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宏輝寫的 走訪市民生活美學空間: 跟著建築師逛逛全球創意文化場館 和的 日本平面設計美學:關鍵人事物、超譯過去與未來的理念與案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原點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學系 謝淳鈺所指導 邱子儀的 3D列印創作自由形體裝置牆研究 —以模組化為例 (2021),提出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數位構築、自由形體、3D列印、模組化設計、空間裝置牆。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應用美術學系碩士班 胡發祥所指導 林泰江的 漢字字體意象表現於可變式字型開發與應用 之創作研究—以花卉意象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字體設計、漢字字體意象、字型開發、可變式字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走訪市民生活美學空間: 跟著建築師逛逛全球創意文化場館

為了解決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的問題,作者黃宏輝 這樣論述:

打破刻板想像,好設計賦予場所空間美好價值﹔ 透過建築師之眼,看見日常生活中的設計美學!   ◎從博物館、美術館到市集,建築之美就存在於周遭空間,等待你我探尋!   ◎建築師眼中的大師作品,從空間到動線上的自然風景﹐具絕對高度與代表性!   傳統建築以多重功能使用而生,機能決定一切,令人們傾向「機能決定一切,形式追隨功能」的建物,所以美術館、博物館為展覽參觀動線布局,圖書館規劃書本陳列和閱讀場所,市場則只要分割攤販位置及設置通道就可以了。但在時代潮流演進之下,舊有建築目的性過度單一化,造成不敷使用及審美觀落後,從而引發建築專業在觀念和實務上的各種改變。   想想,歷史悠久的國寶級建築﹐

諸如法國巴黎羅浮宮和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為何要大肆擴建?因為展覽品變多了嗎?其實是人潮變多了,擠來擠去令看展覽猶如惡夢一場。擴建之後,這兩所博物館出現了超大前廳以舒緩擁擠現象,又可成為交流空間,人與人可以暫時停留與彼此互動。等同虛空間比例提升了,看似無功能卻極富舒暢感的狀態,從容而優雅。   再以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聖卡特琳娜市場為例﹐它的內部空間舒暢,挑高起伏、富含有機變化的屋頂使市場內部活絡起來,整個氛圍靈動光彩,顛覆一般菜籃族對菜市場的既有印象﹐也比去一般大賣場或高級超市有趣太多了。聖卡特琳娜市場的出現令全世界另眼相看,各地競相效尤,既保留傳統市場的方便性和懷古意義,又以創意打造出新的空間場

所氛圍。   《走訪市民生活美學空間:跟著建築師逛逛全球創意文化場館》是作者——黃宏輝建築師實地參訪各地深具特色之文化展演場館和日常生活空間後的全紀錄﹐書中內容分成六部分,分別介紹博物館、美術館、文化中心、劇院、圖書館、市集等遍及全球的創意文化場館或空間,作品涵納多位世界知名建築師的創作:從貝聿銘、安藤忠雄、倫佐.皮亞諾、諾曼.佛斯特、雷姆.庫哈斯、赫爾佐格與德穆隆,到札哈.哈蒂、王澍、伊東豊雄……等。本書像帶領讀者進行了一趟大師建築主題之旅,更進一步談論市民生活場所如何變成「市民生活美學場所」。   黃宏輝建築師致力於分享人人皆能親近感受的建築設計美學,以自身的建築知識和專業經驗,介紹讀

者認識名聞世界的建築和空間。他在書中指出,現在的開放式公共建築囊括新的三項功能要素:交流空間、休閒場所及氛圍創造。它們過去在以功能為尊的建築傾向中不受重視,卻是現今建築設計的考量重點。但審美比重提升的同時,卻也不是毫無節制,作者強調:好設計的要點仍在於增進功能價值,替眾人解決問題。設計其實就存在於日常,透過建築師之眼,我們在書中看見時空轉變下的建築空間創意美學﹐實質美與精神美兩者於生活中合一,帶來品味樂趣與寬宏視野。

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不認輸的骨氣:從偏鄉到紐約,一個屏東女孩勇闖世界的逆境哲學」新書介紹
  
專訪來賓:江孟芝
  
內容簡介:
人生只有堅持,才能創造奇蹟!今周刊封面報導,感動13萬人的追夢故事。
  
孟芝是一盞光明燈,指引那個正在迷惘不前的你。──【國際知名插畫家】Cherng馬來貘
  
不為夢想而活的話,人生只是在浪費而已。從國境之南的屏東到世界之都的紐約,只要不認輸,人生就沒有不可能!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拿到一副好牌,而在於如何把一手壞牌打好!
  
  她出身屏東鄉下的單親家庭,外表瘦弱、聲音纖細,但她的身體裡卻住著一個不循常規、風格強烈的設計精靈。從四歲時她第一次拿到畫筆,在白色的圖畫紙上塗鴉開始,她就注定展開一場追尋夢想的旅程。
  
  她無畏外在環境的不平等和別人的嘲諷,終於爭取到赴紐約留學的機會。她不怕現實無情,只怕自己不夠努力,即使曾經窮到戶頭裡只剩下三十五美元,必須靠瘋狂打工、接案、申請獎學金才得以度日,支撐她的,是一股永不認輸的骨氣!
  
  她也曾經失眠長達六年,甚至罹患憂鬱症,夜夜孤獨地崩潰痛哭。面對低潮,她用跑步找回了接受脆弱的勇氣,從操場一圈開始,一路跑向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的芝加哥馬拉松。
  
  跑過曲折的漫漫長路,如今的她是贏得各項國際設計大獎的設計師、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講師,以及知名線上遊戲「英雄聯盟」的幕後功臣,她要用她的故事告訴你:每個平凡的靈魂,都有不凡的力量!
  
作者簡介:江孟芝
台灣屏東人,旅美設計師、研究所講師、跑者。
22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
24歲,獲台灣教育部留學獎學金赴美攻讀電腦藝術碩士。
25歲,獲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書卷獎、助教獎學金、旅外獎學金。
26歲,獲頒紐約視覺藝術學院Paula Rhodes傑出成就獎畢業。
27歲,在紐約設計公司工作,並以一己之力還清百萬留學貸款。
28歲,贏得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美國IDA國際設計獎、澳門設計雙年展銀獎、義大利A’國際設計大賽、美國Adobe卓越設計獎、英國流明獎、澳門設計雙年展等國際設計大獎,並出任多項設計大賽評審委員。
29歲,擔任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研究所講師。
  
  在美工作期間,客戶包括Nike、M·A·C彩妝等世界知名品牌,並擔任線上遊戲英雄聯盟(LoL)官網使用者介面設計團隊的主設計師,是該遊戲互動設計和視覺美學的幕後推手。她曾受邀至美國IEEE VIS數據視覺化研討會、曼哈頓大橋影像藝術投影展、Al-Tiba9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中展出,展覽遍及台灣、美國、中國、義大利等地。《今周刊》也曾以「屏東女孩赴紐約追夢」封面專題報導她的故事。

3D列印創作自由形體裝置牆研究 —以模組化為例

為了解決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的問題,作者邱子儀 這樣論述:

目錄摘要 IAbstract III謝誌 V目錄 VI表目錄 VIII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問題 31.3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2.1 數位構築 72-1-1 數位時代的自由形體 82-1-2 CAD/CAM 技術 92.2 3D列印 102-2-1 3D列印原理與操作 102-2-2 3D列印技術 112-2-3 3D列印技術的發展 142.3 模組化設計 152-3-1 模組化設計的方法與特性 152-3-2 提升模組化生命週期的方法 162-3-3 模組化設計與新構築因子 162-3-4 模

組化結合3D列印之空間裝置牆案例 17 第三章 案例分析 293.1 階段一:模組形態與接合之定義及分類 293-1-1 5個要點比較2個面向 313-1-2 比較結果 343.2 階段二:新構築因子檢視 363-2-1 案例篩選 433-2-2 篩選結果 473.3 5個案例比較4組因子細節 483.4 小結 49 第四章 設計實作 504.1 操作流程 504-1-1 操作設備 514-1-2 單元形體設計 524-1-3 空間應用模擬 574-1-4 接合設計 704.2 原型製造與測試 784-2-1 製造階段 794-2-2 組裝測試 804.3

小結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85.1 研究結論 885.2 研究限制 905.3 未來研究與建議 90 參考文獻 92 附錄一 98表目錄表 2 1 新構築因子說明 7表 2 2 Building Bytes 16表 2 3 Ceramic Constellation Pavilion 17表 2 4 Involute Wall 17表 2 5 Conifera 18表 2 6 Bloom 19表 2 7 Cool Brick 20表 2 8 PolyBrick 1.0 20表 2 9 Seed Stitch Wall 21表 2 10 Hyper-Ce

ramic Tessellation 22表 2 11 Saltygloo 22表 2 12 project EGG 23表 2 13 Smart Concrete Wall 24表 2 14 Ceramicinformation Pavilion 25表 2 15 Echoviren 25表 2 16 Endograft 26表 3 1 研究排除之案例說明 27表 3 2 5個模組化要點說明 28表 3 3 模組形態與接合分類 28表 3 4 種類比較 29表 3 5 固定比較 30表 3 6 形變比較 31表 3 7 屬性比較 32表 3 8 5個要點比較2個面

向之比較結果 33表 3 9 新構築因子「連結」比較 34表 3 10 新構築因子「細部」比較 35表 3 11 新構築因子「材料」比較 35表 3 12 新構築因子「物件」比較 36表 3 13 新構築因子「結構」比較 37表 3 14 新構築因子「構造」比較 37表 3 15 新構築因子「互動」比較 38表 3 16 新構築因子「動態」比較 39表 3 17 新構築因子「演化」比較 40表 3 18 新構築因子「製造」比較 40表 3 19 新構築因子「連結」分析 41表 3 20 新構築因子「細部」分析 42表 3 21 新構築因子「材料」分析 42表 3 2

2 新構築因子「物件」分析 42表 3 23 新構築因子「結構」分析 43表 3 24 新構築因子「構造」分析 43表 3 25 新構築因子「互動」分析 43表 3 26 新構築因子「互動」分析 44表 3 27 新構築因子「演化」分析 44表 3 28 新構築因子「製造」分析 44表 3 29 新構築因子「製造」分析 45表 3 30 4組相關因子細節比較 46表 4 1 操作設備機台技術規格 49表 4 2 Rhino 初步模組單元建置-曲線建立 50表 4 3 Rhino 初步模組單元建置-轉化實體 51表 4 4 Rhino 初步模組單元建置-單元擴增及延展

52表 4 5 空間應用模擬 56表 4 6 Rhino 模組單元細分及接合建置 68表 4 7 12種單元之模組屬性 76表 4 8 製造過程之問題闡述 78表 4 9組裝過程之問題闡述 79表 4 10 單元部件組裝測試 79表 4 11 單元種類屬性分類 83圖目錄圖 1 1 AleppoZONE 建築工作室電腦數位技術應用案例 3圖 1 2 傳統製造 SWOT 分析 4圖 1 3 研究架構圖 5圖 2 1 3D列印步驟操作流程 11圖 2 2 SLA列印物件操作流程 12圖 2 3 FDM列印物件操作流程 12圖 2 4 MJ列印物件操作流程 12圖 2 5

BJ列印物件操作流程 13圖 2 6 SLS列印物件操作流程 13圖 2 7 Blobwall 16圖 2 8 連鎖磚 16圖 2 9蜂窩磚 16圖 2 10 稜紋磚 16圖 2 11 X磚 16圖 2 12 Ceramic Constellation Pavilion 17圖 2 13 Involute Wall 18圖 2 14 Conifera 18圖 2 15 Bloom 19圖 2 16 Cool Brick 20圖 2 17 PolyBrick 1.0 21圖 2 18 Seed Stitch Wall 22圖 2 19 Hyper-Ceramic T

essellation 22圖 2 20 Saltygloo 23圖 2 21 project EGG 23圖 2 22 Smart Concrete Wall 24圖 2 23 Ceramicinformation Pavilion 25圖 2 24 Echoviren 26圖 2 25 Endograft 26圖 4 1 數位構築操作流程 48圖 4 2 3AXLE M2030X 49圖 4 3 zortrax m200 plus 49圖 4 4 曲線建立單元A 50圖 4 5 曲線建立單元B 51圖 4 6 轉化實體單元A 51圖 4 7 轉化實體單元B 51

圖 4 8 單元擴增及延展C 52圖 4 9 單元擴增及延展C-1 52圖 4 10 單元擴增及延展C2 52圖 4 11 單元擴增及延展C2-1 52圖 4 12 單元擴增及延展D 53圖 4 13 單元擴增及延展D-1 53圖 4 14 初步單元模組連接測試一 53圖 4 15 初步單元模組連接測試二 53圖 4 16 單元擴增及延展E 53圖 4 17 單元擴增及延展E1 54圖 4 18 橫向單元E與單元E1連接 54圖 4 19 單元擴增及延展F 54圖 4 20 單元擴增及延展G 54圖 4 21 單元擴增及延展G-1 54圖 4 22 單元擴增及延展H

、H-1、H-2 55圖 4 23 單元H形態細部變化 55圖 4 24單元H-2形態細部變化 55圖 4 25 Rhino 虛擬空間格局 55圖 4 26 住宅空間-模組形態一模型圖 56圖 4 27 住宅空間-模組形態一渲染圖 56圖 4 28 住宅空間-模組形態二模型圖 57圖 4 29 住宅空間-模組形態二渲染圖 57圖 4 30 住宅空間-模組形態三模型圖 58圖 4 31 住宅空間-模組形態三渲染圖 58圖 4 32 辦公空間-模組形態一模型圖 59圖 4 33 辦公空間-模組形態一渲染圖 59圖 4 34 辦公空間-模組形態二模型圖 60圖 4 35 辦

公空間-模組形態二渲染圖 60圖 4 36 辦公空間-模組形態三模型圖 61圖 4 37 辦公空間-模組形態三渲染圖 61圖 4 38 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一模型圖 62圖 4 39 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一渲染圖 62圖 4 40 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二模型圖 63圖 4 41 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二模型圖-1 63圖 4 42 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二模型圖-2 64圖 4 43 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二模型圖-3 64圖 4 44 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二渲染圖 65圖 4 45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三客製化單元模型圖 65圖 4 46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三客製化單元渲染圖 65圖 4 47

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三模型圖 66圖 4 48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三模型圖-1 66圖 4 49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三模型圖-2 67圖 4 50展覽空間-模組形態三渲染圖 67圖 4 51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A top 68圖 4 52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A bottom 68圖 4 53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A front 68圖 4 54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A 預留線孔 69圖 4 55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B top 69圖 4 56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B bottom 69圖 4 57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B front 69圖 4 5

8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B 預留線孔 69圖 4 59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C&C-1 top 70圖 4 60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C&C-1 bottom 70圖 4 61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C&C-1 front 70圖 4 62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D&D-1 top 70圖 4 63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D&D-1 bottom 70圖 4 64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D&D-1 front 70圖 4 65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D&D-1 接合示意圖 71圖 4 66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E top 71圖 4 67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

-單元E bottom 71圖 4 68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E front 71圖 4 69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E1 top 72圖 4 70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E1 bottom 72圖 4 71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E1 front 72圖 4 72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F top 72圖 4 73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F bottom 72圖 4 74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F front 73圖 4 75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G top 73圖 4 76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G bottom 73圖 4 77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G

front 73圖 4 78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G-1 top 74圖 4 79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G-1 bottom 74圖 4 80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G-1 front 74圖 4 81 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H top 74圖 4 82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H bottom 74圖 4 83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H front 75圖 4 84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H-1 top 75圖 4 85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H-1 bottom 75圖 4 86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H-1 front 75圖 4 87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H-

2 top 75圖 4 88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H-2 bottom 75圖 4 89單元細分與接合設計-單元H-2 front 75圖 4 90 接合說明舉例(以單元A與C為例) 76圖 4 91 Z-SUITE切片軟體設定 77圖 4 92 CURA切片軟體設定 77圖 4 93 組裝測試單元A 79圖 4 94組裝測試單元B 80圖 4 95組裝測試單元C 80圖 4 96組裝測試單元D 80圖 4 97組裝測試單元E與E1 80圖 4 98組裝測試單元F 80圖 4 99組裝測試單元G 81圖 4 100組裝測試單元H 81圖 4 101單元C細分部件之

接點設計 82圖 5 1 3D列印應用於數位構築之SWOT分析 87

日本平面設計美學:關鍵人事物、超譯過去與未來的理念與案例

為了解決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簡潔而不簡單──超譯過去與未來   戰後四十年│巔峰十年│Wabi-Sabi│日本元素根源│21世紀案例解析   最簡明的日本平面設計史   16位大師+近百案例+大事記+關鍵字   大師系譜∣日系美學∣線上分享∣流變統整∣最新案例   龜倉雄策、橫尾忠則、田中一光、葛西薰、原研哉……   戰後40年、巔峰十年到21世紀的16位代表人物   特別收錄─日本前11大平面設計學校名單、戰後設計復興運動大事年表   ∎設計之國的演化三部曲∎   本書收錄日本平面設計橫跨五十年歷史的關鍵發展脈絡:自戰後四十年(1950~1989),及巔峰十年(1990~2000),歷經泡沫經濟後,整體精

神轉向的歷史脈絡。其中開闢新局的設計師,如戰後第一、二、三代大師,乃至巔峰十年的五大家,全視野認識當代設計系譜。並從此探索,以近百案例,企圖探尋日本獨步全球的設計之「魂」、設計本體為何?何謂日式極簡、日本本色?日系設計美學的養分出處?日本設計師如何奮起與擴大組織影響力?設計教育的核心理念與設計手法的遞變傳承?企圖理出發人深省的啟發之見與靈感。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百廢待舉,仿製品大量出口,1953至1954年間,世界市場掀起對於日本產品的抵制浪潮,日本政府就此事諮詢聯合國,被告以「日本需要獨創」。而後自198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設計大國之一。日本現代平面設計從模仿到創新的道路

也隨之進入一個嶄新的轉捩點:「從強調東西方的調和性,轉向強調民族文化藝術的自我性。」奠定了日本平面設計的未來發展,始終保持獨創風格的基礎。   日本作為一個海島型國家,80%的國土為山林所覆蓋,為應對長期內戰和饑餓而孕育的手藝和智慧,能被創作者繼承,進而與設計理念相結合,一直延續至今。日本在民族、語言及文化上都有高度的統一性,長期以來誕生出眾多諸如「不說為妙」、「眉目傳情」等詞語。毋庸深入說明也可明白, 即意味著更為觀念性的表現是可能的,這也是日式極簡設計特點的文化基礎之一。   進入1990年代之後,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徹底破滅,引發一連串社會問題。平面設計師們開始思考平面設

計的社會責任,並對一些社會問題作出回應,希望以此影響民眾觀念,為經濟復甦進行積極的探索。這一時期的日本現代平面設計師,更關注「設計的本體」。自「怎麼設計」至「怎麼傳達」,這是一個從注重「設計技法」到注重「人文精神」的過渡過程,從而意識到設計與社會的連結,藉由數位科技的興起,再創全新詮釋。   │探索日式美學精神│   侘寂wabi-sabi:   在每個日本人心中,都存在一種追求「本真」和「純淨」生活的美學觀念。比起將特定資訊通過視覺形式傳遞給觀眾這種直接明瞭的手段,以寂為基礎的日式平面設計,更看重通過聯想性的畫面,去引導觀眾用「心」領悟其內涵。   浮世繪、大和繪:   「浮世」,即「現

世」,是指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浮世繪就是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日本的現代平面設計,在學習西方的同時融會了大量的日本傳統文化元素,風格既國際化又有獨特的日本風味。繪畫藝術的影響尤為深遠,甚至突破了國土的界限,進入當時占據設計藝術領域主導地位的西方世界,掀起了一場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日本漫畫:   日本漫畫真正邁向產業化,可以追溯到二戰後期。從1950年代開始逐漸成為日本的主要出版物,演化至今,憑藉著多樣豐富的題材和品類,異軍突起的創新精神,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將這股創意風潮逐漸擴展到全世界,現在只要談起漫畫,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日本。 本書特色   ◎大師系譜─從設計

之父龜倉雄策、無印良品之父田中一光、日本的安迪•沃荷──橫尾忠則、杉浦康平、葛西薰到原研哉,迅速掌握各大師風格與生平。   ◎歷史流變─日本近代設計發展史,自戰後四十年歷經泡沫經濟,而後邁入九○年代平面設計巔峰時期,政府政策與設計師自發性的組織活動,發揚設計精神。   ◎美學分析─日本侘寂Wabi-Sabi美學、茶道、傳統繪畫浮世繪和漫畫等,了解日本美學意在言外、「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境。   ◎特別收錄─日本前11大平面設計學校、戰後設計復興運動大事年表   ◎線上分享─廣村正彰、大黑大悟、高谷廉等 6 位線上設計師,分享設計與美學理念。   ◎最新案例─34 包裝+15 品牌

+22 書封海報+17 LOGO,近百精彩案例

漢字字體意象表現於可變式字型開發與應用 之創作研究—以花卉意象為例

為了解決金點設計獎線上展覽的問題,作者林泰江 這樣論述:

文字除了具備傳遞資訊的功能之外,還會因文字造型的不同帶給觀者不一樣的情緒感受,而一套字型在執行製作前需先定下該字型所要傳達的風格特性以及適合應用之範圍,本研究針對字型開發階段的風格設定進行探討,試從字體意象的呈現導入字型開發的前期風格設定以及字型應用的展示。為理解字體風格的特徵與其意象之關聯性,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整理漢字字體設計方法與字體意象的相關研究,經由KJ法的操作梳理出不同風格的漢字字體造型特徵與意象表現之間的關聯,再透過個案研究法分析近五年新推出的字型特徵與意象感受,建構一套如何透過字體意象的呈現開發一套新漢字字型的發想架構。最後依照此發想架構,以花卉意象作為字型創意的表現主題並導入

可變式字型(Variable Font)的技術,共計完成144個漢字字元的設計,除了字型的製作外也將此字型應用在動態圖像、海報、包裝、書籍等載體上,藉由使用情境的展示傳達字體意象,驗證這套字型開發發想架構之可行性,並於中華民國110年6月1日至9月1日透過線上網站對外展示此創作成果。本研究認為在進行字體設計時會先從設計的表現主題獲得靈感後,再從適合表現的字體種類來進行筆畫造型的設計,為加強整體的視覺效果適當的加入特殊的表現手法,使得完成的字體意象呈現與設計主題相呼應,最後透過是否容易閱讀檢視設計品質,此外在進行字型開發時還需考量到字型的應用範圍,觀者會透過字型排版的意象呈現而對此字型的使用方式

產生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