明代旅遊生活充實了文學創作的內涵,對明代文學的發展而言,是一件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課題。此種「無分韻,無限體,惟適也。」的小品文體

,無非是明代文學史上一個重大的轉變,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與貢獻。而此種內容上既活潑又充滿生命躍動,獨抒性靈,不拘格式的山水小品,無論對當時的文學界或後世而言,當然是一種重要的進步,此為明代旅遊生活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特點。   明人的旅遊生活與當代的宗教生活,兩者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關係。吳調公的觀點認為,尤其萬曆以後,禪風盛極一時,文人多數都喜愛談禪,而和尚大多數與文人交往,較之宋代,似為尤盛。這現象之所以產生,一方面是由於統治階級提倡,另一方面也同在當時黑暗現實下,人民遭受塗炭而呼吁無門有關。此點不但說明了禪風盛行的原因,也同時說明了旅遊與禪風的結合,是極為自然的歷史演變。

明人旅遊生活的興盛帶動修禪念佛活動的開展,吹起一陣悠悠的山水禪風,充實了明人的性靈生活,另一方面也成為當代士人熱衷追求的一種文化精神與生活方式,並普遍地存在當代的文人生活之中。   藉「類型」劃分用以探討明代旅遊生活,如衛泳所描述:「游人聯轡于東郊,風光之艷,游賞之娛。」或袁中道所言:「良辰佳節,都人士女,連珮接軫,綺羅從風。」的踏青春遊,屬於「釆風攬勝型」的旅遊生活,這一類的旅遊活動具有濃厚的休閒意味。或另有屬於「宦遊」一類的旅遊,如王思任所說:「宦遊閩越,經吳、楚、燕、齊、秦、蜀之郊,探奇吊古」者,如王世貞:「余嘗仕宦躑躅於燕、齊、晉、楚、吳、越間」者,皆為所謂「宦歷見

聞型」的旅遊生活。有關本文幾種旅遊類型的探討裏,其中又以「探險搜奇型」的旅遊最具特色,可用「遠」、「奇」、「險」、「絕」四字概括,充分地突顯明代旅遊精神獨具一格與內涵的重大轉變。因為遠遊者既不為實現自已的理想而遊,而是逕以遊為理想,遊便愈遠愈好,愈奇愈妙,愈遠愈奇,愈能顯示出遊的價值。愈是奇絕的旅途,愈是九死一生的經歷,愈能表現出游的價值。他們進行旅遊,又喜歡向遠處走,向險處去,攀高峰,下深谷,穿岩洞,涉險灘,櫛風沐雨,覆霜踏雪,不畏勞苦,不怕艱險,豁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表現出一種高昂的探險精神和樂觀主意。袁宏道曾說:「戀軀惜命,何用遊山?且而與其死於床第,孰若死於一片冷石也。」「以性靈游,以軀

命游。」此一句最足以說明此類旅遊的宗旨與精神。   如果說行樂縱欲追求的是物質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偏重於欲望的滿足,帶有更多的世俗生活和世俗觀念的色彩,那麼怡情自足,更注重於內在精神的修養,即是對情感需要的滿足,是對審美的體驗,比起行樂縱欲來自然高雅脫俗得多,它標志著一種士人生命生活的雅化。遊歷名山大川、追求山水之樂和從事書法繪畫、寄情藝術創作,這兩者都需要有充裕的時間,需要有優游從容的心境,甚至還得有最起碼的物質條件。世務纏身則沒有時間、利欲熏心則沒有雅致、生計窘迫則不得不為衣食奔波,都不能投入地從事於這兩項活動。清初的潘耒在序《徐霞客游記》中所說的一段話正好適用於這兩者

,他說:「文人達士,多喜言游。游,未易言也。無出塵之胸襟,不能賞會山水;近游不廣,淺游不奇,便游不暢,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游猶弗游也。」這段話道出了追求、營造旅遊生活所該具備的基本條件與原則,同時也反映了明人旅遊思想的達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