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湖入山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翠峰湖入山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范欽慧寫的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加附自然聲景原音CD)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宜蘭太平山森林蹦蹦車X翠峰湖二日遊|入住太平山莊 - Tripbaa ...也說明:入住太平山莊房客可優先購買隔日早班車次,還可利用彈性時間,漫步於太平山森林各步道,不論是台灣最美高山湖泊-翠峰湖,或輕巧好走的檜木原始林步道。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鹿憶鹿所指導 李宜靜的 明清文獻中的臺灣印象 (2011),提出翠峰湖入山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明清文獻、傳說、臺灣、黑水溝、仙鄉傳說、金山傳說、鄭成功、原住民。

最後網站太平山翠峰湖森態之旅三日遊-1晚住翠峰山屋則補充:為何叫山屋不叫山莊?這裡曾經有登山者共同的回憶,如今醜小鴨變天鵝,屋前有片寬廣的木造平台,坐看雲起時,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翠峰湖入山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加附自然聲景原音CD)

為了解決翠峰湖入山證的問題,作者范欽慧 這樣論述:

台灣第一本 書+CD 探討聲音的自然書寫 透過聆聽,療癒人心、療癒大地,改變世界   「寂靜」,算不算一種聲音?如果有一天,「寂靜」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變成了珍稀的存在,你可以想像會如何嗎?   范欽慧,在自然中聆聽記錄了17年的野地錄音師,她的腦海中有一張屬於台灣的聲音地圖。她知道在什麼季節,或什麼樣的海拔高度會聆聽到哪些動物的聲音。在自然中,她感受到靜謐和諧的美好,但也意識到有多少聲音,在我們無感無知的狀況下已成絕響。   為搶救「寂靜」,多年來她走遍台灣,在各地錄下自然天籟,並一一造訪從各種領域探索自然聲景(natural soundscape)的科學家、藝術家、田野工

作者,為聲景的變化與消失留下第一手見證。這趟尋聲之旅不只在台灣,還走向國際;不只在陸地上,甚至海平面下都有她的追尋。   這是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結合自然文學、科學報導,及充滿夢想的作品。不僅敘述了26個為「寂靜」努力的故事,為了讓讀者更能進入故事中的聲音風景,特別設計了27則線上聲音注釋,由作者親自錄音、旁白。此外,書末並附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邀請讀者一起踏上這趟聆聽「寂靜」的旅程! 本書特色   ★特殊議題!搶救寂靜背後消逝的自然   以故事性手法呈現作者十七年來探索聲音的旅程。   ★特殊形式!1本書、26個故事、27則聲音注釋+1片CD、12段珍貴台灣原音聲景   

除書中文本外,另收錄27則由作者錄音、旁白的聲音注釋,並附一張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整體包裝由入圍葛萊美設計獎的鄭司維、黃慧甄操刀設計。 專文推薦:   李志銘(作家,《尋聲記》《單聲道》作者)   戈登.漢普頓 Gordon Hempton(聲音生態學家,《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作者)   誠摯推薦

明清文獻中的臺灣印象

為了解決翠峰湖入山證的問題,作者李宜靜 這樣論述:

在明代,臺灣主要是作為中國與琉球的航行指標,以小琉球、雞籠嶼的名字出現在文獻中;1603年,陳第將「親睹其人與事」撰成<東番記>,記錄他對臺灣西南部原住民的印象;1618年,張燮<雞籠、淡水>文中的「東番」,指的是臺灣北部的原住民。這是明代人士印象中的臺灣。1624至166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領有臺灣;1626至1642年,西班牙人佔領淡水、基隆一帶,二國皆是飄洋過海到臺灣的歐洲人。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以臺灣為反清基地;1683年,鄭克塽降清,二者陸續帶來以閩粵為主的移民。從民間傳說中,既看到這些族群的興亡,也反映出臺灣社會某些現象與心理。因此,本文依「唐山過臺灣」的旅程與思路,就

文獻先後,以五大主題探討民間傳說中的流變與意義,重塑明清人士筆下的臺灣印象。 分述各章要點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歷來文獻、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述。第二章「越洋來臺傳說中的族群印象」,論述荷蘭人、烏鬼與黑水溝傳說,透過亡存對比,呈現出先民是個適者生存的民族。第三章「仙鄉傳說中的仙境印象」,從打鼓山、大岡山、恆春、繡孤鸞仙鄉傳說中,反映出清代人士印象中的臺灣,是一個景觀多元、豐饒康壽的仙鄉。第四章「金山傳說中的礦區印象」,傳說中的金山有雞籠山、蛤仔難、哆囉滿、紅頭嶼、瑯嶠後,當代文獻印證前三者與瑯嶠附近產金傳說美夢成真,而清代傳說之紅頭嶼、瑯嶠後,僅止於口傳筆錄。第五章「

文獻傳說中的鄭成功形象」,分別從鯨魚、採玉、劍潭與龜山島傳說,論述鄭成功形象的變化與傳說圈的擴大。第六章「文獻傳說中的原住民形象」,分論十七世紀前期的原住民、烏鬼洞傳說中的小琉球、農耕與蛇妖傳說及其習俗,並從浴河習俗論漢原差異,從鹿場轉變、茄苳樹精傳說說明族群消長。第七章「結論」,綜觀明清文獻中的臺灣印象,族群多元與消長的印象展現出開發臺灣的歷程,黑水溝傳說反映的是航海歷險的印象,訪仙與採金傳說呈現出豐饒康壽的期望與冒險求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