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傳入中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辣椒傳入中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曹雨寫的 激辣中國(新版):從廉價到流行,辣椒的四百年中國身世漂流記,探查地域傳播、南北差異到飲食階級 和曹雨的 激辣中國:從廉價到流行,辣椒的四百年中國身世漂流記,探查地域傳播、南北差異到飲食階級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你所不知道的辣椒文化也說明:辣椒并不是中国本土蔬菜,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它本是印第安人最重要的一种调味品。15世纪末,哥伦布航行美洲时把它带回欧洲。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后,它的传播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麥田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王怡辰所指導 蔡明媛的 離鄉背井的湖南味──眷村第三代的尋根之旅 (2018),提出辣椒傳入中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湖南菜、眷村菜、外省、影劇二村。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 李毓中所指導 張經偉的 從品味到口味:新香料引起的「辣味革命」 (2015),提出因為有 美洲農作物、辣椒、園林、食療、飲食特色的重點而找出了 辣椒傳入中國的解答。

最後網站《麥田》激辣中國(新版):從廉價到流行,辣椒的四百年中國 ...則補充:辣椒 並不是一次完成傳入中國的過程,而是在十五、十六世紀持續性的傳播,並從各國傳入不同品種,傳入後的第一個一百年內是被當成觀賞植物,起因於明代江南文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辣椒傳入中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激辣中國(新版):從廉價到流行,辣椒的四百年中國身世漂流記,探查地域傳播、南北差異到飲食階級

為了解決辣椒傳入中國的問題,作者曹雨 這樣論述:

原來,中國古代上流社會並不時興吃辣, 吃辣是窮人的事?起源自西南民族缺鹽的替代品 你知道吃辣的習慣,形式上還分南醬北粉嗎? 即南方以辣椒醬為主,輔以乾辣椒;北方則以辣椒粉居多。 飲食人類學X田野調查X文獻考據X系統分析 曹雨博士歷時五年研究, 辣椒在中國的遷徙傳播史與食辣文化演變 ▍▍辣椒傳入中國後,經過何種演變才變成調味料? 辣椒並不是一次完成傳入中國的過程,而是在十五、十六世紀持續性的傳播,並從各國傳入不同品種,傳入後的第一個一百年內是被當成觀賞植物,起因於明代江南文人好「造園」,相互爭競誰家的奇花異草較出眾,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便載明了這點。 隨著人們愈來愈理解植物特性,辣椒

開始嘗試入藥譜,用以鎮痛。直到康熙年間才出現食辣的文獻記載,土民與苗民因缺鹽而用辣椒替代調味,這也是最早的食辣記錄。 ▍▍辣是痛覺不是味覺?吃辣的習慣是怎麼建立起來? 辣是痛覺,比賽吃辣是忍耐疼痛的較勁,而良性自虐機制(benign masochism)能夠解釋人為什麼熱衷吃辣,辣產生痛覺欺騙大腦釋放腦內啡,又不會處於真正的危險之中。 清嘉慶年間,人口大量增加,主食耕地需求增高;副食產量下降,辣椒用地少產量高,故而廣受南方山區農民青睞,然吃辣並不符合長久以來的食療概念,辣能蓋掉劣等食材的氣味,與上層社會的飲食追求相悖,也讓辣椒有了「窮人的副食」的強烈印象。 ▍▍辣椒的中國文化符碼 關於「辣

」的文化隱喻有兩種方向,一種是食用產生的肉體感受;一種則是文化轉借演進而來,例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綽號「鳳辣子」,比喻她爽朗、果斷、狠毒的性格;又如結合食療與民俗文化,賦予了上火、驅寒和祛濕等文化想像。 另外,辣椒也和性隱喻有關,例如火辣、辣妹,或是湯顯祖《牡丹亭》中也有相關段落,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古代早有將飲食與性欲連結,然而以「辣」比喻性,卻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目前最多文獻來自於地中海沿岸諸文明。 本書以飲食人類學的角度,展現辣椒在中國四百年作為食物的演變,內容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既是學術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眾的科普讀物。 ▍▍精彩摘錄 ▍▍ 辣椒在台灣的傳播 乾隆十二年(

一七四七)《重修台灣府志》載「番薑,木本,種自荷蘭,開花白瓣,綠實尖長,熟時朱紅奪目,中有子,辛辣,番人帶殼啖之,內地名番椒」。 這一段話裡有幾個重要資訊,其一是「種自荷蘭」,台灣的辣椒係由荷蘭人殖民時期傳入,即在一六四二年荷蘭始在台灣建設殖民地至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離開台灣之間, 台灣已有辣椒;其二是「番人帶殼啖之」,這裡的「番人」應該是指台灣的原住民,即當時台灣土著已經從荷蘭人手上獲得了辣椒,因在當時文獻中,一般稱荷蘭人為「紅毛」,稱台灣土著則用「番人」,也就是說當時台灣原住民已經拿辣椒作為一種食物,而當時在中國, 辣椒食用的範圍還很小,尤其是在閩南一帶的漢人還沒有開始以辣椒作為

食物;其三是「內地名番椒」,意味著當時閩、台一帶居民已經知道「番薑」和「番椒」其實是同一種植物,只是由於傳入路徑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名字。由於台灣鄭氏東甯王朝與清朝之間的對立,閩、台之間存在長期的貿易阻礙,直到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 清朝收復台灣,台灣才與中國之間往來稍多,台灣「番薑」入閩大致始於這一時期,但閩南民系中將辣椒作為飲食材料使用的情況很少,也沒有進一步向其他地區傳播。 ……番薑之名僅在台灣通用,依閩南語音應記為「番仔薑」(或番薑仔),這是辣椒名稱中唯一挪用「薑」字的例子,應與台灣不出產花椒而盛產薑有關係。 辣椒會不會讓人「上火」? 中醫一般認為民間概念的上火泛指人體陰陽失衡後出

現的內熱症。其特點是:長痘、牙齦腫痛、咽喉不適,甚至口角潰爛、嘴唇長泡,還可表現為大便乾燥、肛門熾熱等。筆者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陝西、山東、安徽、上海、湖北、廣東、福建都有受訪者認可吃辣椒上火的說法,但是對上火的認知則並不統一,大部分地區的說法都認為上火是對身體不利的,不過也有反例,比如福建沿海地區就認為吃辣能夠發散「魚毒」,所謂「魚毒」是由於吃海產品過多而導致的症候,但定義很寬泛。 對於辣椒的文化想像是造成本地不吃辣的重要原因。廣東人常說的「熱氣」問題,簡單而言即廣東地方的「地氣」偏熱偏濕,因 此食用熱性的食物容易「熱氣」。對地方的歸性可見於《黃帝內經》「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以上所述的「地氣」、「性味歸經」問 題,都很難以實證的方法驗證,但對於相信其意義的人來說,其心 理暗示的意味則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有關的論述是文化層面的,而非醫學層面的。 在調查中,僅有三名受調查者不認可吃辣「上火」的說法,也就是說其餘一百零三人皆認可這樣的表述。而這三人的職業皆與醫護相關,因此對於「上火」的認同與地域、年齡等變數無關,而僅與醫學知識的水準有關。很多本地人認為吃辣是「不健康」的,理由是「會熱氣」,數名受調查者特別說明「廣東的水土太熱,所以不能吃辣,如果是在北方,那就沒有問題」這樣的觀點。  

辣椒傳入中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辣椒工房,開宗明義賣辣椒,招牌貨就是三款香港磨製的辣椒粉,原味、海鮮及蒜味,出品人就是視辣椒為宗教的Alex。

「為甚麼喜歡吃辣?」Alex一聽到這問題,就開始大笑起來:「很多朋友都曾問我這問題,亦以為我是四川人,其實不是,但吃辣是我從小到大的味覺。」他吃辣,更吃出點滴心得:「某家知名米線店,很多嗜辣的,都點大辣特辣,其實該店有款以花椒、辣椒炒的辣椒油,特別香特別麻,你要問姐姐拿,她們才會拿出來的,加入湯底中,更加過癮。」

走遍世界尋辣椒
Alex之所以決定自家磨辣椒粉,全基於一次可怕經驗。「我非常喜歡吃雲吞麵。」笑稱自己是雲吞麵控的Alex,仍然記得那次:「當時我吃完後就會拍照 ,預備放上網記錄 ,卻看見有小強 ,蝶蛙背四式在辣椒油內游走。」讓他領悟一件以往沒有想到的事實:「其實市面辣油 ,真的無法控制質素,辣椒醬到底有沒有其他動物接觸過呢﹖它放了多久呢?」


就因為如此,14歲已入行當燒味廚師,後來任職鐵板燒師傅、的士高,又曾開過日本餐廳、串燒店、雞煲店的Alex,就開始研究辣椒粉之旅。「香港其實沒有很辣的辣椒,最了不起就是泰國小米椒,印度鬼椒,但其實都不夠辣香。」Alex滿臉認真地說:「所以我2年前開始,四圍去試辣椒。」

對於辣椒,Alex可以全情投入。自言讀書不成的他,卻打開歷史書,研究辣椒傳入中國的來龍去脈。又去了台灣宜蘭,和辣椒文創館的館長探討辣椒生態,又走訪多個以辣聞名的地區,如去了成都6天,見識了4個維園大的辣椒交易所;飛往墨西哥邊境,親嘗辣椒始創地的出品;在水牛城,嘗遍知名的水牛城雞翼;甚至找朋友入口了極少見的非洲辣椒。

連洗澡都要小心
到手各國辣椒後,Alex又花了半年時間,探討出最完美的辣椒粉配方。「一有新貨到,都要試驗如何處理,才能有最好的辣香,要炒?要烘?要炸?」最後磨粉後,才放進口中試食,以舌頭去組合不同辣椒的變化,最後成就這種燃燒了整個口腔,令每個味蕾都在逃命,辣得灼燙的獨有滋味。


「每款辣椒的效果都不一樣。」Alex對各種辣椒,有自己一套心得:「一些很溫柔 ,長情 ,很持久,有些很霸道,也有爆炸性十足,遇過很香,但不辣的。」更有些,要小心處理:「美國卡羅納辣椒,辣度是200萬度不能就這樣吃。真的辣得,我放進口試,胃痛了三天。」

磨粉過程,更得小心翼翼:「要戴3M眼罩,口罩。」人人都知道,處理辣椒時,去洗手間要小心,但令Alex意想不到的危險時刻,竟是回家洗澡時:「 因為一洗澡 ,你猜不到 ,辣粉從眉毛 ,流進眼中,嘩!」

全辣宴
現時Alex的辣椒粉,就在自家餐廳及友好餐廳,以及指定超市有售。而在他以飛機為裝修主題的餐廳內,除了常見的歐陸菜式如意粉、牛扒等,還有一個全.辣.椒餐牌,「香檳泡椒鳳爪,SHAKE SHAKE辣炸物,辣凍湯,也有雪糕、曲奇、啤酒等,都以我的辣椒粉來調味。」

從頭盤到甜品,從小食到飲品,辣椒都滲進每一角落,愛辣迷一定要來朝聖。而即使不進餐廳,灑一點特製辣椒粉在尋常菜式上,也會令平板得如同地平線的生活,爆發出火山似的熱情﹗

編輯:楊志強
攝影:關永浩

X-1493辣椒粉售賣點
餐廳:7he Gallery 747、阿久根立燒和牛專門店、心燒食堂
全線Foodwise分店,可登入 https://foodwise.hk/hk/address.html 查看地址

全辣宴菜式供應地址

The Gallery 747 by Café Proud Wings
電話:3590 3787
地址:大角咀嘉善街39號地鋪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12nn-11pm,星期六1:30pm-11pm,星期日5:30pm-12mn
詳情: http://bit.ly/2DST0QZ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離鄉背井的湖南味──眷村第三代的尋根之旅

為了解決辣椒傳入中國的問題,作者蔡明媛 這樣論述:

1949年,數十萬跟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的軍民急需安頓,因此形成臺灣獨有的眷村居住型態。「眷村」是臺灣特殊時空背景所產生的一頁歷史,隨著時間的變遷,它代表的已不僅僅是一代人的房產,更是臺灣重要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移民們把原本對家的記憶在臺灣以飲食的方式重現,順著歷史的長河,為臺灣自原住民時期始便已多元發展的飲食文化增添新的風貌。我的爺爺即來自中國湖南,是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其中一員,為當時人們口中的「外省人」。 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三:一、爬梳眷村的形成背景與生活特色;二、探討移民帶來的飲食影響;三、追尋湖南菜在臺灣的發展軌跡。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口述訪談後發現臺灣隨著時代的變遷,移民帶

入了原鄉地區的飲食習慣,在這片土地上成長出獨特的文化果實。隨著1949年前後的移民來臺灣後形成的眷村菜,跳脫傳統中國八大菜系以地域範圍形成的方式,融合各地方菜系特色而形成了混合風格的獨特菜系,其中湖南菜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尤以「辣」與「臘」味出名,民初祖庵菜出現後,使湘菜奠定重要地位。祖庵菜其名來自民初大家,亦為近代史上重要人物之一的譚延闓,並與臺灣湘菜有著一脈相承的直接關係,也以融合、創新的烹調方式,為傳統湘菜注入新的創意。隨著時間的流逝,老舊眷村一一拆除,也拆掉長輩們那個年代的生活軌跡與歷史。我寫下這篇論文的初衷,是為了尋根,也想為動盪年代來到臺灣落地生根的爺爺與逐漸凋零的眷村記憶,留下紀

錄。

激辣中國:從廉價到流行,辣椒的四百年中國身世漂流記,探查地域傳播、南北差異到飲食階級

為了解決辣椒傳入中國的問題,作者曹雨 這樣論述:

原來,中國古代上流社會並不時興吃辣, 吃辣是窮人的事?起源自西南民族缺鹽的替代品 你知道吃辣的習慣,形式上還分南醬北粉嗎? 即南方以辣椒醬為主,輔以乾辣椒;北方則以辣椒粉居多。 飲食人類學X田野調查X文獻考據X系統分析 人類學博士曹雨歷時五年研究, 辣椒在中國的遷徙傳播史與食辣文化演變 ▍▍香辣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毛奇|飲食作家 李純瑀|國立台師大助理教授 李開周|歷史作家、《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作者 莊祖宜|飲食作家 蔡珠兒|作家 ▍▍辣椒傳入中國後,經過何種演變才變成調味料? 辣椒傳入中國的過程並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十五、十六世紀持續傳播,並從各國傳入不同品種,傳入後

的第一個一百年內是被當成觀賞植物,起因於明代江南文人好「造園」,相互爭競誰家的奇花異草較出眾,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便載明了這點。 隨著人們愈來愈理解植物特性,辣椒開始嘗試入藥譜,用以鎮痛。直到康熙年間才出現食辣的文獻記載,土民與苗民因缺鹽而用辣椒替代調味,這也是最早的食辣記錄。 ▍▍辣是痛覺不是味覺?吃辣的習慣是怎麼建立起來? 辣是痛覺,比賽吃辣是忍耐疼痛的較勁,而良性自虐機制(benign masochism)能夠解釋人為什麼熱衷吃辣,辣產生痛覺欺騙大腦釋放腦內啡,又不會處於真正的危險之中。 清嘉慶年間,人口大量增加,主食耕地需求增高;副食產量下降,辣椒用地少產量高,故而廣受南方山區農民青

睞,然吃辣並不符合長久以來的食療概念,辣能蓋掉劣等食材的氣味,與上層社會的飲食追求相悖,也讓辣椒有了「窮人的副食」的強烈印象。 ▍▍辣椒的中國文化符碼 關於「辣」的文化隱喻有兩種方向,一種是食用產生的肉體感受;一種則是文化轉借演進而來,例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綽號「鳳辣子」,比喻她爽朗、果斷、狠毒的性格;又如結合食療與民俗文化,賦予了上火、驅寒和祛濕等文化想像。 另外,辣椒也和性隱喻有關,例如火辣、辣妹,或是湯顯祖《牡丹亭》中也有相關段落,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古代早有將飲食與性欲連結,然而以「辣」比喻性,卻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目前最多文獻來自於地中海沿岸諸文明。 本書以飲食人類學的角度,展

現辣椒在中國四百年作為食物的演變,內容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既是學術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眾的科普讀物。 ▍▍精彩摘錄 ▍▍ 辣椒在台灣的傳播 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重修台灣府志》載「番薑,木本,種自荷蘭,開花白瓣,綠實尖長,熟時朱紅奪目,中有子,辛辣,番人帶殼啖之,內地名番椒」。 這一段話裡有幾個重要資訊,其一是「種自荷蘭」,台灣的辣椒係由荷蘭人殖民時期傳入,即在一六四二年荷蘭始在台灣建設殖民地至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離開台灣之間, 台灣已有辣椒;其二是「番人帶殼啖之」,這裡的「番人」應該是指台灣的原住民,即當時台灣土著已經從荷蘭人手上獲得了辣椒,因在當時文獻中,一般稱荷蘭

人為「紅毛」,稱台灣土著則用「番人」,也就是說當時台灣原住民已經拿辣椒作為一種食物,而當時在中國, 辣椒食用的範圍還很小,尤其是在閩南一帶的漢人還沒有開始以辣椒作為食物;其三是「內地名番椒」,意味著當時閩、台一帶居民已經知道「番薑」和「番椒」其實是同一種植物,只是由於傳入路徑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名字。由於台灣鄭氏東甯王朝與清朝之間的對立,閩、台之間存在長期的貿易阻礙,直到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 清朝收復台灣,台灣才與中國之間往來稍多,台灣「番薑」入閩大致始於這一時期,但閩南民系中將辣椒作為飲食材料使用的情況很少,也沒有進一步向其他地區傳播。 ……番薑之名僅在台灣通用,依閩南語音應記為「番仔薑

」(或番薑仔),這是辣椒名稱中唯一挪用「薑」字的例子,應與台灣不出產花椒而盛產薑有關係。 辣椒會不會讓人「上火」? 中醫一般認為民間概念的上火泛指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其特點是:長痘、牙齦腫痛、咽喉不適,甚至口角潰爛、嘴唇長泡,還可表現為大便乾燥、肛門熾熱等。筆者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陝西、山東、安徽、上海、湖北、廣東、福建都有受訪者認可吃辣椒上火的說法,但是對上火的認知則並不統一,大部分地區的說法都認為上火是對身體不利的,不過也有反例,比如福建沿海地區就認為吃辣能夠發散「魚毒」,所謂「魚毒」是由於吃海產品過多而導致的症候,但定義很寬泛。 對於辣椒的文化想像是造成本地不吃辣的重要原因

。廣東人常說的「熱氣」問題,簡單而言即廣東地方的「地氣」偏熱偏濕,因 此食用熱性的食物容易「熱氣」。對地方的歸性可見於《黃帝內經》「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以上所述的「地氣」、「性味歸經」問 題,都很難以實證的方法驗證,但對於相信其意義的人來說,其心 理暗示的意味則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有關的論述是文化層面的,而非醫學層面的。 在調查中,僅有三名受調查者不認可吃辣「上火」的說法,也就是說其餘一百零三人皆認可這樣的表述。而這三人的職業皆與醫護相關,因此對於「上火」的認同與地域、年齡等變數無關,而僅與醫學知識的水準有關。很多本地人認為吃辣是

「不健康」的,理由是「會熱氣」,數名受調查者特別說明「廣東的水土太熱,所以不能吃辣,如果是在北方,那就沒有問題」這樣的觀點。 ▍▍深刻好評 ▍▍ 辣椒從美洲傳到東南亞,再從東南亞傳入中國江浙,最後卻在雲貴高原和陝北平原走上餐桌,主要原因就是貧窮——富足的江浙不需要將辣椒做食材,貧窮的雲貴和陝北缺少食材和調味料,被迫吃了辣椒。 2020年,我讀到曹雨老師這本書的簡體版,驚喜地發現,我們關於辣椒遷徙史和食辣文化的許多觀點都是相同的。 而曹雨受過嚴謹的學術訓練,文字可讀性很好,他的書質量很高,讓我受益匪淺,能掛名推薦此書,對我來說是很開心很榮幸的事情。——李開周|歷史作家 作者簡介曹雨198

4年生於廣東廣州。2015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與暨南大學聯合培養歷史學博士學位,2017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後出站,曾在愛爾蘭國立梅努斯大學訪學。現任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近年來的研究領域為華僑華人研究和飲食人類學,尤其關注食物傳播與烹飪口味和移民之間的聯繫。 前言 第一章 中國食辣的起源 第一節 辣椒何時進入中國 第二節 辣椒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第三節 中國人真的能吃辣嗎 第四節 辣不是味覺 第五節 中國——辛香料大國 第六節 辣椒進入中國飲食 第七節 為什麼食用辣椒首先發生在貴州 第八節 清代辣椒的擴散 第二章 中國文化中的辣椒 第一節 超越食物的辣椒 第二節

辣椒的「個性」 第三節 中醫對辣椒的認知 第四節 「上火」與「祛濕」 第五節   辣椒的性隱喻 第六節   掛一串辣椒辟邪 第七節   南北差異 第三章 辣椒與階級 第一節  中國飲食文化的階級譜系 第二節   庶民的飲食 第三節   辣椒走向江湖 第四節   廉價的流行 第五節   移民的口味 第六節   去地域化的辣椒 第七節   邊疆的辣椒 參考文獻   哥倫布發現新中國是辣椒得以從美洲傳播到全世界的契機,眾所周知,哥倫布航行的目標就是希望從歐洲向西航行到達印度,並獲得印度的香料。當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第一次踏上西印度群島時,他們就注意到了辣椒,雖然明知這種新發現的香料和已

知的胡椒很不一樣,他們仍然固執地將它稱為胡椒,這就是歐洲語言中普遍將辣椒稱為「pepper」的來源。一四九三年哥倫布第二次前往美洲時,船醫迪亞哥.阿爾瓦雷斯.昌卡(Diego Álvarez Chanca)首次將辣椒帶回西班牙,並且在一四九四年首次記錄了辣椒的藥用特性。辣椒在亞洲的傳播與葡萄牙人的關係更為密切,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時前往美洲的大多數船隻,無論是西班牙船隻還是葡萄牙船隻,都常在里斯本停泊補給,因此葡萄牙幾乎與西班牙同時獲得了來自美洲的辣椒。由於教皇子午線的分割,葡萄牙船隻更多地往東方航行,因此亞洲的辣椒多由葡萄牙人帶來。在一五○○年前後,印度次中國上就已經出現了辣椒,主要分布在葡萄

牙占據的印度果亞殖民地一帶。中國最早有關辣椒的文獻記載是明高濂所著《遵生八箋》 中《燕閒清賞箋.四時花紀》篇的一行文字「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 高濂是杭州人,生卒年不詳,大致生於嘉靖初年,歿於萬曆末年,一生多數時間居於杭州,曾短暫出仕,是一個高蹈飄逸的文士,對戲曲、詩文、書畫、園藝、飲食都有研究。清康熙年間的文獻《花鏡》、 《廣群芳譜》 等亦有收入辣椒,可見遲至康熙年間,中國人對辣椒的認知是一種觀賞植物,因此辣椒在傳入中國的最初一百年間(大略為十七世紀)未入蔬譜,而是記載於花草譜。早期記載辣椒的三人中,有兩人是杭州人;一人是臨清人,可見當時杭州是明末清初辣椒傳播的一個

重要貿易節點;臨清則是位於京杭大運河之畔的重要貿易中繼點。時至今日,中國辣椒栽培中的兩大品種之一即是杭椒,另一種是線椒。

從品味到口味:新香料引起的「辣味革命」

為了解決辣椒傳入中國的問題,作者張經偉 這樣論述:

原產地為中南美洲的辛辣植物-辣椒,今日已是一種相當普及的辣味佐料,尤其是在亞洲。不過,在歐洲船隻將辣椒傳入東亞地區之前,該地早已有胡椒、花椒、茱萸子等被廣泛使用的各種辛香料。然而,姍姍來遲的辣椒,最終仍取代了這些老牌調味料的地位,彷彿是一場「辣味革命」。辣椒的各項生物性,以及近代東亞的各種文化,兩者之間所迸出的歷史火花,正是本文所欲呈現的內容。從辣椒的鮮紅外貌如何打入明清士人的園林、到辣椒的勁辣味覺被廣泛用於食療、最後辣椒成為東亞某些國度的特色料理中必備之物,都是本文將探討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