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髫齡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安生,余燕玲寫的 置郵傳命:一位郵界耆老的回憶 和柯淑靜的 芳草年年綠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和商鼎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許俊雅所指導 曾蘊華的 易順鼎生平與詩學活動考論 (2013),提出髫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易順鼎、晚清山水詩、戰亂書寫、扶乩詩、清遺民詩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康來新所指導 吳依芳的 男性想像中的女性性啟蒙──以明清豔情文本為例 (2011),提出因為有 閱讀、性啟蒙師、閨閣女性、豔情文本、女性性啟蒙的重點而找出了 髫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髫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置郵傳命:一位郵界耆老的回憶

為了解決髫齡的問題,作者潘安生,余燕玲 這樣論述:

置郵傳命 國之血脈 臺灣碩果僅存的郵界耆老,首本口述史問世!   明代學者胡纘宗於《願學編》一書開宗明義指出:「今之驛傳,猶血脈然,宣上達下,不可一日緩者。」郵驛遂有「國之血脈」一說。在民國肇建後,中華郵政歷經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播遷來臺。戰時,雖烽火交迭,堅守不退;平時,隨時代更迭,業命更新,郵政始終與民同在,郵史與國史血脈同拍。   口述者潘安生於抗戰中期進入郵政服務,見識過外籍郵務長的流風餘緒,身歷槍林彈雨的軍郵生涯,並參與光復後臺灣郵政的接收與重建,以及政府播遷後郵政的展業與興革,其不僅是歷史的講述者,更是近代中華郵政歷史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人。   本書由郵政博物館文史研究專

員余燕玲女士採訪、編著。她以二十五萬字訪談逐字稿為本,並參考數十本郵史郵學專書、數百筆參考資料,撰就十五萬餘言專文。全書共二十五篇以時間為軸講述的郵政、郵史及郵識主題,讀來氣勢磅礡;配以珍貴歷史圖片,娓娓開啟郵驛之路。循著口述者溫暖的敍述,與八歲失怙的潘安生走出溫柔水鄉,投筆從戎,三考及第,走進百餘年來萬千郵人胼手胝足齊心開創的郵政事業。   從古代郵驛的源起到現代郵政的創立興革,窺探一以貫之的置郵使命;從「戰時不撤退」到組建軍郵隨軍挺進戰場,看郵人的堅持護守與職業光榮;從「動盪時代槃槃大才」看烽火戰亂下,郵政先輩如何創造歷史,書寫光榮。 本書特色   1. 國內碩果僅存的郵政耆老潘安生

,首度自述與中華郵政緊密交織的生命史。   2. 全書收錄上百幅珍貴歷史照片、郵票紀錄,普及清代郵政官局成立到中華郵政逾雙甲子的歷史沿革及中外郵史知識。   3. 每篇文末附「潘爺爺講故事」、「郵識點點靈」,介紹郵政歷史掌故、郵史軼事、郵識小品,篇篇清新可喜,餘韻無窮。 專文推薦   「潘安生畢生從郵,服務期間長達四十三年餘,致力郵政革新,潛心創辦專業郵刊,鑽研郵學郵史不遺餘力,堪稱郵學活字典。民國八十六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首開先例以郵政人物為主題出版口述歷史叢書《劉承漢先生訪問紀錄》,二十五年後欣見《置郵傳命》一書傳承薪火,為郵政這條前仆後繼血脈相連的光榮之路作見證。」──吳宏謀/

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  

易順鼎生平與詩學活動考論

為了解決髫齡的問題,作者曾蘊華 這樣論述:

晚清民初的筆記雜傳對易順鼎的生平事蹟著墨甚廣,也為其詩學地位給予褒貶二端的品評,所論影響深遠,迄今對易順鼎的研究仍未脫當時的影響。本文以晚清民初的詩人易順鼎作為研究對象,以主題的方式勾勒其生平經歷與探討豐富的詩學活動,藉此重新探討後世對易順鼎的定位與評價。本文首先由易順鼎童年流亡於太平天國的重要經歷作為起點,觀察流離歸來的奇特經驗建立易順鼎對自我的認知與開始吸引世人對他關注的目光。成年後的易順鼎,不可避免地必須面對知識份子學而優則仕的仕晉之道,因此仕隱之間的搖擺,便是他在追求自我心志與穩固現實生活之間的抉擇;走入扶乩的宗教領域,則是他對親人逝世的無比感懷,透露潛在的自我原型。本文著重探究他參

與科舉、進入幕府、最終入仕一系列的迴環反覆的轉折變化,剖析他選擇背後的重要動機,進而擴展至他與晚清政局若即若離的互動關係,以及在清室覆滅之後面臨的認同抉擇與其中的隱祕心曲。透過生平的勾勒,跳脫後世對其人格的評價標準,重探晚清民初舊式知識份子面對自我與紛雜政局下的抉擇。比起他少為後人所論的政治活動,易順鼎在詩學上以其清雅多變的姿態開創晚清中晚唐詩風,是為晚清民初重要的詩人,在山水詩的寫作上尤稱大家。本文扣緊生平與詩學二端,探討他詩學素養的成型、詩歌寫作技巧的發展與詩風的變異,剖析他獨特的用典技巧在山水詩、寫實詩、捧伶詩之間的磨合轉換,展現他一生多變的詩學歷程。多變的詩風繫緊他的生命歷程,豐富的生

命境遇作為他寫作的泉源。詩,反應著時代的脈動與詩人的心曲。獨白的歌聲已然嘹亮動人,大時代下共鳴的群唱更是盡情展現舊體詩與詩人的能量。易順鼎與時人之間的詩歌酬唱,不論是與朋友的結社閑詠、詩鐘競藝,或是與臺籍詩人的異聲相和,異代之際的感懷唱和,淋漓盡致地發揮詩的「群」性。易順鼎一生以詩鳴世,以詩回應時局變遷的種種挑戰,詩作再現他眼中的世界,形塑著抒情的世界觀。

芳草年年綠

為了解決髫齡的問題,作者柯淑靜 這樣論述:

  內容分為:散文、詩、詞、曲,易學、佛學,學術專文等。作者在花樣年華時,就堅定求學目標,隻身北上並就讀一流學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立志向學。在良好的學術薰陶下奠定了豐厚的國學底蘊,數十年來筆耕不輟。本書手稿珍藏五十餘年,筆法各異其趣,恰如其分。擅長多人對話敘述,情節自然流暢,時而輕聲細語,時而落筆有聲,鏗鏘有力,筆下思維寬廣有物,換言之,心無所住,接納所見所聞,皆有不凡見地,信手拈來都是內容。   書法大師于右任曾言:「人生七十方開始,時代精神一語傳」作者此時出版第一本巨作,將其自身國學寶礦梳理出來,披星戴月,著實不易,精彩艱鉅,深具閱讀收藏價值。簡而言之,書中四部

內容宛如作者畢生耕耘所成的四顆甜美果實,並藉此一隅,希冀能與眾人分享。

男性想像中的女性性啟蒙──以明清豔情文本為例

為了解決髫齡的問題,作者吳依芳 這樣論述:

  「性」是古今中外之文化皆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性啟蒙也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尤其是在性愛風氣盛行、商品化社會的明清,禁欲與縱欲的並行,使得此一時期的性愛觀呈現極其複雜的狀態。相較於男性,女性的性愛活動顯得依附於男性之下,不僅隱蔽於當時的性愛風氣之中,在女性的成長過程裡也顯得諱莫如深,而使得女性在從青春期到婚後性行為這段過程的轉換顯得異常突兀。因此如何藉由呈現性愛文化的豔情文本,以拼湊出女性生命中失落的性教育環節便非常重要。是故本文試圖從閨閣女性之生命歷程出發,探討女性如何透過身邊的性啟蒙師,以及豔情文本以獲得性啟蒙的可能。  本文論文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女性所處之「閨閣」為主軸

,觀察女性在「閨閣」之中「髫齡」與「加笄」兩階段對成長過程中的意義,以及突出「性教育」在銜接兩階段中的重要性。接著著眼於明清之閨閣女性與其他時代之閨閣女性的不同之處,以及如何藉由讀物獲得「情」的啟蒙。第二部分從「閨閣」延伸至「環繞閨閣內外的女性」,探討這些女性如何可能為閨閣女性帶來性啟蒙。第三部分則以明清特有的「色情出版物」為主軸,探討豔情文本中的女性如何閱讀、接受這些「男寫女」的作品,以及她們是否真能從中獲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