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口貿易好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轉口貿易好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緝憲寫的 世界級樞紐:香港的對外交通 和陳孔立的 簡明台灣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美貿易戰對香港的影響 - 今日文匯也說明:按照原產地規則,經香港轉口的內地商品也在加徵關稅之列,香港對美轉口貿易難免受到影響,只是短期內,受衝擊應該不大。如果貿易戰進一步升級,達到特朗普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 和九州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柳婉郁所指導 楊琬雯的 椪柑外銷潛力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2019),提出轉口貿易好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椪柑產業、出口潛力、農產品貿易、國家競爭優勢。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會計研究所 林江亮所指導 許獻能的 我國關稅法相關問題之探討 (2014),提出因為有 關稅、TPP的重點而找出了 轉口貿易好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在香港都很暢銷總產量增加了,各國之間便有更多產品供互相 ...則補充:至於轉口貿易方面,來源地以______、______ ... 雖然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自由貿易可以帶來很多好處,但每個國家仍要考慮外國貨品在本地市場競爭所帶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轉口貿易好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級樞紐:香港的對外交通

為了解決轉口貿易好處的問題,作者王緝憲 這樣論述:

  香港的對外交通樞紐,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促進城市互動的作用?   地理及交通運輸專家運用大量圖表分析,建議整體交通發展方案   現代城市並非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地方,它的存在有賴其他地方對它的需求,和它滿足這些需求以換取自己需求的能力。一個城市與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自中國改革開放到1997 年回歸,香港這個自轄城市享受了二十多年從事貿易而帶來的益處,也因為投資和企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東部,推動了香港區域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發展。   隨着越來越多香港投資和企業跑到世界各地,加上珠三角的港口和機場部分取代香港,使香港逐漸失去以往一家獨大的轉口貿易口岸地位。已經基本上沒

有加工工業的香港,如果再喪失區域貿易和交流中心地位,將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本書着重分析1997 年回歸以來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的變化,及其對香港整體的支持作用和存在的問題,探索香港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打造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應發展的方向及採取的應對措施。   作者也藉着討論香港的交通運輸個案,從理論角度剖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及其所在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書特點   (1) 作者在交通地理方面有很強的研究根基,尤其關注香港的交通樞紐地位在面對各方競爭的情況,並就未來大中華區域發展的大視野,提出一些建議。在香港苦尋出路的當下,是切合需要的一本著作。   (2) 本書有章節探討

香港百多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再分海、陸、空三個渠道,分析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近20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以引證對一個世界級城市來說,交通及運輸的重要性。   (3) 本書以香港為個案,以審視作為世界級樞紐城市所需要的硬件及軟件配套,令本書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作者簡介 王緝憲   1978 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生產佈局專業,獲得經濟學士後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地理所, 1982年開始運輸地理研究。兩年後派到香港大學進修並取得地理學碩士,後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系獎學金深造並獲得博士,之後回到香港大學繼續運輸地理學研究及教學,曾任該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為貨櫃港口發展和中國港口

城市演變,並參與中國高鐵與機場之城市影響研究。在多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近百篇論文,著作有Port-city Interlays in China 、Ports, Cities, and Global Supply Chains 、《中國港口城市的互動與發展》、《香港怎麼了?》,並參與超過40 個國內外港口、機場及港口城市、城市羣規劃戰略研究項目的諮詢工作。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訪問副教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香港中心研究總監、世界地理大會(IGU)交通運輸地理分會常務理事、香港運輸物流學會資深會員(FCILT)、香港運輸研究學會常務理事、Journal of Transport Geo

graphy 等五份國際知名運輸學術期刊編委、《國際城市規劃》編委、世界銀行中國港口發展項目顧問、香港特區政府規劃署《香港2030+》項目專家顧問、廣州市交通委員會顧問、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研究中心顧問。   序:交流是城市生長之本 ........................................................................ v 第一章 歷史綜述 ....................................................................................... 1 一、香港是真

正「以港興市」的地方 ......................................... 3 二、陸路跨境運輸:公路勝於鐵路 ......................................... 14 三、從啟德機場到赤鱲角國際機場 ......................................... 18 第二章 1997 年後香港航運和港口的發展與角色演變 .................. 25 一、貨櫃碼頭的表現 ...............................................................

.. 28 二、珠三角貨櫃港口區域化 ..................................................... 33 三、香港從門戶港向中轉港的轉變 ......................................... 37 四、中國沿海運輸權的影響 ..................................................... 40 五、各國對放寬沿海運輸權的態度 ......................................... 43 六、港口遷移:強化香港作為區域中轉樞紐地位的做法 ..... 4

7 七、本章小結 ............................................................................. 49 第三章 1997 年後香港的航空運輸與國際機場的發展 .................. 53 一、二十歲的赤鱲角國際機場何去何從? ............................. 55 二、空運成為香港經濟命脈 ..................................................... 57 三、香港機場的多尺度空間影響:從大嶼山到 粵港澳大灣區 ..........

............................................................ 68 四、第三跑道的建設 ................................................................. 77 五、本章小結及討論:如何在多層次空間影響下維持強大樞紐功能 ............................................. 80 第四章 1997 年後香港的陸路運輸 ..................................................... 85 一

、2017 年陸路跨境交通基本狀況 ........................................ 87 二、深圳灣西部公路大橋:從貨運主導的設想到客運 主導的現實 ......................................................................... 89 三、引入高速鐵路:昂貴在哪裏? ......................................... 98 四、港珠澳大橋:是養了一頭必要的大白象嗎? ............... 101 五、本章小結:龐大的過境需求,仍然有限的通達能力 ...

.................................... 108 第五章 對外交通與香港物流業的轉型 ...................................... 111 一、海空雙樞紐與毗鄰珠三角的地理位置為區域物流管理中心奠定基礎 .................... 113 二、香港建設區域物流管理中心的優勢與劣勢 ................... 121 三、本章小結 ........................................................................... 124 第六章 城市發

展與交通樞紐的多樣化重疊:理論與實際 ......................... 125 一、理論探討的出發點:城市活動內容決定其對 外交流需求 ........................................................................... 127 二、關於政府的參與和干預 ................................................... 136 三、航空樞紐機場不同於海港的特點和面對的挑戰 ........... 146 四、單機場還是多機場? .......................

................................ 149 五、交通樞紐自身的發展與外部性 ....................................... 156 六、網絡樞紐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 161 七、本章小結 ........................................................................... 162 第七章 未來:從有形到無形,從單一到多元 ............................. 1

67 一、需求︰未來香港與中國內地以及全世界的交流 ........... 169 二、基礎設施管理:高鐵 + 第三跑道 + 港珠澳大橋 + 口岸管理 ........................................................................... 174 三、再國際化:香港需要自己的大型網絡企業 ................... 177 四、體制:誰來改變對外交通運輸通道發展滯後的局面? ......... 178 五、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 ...............................................

........ 184 六、結語︰回到未來 ............................................................... 187   序 交流是城市生長之本   很少城市人會提出「到底甚麼是城市?」這樣的問題,因為對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這不是個問題。但是,如果需要考慮一個城市能否繼續好好地成長,讓住在那裏的人好好地生活,那可能就要問,城市成長的基本條件有哪些?對此,城市經濟學者Brendan O’Flaherty 認為,城市能繼續好好地生存的基本條件很簡單,就是好處壓倒壞處。他特別指出,「規模回報遞增」和「規模經濟」是城市的兩個主要

好處。這兩者都與經商相關(O’Flaherty ,第12 頁)。   對於一個城市能否存活,歷史學家可能考慮更多方面,例如Gordon Childe(1950)就提出研究古代城市需要考量的十個方面,包括︰   (1) 一定的規模和人口密度;   (2) 形成專門化的分工;   (3) 稅賦;   (4) 標誌性公共建築;   (5) 供養非農業人口;   (6) 檔案系統和應用科學知識系統;   (7) 書寫系統;   (8) 象徵性的藝術;   (9) 貿易和原材料進口;   (10) 是否存在專業工匠。   研究當代交通地理的我則以為,現代城市一定並非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地方。它的存在有

賴於其他地方對它的需求,和它提供這些需求以換取自己需求的能力。因此,一個城市與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當然,這個城市的人能否生活得好,還有其內部各種體制、結構、系統的要求,並且最終要做到所謂好處壓倒壞處,在與外部的交流和交換中受益大於受害,而這些要素合起來構成了城市成長的充分條件。   過去一百五十多年來,香港從漁港成長為「全球城市」(global city),得到了很多認同和稱讚(比如Saskia Sassen [2001])。雖然香港的歷史、地理和政治都有很多獨特的地方,作為一個自轄城市也走過了一條與很多城市不同的路,但它在一方面與大多數成功港口城市相同,就是靠商業和貿易

起步,之後再經過工業化,成功轉型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重要區域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以及著名購物天堂。雖然香港有這麼多不同「頭銜」,但如果仔細想想,這些頭銜沒有一個不是依賴「交流」。   交流(exchange)大致包含了物品、人員、金融、信息四類流通。貿易就是商業化的交流。商業貿易離不開這四種流通的任何一種,因此,長期營商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逐步培育服務四種流通的系統,這些系統包括基礎設施(硬件)、營商環境(軟件)和執行者(企業與人員)三部分。把香港認定為一個有效率的區域樞紐,既是指她在這三方面以及它們的配合上都做得比較出色,維持和提高了其他城市、地區或國家對它的需求。即使從1980 年代後期開始

,香港自身為出口生產的工業產品越來越少,但經濟仍然可以保持一定成長,就是這個原因。   1997 年香港回歸祖國,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中央政府一直採取一些有利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的政策,而香港製造業北移和深圳特區借勢高速發展,使得香港原來的角色逐步改變。雖然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的20 年,香港的投資和企業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東部,大大推動了香港為區域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但隨後,一方面越來越多香港投資和企業走到全國各地,其大規模的離岸貿易貨物實體不再需要「流」過香港;另一方面,內地特別是珠三角的港口和機場發展也逐步部分取代香港,使得香港過去一家獨大的轉口貿易口岸地位逐漸消失。同時,由於珠三角本身已

成為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香港與珠三角內各個城市的關係,也因為各自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同又部分重疊的角色,而變得極為複雜和多元。   那麼, 1997 年以來的這20 多年,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究竟如何隨之演變?採取或沒有採取哪些特定措施應對上述挑戰?這些措施起到了或者會起到期望的作用嗎?還有哪些應該採取的措施?為甚麼這些措施沒有被考慮或者沒有實現?考慮到香港基本上已經沒有多少加工工業,如果再喪失區域貿易和交流中心的地位,對香港會造成嚴重打擊。因此,分析這20 多年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的變化,及其改變對香港整體的支撐作用和存在的問題,有助回答上述一系列重要課題。而這就是本書的首要目的。

  本書還有第二個目的,就是從香港這個個案出發,對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與其所在城市的互動關係作一個理論探討。這是作為一部個案分析的學術著作必然的延伸。這種個案及理論探討很難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出現,卻最適合用著作形式表達。   本書各章節就是按照這個先個案、後理論的秩序安排。首先,第一章對香港從開埠以來到1997 年回歸這百多年對外交通系統的演變,作一個簡要綜述,為不太了解香港情況的讀者作個鋪墊。第二、三、四章分別討論水運、空運和陸運三個不同運輸方式在最近20 多年的發展過程。其中,海運方面集中分析貨櫃港口的發展;空運的重點放在機場擴張的瓶頸及其原因;陸運則探討高鐵發展和港珠澳大橋等其他主要跨境

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與問題。第五章探討多式聯運以及區域物流中心的問題,這是一個成熟區域樞紐城市面臨的核心問題。   第六章是理論探討。迄今為止,世界上既有的關於城市對外交通的理論研究,一直停留在極其初步的階段。本章會利用前面三個章節的討論,深入探討香港這個個案,從而認識城市對外交通系統的演變如何影響城市發展,以圖建立一個較為完整、可用於其他城市的理論分析框架。   第七章為結語,焦點放在未來。當前很多香港未來對外交通系統的挑戰都已經顯露徵兆。由互聯網推動的一些新交流模式,將會對香港「國際中間人」的角色帶來甚麼衝擊?與中國內地進一步融合帶來的巨大人員流動將如何引導?香港又如何依靠高端多元化和一

體化的全球連接,來維持甚至提高自己的傳統優勢?當像香港這樣的城市周邊形成了一個被稱之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羣或都市圈,它與羣內或者圈內其他城市在交通銜接方面,需要考慮甚麼特殊問題?在結語部分討論這些問題,目的是引導讀者與作者一起探索新的問題。   為了方便讀者,本書每一章節的開始都有「本章摘要」,讀者可以選擇細讀每章或者選讀個別章節內容。與每一章節相關的參考文獻目錄,也會和註釋一起放在每章結尾,方便查閱。

椪柑外銷潛力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轉口貿易好處的問題,作者楊琬雯 這樣論述:

椪柑產業經營者必須能瞭解並掌握市場供需的變動,取得即時、正確且有用之資訊,才能因應市場環境之無常變化,進而調整其經營策略;配合政府外銷策略調節國內供需,瞭解他國對臺灣椪柑的需求狀況,藉此調整農民產期,滿足外銷國際之產量需求又能調節國內市場供需,以穩定椪柑市場健全體制發展,此為本研究主要動機。本研究旨在分析國內外椪柑產業發展歷史與現況、國內椪柑產銷市場與國外出口市場,並評估臺灣椪柑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探討影響出口至不同國家之產量與產值相關因素。本研究顯示各國國民所得毛額及消費者物價指數與台灣椪柑出口值、出口量呈現正相關;而各國華人比例亦是與正相關。在邊際效應研究結果中得知,在與不同國家的出口關係

上,香港及加拿大出口值及出口量顯著較高;且臺灣透過香港轉口貿易至中國市場,香港為臺灣重要的出口地,中國及日本亦是臺灣椪柑出口不可忽視的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受政府政策影響是較深的,而日本則對臺灣的農產品需求仍有較高的倚賴性;臺灣與加拿大的貿易受到近年加拿大政府積極發展新貿易政策影響,而臺灣與馬來西亞的貿易受到政府新南向政策影響,臺灣對此兩國的出口值與出口量均有增加現象。本研究之分析結果與結論,對於政府相關單位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後續經營管理改善及研究之參考:一、政府對於國際市場的實際狀況應充分掌握,以利提供農民正確的產銷資訊。二、政府相關單位積極協助農民擴展加拿大市場,以增加農民銷售管道及收益。

三、政府應落實新南向政策,讓臺灣椪柑出口馬來西亞、汶萊更為穩健,並藉此拓展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家,以幫助農民增加銷售收益。

簡明台灣史

為了解決轉口貿易好處的問題,作者陳孔立 這樣論述:

是一本通俗、簡明的台灣歷史讀物。全書共分為七章:早期台灣、荷蘭入侵的38年、明鄭時期、清代前期、清代后期、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當代台灣。通過這七章的介紹,台灣歷史發展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記敘時間線索明晰、內容集中、重點突出,具有很好的可讀性。陳孔立,男,1930年2月出生。長期從事台灣歷史、台灣政治、兩岸關系的研究。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理事、中國史學會理事、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 主要著作有《台灣研究十年》(主編,199

0)、《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1990)、《台灣歷史綱要》(主編,1996)、《台灣歷史與兩岸關系》 (1999)、《觀察台灣》(2003)、《台灣學導論》(2004)、《兩岸僵局下的思考》(2008)、《走向和平發展的兩岸關系》(2010)、 《走近兩岸》(2011)、《台灣民意與群體認同》(2013)、《台灣史事解讀》(2013)、《心系兩岸》(2013)等。《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一 文,2001年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第八屆「五個一工程」,2009年由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我國關稅法相關問題之探討

為了解決轉口貿易好處的問題,作者許獻能 這樣論述:

  近年來,我國致力於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爭取國際市場公平競爭之環境,降低我國業者被排擠之危機。鑒於TPP為高標準之協定,有必要持續檢討國內經貿體制,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法規環境,朝向關稅自由化。  本研究主旨探討下列三個問題::一、由我國關稅法之制定,探討關稅之逃漏與防杜。二、各國自由貿易協定後,我國推動加入TPP之願景與影響。三、將關稅與營業稅整合。  首先,藉由相關文獻及關稅法簡介使讀者有初步瞭解;其次,依據關稅法相關釋示函令補充實務上案例與作法;最後,從我國關稅法相關爭議進行探討。  本研究建議:一、以「查核」嚇阻業者企圖逃漏之目的,加強關稅與營業稅相互勾稽,運用資訊科技將

現今分散於各關區內部與外部資料加以彙整並連結,通關時掌握資訊的完整性與正確性。惟對蓄意逃漏業者應加重罰責,並負刑事之責任,限制其在未來進出口通關之情事。二、海關人員應秉持誠實原則,避免官商勾結,透過教育訓練加強內部控制、對業者宣導逃漏之罰責與企圖逃漏為不當行為。海關人員若知法犯法,亦應加重懲處負刑事之責任。三、建議關務署重新調配人力,解決稽徵人力嚴重不足之現象,加強抽查防杜商民誤報、規避管制與逃漏稅捐。四、目前推動加入TPP,應與國內相關產業溝通及擬定相關配套與因應措施,以解決國人因資訊不對稱或對未來協定產生利益衝突問題。五、我國應制定TPA,授予總統在一定期間內對外談判、洽簽貿易協定之權利。

六、修法將關稅減免為零關稅,達到關稅與營業稅合一課徵,即僅課徵營業稅,對外我國與各國間將不存在關稅問題,無關稅待遇不公平及貿易障礙措施,對內加強推動與國際接軌,積極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及關務合作等協定。  本研究之結論可提供財政部作為其制定因應措施改善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