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 主科 地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英語 主科 地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Orwell寫的 一九八四 和克雷頓.克里斯汀生麥可.宏恩克帝斯.強森的 來上一堂破壞課: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的教育新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 林素卿所指導 彭文希的 體驗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0),提出英語 主科 地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體驗教育、社會領域、人際關係、學習態度。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哲學系 曾春海所指導 葉冰心的 荀子的人觀—以社群倫理為核心的探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荀子、人、性、心、禮、社群倫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英語 主科 地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英語 主科 地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九八四

為了解決英語 主科 地位的問題,作者GeorgeOrwell 這樣論述:

  遠流╳師大譯研所「經典文學新譯計畫」NO.2   計畫主持人師大譯研所長 賴慈芸   計畫顧問台灣翻譯學會執行長 蘇正隆   在一個語言墮落的時代,作家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在抵抗暴力和承擔苦難上做一個永遠的抗議者。   ──喬治.歐威爾   他不怕分離,不怕被出賣,不怕受盡折磨,   他唯一害怕的,是那股讓他不能再愛人的力量。   1945年,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在連續遭到五家出版社拒絕後,終於問世了,立即爆紅成為暢銷書,一輩子幾乎都在過窮苦日子的歐威爾,靠著這本書的版稅,買下了某個偏遠小島的房子,並且在那裡寫出了他更為重要的作品《1984》。  

 在二十世紀許多重要的文學作品,《一九八四》是難得一見的傑作,因為書中對未來的悲觀假想,隨著時代變得愈來愈真實,也愈來愈讓人無法忘懷。   故事描述在1984年的世界中,大洋國裡每個人都活在「老大哥」的監視下,政府說什麼,人民就得相信什麼,只要言語間透露出一點懷疑或者好奇,就很可能從此人間蒸發。人類生活變成了一個惡夢,而在這惡夢中,有一個可憐蟲試圖尋找個人獨立存在的意義。   溫斯頓.史密斯就是這個可憐蟲。他愛上茱莉亞之後,發現自己的人生不必是如此無聊和死氣沉沉,生命還有各種可能性,包括自由意志。   雖然思想警察能挖出每一個背叛行動,兩人的頭頂上總是有警察監視的眼線盤旋,他們還是

開始質疑政府,一步步籌畫計謀,但老大哥無法容忍異議份子,就算只是有念頭也不行,兩個人終究不堪折磨而互相出賣了對方……   歐威爾可說預知了現代生活的情況──無所不在的電視、語言的扭曲,而且還建構出一個如地獄般的駭人世界。本書自出版以來就是學生的必讀讀物,也名列史上最令人心驚的小說之一。 本書特色   ★真正全新譯本   ★師大翻譯研究所與遠流合作「經典文學新譯」計畫第二本書   ★附師大翻譯研究所所長總序、譯者解析文字   ★英美中學生必讀書目   ★村上春樹為向歐威爾致敬,創作出最新長篇《1Q84》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最喜愛的一部小說

  ★本書對英語本身產生重大影響,許多經典詞彙,沿用至今   ★全球累積銷量破5千萬冊、全球超過62種語言譯本  

英語 主科 地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3.5時事!】升旗易得道 2021年3月5日
主持: John Connor

3.5 【取消英語科! 慘遭內地網民圍攻! 】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取消英文主科地位?! 內地網民暴跳如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的後備頻道【升旗易日報】https://bit.ly/3jW9pr8

“每月贊助”支付方法 !
(1)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tuesdayroaddaily
(2) Payme 97114085
(3) 我們英國的paypal户口 : [email protected]

https://mewe.com/i/tuesdayroadtonyjohnny
https://gab.com/TuesdayRoadWorldwide
https://twitter.com/Tuesdayroad1

升旗易得道【新】支持我們2步曲!!
1. 訂閱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tuesdayroaddaily
2. 俾like, 收看廣告,


【2020年7月1日, 升旗易得道就港區國安法公告 - 】:

因應港區國安法, 本台嚴正作出如下聲明:

1.本台節目於港區國安法生效日起作出全面重組和整合。

2.本台於2020年7月1 日前所作的所有節目均為節目主持或嘉賓之個人意見, 與本台立場無關。

3.本台所有節目之內容均並非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境內製作。

4.本台所有時事節目內容均為引述消息來源、新聞媒體報導 (包括海外媒體, 香港媒體等) 之內容而作出, 與發言者之政治立場或、主張或意見無關。 本台節目內容包含戲仿、滑稽、政治戲仿、諷刺等內容, 與真實之人物並無任何實質關係。

5. 任何接收本台節目內容、收聽的接收者請注意: 本台所有節目內容謹為對新聞時事之評論, 不論在任何時刻均無意構成任何 “煽動、協助、教唆” 行為。 本台節目內容包含戲仿、滑稽、政治戲仿、諷刺等內容, 與真實之人物並無任何實質關係。

6. 最後, 本台據悉港區國安法內容可能帶來極嚴重法律後果, 本台奉勸所有接收本台節目內容、收聽人士小心其條文內容, 切勿以身試法。
-----------------------------------------------------------------------------------------------------------
現時, 香港形勢危急, 我們希望各位團結一致, 運用智慧應對。
希望所有支持者能在各方面支援本台繼續擴播。
-----------------------------------------------------------------------------------------------------------
本台一直致力提供日報式的時事節目予大家。 Youtube 局部恢復了廣告, 但是無理打壓依舊。 廣告收益難以維持本台營運及支援工作。故此, 我們仍然希望聽眾能月費支持本台擴播!

我們經營困難, 因此本台必須改變舊有方式以繼續維持營運。 經商議後, 我們將向聽眾及支持者收取自願性的“每月贊助”。 初步將每月收取贊助港幣200元 (考慮到我們節目集數比同類型網台節目多更多)。 我們致力於降低營運成本,不希望謀取任何暴利, 以達到聽眾及支持者以合理公平的成本即可聽取時事節目。 我們不希望阻止一般大眾繼續收聽節目。 因此, “每月贊助”, 是完全自願性的。我們會在一段時間後檢討計畫內容, 希望各位有能力的, 能盡力支持!

7.21, 8.31, 7.1。 我們, 退無可退。

齊上齊落! 團結一致, 不分割, 不譴責!

我們與前線抗爭者站在一起!

我們認為, 現在是世界歷史的重要關口, 能和近代歷史中的重大變化相比較。 2019年及2020年的事件均顯示出香港人對於民主、自由價值觀的追求, 並同時令這股浪潮捲進全世界, 不可逆轉。

保留實力, 等待黎明!

----------------------------------------------------------
皇牌時事經濟節目!
逢有突發新聞, 立即和大家分析局勢! 關心香港! : 嬉笑怒罵, 分析時事, 經濟, 政治, 歷史和心得!

www.tuesdayroad.com

請即訂閱我們升旗易得道youtube頻道:-
https://m.youtube.com/channel/UCC3Ani
===========================================================

體驗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英語 主科 地位的問題,作者彭文希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體驗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實施情形。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之班級的26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二週的體驗教育教學活動。教學前後,研究對象班級學生均接受「國小高年級人際關係量表」、「社會領域學習態度量表」,並以成對樣本t檢定,以了解體驗教育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於學生人際關係與學習態度的影響。質性資料包括課堂對話記錄、學生學習單與學習回饋單、研究者觀察日誌、協同研究者觀課紀錄、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焦點團體訪談紀錄等進行分析。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一、體驗教育適用於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二、體驗教育融入社會領域可以提升學生的人際關係。三、體驗教育融入社會領

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包括對教學者的建議:教學前增進自身相關知能與備課,以確保課程品質;藉由異質性分組,增進學生人際互動;營造開放的學習氣氛,提升學生學習態度。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擴展體驗教育融入教學的應用領域;擴大研究對象;拉長研究時間,持續探究體驗教育融入教學對學生人際關係與學習態度的影響。關鍵字:體驗教育、社會領域、人際關係、學習態度

來上一堂破壞課: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的教育新解

為了解決英語 主科 地位的問題,作者克雷頓.克里斯汀生麥可.宏恩克帝斯.強森 這樣論述:

教育界、商界、家長必讀的創新解答 《創新的兩難》及《創新者的解答》作者、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最新力作 用破壞性創新打破標準化的工廠式教育系統   回想一下過去的求學經驗,學校就像是個標準化的工廠作業系統,用同樣的教材及統一的節奏教導各種學科,生產出大量的學生。不論學生是否已經學會前面教的觀念,還是必需開始學習下一個觀念。相反地,如果某些學生剛開學就搞懂所有微積分的概念,也得跟其他人一樣乖乖上完一整各學期。制式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更會造成知識無法有效傳遞的困境。   克里斯汀利用有二十年研究背景的「破壞性創新理論」為基礎,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改方向。適當運用電腦化學習做為學習

的平台,針對學生量身打造的順序來整合內容,讓學生能在他們喜歡的地方、以他們喜歡的步調、符合他們智能類型的方法去學習。   本書從一所陷入困境高中的虛構故事開始,一步步說明前所未有的解決方案,可為全世界的教育者指引了一個前進的方向,使學校教育變成內在的激勵,幫助學生學習並實現他們最大的夢想。雖然本書所舉的例子,主要來自美國,但這裡的建議課程適用於全世界。事實上,有些建議已經開始在某些開發中國家中實施。 本書特色   大多數有關改善學校的著作,都是研究學校的需要而提出的結論。但《來上一堂破壞課》不一樣,本書的學術領域是創新。作者研究、寫作本書的方法,並非立基於公立教育,而是根源於創新研究,就像一套

濾鏡一樣,從不同角度來檢驗這一行的問題。這些濾鏡有能力照亮不同領域的複雜問題,並已獲得印證,包括國防、半導體、醫療照護、零售業、汽車業、金融服務業、電信業等各領域。希望《來上一堂破壞課》對公立教育問題的創新做法,也可以為這個領域帶來創新的見解。 作者簡介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主要研究技術創新、策略布局,和專研產業競爭的波特 (Michael Porter)、首創平衡計分卡的凱普蘭(Robert S. Kaplan)等並列哈佛商學院名師。他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以及《創新者的解答

》(The Innovator's Solution)。前者除了為他奠定「創新大師」的學術地位,更獲1997年度「全球商業書籍獎」(Global Business Book Award)、「金融時報∕博思管理顧問公司」最佳商業類書籍獎,以及2000年政大科管百大好書。 麥可.宏恩(Michael B. Horn)   耶魯大學文科學士及哈佛大學商管碩士,也是「創見機構」(Innosight Institute)的共同創辦人與總幹事。 克帝斯.強森(Curtis W. Johnson)   身兼作家、顧問與學院院長,主持一所公共政策研究機構,也是明尼蘇達州長卡森(Arne Carlson)的幕僚

長。強森與他的同事都是特許學校運動的早期倡議者。 譯者簡介 袁世珮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暨外文學士,現任媒體記者,翻譯資歷15年,譯作甚豐。 序文 藍道圈高中 第1章:為何學校難以配合每位學生的不同學習方式,採取不同的教學法? 第2章:開始改變:學校符合社會的需求 第3章:塞滿教室的電腦 第4章:以破壞模式配置電腦 第5章:以學生為主體式的學習制度 第6章:早期學習對學生成就的影響 第7章:改善教育研究 第8章:打造改變的共識 第9章:提供學校創新所需的架構 破壞性創新如何改變教育   我們對學校都有著很高的期許。儘管每個人抱持的期望不同,但似乎有四點是共通的。我們將這四個願望綜合說

明如下: 1.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2.促進一個充滿活力、高度參與的民主體制,這個體制下的選民富有民主素養與智慧, 不會跟著自私自利的領導人而起舞。 3.修練技術、能力和態度,使經濟能持續繁榮,保持競爭力。 4.培養對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看法」的體認與包容,懂得尊重彼此差異,而不是加以迫害。   然而,我們在達成這些願望的過程並不平順。角色功能愈來愈弱化的教會和家庭,必須為這個社會的倒退和空轉負起一些責任。只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在推動社會邁向上述目標的努力中,學校可以扮演一個更有效的角色。   為什麼學校很難改善?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套理論。其中一個就是學校經費不足。如果真的是這個問題,那答案必然是

更多政府預算、更高的地方所得稅,父母也要多付一些學費。社運團體提出控告,指控政府拒絕給學校適當的經費,就是政府怠忽了憲法上的義務。蓋洛普2006年的一項調查就指出,社會大眾支持給教師較高的薪酬。   但錢真的是問題癥結嗎?美國的公立教育制度在每位學生身上花的經費,只比少數幾個國家少,然而平均而言,美國學生的表現和其他先進國家的學生相比,卻只是差強人意,甚至低於別人。在過去三十年,平均花在每位學生的經費已經增加了一倍,但學生表現卻沒有相對的提高。而在各學區內,學生的表現跟國家花在他們身上的教育經費多寡並不一致。   只要比較一下肯塔基州的兩所學校,就可見端倪。2004年,傑弗遜鎮(Jeffers

on County)的波特蘭小學(Portland Elementary)在每位學生身上所花的費用,幾乎是卡利斯鎮(Carlisle County)小學每位學生的三倍。然而人口結構和波特蘭小學很接近的卡利斯鎮小學,卻在全州的當責指標(accountability index)評量中,分數比波特蘭高了26%。這並不是說金錢不重要,但金錢(或者缺錢)並非唯一因素,否則發生在全美、在肯塔基州,或者其實在美國其他許多學區中的異常現象,又是該怎麼解釋?一定還有其他因素在作祟。   也許問題出在教室裡的電腦不夠多。電腦這項工具如今已普遍應用於工作和娛樂上,其實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就已出現教室內應該添購

電腦的呼聲,當時電腦還不普及,才剛開始進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許多人預言電腦會掀起世界的革命,而他們認為,學校裡有電腦,是天經地義的事。   接著學校的電腦經費和整體預算經費雙雙大幅增加。到1995年,美國平均每所公立學校都有72部電腦輔助教學。到2003年,幾乎變成兩倍,達到136部。而1998年時,平均12名學生可使用一部能上網的電腦,到了2003年,平均人數已經降為4人。如果在教室內添購電腦是道處方,那麼現在應該可以看到成果了,但成效並不顯現,學生的考試成績幾乎沒有改變。一定還有電腦和科技以外的更好解釋。   另有一群人則是怪罪學生和家長。教育人員常常抱怨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或者沒有能力學

習,再不然就是歸咎於家長並未督促課業或出席家長會。一般大眾普遍接受這種說法。他們看到有些孩子在街頭遊盪,身穿奇裝異服。的確,讓學校問題更雪上加霜的是,少數族裔出身的學生在學校表現不佳的人數占比,近年來急遽增加,從1970年代的20%左右,到今天已增至35%。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人數也在攀升中,這些族群在學校向來表現不佳,從1980年之前的低於10%,到現在約20%。   這些因素當然會使得學校工作更為艱困。但有些特例可用來說明,這些一般性的解釋並不是造成學校困境的根源。許多學校的新生成員大都是一般人眼中「沒希望」的孩子,但這些孩子的成就和那些較富裕族群組成的學校卻差不多。   就以馬里蘭州蒙特哥

利鎮(Montgomery County)的公立學校為例,該鎮將學校分為兩類:紅色區及綠色區,前者深受貧窮影響,後者則是經濟條件富裕的地區。自從被確認為紅色區學校,並開始採取不同於綠色區學校的做法時,紅色區學校的少數族裔學生表現突飛猛進,成績接近以白人學生為主的綠色區學校。此外,學生入學時的資質和在校表現之間也沒有明顯關聯。所以一定有比怪罪學生更好的解釋。   會不會是美國的教育模式和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相比,已經失敗了呢?想像一所學校,每間教室裡,有老師站在前面,對著學生講一整天的課。學生們都不開口,即使他們不明白某個觀念,也很少開口求助。老師就是一直講課。考試是在測驗死背能力。現在,把這樣的

景象和更多元的教學方法、更有活力的環境來比較。老師講課,但學生常常舉手參加討論。有時候,學生進行實作,而老師在教室裡走動,提供必要的協助。還有時候,學生是分組進行有趣的專題討論或實作。   哪種學校比較好?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但有意思的是,前者代表大部分亞洲學校傳統上課模式,而後者較接近美國的典型。根據這一點,我們會預期來自亞洲課堂的學生應該比美國的學生差。但平均而言,亞洲學生在數學評量上的分數卻高於美國學生。弔詭的是,許多亞洲學校也採取了不少美國學校的做法。所以,一定有比失敗的教學模式更好的解釋。   那麼,教師工會必然是癥結所在?許多人指出,工會迫使學校更重視老師的需求,而不是學生的需求。

如果我們可以讓學校脫離工會的箝制,那麼照理說,學校就能為學生提供更周全的服務。   就像所有的解釋一樣,這個說法在某種程度上說得通,但對於找出決定性的解釋並無助益。再以蒙哥馬利鎮的公立學校為例,這個學校有很強勢的教師工會,而南加州的查爾斯頓鎮(Charleston County)學區並沒有教師工會。然而,蒙哥馬利鎮公立學校的學生,表現優於查爾斯頓鎮的學生。的確,美國有些特許學校(chartered school)不受教師工會的限制,但學生表現並不會比受工會限制的學校好,有時甚至更差。所以,解決工會問題或許並不能解決學校的問題。   所以,如果經費太少、電腦太少、學生(和家長)不夠用功或準備不足

、失敗的教學模式,以及強勢的工會,這些個別因素都不是造成美國公立學校困境的根源,有沒有可能是這些因素加總起來的力道限制了美國學校?當然有此可能。但在其他國家的學校也存在這些因素,然而證據顯示,其中有些國家的學生表現比美國好多了。   隨著證據逐一反駁教育困境的常見解釋後,最近又出現了另一個說法:我們評量學生表現的方法根本就錯了。這當然也正確。即使以最佳的方法評量學生表現,也只是最接近實際的真相而已,而非百分之百,這在各國學校都一樣。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熱門辯論話題,它超越了有關考試成績的評量正確性。本書作者克里斯汀生,因為工作關係,時常進出矽谷的公司。三十年前,在矽谷工作的人主要是在美國出生

和受教育的人,但今天,以色列人、印度人和中國人在這裡工作的人數之多,相當令人驚訝。在美國受教育的人正失去他們在此工作的就業優勢,而這並不是因為美國評量學生表現的方式出錯了。美國一直保有在全球的科技優勢,不是因為它的公立學校把最有潛力的技術人員送進美國大學,而是因為美國始終是個大磁鐵,吸引來自全球的頂尖人才。但這點也開始改變了。 如果這些常見的解釋不能解釋問題所在,那麼教育的困境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所以,我們就來診斷這個基本問題吧。如果其他國家的學校也出現上述這些問題,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多學生的表現優於美國的學生?   激勵是每一個成功創新的催化劑,對學習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要成為一名偉

大的運動員或偉大的鋼琴家,更需要持續性的努力與練習,要訓練大腦正確地刺激腦神經突觸,因而練出對肌肉運用必要的記憶和思考,修練這些技能所需的時間,和學習閱讀、處理資訊,或者思考數學與科學問題所需的時間,其實是一樣的。除非學生(就此而言,還包括老師)受到充分的激勵,否則他們很可能抗拒任何辛苦的學習,在達到成就前就放棄學習。   激勵可以是外來的,也可以是由內心自發。外來的激勵,就是來自任務本身以外的事。舉例來說,有個人學會做某件事,不是因為她發現這件事本身很刺激或有趣,而是因為學會這件事,可以讓她獲得另一件她想要的東西。內在激勵就是工作本身能刺激和促使一個人堅持到底,因為工作本身對他來說很有趣,也

很有意義;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沒有外來的壓力,受到內在激勵的人,即便學習過程中有問題發生,他還是會下定決心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如果學生學習的外在激勵夠高,學校的工作就簡單輕鬆多了。因為學校不必以內在激勵的方法去教課,只要提供教材就夠了,學生會因外來的壓力而選擇去學會這些教材。但當沒有這種外來的激勵時,事情就會變得棘手。學校要想辦法讓學生願意發自內心學習。   看看這個例子。當日本公司發展出一流的製造能力,並足以影響全世界,在1970和80年代時超越美國公司時,最常見的解釋就是,日本大學生研究數學、科學和工程的人,是美國大學生的四倍,而日本人口中只有美國人口的40%。許多人認定,這些科學家和

工程師,就是日本經濟起飛的主因,而一般認為這對美國經濟是個威脅。   但在日本繁榮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科學和工程學位的畢業生比率下滑了。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和學校本身沒有關係,因為學校並沒有多大的改變。經濟繁榮才是元兇。當日本自二次世界大戰的灰燼中浴火重生時,出現一股明確的外在激勵,鼓勵學生研究科學和工程這類能帶領他們脫貧、創造高薪的學科。但當國家和他們的家庭富裕後,外來的壓力消失了。有些人仍能接受學校以傳統方式教導的科學和工程,也發自內心喜歡這些學科,這是受到內在激勵,當然也有些人是受到其他的外在激勵,所以選讀這些學科。不過有很多人已經不想再勉強自己研究那些他們不感興趣的學科,以致這類學科

畢業生比率降低。同樣的下滑趨勢如今也發生在新加坡和韓國。隨著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只有較低比率的學生在研究數學和工程,因為外在激勵已經消失了,再加上這些學科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產生內在激勵。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如前所述,作者認識不少矽谷的「創業家」。這些人都是世界一流的工程師、數學家和科學家。然而,這些巨擘的孩子中,很少人研究這些主題。相反的,他們都選擇人文和社會學科領域。因為家境變富裕了,研究這些主題最強大的外在激勵之一消失了。如前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曾經說的:   我必須研讀政治學和兵學,吾兒方有研讀數學和哲學的自由;吾兒應研讀數學、哲學、地理、自然科學、造船、

航海、商業和農業,其子方有權利去讀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繡帷(tapestry)和陶瓷。   亞當斯說得很有道理。當一個開發中的國家發展出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體時,研究科學、數學和工程,能帶來豐厚的報酬,確保學生遠離貧窮。而當這個國家達到穩定和繁榮,學生有更大的自由去研究他們覺得有趣、內在受到激勵的學科。   因此,奇怪的是,繁榮富裕可能成為激勵上的大敵,不利於那些難以內在激勵方式教導的學科成長。這也就是為什麼原本取得科技優勢的日本,現今優勢已轉移到中國和印度的關鍵原因之一。因為各種文化、經濟和社會因素,美國的學校和其他國家學校相比,起始點較為不利,因為其他國家的社會裡有較多的外在激勵。

我們同時也發現,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在學校裡用功讀書、學習科學和工程,不見得比其他學科的人更能出人頭地。在那些國家,也並沒有太多外在的理由去忍受學校的傳統教學方式。   當然,國家富裕不是唯一的因素。在繁榮社會裡,還是有許多低收入的學生並未受到激勵,因為那裡還有其他更複雜的文化和家庭影響因素。1966年發表的著名的柯曼報告(The Coleman report)就印證了這個說法。該報告主張:在美國一個學生的在校表現,最主要取決於他們的家庭背景,他的結論並指出,我們可以預期學校將帶領社會邁向本章開宗明義所列出的幾個目標,然而,學校必須是讓我們朝這個方向邁進的一股重要而正面的力量,學校也一定要與時俱

進。   學校教學可以提供學生內在激勵,也應該這麼做。問題在於,為什麼經常事與願違?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解釋為什麼、如何做,正是本書的宗旨。 學校困境的來由   接下來的章節會綜合說明,我們從旁觀察公立教育,並透過破壞性創新理論的濾鏡所看到的一切。我們已做了二十年的研究,才建立起這些理論,在應用上不限於特定產業,或只用於營利產業。各位在接下來的章節會看到,要建立學生的內在激勵機制,讓他們樂在學習,這雖是艱巨挑戰,但這些理論為克服挑戰帶來了無限光明。從診斷根源出發,康莊大道就會出現在眼前,我們要為全世界的教育者指引了一個前進的方向,以確保每位學生的學習。   雖然本書所舉的例子,主要來自美國,

但我們相信,這裡的課程適用全世界。事實上,我們有些建議已經開始在某些開發中國家中實施。雖然許多創新理論是出自我們的研究,但我們也感謝許多其他的學者和從業人員幫助我們完成此書。以下是本書各章的簡介:   第1章強調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法都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需求,這個觀念是本書的基石之一。要把學校變成體驗內在激勵的地方,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提供量身打造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以符合每個孩子最佳的學習方法。如我們在第1章所說的,學校環環相扣的架構,迫使他們把教學和評量的方法標準化。標準化就和學習的客製化互相牴觸。為了推廣「客製化」,學校就必須從對整批學生的整體指導,變成模組式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方法,利用軟

體做為重要的傳送載具。   第2章闡釋我們為什麼有信心,相信學校能夠轉換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做法。有關破壞性創新理論的入門介紹顯示,美國的學校事實上是在穩定進步的。社會只是改變品質的定義、要求學校接受新的任務,讓教育體系也能與時俱進。在許多創新的議題中,雖然有不少成功組織失敗了,但學校可以適應得非常好。   如果你不熟悉破壞性創新理論,第2章對於理解本書其他章節會很有幫助。破壞是個正面的力量,這個過程讓創新能把一個複雜且高價的產品和服務市場,轉變為具備簡化、方便、易取用、負擔得起等特色的產業。   第3章鑑於目前大多數學校環環相扣的課程架構,什麼因素可以讓學校變成一個較為模組化、以學生為主體的做法

?科技是一個可行的路徑。我們將科技廣義地定義成一個過程,讓組織能投入人力、資本、原料和資訊,變成價值更高的產品和服務。因此,所有公司,包括學校,就要應用各種科技。其中有些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科技,當學校教學和測驗標準化的需求,遇到依學生學習方式客製化的需求,因而形成衝突時,這樣的科技就能兩者的衝突得到緩衝。在最常見的情況下,以學生為主體的科技包括一台電腦與軟體,可以針對學生的學識程度與學習方式而設計。個人家教是另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類型。統一技術正好相反,是針對所有學生都用同一套單一的指導方式;一位老師對著全班講課,所有人都用同樣的課本,這是教育界最常見的統一技術,但如果電腦軟體也想以同樣方式指導所

有學生,這也是一種統一技術。   問題在於:為什麼學校不能往這個方向前進?畢竟過去二十年來,為了替學校添購電腦,已花費600億美元以上了。答案是,學校將新科技「塞進」既有的架構裡,以致破壞性科技無法在新教育模式裡扎根,也無法成長、進而改變他們的運作。   第4章談到學校要如何成功地實施電腦教學?關鍵在於,讓借助電腦學習的族群和根本未使用電腦的族群競爭。我們會在本章說明這一點,並舉例說明學校如何已經應用這個方法,以及如何做得更成功。   第5章闡明破壞是兩階段的過程。我們在第4章指出,學校已經實施了電腦化教學。但要達到全面性以學生為主體學習,就必須發展出十二年公立教育制度以外的許多新科技。破壞和

以學生為主體的科技,必須先解決傳統教室以外的重要問題,才能改造教室內的教學,如此一來,長期下來,就可能在教育中塑造出一個全新的商業制度。我們在本章針對此一現象提出一些合理的預測。   第6章談到,前面五章打造出一個環環相扣的論證,說明如何在十二年的公立教育歷程中從一言堂式的指導方法,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科技,我們相信這十二年教育是學生發掘他們最大潛能的最重要時機。然而,也有相當多的證據顯示,五歲讀幼稚園才起步,已經太遲了。的確,我們的經驗是,人生的最初十八個月,就已經大致形成了我們的智能。而影響我們此後一生的自信心,實際上在五歲時就大致確定了。這個主題的討論就足以寫一本書。但隨著十二年國教

期的重要性日益受重視,有些重要的事值得討論。這一章我們將拉高角度來看待這些挑戰,並評估各種被提出的解決方案的可能效果。   第7章我們會說明為什麼大學教育的標準研究方法,並不能為教育者提供明確的指引。本章為實務的教育研究建議了一個改善方法,以提升教育的可預測性。   第8章提到當我們向學生主體的科技前進時,中間還會遭遇很多其他的管理和組織挑戰。其中有許多都對今日的教育者造成很大的顧慮。在本章及第9章,我們會舉出研究中的一些理論,為學校領導人和決策者提供一些管理技巧,以輔助這些改革的實施。   教育界對於應該達成哪些目標,還莫衷一是,更別說是最能達成目標的方法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特定的工具才

能帶來改革。所有議題必須是在特定前提下來處理。本章會討論可運用的工具類型。學校領導人必須更充分應用「集權與分權的工具」。我們會在本章中說明原因和它的意義。   第9章談到學校負責人受限於手邊的工具無法有效利用,他們導入改革的方式也因此受影響。美國的學校常常陷入困境,因為他們沒有在不同的團體推動合適的改革方案。本章會說明哪些團隊適合哪種類型的問題,並提出新方法的建議,以確立特許學校在美國教育制度中能扮演的角色。   要實現我們對學校最高的期望,這條路絕對不好走。但只要每天都能有一些突破、了解學生如何學習和建立知識,未來幾年大步躍進的機率就會很高,尤其我們已經了解學校陷入如此嚴重困境的根源。如果能

走出本書所提出的光明大道,就能使學校教育變成內在的激勵,幫助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以實現他們最大的夢想。   要踏出這旅程的第一步,就從一個虛構的故事開始,這是加州某一所陷入困境的高中。這則開場故事讓我們認識一些核心的人物,而這個故事貫穿全書每個章節的開端。

荀子的人觀—以社群倫理為核心的探究

為了解決英語 主科 地位的問題,作者葉冰心 這樣論述:

居儒家之殿之荀子為韓愈執其性惡之說評之為「大醇而小疵」,後世即以孟子性善說為儒家嫡傳,而視荀子為儒家歧出,由之其以禮制為旨之論遂而沒淹。實則,荀子乃無違孔子仁心之說而別於 孟子之承「義以為質」之就仁心所為內聖根源性之論究,其乃依「禮以行之」而為仁心外王實踐性之拓展。而孟子立基於道德擴充所為之心、性之釋,即無能跨越主客間之鴻溝,而此立基於主體而發者誠非為心性之唯一解釋;於此,荀子亦執此概念為核心論題,然就實然層面而予以客觀分析,以之為創造性之詮釋;而此分析與詮釋即涵攝客觀事物而補孟子僅由主體言心性所面臨內聖不足之憾。 本文即以非善非惡之實然情性、起偽化性之知慮擇心、明分群居

之外王禮制、維齊非齊之人道正義等之進程析論荀子之說,以還原荀子之實義,並與孔孟為之比較,於義理上所為儒學之創造性之發展。而於當代所重民主、科學者,由荀子外王禮制之論即得與之連結而為儒學實踐之方向,並由群體角度及社會和諧,重新定位人之所是及價值取向,而予人為之更多元化之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