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過世習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阿嬤過世習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明志寫的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和多田克己的 日本神妖博物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親人過世未滿年參加喪禮 - knlcscifest.com也說明:親人去世不滿年,例如受扶養者中途身故,禁忌,或包白包給其他喪家,百日後切生活起居恢復正常對年內: .每日早晚柱香向已逝親人請安牌位在家適用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 蘇恒安所指導 孫婉慈的 草仔粿:從墓粿到伴手禮的消費文化研究 (2021),提出阿嬤過世習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草仔粿、傳統、創新、飲食文化、伴手禮。

最後網站【喪葬禮俗&宗教科儀】 - 臺灣殯葬資訊網則補充:台灣人的傳統認知中,亡者在早餐前過世,稱為「留三頓」,假使親人於晚餐後壽終,孝 ... 棺內物品:依臺灣傳統殯葬習俗,棺內物品一般包括:庫錢(銀紙)、七星板、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嬤過世習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為了解決阿嬤過世習俗的問題,作者張明志 這樣論述: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是身為人的最後考驗,一場漫漫人生的總清算。   ▍此時需要的是信仰、是靈性對話,與安住彼此身心的陪伴……     有些人一路走得自在安穩,   有些人愈到生命末期,愈是焦慮惶恐。   現代醫學難解的心靈困境:   醫者、患者與家人如何面對即將迎來終點的生命,   給予顧全「身、心、靈」的照護?     科學有其盡頭,醫學也非萬能。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的張明志醫師,觀察到許多癌末病人所經歷的症狀,皆屬現代

醫學無法解釋的「靈性困擾」。     諸如無名發燒、吼叫、看見黑衣人、聽見怪聲、夢見自己死亡等,許多容易發生在臨終病人身上的譫妄現象,在先進的影像檢查中,結果往往顯示一切正常;既無法以特定病理解釋,也難透過精神科藥物及治療手段解決,因而時常被誤判、忽視。病患的苦痛和恐懼真實存在,卻因科學的極限與家人的避而不談而被否定。     此問題的根源,要回溯到患者與家屬本身如何看待生死。張明志醫師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合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引據聖經、佛典,也及老莊思想,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     死亡可以癱瘓一個人的德性或修為,但也能將一個人的思想拉回到「神

」的大能上。與「神」共好,便能在信仰中求得撫慰與力量。     ▍血腫科主任的靈性解惑,知生也知死的生命課題     Q:何謂靈性困擾?   A:意識或潛意識、自主或不自主、他人可察覺或不能察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     Q:怎樣的人容易有靈性困擾?   A:正在生死交關處,安寧病房或瀕臨死亡的病人較為多見。     Q:如何看待靈性困擾?   A:靈性的困擾,與病患個人的人文背景較有關。它不是大腦顳葉、額葉、枕葉的問題,也不是血管、多巴胺,或腦內啡的問題,而是病人面對生死關時所呈現之心理與靈性上的問題。   奇特的靈性困擾,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

聲:是檢討成績的時候了。   專文作序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軒(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醫護聯合推薦     朱為民(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李春杏(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   張正雄(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   楊育正(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鄭安理(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   謝瑞坤(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專業推薦     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

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的這本書,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作者簡介   張明志     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現任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癌症安寧緩和學會監事、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共同擬定專家委員。     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台灣癌症醫學會理事、監事,血液病學會常務理事。     專長:肺癌、乳癌、胃腸道癌症、泌尿道癌症及其他各類惡性腫瘤、轉移癌症、血液病、貧血、白血病、淋巴瘤。     著有《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越過邊境》、《破繭》、《心靈病房的十八堂課》、《安寧的藝術》、《與血癌搏鬥》、《人生高爾夫》。 【推薦文】讓生死兩相安,醫病有共鳴 ◎何景良 【推薦文】臨終文化無法傳承──談靈

性陪伴 ◎許禮安 【推薦文】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呢? ◎黃軒 【再版自序】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 【原版自序】癌症病人的靈性困擾 【寫在前面】靈性困擾之初探 第一章 我還有多少日子 第二章 靈性困擾:面對死亡 第三章 為什麼是我?以宗教協助 第四章 看見黑衣人:譫妄 第五章 時空轉換與潛意識 第六章 聽見怪聲 第七章 預見自己死亡 第八章 容貌改變 第九章 靈性困擾的解決之道 第十章 人間的煎熬 第十一章 語重心長:現代人如何離苦得樂 第十二章 從《楞伽經》談解脫 【後記】我的信仰 結語 推薦文   讓生死兩相安,醫病有共鳴 何景良     「臨終前的靈性照顧」喚起了腫瘤科醫師在醫治癌症

病患的艱辛過程中,最欠缺的心理治療。     此次應我們的心靈導師張明志醫師的邀請寫序文,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     新冠肺炎疫情再起之際,在恐慌的情緒中,我們都感受到感染死亡的威脅,我們都祈求平安度過這個世紀的大感染,但也看到了見不到家人的痛苦。我們要有四道人

生的體悟,不要留下永久的遺憾。雖然新冠肺炎台灣的死亡率偏高,這也許是靈性慈悲關懷的愛心,讓醫護人員及家屬放手,才是眾愛的表現。     期待這本書可以啟發醫護人員,提升對末期病患的靈性關懷,讓醫病關係產生靈性的共鳴。不但讓生死兩相安,也讓醫護人員的辛勞畫下完美的句點。   臨終文化無法傳承──談靈性陪伴 許禮安     我當醫師屆滿三十年,從事安寧療護工作初期就讀過張明志醫師的著作,很榮幸毛遂自薦而能為前輩醫師撰寫推薦序。我過去在安寧病房和「安寧居家療護」服務,遇到不少如同書中描述的「靈異事件」,可以補充個人臨床經驗與思索生死的淺見。     安寧療護強調「尊重末期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講

求「全人照顧」,身、心、靈的完整照顧,包括:「身體、心理、社會、靈性、倫理」的全人模式。當醫療對於「治病、救命」已經無能為力,便會加強在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在身體照顧之外,還有心理、社會、靈性的困擾,也要想盡辦法去化解,讓末期病人還活著就得到安樂。可以「安樂活」,就不需要「安樂死」。安寧療護是「安樂活」而後「自然死」,要先追求「善生」和「善別」,才能順理成章得到「善終」。     ●     我一直認為,文明與文化無法傳承的,正是臨終與死亡。「臨終經驗」的狀態是愈接近臨終,愈無法傳承,這是人類的文明無法留下的紀錄。因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承,必須依靠語言或文字為媒介,經由口述或是手寫,而有世代的

「說書人」或留下歷史文本。末期病人還有語言、文字、眼神、肢體動作、點頭搖頭、眨眼閉眼等溝通方式時,或許還能知道他的處境,但如果末期病人昏迷三個月之後死亡,病人的身心靈在這三個月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完全無從得知。     我們連進入昏迷或植物人狀態之後的「臨終階段」都無法考察,只能從比較切近的「臨死覺知」談起。可惜專業人員有我說的「專業智障」,通常不願意承認、討論與記錄臨死覺知,只能從我臨床上安寧療護經驗的少數紀錄來拋磚引玉。我都說,恐怖電影裡面最恐怖的東西,不是那些看得見的怪物,而是一直不出現、看不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才最恐怖。死亡也是如此。當我們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死亡就成為集

體潛意識裡最深沉、最可怕的陰影,纏著我們不放,到死為止。     有些在醫院一般病房不能說出口的事情,在安寧病房卻列入交班事項。有病人對護理師說:「窗外有個穿白衣服的長髮女生走過去。」可是安寧病房在三樓,窗戶外面沒有陽台,我確定那個女生應該是飄過去的,俗稱「阿飄」。有位媳婦照顧婆婆,有天早上跑來跟我說:「許醫師,我婆婆今天怪怪的,她一直朝左邊跟我公公講話,都不跟我講話,可是她平常都朝右邊跟我講話的呀!」我問這位驚慌的媳婦:「你公公還在嗎?」她回答:「死很久了!」臨終病人可能已經看不到活人這邊,反而看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這類事情在安寧病房之所以被列入交班事項,用來判斷病人是否瀕臨死亡,是

因為有時候「臨死覺知」比「瀕死症狀」和「生命徵象」都來得更準確,而且可靠。我告訴大家一個合理的推論:說不定臨終的身體狀態,會讓病人打開「天眼」或「第三隻眼」而看到另一個世界。現在我們都還是健康的肉眼,只能看到現在這個世界,因此我不能跟臨終者辯論,除非我天生有「陰陽眼」。我們把這種態度叫做「存而不論」:另一個世界可能存在,但我沒有任何能力與證據足以證實或否定這種存在,因此我不夠資格跟你辯論說有或沒有。     ●     當末期病人躁動不安而拉緊床單,看到一些幻影或說出奇怪的話,這可能是「瀕死症狀」,但也可能是「臨死覺知」。以我在心蓮病房的照顧經驗,我把它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最高段的,能「自知時至

」,病人會主動告訴家屬或醫護人員,自己還有幾天或某月某日將會死亡,而且真的鐵口直斷。我經常提醒自己,修行功力不能只看表面,要知道有些人深藏不露、莫測高深。     第二種病人則「若有所見」,看見更高的主宰,或已經往生的親友來看他或說要帶他走,沒有多久就死了。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等要來帶病人走的,不勝枚舉。     有次,我假日在安寧病房值班,一位病人的女兒說:「許醫師,我爸爸說他看見老朋友要來帶他走。」我問:「那個老朋友還在不在?」她說:「不知道,很久沒聯絡了。」他們去打聽後才知道,原來那個老朋友已經死了。這是對家屬做「瀕死衛教」的最佳時機,知道親人死後在另一個世界有

朋友陪伴,至少有些心理安慰。     第三種病人是「若有自覺」。生命最後幾天吵著說「我要回家」,回到家有時病情會稍微好轉,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迴光返照」,時候一到就永別。特別是老人家,習俗上要留一口氣回家,可能身體到臨終階段會發出某種訊息,讓病人覺得該回家了。     以上都是「臨死覺知」的現象。     這並非怪力亂神或危言聳聽,美國也有「臨死覺知」的例證。我十年前寫過〈最恐怖的是看不見、聽不到、又不能談論的死亡〉一文,為《最後的擁抱──來自資深安寧護士、撫慰病患和家屬的溫暖叮嚀》(野人文化出版)推薦,作者是美國的安寧護理師瑪姬.克拉蘭、派翠西亞.克莉,早年是正中書局出版的《最後的禮物》。  

  我期待有更多本土「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著作,畢竟台灣的病人臨終時,不會看到美國人看到的「東西」,當然也不會死得像美國人一樣。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這本《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   靠近死亡,我能做什麼呢? 黃軒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會在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

跟瀕死者,好好地說話。這時可以進行最後的溝通,或者,宗教儀式、靈性懇談,也是圍繞在即將死亡的人身邊的方式。     一個人即使患有絕症已有一段時間,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也會恐懼和焦慮。即使有了信仰,對於死亡也未必就有勇氣,我在臨床上看過太多太多人,有僧侶、有宗教師的滿滿祝福,依然有著滿滿的疑慮。因此,和病人及對他們重要的人,一起談論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也很重要。     ●     我在臨床工作中,看到很多家屬在病患生命最後時刻,都會失去和病人說話的勇氣,真的太可惜了。在死亡到來之前,大家都當有勇氣在生命即將消失殆盡的路上,進行心靈的對話。但現實情況常常不是如此。     「小孩子不懂,等下見到阿

嬤,不要亂說話……」我曾聽到一位單親母親這樣交待她的孩子,當時她的孩子大學二年級。五年後,我遇到一個燒炭自殺的年輕銷售員,一氧化碳中毒,在我的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就是之前那位大二學生。     當年媽媽禁止他向阿嬤「亂說話」,他只能默默地,眼睜睜看著一手撫養他長大的阿嬤往生。從此以後,他耿耿於懷、鬱鬱不樂,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卻無能為力,無法在阿嬤生命的最後說愛她。於是,他憂鬱症加重,選擇了自殺。他想要去找阿嬤,跟她說抱歉。     我們平常都愛說話,但在一個人生命的最後,身為家人卻都不知道怎麼說了。甚至還期待,最好可以不要面對末期病人,說什麼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的話。但同時,

卻又期待末期患者能對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我稱之為「家屬在生命最後的自私」。     其實,在病人生命的最後階段,家人也當向這位至愛的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才對。刻意阻撓其他家人道別、道謝、道歉、道愛,可視為相當不仁道。這位年輕人選擇了激烈的手段,只因失去至愛的阿嬤時,自己連最後一句話也不能說。     ●     幾乎在瀕死邊緣的人,常常問我一個問題:「我還能活多久?」     其實,醫師並不能預測末期病人會在什麼時候往生。也許我們會說幾週、幾天或幾小時,例如當某人的病情每週不斷惡化,我們預測可能還剩幾個星期,而當病情一天比一天惡化,那麼病人的生命可能還剩幾天。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

有個末期病人,我們預估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結果他半年後還活著。     面對死亡,我們幾乎很難做出任何具體的預測,說一個人將可以再活多久。有時預測失靈,可能還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我那位活超過六個月的病人,當末期疾病被拉長超過六個月,他和家屬沒有一個人能諒解,他們認為我在延長病人的痛苦。     所以,我後來發現,對於死亡將近的人,我們不一定需要回答「你還能活多久」。因為身體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最知道自己日漸消失的體力還剩餘多少。這時,更重要的是協助病人和家屬去探索他們內心的擔憂,甚至死前的願望,藉此鼓勵末期病人跟重要的人共度最後的美好時光。往往有些病人和家屬會在這時悲喜情緒反反覆覆,而有些

人,還會一直想著去哪裡玩呢。     所以,我鼓勵大家為臨終者做最好的安排。這麼做,在病人往生後,家屬仍會有滿滿的祝福和安慰,因為在病人的生命最後一哩路,大家都有真情流露地陪伴病人。     ●     醫生是人類,不是神類。醫學不是全部的科學,而科學,也只是浩浩學海中的一門小小哲學。我很感動張明志醫師在專業的行醫道路上,也謙恭修行於佛學,而我身為佛子一名,也願為佛祖慈悲喜捨,守護病人生命的最後一哩路。願眾生離苦得樂。   再版自序   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                                                               科學總是有

盡頭的,可知論常會遇到無法解釋的情境。從醫者的角色成為病患最貼近的送行者,最為困擾的事情之一,包括所謂的「靈性干擾」。所以,即便本書已絕版多年,仍有值得再探討的議題。例如:如何鼓勵臨終者及家屬正面看待?如何利用醫學(科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得到啟發,轉化煩惱為菩提?又,其他教友、蓮友如何從別人的往生過程與經驗中,自覺、覺他,進而覺行圓滿?或可說是中陰身的經驗分享。     本書自二○○八年出版(原名為《癌症病房沒告訴你的事》)後,多數讀者關切的議題是「靈性困擾」──什麼樣的人比較會發生?它的意義為何?可有解決的方法?     眾所知道,印度的德雷莎修女於西元一九九七年過世,她於一九七九年獲得

諾貝爾獎和平獎,全部捐給修女會,但是生前她承認她的靈魂中有很多衝突。她對上帝深切渴望,卻不為上帝接受以致成了痛苦。(維基百科)     她認為她是黑暗的聖人,過世前數個月醫師報告有睡不著及譫妄的困擾,醫學上無法解釋,最後接受天主教神父很罕用的驅魔儀式而得到平靜。修女在最後的日子裡常常胸口疼痛、呼吸困難,死於心臟驟停。《楞嚴經》卷八言:「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煖觸……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一生善惡行徑,頓時乍現。     「自我覺知來生的審判與去處」,這是所謂靈性干擾,臨終之人特別於常人之處,心靈上的壓抑與昇華就是兩習(習性)相交。也可以視為臨終之人也有自卑與超越的

情結。譫妄也是臨終者死前之最後呼喊,希望藉此得到救贖。     這本增修版,增加了〈靈性困擾之初探〉以及〈從《楞伽經》談解脫〉,完成知生、也知死的人生哲學。希望可以補強另一本著作《隨時放得下的功課》有所不足之處,同時,拋出此議題與從事臨終關懷者分享經驗。也很感謝聯合報系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女士促成此書之增修再出版。 病人需要的,是安定的力量 胸痛、呼吸困難、幻覺、幻聽、發燒、做惡夢,看到過世的親人、長輩、朋友……這些並非單純的身心症,也不是自己疑神疑鬼的心理,而是真正「精神上的困擾」。 這些奇怪的症狀應該在很多臨終病人的身上都出現過,只因為病人沒有提出主訴而往往被忽略,臨床工作者也很難做盛行

率的調查。重要的是,這些困擾代表什麼意義?是否需積極處理?或許,用傾聽及同理心就可以了。 其實病人或許很需要被了解,但因缺乏有效的溝通或處理方法,最後病患隱藏其情緒,代之而來的是極深度的憂鬱,甚至閉目不說話或不進食。當然不久之後,一般是兩星期左右,病患逐漸衰弱,比平常預計的存活期再更短一點的時間內往生,也就是有些病人到此是完全沒有求生意志的。 相反地,有另一部分病人會恐慌地希望醫師常常去看他們,甚至幾乎快昏迷的病人也會醒來。他們雖不理會家屬,但對主治醫師的到來卻顯得很期待與安心。有些是對醫師表示信賴與寄託,因為他們不一定想會見親人,卻很關心醫師有沒有去看他們。 他們並非想繼續接受新的治療,而是

對醫師的信賴,讓他們覺得人生的最後一程不至於太孤獨,因為可以從醫師那兒得到一股穩定的力量,成為在茫茫大海中的一盞燈,知道最後的方向。 很有趣的是,不論奇怪的症狀為何,病人將他們最後一段生命交給醫師後,對醫師的信賴將成為一股安定的力量,不再那麼恐慌。若能轉換這股堅定的力量,讓病患能夠「一路好走」,那是醫師能為病患所做最好的服務。病人往往會比家屬更可以感受到這一分真誠與溫暖。 但諷刺的是,家屬往往看不到這點(當然,達觀的家屬還是可以感受到)。若抱持「能活著最好,死亡是失敗」的態度來看臨終這件事,醫師想幫助病患開導最後一程,將被視為不夠專業、能力不足,他們不捨得親人的離去,所以將整件事看成不幸的事,

更談不上功德圓滿,甚至有醫病溝通不良的事情發生。但到底誰來評斷病人已病入膏肓、順利走完人生全程是正確的、無怨無悔的,或是,只是失敗的託詞,或是無言的結局?

草仔粿:從墓粿到伴手禮的消費文化研究

為了解決阿嬤過世習俗的問題,作者孫婉慈 這樣論述:

草仔粿,又稱艾粄、鼠麴粿,是中國稻米文化的一種米食加工製品。臺灣閩客族群過去常將草仔粿當作是清明節祭拜祖先時的重要供品,用以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思念,並祈求其保佑在世後代子孫平安健康。如今草仔粿已從過去祭拜祖先的「墓粿」轉變成消費市場常見具綠色外觀、圓形及銅板價的市井小民小吃;尤有甚者,亦在伴手禮文化推動下被塑造成創意禮盒的精品。同樣是草仔粿,何以時代不同造成如此大的認知差異呢?而傳統與創新間是否又有著相得益彰的微妙關係?以及草仔粿在各時代是否被賦予豐富的社會意涵?至今有關草仔粿的學術研究,多屬觀光、食品加工、生活應用科學、語文學、營養學等領域,關注不同時代的消費現象、認知,仍甚缺乏。因此,本研

究透過歷史文獻、當代社會論述分析與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試圖描繪草仔粿從光復前至當代社會消費所象徵的意義。研究發現,光復前草仔粿主要做為祭祖供品,具有一種銜接在世與過世親屬間歷時限的孝親表達意義。光復後,除作為墓粿外,草仔粿更普遍以街食小吃出現於傳統市場,呈現一種俗民化的消費現象。及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草仔粿在觀光老街、廚藝教室及時尚禮品中儼然成為創新伴手禮,藉由文化的可建構性,使傳統美食利用創新手法重新獲得重視。草仔粿是「傳統的創新」,也是「創新的傳統」,期盼本研究對傳統食物消費認知變遷的研究,能為其他傳統食物創新可能之道,提供歷史向度的消費文化見解。

日本神妖博物誌

為了解決阿嬤過世習俗的問題,作者多田克己 這樣論述:

最值得收藏的日本神妖巨著! 日本,由眾多部落及遊牧民族所融合而成。文化上,由於受到中國儒教與印度佛教傳入影響,衍伸出具有獨特地域性的神話故事。傳說中,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西元前六六○年建立日本國,因此有關日本神話的起源,可從繩紋文化時期開始追溯。 本書作者親自走訪日本各地,採集中、日典籍諸多史證,以山、水、里、家、街、社寺等神妖出沒地點為架構,網羅古日本至明治時代上千種妖怪全貌,其中更包括平安時代著名陰陽家安倍睛明座下魑魅原形、日本怪談鼻祖小泉八雲筆下神妖原態,堪稱日本妖怪博物入門,絕對是部值得收藏的日本神怪百科!   *日本當代最具權威的神妖事典! *收錄神話時代至明治年間,上千種妖怪

精靈, *內容含括京極夏彥、夢枕貘等知名妖怪作家筆下諸多小說原形人物, *日本文化專家茂呂美耶盛讚,是部值得收藏的日本妖怪圖鑑!   | 審訂 | 國立政治大學日文系專任副教授 鄭家瑜 | 專文導讀 | 台灣大學日文系教授 陳明姿 | 專文推薦 | 日本文化專家 茂呂美耶  | 聯合推薦 |(依推薦者姓氏筆劃順序) 哈日摩人 阿日王 作家、翻譯家、日本文化研究者 林水福 輔大日文系教授 賴振南 【本書特色】 1.內容豐富、圖片珍貴:作者不但具備豐富、專業之知識與寫作背景,更致力於搜羅書中所提之神妖圖片(含江戶時代難得一見的珍貴古圖),完整呈現神話時代至明治時代萬年來之神妖全貌,是部內容豐富且

值得收藏的事典。 2.援引中、日典籍,文學意涵深厚:本書之構成,作者不僅親自走訪日本各地(北至北海道,南至沖繩),收集當地人才知道的故事外,更援引諸多處中、日典籍相關史證,內容極為紮實豐富。 3.列表整理:在內容相關處,會為讀者列表整理或比較。 4.補充註解:除了原有註釋外,另有審者註釋及譯者註釋,閱讀無障礙。 5.附中文妖怪名索引:以中文筆劃為序,附上中文妖怪名索引,方便讀者查找。 作者簡介多田克己生於一九六一年的東京都,是日本研究妖怪的專家,也是「世界妖怪協會」的評論員,特別了解中國妖怪,致力於研究中國與日本妖怪之源流。因與京極夏彥興趣相投,兩人合力編著許多妖怪相關評論及著作,或是一人

繪製,一人撰寫。京極夏彥還曾透露,其京極堂系列書中「多多良勝五郎」一角的原形人物,就是從多田克己而來。多田克己著有《百鬼解讀》、《中國魔物圖鑑》、《妖怪馬鹿》、《百鬼繚亂新妖怪雙紙》、《不可思議的旅行導覽—日本幻想紀行》。相關著作:《日本神妖博物誌》譯者簡介歐凱寧曾任職日文專利事務所。喜愛影片創作、翻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創意新鮮事物,專研中世紀武器,現為專職譯者。翻譯作品有《史上最強整理術》(商周)、《好食物事典》、《A4一枚工作術》、《小店錢滾滾》等書。 【推薦序】值得收藏的日本妖怪圖鑑 日本文化專家/茂呂美耶 【導讀】千奇百怪的幻想界居民 台灣大學日文系教授/陳明姿 序文 第一章、山之章

— 天狗     — 大太法師  大太法師/手長腳長    — 山男與大人  山巨人/大人/大人彌五郎/山女    — 小人  葉矮人/袍奇/一貫小僧/追人小僧    — 風神與雷神  風神/雷神/雷小僧/雷獸    — 山靈  聲之怪/音之怪/妖火/吸肉鬼/油澄    — 木魂  神木/樹嬰/釣瓶火/人面樹    — 一本蹈鞴  熊笹王/山爺    — 山精  山精/單腳上臈/魃/五通七郎諸神    — 山姥  山女    — 狼  鍛造屋之母/彌三郎之婆    — 鬼    — 酒吞童子    — 鬼女  鬼女紅葉/瀧夜叉姬/鈴鹿御前    — 天邪鬼    — 餓神    — 巨蟒 

八俣遠呂智/九頭龍/出世螺    — 大百足    — 土蜘蛛    — 覺    — 狒狒  猿神    — 後送犬  等人犬與接人犬      第二章、水邊與海之章 — 河童  河人/鹿兒島河童/彌彌子河童/一目入道/鹿兒島小河童    — 山童  山童/背子/木子/奈良山童    — 兵主部    — 水虎    — 樹精  樹精/樹怪/一社    — 水神  給你水    — 魍魎    — 洗豆妖  付紐小僧與搖樹籬/貝吹坊    — 橋姬  橋姬/橋之怪    — 蛟  夜叉池的大蛇/夜刀神   — 主  女郎蜘蛛/岩魚/山椒魚/粱    —怪魚    — 海中的怪物  蜃/蛤女房

/蠑螺鬼/衣蛸/水母火球/白條海怪    — 牛鬼    — 海坊主    — 浪小僧    — 人魚      第三章、里之章 — 眼珠之怪  一目小僧/借簸婆婆/手眼/百百目鬼    — 來家裡的妖怪  生剝/叺老爹/隱座頭/靜糬    — 雪之怪  雪女/雪孩子/雪女郎/雪童子/雪坊/雪胴/冰柱女    — 產女  姑獲鳥    — 鬼婆  安達平原的鬼婆/古庫裏婆    — 道之怪  飛緣魔/甘酒婆/白粉婆/潑砂婆/拉線娘/蛇五婆/豆腐小僧/下雨小僧/算盤坊主/小雨坊/剪黑髮/百百爺    — 田野的怨靈  泥田坊/平四郎蟲    — 魔風  鎌鼬/頹馬/馬魔/穴西風/一目連    —

馬之怪  夜行者/年大人/首樣    — 惡作劇妖怪  背負妖怪/膽怯神    — 石之怪  小夜中山夜哭石/杓子岩/境神/借物神    — 草木精靈      第四章、家之章 — 座敷童子    — 轆轤首  轆轤首/落首與飛頭蠻    — 二口女  不食女房    — 依附在家裡的妖怪    — 妖怪屋  陽成院邸/空屋/家鳴/洗腳屋    — 金靈與龍宮童子  金主/金靈/金玉/龍宮童子/火德/貧乏神    — 疫神  風邪/疫病神/瘧鬼    — 蠱毒  貓鬼/犬神    — 棲息在體內的蟲  三尸/應聲蟲    — 依附物  狐依附/虎狐/飯綱/各種依附物    — 貓股    —

刑部姬    — 九尾狐    — 物之怪    — 付喪神  雲外鏡/硯魂    — 生靈  生邪魔/因緣調伏  第五章、街之章 — 百鬼夜行    — 街之鬼  茨木童子    — 鵺    — 鳥的怪物  以津真天/入內雀    — 四靈獸與四神  龍/麒麟/鳳凰/龜/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 車之怪  單輪車/輪入道/朧車/火車    — 道路惡魔  狐者異/倩兮女/大首    — 逢魔之時  厚臉皮/無臉坊/黑齒怪物/朱盤/討人厭/肉人  第六章、神寺之章 — 護法  護法童子/前鬼•後鬼    — 式神  十二神將/式王子    — 大鼠    — 狛犬  石獅/獬豸/御恐

    — 要石與大鯰    — 清姬    — 鳴鍋  溫羅    — 怨靈  菅原道真/平將門    — 寺之怪    — 墳場之怪  火前坊/肉塊鬼      參考文獻/中文妖怪名索引/後記 推薦序  值得收藏的日本妖怪圖鑑   你相信這世上有妖怪或精靈嗎?相信人除了肉眼可以看到的軀殼外,另有可與形體分離的靈魂意識嗎?相信超自然力量嗎?相信前世與來世嗎?相信在這個宇宙中,地球以外另有外星人或具有高等智慧的生物存在嗎? 我想,就地球的人口比率來說,大部分人都相信,只有一小部分人認為那都是無稽之談或迷信的一種。 這本《日本神妖博物誌》收羅了約千種日本妖怪、怨靈、動物草木精靈、民間傳說主角…

…並分類為深山、水海、鄉里、住家、街頭、神社寺院六大類,堪稱日本妖怪博物的基本入門書。記得以前我曾在《妖物玩物誌》(葉怡君著,遠流出版)推薦序文中寫過如此一段:   「說起來,日本的妖怪並不可怕,甚至可跟『寵物』同列。因日本是神道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靈』,一株古樹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妖』;一塊岩石可以是『精』,也可以是『怪』。甚至連語言都有『言靈』,表示一旦說出口或寫成文字,那『事項』便具有自己的生命,會自己往『目的地』前進。 也因此,日本是『八百萬神』國,更是『八百萬妖』國。而妖怪,簡單說來,正是『沒當上神』的落伍神。一般說來,日本的神,不會插手管人間俗事。眾神專司大自然現象,而且沒有形

狀,但這些『沒當上神』的妖怪,不但具有各式各樣外型,也很喜歡跟人類黏在一起,喜怒哀樂都跟人類相同。 山中有天狗、送狼(跟在人背後直至下山),河邊有河童、小豆洗,海中有海和尚、幽靈船,村落有姑獲鳥(懷孕中或生產時過世的女性,下半身沾滿血跡,抱著嬰兒要過路人抱一下嬰兒)、雪女,家中有座敷童子、付喪神,街上有百鬼夜行,神社寺院有式神、護法童子……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當時礙於字數有限,我無法詳細說明山中天狗、送狼,河邊河童、小豆洗,海中海和尚、幽靈船,村落姑獲鳥、雪女,家中座敷童子、付喪神,街上百鬼夜行,神社寺院式神、護法童子等,到底是何物。 然而,萬萬沒想到兩年後的今日,商周出版社竟然打算

出這本《日本神妖博物誌》,並找我寫推薦序文。我不知該說他們找對了人,還是無巧不成書。 這本書在日本是一九九○年十二月上市,算是十八年前的書,我目前只曉得這是一本長銷書,至今網路書店仍持續銷售;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始終擺在我家書架顯眼的位置,並代我詳細說明了之前我無法解說的內容。 簡單說來,時隔十八年,我不但沒把這本書賣出,甚至還保存得如剛從書店買回來的那般嶄新。因此,商周出版社找我寫推薦序文時,我馬上想起擱在書架上的這本書,當下慨然應允。 原文書後面不但附有參考文獻,還有妖怪名索引。光是書後所列出的參考文獻便有四百多本,而根據作者在後記中所說,他蒐集的妖怪書籍多達六百多本,可見本書讀起來看似輕鬆

易解,實則花費很多作者的心血於其中。 作者在後記中還開了一句玩笑,說那些被刪掉的原稿,搞不好會變成「付喪神」。看到這句,我情不自禁為之莞爾而笑。這大概只有日本人才會有這種反應吧!畢竟書中所列出的精靈妖怪,大部分都是日本人所耳熟能詳的。 這些精靈妖怪,起初或許真是幻想世界中的住民,只是,一旦人族給它們命了名,並予以外型,那麼,它們便算是脫離了幻想世界,繼而降生於這世上。就看你願不願意肯定它的存在而已。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即使人類的科學已發達至可以飛往外星的地步,無奈科學並非萬能之神,這世上仍存在著許多科學家所無法解釋的物事,正如這世上仍存在著不少令現代醫學束手無措的疑難病症那般。 新的疑難病症不

斷在出現,而新妖怪也在日益月滋。新妖怪正是都市傳說中的主角。前些日子,我看了一段影片,內容是以日本童謠為主題,創造出一個「雨中柳樹下的男童」妖。 某些台灣讀者或許還記得阿公阿嬤那輩曾教過的這首日本童謠,原文翻譯大致是:「雨啊雨啊,下著下著,很高興媽媽帶雨傘來接我,淅瀝淅瀝嘩啦嘩啦,啦啦啦。」中文歌詞似乎是:「⋯⋯淅瀝淅瀝嘩啦嘩啦雨下來了,我的媽媽帶著雨傘來接我⋯⋯」 影片正是以這首童謠為主題曲,敘述著,媽媽帶著雨傘來接你回家時,歸途中如果遇見一個在柳樹下避雨的男孩,你千萬不能借傘給它,要不然它會一直跟到你家,在你進家門前跟你調換,你變成它,它變成你,讓你成為無家可歸的孩子,只能再回到柳樹下,等

待下一個犧牲者。 影片很短,僅有二十分鐘,但那個「雨中柳樹下的男童」形象卻深深烙在我的腦海中。也就是說,往後,倘若我在雨天看到柳樹,肯定會想起那個在樹下避雨的男孩。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在雨天看到柳樹的可能性不大,即便真讓我遇著了,柳樹下也不見得會站著一個避雨的男孩。可是,只要這個避雨男孩形象仍留在我的記憶網內,對我來說,他就不是幻想世界中的住民,而是「搞不好有一天真的會出現」的存在。 我所懷有的這種情感,並非基於害怕,而是期待。期待在往後的日子,真的讓我看到有個在柳樹下避雨的男童。如此,人生才有趣呀,不是嗎?   茂呂美耶二○○八年八月 於日本埼玉縣 導讀  千奇百怪的幻想界居民 自有人類

以來,幻想世界的居民便已存在於世。遠古時代的人們對周遭的各種現象及事物皆感到神祕而不可思議,大至暴風雨、地震、火山爆發,小至周遭的各種聲音、光影都會讓他們覺得既敬且畏。何者對人類有益?何者會危及人命?無法得知。為了要維護自身及其共同體的安全,他們憑著想像力試圖去勾勒出主宰各種現象的超自然存在並探索其特性,他們試圖將其分成對的居民除了日本本土的種類之外,還融合了中國文學、漢譯佛經人們有益的、有害的,或是因處理方式得當,可以將有害的轉變成有益的各種種類,於是神鬼、妖怪及各種精靈的概念逐漸形成。這些神鬼、妖怪、精靈等幻想世界的居民又因各國習俗、文化及人們思維方式之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造型及特性,日本又

因其在文化形成之際,受到東傳的中國文化影響,因此其幻想世界裡所描述的幻想界居民要素,因此其種類更是不勝枚舉,真可謂包羅萬象,多采多姿。根據本書作者多田克己的說法,在介紹各類幻想界居民時,已把一些較不具知名度者或屬於地獄及密鄉等異界的幻想居民略去未提,但仍收集了千種左右,成為一本巨著,本書堪稱是一本日本幻想界的居民大全。 在眾多的幻想界居民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是「鬼」。「鬼」這個字其實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漢字,根據日本古文獻《倭名類聚抄》(日本最早的分類體漢和辭典,於平安時代由源順撰寫而成)的記載,鬼的日本名稱為「於爾」(這兩個字其實是萬葉假名,亦即古代日本人借用漢字把日本的音表記出來的字);有另一

個說法認為應作「隱」(因為鬼不願讓人看到其形體,總是隱藏起來),但其音仍讀為「於爾」(Oni)。不過古代日本人所稱的鬼,其實所涵蓋的意義相當廣泛,除了幽靈、鬼卒、邪神、不明怪物外,也包括長相醜陋,形體不全之人,甚至蠻荒的野蠻人及脫離體制的集團都被稱為鬼。 古代日本人認為鬼會吃人,《風土記》的〈出雲國風土記〉在敘述大原郡的阿用鄉名稱由來時,曾出現「爾時 目一鬼來而食佃人之男」等文字。而且他們還認為鬼吃人是一口吞食下去的。據日本平安時代的和歌物語文學《伊勢物語》第六段〈芥河〉裡的故事記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