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脂肪抹醬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麥當勞脂肪抹醬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克.史蓋茲克寫的 全球頂級牛排紀行 和艾蓮娜.柯斯提歐科維奇的 義食之間:義大利飲食文化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鬆餅大早餐McDonalds>鷄塊鬆餅大早餐- 麥當勞鬆餅 - Fsujw也說明:... 抹醬,讓她不禁歡呼。 正確名稱曝光後,許多人都驚呆,「現在才知道! 」 這位女網友在Dcard發文「麥當勞『脂肪抹醬』回來了! 」 现在美国麦当劳还有了全天早餐服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財信所出版 。

最後網站麥當勞鬆餅附的「不是奶油」 正確名稱曝光!則補充:這位女網友在《Dcard》發文「麥當勞『脂肪抹醬』回來了!」文中表示,她前陣子吃麥當勞鬆餅早餐的時候,發現附的奶油變成安佳奶油,「今天久違的早起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麥當勞脂肪抹醬,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頂級牛排紀行

為了解決麥當勞脂肪抹醬的問題,作者馬克.史蓋茲克 這樣論述:

  從德州、法國、蘇格蘭、義大利、日本到阿根廷  第一本橫跨全球四大洲 探尋舌尖極上風味的牛排全書  今年度最「肉慾橫陳」的飲食經典   「麥可.波蘭(Michael Pollan)關心的是環境,我追求的是風味。」─馬克.史蓋茲克   ★ 什麼樣的牛排稱得上「頂級」?你該在意的是油花分布、牛肉產地或者牛隻品種?  ★ 大理石花紋、霜降、羽毛脂肪…牛排的油花分布學問竟蘊含天大學問?  ★ 糟糕的廚藝、恐怖的醬汁…什麼樣的錯誤足以快速毀掉一片上等牛排?  ★ 人們對肉食的渴望原來出於天性?祕魯森林的男人若是無法帶肉回家與妻子共享,可能絕子絕孫?  ★ 牛排擁有與紅酒相仿、為數眾多的化合物,絕對足以

讓風味評論家分門別類品頭論足!  ★ 擁有十四顆米其林星星的法國名廚亞倫.杜卡司(Alain Ducasse),對牛排有著什麼樣的獨到見解?   義大利人會因為水牛奶作的莫薩瑞拉乾酪好吃,還是牛奶作的比較好吃而面紅耳赤噴口水;西班牙農夫為了火腿的風味,還會餵小豬吃橡果…當絕大多數的饕客們將心思放在這些單一品種細緻過濾的橄欖油、陳年香醋、昂貴稀有的日本清酒、單一麥芽威士忌、頂級波特酒等名堂上,本書作者馬克.史蓋茲克不禁問道:   啊,牛排咧?   為什麼北美洲牛排館裡,人們討論的是葡萄產地而非肉牛品種呢?為什麼雜誌架上堆滿品酒雜誌,卻連一本薄薄的牛排通訊都沒有?大家都愛牛排,但誰真的懂牛排?這到

底是怎麼一回事?   受夠了再吞下連一口都嫌多的二流牛排,這位無畏的專欄作家啟程吃遍全世界,試圖為頂級牛排追求定義。他的足跡遍及傳奇性的頂級牛排聖地──德州、法國、蘇格蘭、義大利、日本、阿根廷,以及讓他發現瘋狂的牛排愛好者如何致力追尋「極致肉片」的愛達荷州帕斯墨萊山谷。   史蓋茲克投身尋找醇美風味,並廣泛涉獵牛隻配種、血統歷史、大理石油花,以及更重要卻時常被忽略的草飼或穀飼方式(草飼拔得頭籌)、風味化學(牛排內含有二十五種左右的脂肪)、進化史與肉食主義的關連、羅蘭.巴特對肉類的摯愛、牛肉狂熱者與多樣化選購者的差異(馬克就常擔憂自己要變成後者了),這還僅僅是他關注的幾個面向之一。他的冒險筆記幽

默動人,每個篇章都塞滿讓人有飽足感、散發出肉香與歡樂的文字。   在斟酌過美國黑牛(Black Angus)、神戶牛、奇亞那牛(Chianina)以及一種在滅絕四百年後被納粹復育的歐洲野牛的優點後,史蓋茲克甚至和大廚麥可.史達蘭德通力合作,在多倫多以北的牧場養了屬於自己的小母牛,餵以水果、橡實進行完熟,並且為牠究竟是寵物還是食物的矛盾心理尋找解答,同時為這趟驚人的探索之旅畫下句號。 作者簡介 馬克.史蓋茲克(Mark Schatzker)   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專欄作家,作品常見於《CN旅行者》(Conde Nast Traveler)及《石板》(Sl

ate)雜誌。曾入圍詹姆斯比爾德新聞獎(James Beard journalism award),現居多倫多。 譯者簡介 李靜怡   紐約州立大學電影系畢業,副修社會學系,熱愛青年集體公社、泥潭泛舟和漫畫。曾於紐約、北京、《破報》等處工作,一窺堂奧。現為影像設計、導演、鬼丘鬼鏟現場藝術團體成員,於游泳池、柏林戲院、釜山打麵店、美術館發表作品。譯有《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遠足文化)。 序言第一章 德州第二章 法國第三章 蘇格蘭第四章 義大利第五章 日本第六章 阿根廷第七章 佛羅昂絲第八章 重返源初地後記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專文介紹   

耗時三年,作家馬克.史蓋茲克終於找到了完美牛排   馬克.史蓋茲克花了三年時間尋找美味牛排,其冒險過程詳實記載於他甫出版的美食聖經《全球頂級牛排紀行》裡。他同時還是個烤肉高手,環球郵報記者伊恩.布朗,就品嚐了他親手煎的牛排。   在馬克位於多倫多的家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客廳地上攤平的大片牛皮地毯。他的小女兒葛列塔老愛在上面玩耍。那牛皮來自馬克養的牛,牠叫作佛羅昂絲。佛羅昂絲除了被製成地毯以外,還生產了味道無與倫比的草飼牛排,葛列塔可忘不了那好味道。她看起來並沒有為佛羅昂絲感到哀傷。馬克的家,可真是道地的牛肉之家。   在你眼前的,可是從六歲開始,就在爸爸帶領下愛上牛排的傢伙;如今,他花了整整

三年的時光,尋覓味道驚人的好牛排。答案就在《全球頂級牛排紀行》這本書裡。   三年前,史蓋茲克先生(這可不是單純敬語,我們得用充滿肉感的姓氏稱呼這位剛寫了一本關於牛排的書的大哥)動身出發,準備重新點燃被北美飼育工廠穀飼牛肉所澆熄的肉渴望。令他吃驚的是,當時還沒有任何一本以牛排為主題的書出版。   在愛達荷州,葛倫.亞倫希亞經營的愛達史普林牧場那兒,馬克終於吃到了能帶他上天堂的牛排。   「食譜成千上萬,」他解釋道,「但確實沒有人用《全球頂級牛排紀行》的方式談論牛排。」《全球頂級牛排紀行》投身尋找醇美風味,並廣泛涉獵牛隻配種、血統歷史、大理石油花,以及更重要卻時常被忽略的草飼或穀飼方式(草飼拔得

頭籌)、風味化學(牛排內含有二十五種左右的脂肪)、進化史與肉食主義的關連、羅蘭.巴特對肉類的摯愛、牛肉狂熱者與多樣化選購者的差異(馬克就常擔憂自己要變成後者了),這還僅僅是他關注的幾個面向之一。他的冒險筆記幽默動人,每個篇章都塞滿讓人有飽足感、散發出肉香與歡樂的文字。   但讀《全球頂級牛排紀行》是一回事,要專程拜訪深入作者家中吃他煎煮的肉塊,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和老婆在八點後抵達馬克家,他的太太蘿拉.麥克里歐德正把剛出生的雙胞胎凡爾特和亨利送上床。(他們家的寶貝吃草飼牛肉泥當嬰兒食品)。馬克都在自家廚房為他的三個小天使準備食物。   馬克拿出一片他稱呼為「貨品牛排」的玉米飼育肋眼牛排,他

從當地肉鋪買來的。他正是為了這種標準、通用版的牛排,踏遍七個國家,尋找更讓人心服口服的美味答案。   另外還有一大片黑毛和牛草飼肋眼,那頭牛是佛羅昂絲終於一去不復返後,他在安大略省一起幫忙農人飼養出來的,靈感來自日本神戶牛排。史蓋茲克先生還沒算出每份牛排的成本攤銷,但一頭牛成本就要兩千美金。旁邊還有兩片愛達荷州帕斯墨萊城帶回來的兩份草飼肋眼。   在剛寫了一本關於牛排的書的男人家中吃牛排,好處是他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置身粗暴而武斷的食物世界,許多人早已語無倫次:他們意見多多,但品味偏狹。史蓋茲克卻想打破所有刻板印象。   馬克尋找美味牛排的第一站是德州(讓他心涼了半截與徹底失望,還被迫吸入滿胸腔

的飼育場糞塵);前往法國(在那兒參觀了拉斯科牛排壁畫,並吃下納粹所復育的一萬年前野牛);造訪蘇格蘭(這篇包含了大量駭人的陰囊與人工授精細節,和動人的高地草飼牛排);義大利(好吃);日本(比好吃還好吃)和阿根廷(營火烤肉課程);接著,他回過頭來養了佛羅昂絲(和大廚麥可.史達蘭德通力合作,養在多倫多以北的牧場,以大量橡實、蘋果和胡蘿蔔進行完熟,我所提到的還只是牠日常大餐的一小部份而已)。最後,他來到愛達荷州,葛倫.亞倫希亞開的愛達史普林牧場,那裡的牛排立刻讓他碰觸到天堂的滋味。   「聞聞看。」史蓋茲克指了指他廚房裡的幾塊肉類樣本。我和老婆聞了牛排。這輩子,我一直以為,肉販賣的牛排其味道就是標準的

肉味。肉的味道也還不。但是,如果將味道深沈豐富的和牛比擬為危險派對上碰到的性感美女的話,那麼愛達荷州的肋眼則徹底讓我了解到肉販所賣的樣本牛排,根本沒有一點真實肉味。頂多,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牛肉概念罷了。   史蓋茲克扯下一張廚房紙巾,擦拭著牛排。調味和煎烤前必須先讓牛排保持乾燥,以免產生「沸水味」。有時,史蓋茲克的語調會突然切換成肉類科學家模式。一位他在蘇格蘭碰到的法國人就因為相同理由,堅持要用鑄鐵鍋,特別是當他要煎的是真空包裝的牛排時。   接著,如果你有高血壓的話可以跳過以下步驟,馬克撒上一大把猶太粗鹽,抹在牛排兩面。當他撒鹽時,還一邊滔滔不絕講著演化論。   「人腦有百分之十三是由Omeg

a-三脂肪酸組成的,」他說,「事實上,有某些論點認為,當人類開始品嚐非洲海岸的生蠔時,那正是人類智慧進化的開端。」他直接拋出書中的重要辯證,也就是人腦產生的肉渴望,促使人類狩獵較為肥胖的動物,而不像其他靈長類動物老想揀些死掉的乾瘦動物來吃。   「從演化論的觀點來看,很有趣的是,人類是不會去吃太瘦的肉的,因為那會讓我們死掉。」史蓋茲克相信人類喜歡美味牛肉是因為進化優勢,因為美味肥肉同時也帶給我們生存與智力提升。這理論太棒了! 史蓋茲克不像許多烤肉作家有著濃濃的男人味,但他可不是全素者,甚至他還極力暗示全素者母親很有可能會阻礙幼兒的智力發展。到時,當反對肉食的族群閱讀《全球頂級牛排紀行》,一場戰

爭勢必隨之引爆,我們可以拭目以待。史蓋茲克的祖父當年為納粹槍殺身亡,因此,他特別愛強調希特勒也是個素食者。   我們踏過佛羅昂絲的牛皮來到陽台。「我當時也不確定安大略的草是不是夠好。」史蓋茲克一邊說的同時,牛排在煎鍋裡被瓦斯火加熱了十分鐘。(他補充說:瓦斯火並不像阿根廷人說得那麼糟。)草飼牛肉充滿變數,甚至連閹牛在什麼時間吃草,都會影響牛肉品質。產量和品質穩定程度(此為穀飼牛肉的最大優勢)相當複雜。史蓋茲克吃過的難吃草飼牛排比好吃的多很多。   但好吃的草飼牛排真的很棒。「我有點毀了我爸的牛排興致,」他坦承,「現在,每當他上牛排館時,我問他味道如何?他都會說爛透了。」 愛達荷肋眼對蘿拉來講有點

太生了,因此牛排又被放回鍋子再煎兩分鐘。當史蓋茲克碰到她時,蘿拉還是個全素主義者。「很多人認為牛排的祕訣在於料理方式,」史蓋茲克說,「其實不是。牛排本身才是重點。」他回到餐桌上,將牛排切成半吋厚的薄片,分給大家。   要開動了,史蓋茲克說自己是個牛排控,並且執著於一些小細節。他要我們從貨品牛排開始,再吃黑毛和牛,最後才是愛達荷州肋眼。   我承認我不太挑牛排。甚至偶爾還會跑去麥當勞吃東西,而且還很滿足。肉販牛排感覺還滿美味的,至少是一開始啦。烤牛肉香氣和脂肪前味早已讓我飢腸轆轆,這也是一開始而已。但那牛肉味道只在我嘴裡停留數秒鐘之久,幾乎是第一口之後就不見蹤影。(《全球頂級牛排紀行》書裡對所謂

的第幾口有著詳細的討論。)接著,就完全沒味道了。   相比之下,黑毛和牛還真是宇宙爆炸級的美味:更多汁、味道更豐富,讓人沈醉。我好像吃下了什麼罕見珍品一樣,感到些微的罪惡感。它的中味更強,牛排風味勁道十足,我嚼了五口以上都還是那麼有味道,而且飽含脂肪。我吃了五片和牛,就已經是極限了。不是因為它不夠好,而是它太好吃了,就像糖果一樣不能貪多。   坦白說,我以為愛達荷草飼牛肉會令人失望。風味十足的黑毛和牛,恐怕已經是本人此生所吃過最美味的牛排了。但草飼肋眼更是宛若天啟。我知道這樣的形容詞讓人覺得美食專欄作家都很愛自嗨。但寶貝,這可是千真萬確。愛達荷牛排有著黑毛和牛的中味與力道,但卻沒有那鼓肥膩感。

而它的味道,確實是如假包換的牛肉味。它像迷人的戀人一樣,豪放不羈,但又持久。我像是來到了牛肉風味的地底殿堂。每一口,草飼牛排的風味勢頭就愈加複雜,而非減少。我想,牛排除了堅果味與核果味之外,還帶有一點檸檬草的味道。容我再重複一次,這才是真的牛排味。我吃下五片草飼愛達荷牛排,又再吃了兩片貨品牛排,以再次確認我的重大發現,接著又吃了兩片愛達荷牛排。之後,我覺得自己該停止了。   「事實上,我們現在吃的牛肉已經沒有以前多了。」史蓋茲克說。他已經找到了好牛排,而愛達荷來的好牛排一份要價二十五美金。(貨品牛排則花了他八點六塊美金。)但一分錢一分貨。史蓋茲克認為他和作家同時也是當地廚師的麥可.波蘭(Mic

hael Pollan)有著相同使命。「他關心的是環境,但我追求的是風味。我們吃下太多的工業製食品,而那些東西一點味道也沒有。」   我們又多待了一個小時,大聊牛排,以及一頓美好晚餐會讓你聯想到的主題:劇場、小孩、寫作、出版,最不有趣的則是納粹。「美味終究是難以言喻的個人感受。」史蓋茲克說。好險,要吃出好味道可沒那麼難。 第五章 日本日本人向來以其登峰造極的感官系統為名。他們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完美主義者,比起德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只花了一小時站在日本泥土地上,就親眼目睹此文化特質。事發當時是凌晨一點,我坐在從成田國際機場開往東京市區的巴士上。不管是我坐的巴士或全世界的接駁巴士都一樣,皆配有無

限感應器,所以經過收費崗時不必停下來排隊。當第一個收費崗出現在眼前時,司機似乎完全沒有要減速的意思。一開始,很像是開得很順,但當閘門越來越逼近而司機又遲遲不減速時,一場衝撞看起來無可避免。就算司機想煞,也來不及煞了。我死命抓著扶手,準備好正面迎接撞擊,連尖叫都省了。短短一秒鐘之後,擋風板就要撞上收費崗,如同春日嫩枝般摧折,車子會從上方慢動作飛躍過去直接撞向伸手拿零錢的收費員,他的鎖骨肯定不堪一擊。在那災難爆發前的一秒鐘,我幻想自己看著日本警察把肇事司機推上豐田製的警務車後座,一邊等待另一輛接駁巴士到來。就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閘門用一種機械而淡漠的方式迅速打開了,非常日本人阿。司機瞇了一下眼睛,

朝著東京市區開去,沒有浪費這趟旅途的任何一秒鐘。接踵而至的閘門,同樣刺激。每過一道閘門,我發現自己就猛力吸了一口氣,血色慢慢回到指關節。以刺激度來說,這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機場接駁旅程。凌晨五點,我置身於一大房間,裡面擺買昂貴頂級鮪魚的冰凍屍體,手裡拿著一杯熱咖啡。在此之前的人生裡,我可從沒拿過任何熱罐頭。經過不到四小時的睡眠,咖啡是唯一的救贖,我聘請的嚮導帶我到便利商店晃一下,在收銀台旁邊恰好有個玻璃展示櫃,裡面放滿了熱的咖啡罐頭。熱罐頭咖啡的問題不在於味道,因為咖啡其實還挺不賴的,而是你得要有廚房厚手套才能拿的住它。走向魚市場的沿路上,我像是馬戲師扔拋著燙手馬鈴薯一樣,直到幾條街之外,咖啡才

冷卻下來,我小心翼翼打開它喝了一口。當天稍晚,我又買了一罐。鮪魚看起來凍僵了,感覺比牠身子下的水泥地板還硬。牠們被排成長長一列,眼皮上被貼著指示重量的黃色或紅色貼紙。東京築地魚市場是世界最大的海鮮批發和魚貨市場,每分鐘有無數鮪魚被得標買家送上推車帶走。但真正被高價競逐的或許不是鮪魚本身,而是躲藏在魚皮、尾巴、魚鰭裡的脂肪。穿著橡膠雨鞋的買家們在房子內踱步,用鶴嘴鋤輕輕敲擊僵直的魚尾。彷彿是地質學家在探勘礦藏,只是他們尋找的寶藏是魚類脂肪。如果鮪魚的尾巴越肥,那可能表示肚裡的脂肪層越豐厚。五點半一到,日本肥油探勘員拋下冷凍鮪魚,面朝著戴著紅帽的拍賣員靠攏。拍賣開始。買家們忙不迭地舉手。有喊聲也有

咕嚕叫聲。某處鈴聲大作,另一個男人則是和諧地持續喊著一個單字,他的發聲長又長,所以根本聽不見拍賣員在喊些什麼。拍賣聲時而高昂,時而突然沈寂,隨後又開始鼓噪,像是足球賽球迷一樣。另一個男人用黑色蠟筆在魚體上一一寫下得標買家名字。「他們怎麼知道哪條魚已經賣掉了?」我問嚮導。「我也不知道,」他說,「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他有時候好像是在唸些數字。」當日拍賣場上最重的鮪魚達一百二十二公斤,但最大的魚不見得有最好的賣價。新鮮鮪魚,一位買家告訴我,可以比冷凍鮪魚拿到好上十倍的價錢。而有鮮紅血色的魚自然勝過蒼白淒慘的競爭者。但是,最重要的,賣家看的是脂肪。所含脂肪最多的鮪魚,可以拿到真正的高價。當日清晨最昂

貴的鮪魚價值兩百萬日圓,和全新四門德國福斯汽車賣價相當。如同所有拍賣出的魚一樣,這條鮪魚將在往後數天內,被生魚片師傅用異常尖銳的刀子切成長條片狀,被筷子送往上千萬名壽司和生魚片愛好者的大嘴中。然而,也僅有他們舌內溫度得以融化纖薄魚片。就像躺在我腳邊的冷凍鮪魚屍體,我來日本為的是脂肪。日本或許是世界最先進的科技大國,消費型未來電器崇拜者的心靈淨土,但假如今天討論的是脂肪的話,日本人還保有狩獵採集者的心志。他們尊崇脂肪。我來此觀摩各式脂肪,另一種脂肪也能融化在口中。神戶牛肉被餵以啤酒,並以清酒進行按摩,部份脂肪入口即化。鮪魚脂肪還只是暖身而已。

麥當勞脂肪抹醬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告訴我你們減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什麼是影片裡沒聊到的 💕
-------------------------------
✨ 訂閱我的頻道 https://goo.gl/cJUSVh
-------------------------------
✨ Instagram 👉🏻 https://goo.gl/m5Ro8b
✨ Weibo 👉🏻 http://weibo.com/ashleexiu/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ashlee.lin.0/
-------------------------------
✨ 飲食菜單
👉🏻https://ashleexiu.com/diet/

✨ 打造易瘦體質-系統化菜單
👉🏻https://ashleexiu.com/training

✨ 翹臀心機-升級臀部訓練
👉🏻https://gluteband.ashlee.click
-------------------------------
常用的營養品
✨【MYPROTEIN】http://bit.ly/Ashleexiu
✨【專屬6折碼】👉🏻 MYPASHLEE
-------------------------------
史上最強護具
✨【SBD】https://www.sbdapparel.com.tw
✨【折扣碼】👉🏻 Ashlee
-------------------------------
常用的拉力帶
✨【VERSA GRIPPS】https://www.versagripps.tw/
✨【折扣碼】👉🏻 Ashlee
-------------------------------
高蛋白健身魚
✨【POSEIDON】https://www.poseidonfh.com
✨【折扣碼】👉🏻 Ashlee
-------------------------------
【ASHLEE 團隊】
✨ Ashlee
✨ 企劃:Yishu
✨ 剪輯:騰凱
✨ 美編:庭萱
✨ 營養師:亭安
✨ 社群助理:芊芊
-------------------------------
更多影片
✨減脂妳要知道的事Q&A (上) https://youtu.be/C_ZQQqKSP1c
✨減脂妳要知道的事Q&A (下) https://youtu.be/-ISu7KeN_oY
✨ 減脂不能沒有他們!https://youtu.be/clex2NAc_Pg
✨ 增肌減脂好市多買什麼? https://youtu.be/M0vVA3msLzQ
✨ 增肌減脂蛋白質怎麼吃? https://youtu.be/pNX8cbrBERE
-------------------------------
✨ 二手出清 👉🏻 https://shopee.tw/show_o_o
-------------------------------
原文字幕
這一集就會是我們的減脂28天的完結篇
我在這邊也要懺悔一下這28天4周的減脂
其實我拖到現在第5周快要結束
我才拍這個成果
原因是因為這28天裡面我們有經歷了
去臺中的員工旅游
然後有跟家人去沖繩
那其實你人在外旅游的時候
你可能要配合大家的時間
沒辦法堅持訓練或者是飲食的部分
雖然我有在克制我有在估算
但是用估算的難免不是這麼的精準
那我的神力女超人計劃也是到昨天才跑完
在這邊也跟大家講一下
這接近5周以來
我的體態上面身體素質上面的變化
其實從我第1次拍開始要28天減脂
一直到今天
我的體重只差了0.1公斤
但中間有很多的波動
最瘦的時候有到50.2公斤
但體脂跟肌肉量就有蠻明顯的變化
體脂從18%到現在17.2%
那肌肉量從原本的36.7%到現在的37.1%
那我的身圍變化
其實我覺得也蠻多的
你光看影片的對比應該就可以看得出來
我有感的身體變小1號
我的腰圍掉了
胸圍掉了
臀圍的話掉0.5
我覺得最明顯的是我用皮脂夾去夾我的脂肪
肚臍旁邊一公分的位置的體脂肪
原本從2公分到剛剛我量是1.2公分
那很多欸
然後再來是側腰
我也是用皮脂夾
原本是
現在變成
哇已經基本上是掉一半了
這就是我大概是33天的減脂成果
我最近已經開始會一直想食物
然後一直想說我要買什麼樣的材料
然後做成什麼樣高蛋白低熱量的點心
去滿足我的慾望
之後如果有想出什麼東西
會研發出什麼產品
不是產品 食譜也會跟你們分享
現在要吃我的早餐
這個是 下面是米餅
然後中間夾了低脂的花生醬
上面是牛腱肉
這邊是我的
酪梨我通常就會直接加代糖吃
有點變態的吃法
然後一杯咖啡再加上一個低卡高纖蛋白棒
下面這個米餅 它的原料很單純
就是米它就像爆米花這樣
然後他也沒有另外加糖
所以基本上就是全碳水
沒有什麼額外添加物
但台灣比較不好買
我是在加拿大代購買的
然後這樣吃起來就有點像米漢堡的感覺
你躲在裡面幹嘛
你是不是冷到躲在桌子底下了
你不敢出來喔 nuggie
nuggie come nuggie come
Good girl
這個是用微波爐加熱的蛋
因為我太懶了
就直接把蛋打到碗裡面
然後放到微波爐裡
大概900瓦吧
然後大概微波個一分到一分半
我剛才從早餐到現在一直在電腦前面工作
然後想說休息一下
所以來吃點東西
然後我想要做的事
雞胸肉沙拉就是很無聊 千篇一律的
好了
要來吃我的算是今天第二餐吧
然後因為天氣真的蠻冷的
所以我這邊又用了一個小魚紫菜湯
然後裡面打了一顆蛋

等一下看狀況再決定今天要不要去健身
因為其實我今天是休息天
可是就像我剛才說的
前陣子其實有一些該訓練的天數沒有訓練
所以就還是要把它補完
雖然說我這趟28天的減脂阿
我早就已經知道說他的時間太短
他實際上減脂的成效不會好到哪邊去
但我還是希望可以盡我所能
不讓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
然後把減脂做到最好
然後目前為止真的也是這28天以來
我好像只有昨天晚上
昨天早上餓醒4點多我就餓醒
然後一直工作到現在
基本上我今天一整天都待家裡
你看我現在還穿著睡衣
現在已經是晚上快7點的時間
不然其實我這趟減脂下來
我好像基本上沒有什麼感覺到餓
你們也可以看到像我現在已經接近我減脂的尾聲了
大概也已經四週了
所以就可以看到我
除了今天早上吃的那個蛋白棒以外
其他基本上都是圓形食物
我先享用我的餐點了
我這邊就來開箱一下麥當勞的
這一份是99塊 沒有說很便宜
還有一種是炸雞的
我剛剛說我要健康一點
他說這個是烤的
我現在來秤一下它裡面有多少熱量
有人問過我說還蠻多人問的
秤這些食物到底要趁熟的還是生的
你可以在myfitnesspal上面找到熟的
比如說雞胸肉
你也可以找到生的雞胸肉
所以就看你如果用熟的秤你就輸入熟的
然後他附上的醬是 義式醬
哇靠這一包要169卡 誰吃啊
我應該沾一口試味道
然後我會拿出我冰箱的胡麻醬比較健康一點
果然就是那種很邪惡的醬料
去拿胡麻醬吧
雖然胡麻醬它的熱量也不是說特低
但是至少它裡面是芝麻感覺比較健康一點
現在就是輕重量暖身還沒有放重量
然後先讓我肌肉先熱起來
所以我剛才已經做一些那種簡單的滾筒
跟這種拉伸
然後轉手
但是畢竟還是避免受傷
因為它天氣比較冷
所以還是會在正式訓練以前先來一個沒有重量的
我在做這個卧推的時候
我會習慣用一個比較健力式的卧推方式
我會把我的骨盆的位置跟我的
上背肩胛骨的部分固定在椅子上
那我的這一段就會是有點中空的
那很多人會誤以為說這樣子是要拱腰
但其實是在拱妳的胸椎
然後這樣子的目的是因為健力式他們是比力量
那他這樣子 如果你身體拱起來的時候
你重量會距離妳身體會比較近
所以讓你可以推得比較重
但是也有些人是完全躺平在椅子上沒有對錯
就是看你自己喜歡

我覺得我今天力量好差喔
不知道是因為我昨天去做全身的肌肉筋膜按摩放鬆
然後我現在全身其實都就還蠻軟趴趴的
然後剛才從卧推一直到現在
我感覺有點力量不知道怎麼發的感覺
昨天晚上我就吃了一顆黃金奇異果就睡了
然後沒有去練
所以剛剛練完了上肢跟下肢
那這集呢就會是我們的減脂28天的完結篇
那這一集我故意做的比較水 比較生活化
就是一些我吃的東西跟一些閒聊的原因
是因為我發現前幾集一直提供那些資訊
不知道是不是對大家來說太深還是怎麼樣
反而觀看人數跟反應不是那麼的好
所以如果你看到這邊的話很謝謝你
然後也希望你可以留言讓我知道你們到底想要
看什麼
那之後會多做出一些相對應的內容
然後呢關於這一趟減脂減到現在
雖然是已經結束了
不過我會繼續的減下去
因為我覺得28天對我來說真的是太少了
我也不想要一次性的把自己逼到極限
我想要這樣慢慢來
然後讓我身體慢慢適應
畢竟生活上不是只有減脂這件事
你還有很多事情要顧及
然後所以希望可以保持我的體力
然後保持我這種比較正面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情
我目前的想法是沒有把它固定一個時間
但是應該會至少降到個
或到50公斤左右
然後之後呢再跟大家分享
那謝謝你看到現在
如果你還沒有看到前面的減脂影片的話
你也可以回去看
因為裡面講的就是比較多一些觀念
跟你想要減脂你必須要知道的事情
那我們下次見囉
Peace
#28天減脂計畫 #神力女超人 #完結篇

義食之間:義大利飲食文化誌

為了解決麥當勞脂肪抹醬的問題,作者艾蓮娜.柯斯提歐科維奇 這樣論述:

為什麼義大利人總是如此熱衷於談論食物?   彷彿是以食物為中心的世界觀  交錯不同地理區間的多樣飲食風味及符碼  從公共議題到人之善惡情慾,都要以食物傳達其中的細微差異……   食物,是觀看義大利唯一的方式。   義大利,美食的城邦。境內地理位置的細微移動,可以是文化體系的異變,令義大利的飲食符碼如此多元又複雜難解。而所有境外之民的共同疑問經常是:為什麼義大利人總是如此熱衷於談論食物?   不論在什麼場合或與哪些人為伍,只要說起一道菜,馬上就會有人回想曾經吃過的豐盛菜餚,或者像吟唱魔法儀式咒語般地列出一份食譜的材料;要不就是以似乎仍口齒留香、回味無窮的口吻談論某種起士。人們在談話中還不忘加入許

多有趣的歷史與文化典故。不論是義大利人在解釋一份道地食譜時總愛順便提及來源地的種種情境,或者人們喜愛某種食物並不只因為個人口味偏好,都讓人感到非常奇異。此外,義大利人的語彙與集體想像更充斥各種與食物相關的說法。例如「把一般麵包拿回去換成香草扁麵包」是指一報還一報、「就像撒在通心粉上的起士」表示來得正是時候、「跟麵包一樣好」形容人心地善良、「把太多肉放在火上」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考慮太多事……,義大利人的意識就建構在以各種食物來表達的文化符碼上,令義大利人的日常陳述有著更深層的意涵。   《義食之間》分區綜觀全義大利19個地區的食物與人文風景,並深入剖析義食文化的19個核心關鍵字,論述面向涵蓋政治、

文學、歷史與廚藝;考據嚴謹,字裡行間又充滿熱情。艾蓮娜以異鄉人與義大利文化愛好者的雙重身份,敏銳地觀察並發現義大利人之所以為義大利人的真正原因。   那麼,到底為什麼義大利人總是如此熱衷於談論食物呢?  或許,他們就只是用生命去熱愛、信仰食物而已。 作者簡介 艾蓮娜.柯斯提歐科維奇Elena Kostioukovitch   烏克蘭人。旅居義大利,從事編輯工作多年,現為米蘭大學講師、散文作家、譯者(曾多次獲獎,包括2004年的格林扎納卡佛莫斯科翻譯文學獎)、評論家暨策展人。在義大利與俄羅斯皆積極投入兩國文學的推廣與交流,因為將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作品《玫瑰的名字》(Il N

ome Della Rosa)譯為俄文而聲名大噪,並自此與艾可結為好友,陸續翻譯了艾可的數本重要著作。目前與家人定居米蘭。 譯者簡介 林潔盈   台灣大學動物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物館學碩士。目前定居義大利,為獨立接案的自由工作者,從事翻譯與博物館規劃的工作,譯作包括《微空間大設計2——全球40家小坪數咖啡廳與餐廳的獨創設計》、《國家地理——世界野生動物地圖集》、《白青春,紅戀人》、《密碼大揭秘》、《設計之都米蘭——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美感天堂》、《藝術經理行銷手冊》等。 推薦序∣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推薦序∣義食之間的纏綿愛戀_謝哲青前言謝辭 1 弗留利-威尼西亞朱利亞*地方

節慶2 威內托地區與威尼斯 *橄欖油3 特倫蒂諾-上阿迪傑*朝聖之旅4 倫巴底*慢食5 阿歐斯塔谷 *猶太民族 6 皮埃蒙特*燉飯 7 利古里亞地區 *來自美洲的古老恩寵8 艾米利亞-羅曼尼亞地區*生活時令9 托斯卡納地區 *義式麵食 10 翁布里亞 *步驟程序11 馬爾凱地區 *來自美國的新恩寵 12 拉奇奧與羅馬 *地中海飲食13 阿布魯佐與莫里塞*民主風範 14 坎帕尼亞與拿波里*原料 15 普里亞 *情慾 16 巴西利卡塔*餐廳 17 卡拉布里亞*比薩 18 西西里*極權主義 19 薩丁尼亞島 *快樂 +肉類、魚、蛋和蔬菜的烹調方式+義大利麵醬汁 +麵型與醬汁的搭配 推薦序1  

 我為什麼要替一本飲食書寫序?當作者向我提出邀請時,我問了自己這個問題。也曾懷疑自己是否因為艾蓮娜.柯斯提歐科維奇(Elena Kostioukovitch)是我的俄文翻譯,加上艾蓮娜在翻譯我著作時展現的熱忱與耐心,以及她的智慧與見深識廣,令我對她非常欣賞,所以才答應下來。然而,由於我不是什麼美食家,我又問自己,這樣的原因就夠充分了嗎?   我們很清楚,所謂的美食家,並不是一盤美妙絕倫的法式橙汁鴨或分量慷慨的窩瓦河魚子醬配布林尼軟薄餅,就能讓他感到快樂滿足,這只是不追求極品美味、也不至於把標準降到麥當勞速食的一般人而已。真正的美食家和老饕,是那些願意為了吃到世界上最讚的法式橙汁鴨,大老遠專程

跑到特定餐廳去品嚐的人。然而,我並不是這種人,因為,若要我在我家樓下的比薩屋和搭計程車去一間未曾造訪的小餐館之間選擇其一的話,我通常會選比薩,更別說跋涉個兩百公里,就只為了吃頓飯。   不過,我真的一點都不追求美食嗎?我後來意識到,自己曾經在朗格一帶開了好長一段路,就為了要讓一位愛好美食的法國友人,發掘並品嚐到傳說中的阿爾巴白松露(朗格離我出生地不遠,艾蓮娜在專論皮埃蒙特的那章會講到);我也曾經為了吃香蒜鯷魚熱蘸醬,大老遠跑到尼札蒙費拉托〔Nizza Monferrato〕去參加聚餐,這頓飯從正午一直吃到下午五點,而且除了最後的咖啡以外,其餘都是以大蒜為基底的菜餚。我還有一次特地跑到布魯塞爾外

圍的偏遠區域,品嚐一種被稱為比利時香檳的啤酒, 因為這種啤酒不堪運輸,只能在製造地品嚐(順道一提,千萬不要去,一杯好喝的英式麥芽啤酒比較值得)。   這樣說來,我到底對烹飪感不感興趣?我們先回去看看我提到的幾個例子,一個是為了了解比利時人愛喝什麼樣的啤酒,一個是要讓外國人認識皮埃蒙特的文化,另一個則是因為想重新找到像香蒜鯷魚熱蘸醬這種能讓我回想起孩提時代美好時光的滋味。在上面這些例子中,我去尋找這些食物,並不是為了口腹之慾,而是有文化層面的因素。我要說的是,這尋尋覓覓並非(只是)為了要嚐到某種味道,而是為了獲得一種啟發、得到記憶的閃回,或了解並引人認識一種傳統和文化。   我同時也體認到,在我

寫的每一本小說裡,常常出現故事主角吃東西的場景。或許以米蘭與巴黎這種讓主角(和讀者)感到非常熟悉之地點為場景的《傅科擺》(Pendolo di Foucault )少有吃飯的情節;不過像是《波多里諾》(Baudolino )、《昨日之島》(L'isola del giorno prima ),以及我最新出版的《羅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La misteriosa amma della regina Loana )等書,都經常穿插飲食的劇情,這跟我在《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 )中每天至少讓僧侶吃一次飯,而且還讓他們長時間在廚房裡走來走去是一樣的。這樣的情節安排是因為,如

果你讓主角到南方海島或東方拜占庭世界冒險,或是讓故事發生在好幾百年前或十幾年前就已經消失的世界裡,你總是得讓讀者吃點東西,好藉此引導讀者了解書中人物是怎麼想的。   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替艾蓮娜的書寫序。因為艾蓮娜這位知識淵博、對義大利美食所蘊含的細微差別和奧妙非常了解的義大利美食鑑賞家,將帶領我們(的味覺與嗅覺)一起踏上飲食文化之旅,不但要讓我們認識各地美食,更是要讓我們認識義大利這個她用一輩子來發現、挖掘的國度。   你們正要開始讀的這本書,除了談論飲食以外,更是一本描述一個國度、一種文化、甚至許多不同文化的寶書。   說真的,不管談論的是「義大利文化」或「義大利風景」,都是件讓人感到困窘

的事。如果在美國開車旅行,你們可能會連著好幾天遇上看似永無止境的地平線(而且停下來的時候總會吃到跟上個休息站一樣的漢堡);如果在北歐遊歷,你們在途中也會一直看到綿延不斷的寬廣地平線,高速公路沿線只看到一片片壯麗的黑麥田,而在中亞大草原、撒哈拉沙漠、戈壁沙漠、以及有艾爾斯岩拔地而起的澳洲荒漠等地的旅行經驗,自然更是不在話下。這種與自然界的碩大接觸的經驗,導致了西方美學中「崇高」概念的產生,在面對著狂風暴雨的大海、浩瀚穹蒼、萬丈深淵、宏偉山峰、懸崖絕壁、浩瀚冰原等讓人感到無垠無涯的景象時,一股敬畏之情總不免油然而生。   人們到義大利來,並不是為了要看高聳巍峨的哥德式教堂、壯觀的金字塔或尼加拉瀑布

。你們一旦穿越了阿爾卑斯山,就會開始獲得一種截然不同的經驗(當然在阿爾卑斯山你們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崇高,不過你們也可以在法國、瑞士、德國或奧地利看到阿爾卑斯山)。這裡的地平線永遠不會變得過分寬廣,因為你們的視線總是會被右手邊的山丘和左手邊高度適中的山巒所限制,而且路上總會不停地遇到小村落,至少每五公里就會出現住家。甚者,你們在每段路(除了波河平原上的特定路段以外)都會遇到彎道或改變行進方向,而周圍景色也不停地在變化。如此一來,不但地區與地區間的景致不同,同一個地區內更可能發現一個與周遭截然不同的國度,更別說這些地方的高度變化從山到海各有難以衡量的差異,穿越的每個山丘,其結構形態也都各有千秋。

皮埃蒙特、馬爾凱或托斯卡納的丘陵地都各有特色,少有相似之處,有時甚至只要橫跨如脊椎骨般縱貫義大利半島的亞平寧山脈,就會有進入另一個國度的感覺。義大利甚至連海都不一樣,第勒尼安海的沙灘和海岸,與亞得里亞海沿岸完全不同,更別說各島嶼的海岸景觀了。   這種多樣性並不只限於景觀,同樣也發生在居民身上。義大利有許多方言,每個地區都不一樣,因此,來自南方的西西里人根本聽不懂來自西北的皮埃蒙特人到底在講些什麼。然而,很少有外國人能想像到,義大利方言是在同一地區內隨著城市在變,甚至有少數例子是因村而異的。   在義大利半島上,生活著許多不同民族的後裔,其中有在羅馬人向北發展前就已經在半島北部定居的凱爾特人和

利古里亞人,來自東方的伊利里亞人,伊特魯里亞人和半島中部的不同聚落,來自南方的希臘人,幾世紀來逐漸取代本地人的少數民族,來自德國的哥德人和倫巴族人,阿拉伯人,諾曼人(即使不說是法國人、西班牙人、奧地利人等——別忘了義大利西北邊境的方言和法文非常類似,東北邊境山區的方言則類似德文,南部有些地方的方言則很像阿爾巴尼亞語)。   景觀、語言和人種的多樣性,尤其對烹飪飲食起了重大作用。這裡說的並不是在國外吃到的義大利菜,這跟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吃中國菜是一樣的道理,不管它們多好吃,充其量不過是從義大利常見菜餚中分支出來的變體,這些餐廳供應的是一種從義大利各地區取得靈感的綜合菜色,註定得根據當地人口味加以調

整,而且等待的是想要尋求典型義大利形象的中間客層。   與義國菜餚的各種菜式相遇,意味著挖掘各種深不可測的差異性,這不只是語言上的,同時還包括口味、想法、靈感想像、幽默感、面對痛苦與死亡的態度、喋喋不休或少言寡語等的不同,這些特質區隔出西西里人和皮埃蒙特人,或讓人分辨出威內托人和薩丁尼亞人的差別。也許,認識烹飪就等於認識居民靈魂的說法,在義大利比世界上其他地方來得更為真切(雖然這當然也因地而異)。你們若試著先嚐點來自皮埃蒙特地區的香蒜鯷魚熱蘸醬,接下來品嚐一道倫巴底燉豬肉,之後來一盤波隆那肉醬寬麵,然後再來一道羅馬風烤羔羊排,最後以西西里卡薩塔蛋糕收尾,你們會覺得自己從中國走到秘魯,然後又到了

西非的廷巴克圖,因為這些菜餚都有著天南地北的差異。   這樣說來,義大利人是否仍然透過與義國境內各式菜餚接觸的經驗來相互了解呢?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我知道,當一個外國人因為他或她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開始試著透過飲食文化來描繪義大利,並同時保留著一個外來者客觀獨立的觀察,那麼, 義大利人就能藉此重新發現一個(也許)幾乎已經被他們遺忘的國度。   有關於此,我們都要感謝艾蓮娜.柯斯提歐科維奇。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推薦序2 義食之間的纏綿愛戀   從義大利托斯卡尼(Tuscany)的拉斯佩齊亞(La Spezia)開始,延著地中海沿岸一路往北徐行,從五地漁村(Cinque Ter

re)、萊萬托(Levanto)、熱那亞(Genova)、薩沃納(Savona),一直到法國蔚藍海岸的尼斯(Nice),這段風情萬種的海岸線,從中世紀以後,就被稱為「里維耶拉」(Riviera),更正式的說法是Riviera di Ponente, 意思是「落日海岸」。位於義大利西北海岸的里維耶拉,自古以來就吸引著許多偉大的靈魂為她佇足停留——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法蘭契斯卡.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a)、范.艾克(Jan van Eyck)、威爾第(Giuseppe Verdi)、普契尼(Giacomo Puccini)……都被她永恆的美所媚

惑。   就在熱那亞以西不遠的因佩利亞(Imperia),是一座優雅閑適的濱海小鎮。在這裡,有一座名聞利古里亞海岸的橄欖樹博物館(Museo dell'Olivo)。在博物館中,有一套傳承自十八世紀,紀錄古代農業生活的大部頭叢書,皮質的封面與封底早就龜裂脫落得不成模樣。這部大堆頭的古代文獻中,有一本關橄欖學的百科索引,共有一百二十頁,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蠅頭小字,紀錄了全世界橄欖油交易的明細項目,透過風格獨特的文字書寫,探索橄欖最私密豐饒的生命歷程。儘管如此,這部作品時序也只紀錄到一九四三年的仲夏而已。   從普羅旺斯到里維耶拉,自古以來,就以質地出眾的橄欖油名聞全球,閃爍著地中海陽光的綠色黃金,

口感濃郁芬芳,即使是最普通的家庭料理,都會使用里維耶拉的頂級橄欖油來開啟奇妙的味覺之旅。   舉例來說,我個人就特別鍾愛單純以橄欖油、大蒜與蕃茄調味的Bruchetta。在義大利,從高級的米其林三星不可思議的藝術級餐廳,到尋常漁村簡陋暢快的立食小酒吧,都可以看見Bruchetta的蹤跡。有時候,光是點滿滿的一盤就讓人大呼過癮。簡單一點的,麵包片上覆以帕瑪火腿、西恩納臘腸或油漬朝鮮薊,就讓我吮指回味了;豪華的版本,香醇的莫扎瑞拉(Mozzarella)起士配上溫布利亞的黑橄欖醬,或氣味強烈的戈爾貢佐拉乾酪(Gorgonzola)加上新鮮的碎洋蔥,其中的組合變化,端看主廚的創意與當地時令食材而定,

口感味道都充滿了義大利眾多地方的文化特色。對於想探究義大利飲食文化的朋友來說,單單是Bruchetta的種類,就可以洋洋灑灑出本厚厚的百科全書。   義大利的美食,即不炫技也不奢華,它不僅僅是色、香、藝的具體展現,更是回歸料理原點的直接感動,如此的輕盈優雅,卻又是這麼的誠懇質樸。《義食之間》的作者艾蓮娜.柯斯提歐科維奇以女性獨有的細膩與溫柔,娓娓道來義大利人與食物之間的纏綿愛戀,彷彿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十日談式的隨筆漫談,為我們鋪陳一段又一段屬於義大利飲食文化的感官盛宴。 文史工作者 謝哲青 前言   在義大利生活了二十年以後,我仍然清楚記得我剛到米蘭居住的頭幾個月。

當時,我已經可以用義大利文溝通無誤,儘管如此,我的自尊偶爾還是會受到嚴重打擊。即使是跟朋友共進晚餐,大家正談論著剛看過的電影或時事的時候,我會突然跟不上對話:我到底漏聽了什麼?轉眼間,而且在沒有預先告知的情況下,所有人都突然改變話題,開始熱切討論怎麼烹煮菇類的方法,或是哪個朋友家生產了真的很棒的橄欖油。這樣的情形真會讓人感到非常沮喪……   和其他同在義大利生活的外國人聊過以後,我才意識到,所有外國人都曾因類似的經驗感到錯愕:在義大利,人們經常討論吃的,而且討論的頻率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高出許多。在英國或俄國知識分子的想法中,談話中若出現某些過分將焦點放在食物的地方,可能會降低席間談話的格調,因

此他們在遇到這種狀況的時候,會適度忽略之,不會太堅持這類話題;若換成義大利人,則會津津有味地享受諸如此類的談話,而且還會大談特談起來。為什麼呢?「講話跟吃飯一樣」的說法,在義大利必須以宏觀的角度來考量。在談話者(在大部分情況下)一點也不在意自己是否真的在細心品嚐美食,卻高談闊論地訴說著過去吃過的豐盛菜餚、計畫著要吃什麼、評論食材品質時,他們的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呢?   我對義大利飲食的熱忱是如此地深切且廣泛,以至於將這股熱忱延伸到跟食物顯然無關的語言範疇,然而當我自己在面對這情形時,卻也常常覺得不知所措。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把這種語言內化,也就這麼習慣了,然而,我並沒有放棄對朋友和熟

人的糾纏,總是不停地提出許多問題:「為什麼你們所有人和你們的作家、記者及政治人物,都這麼愛談論食物呢?為什麼在談到特定食物的時候,你們會把它們和特定的歷史時刻連在一起?菊苣與階級鬥爭有何關聯?為什麼在法西斯執政的二十年間,執政者試圖禁止番茄義大利麵?詩人東尼諾.奎拉(Tonino Guerra)在廣播訪談提到「暫緩」咖啡時,到底在想什麼?如果對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而言,他人的麵包嚐起來是鹹的,這到底是如同大部分譯者的詮釋所言,因為詩人流下的眼淚所致,還是有其他較不浪漫的原因呢?   像所有研究義大利文化的學者一樣,我逐漸發現,詩歌和小說中處處充斥著各種「飲食」辭彙,而且它

們實際上確有更深層、更嚴肅的意涵。因為在義大利文中,利用食物作為隱喻的情形,頻繁到讓人大為驚奇。例如用「去豆子」(andare a fagiolo)來表示喜歡,用「就像撒在通心粉上的起士」(cacio sui maccheroni)表示來得正是時候,「跟麵包一樣好」(buono come il pane)是形容人心地善良,「把一般麵包拿回去換成香草扁麵包」(rendere pan per focaccia)指一報還一報,「把太多肉放在火上」(troppa carne sul fuoco)來形容一個人同時考慮太多事情……諸如此類。義大利人的集體想像,是建構在以各種食物來表達的文化符號之上。   

許多學者都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哲學家安德烈亞.塔亞皮耶查(Andrea Tagliapietra)在《哲學家的喉嚨——吃作為思維的隱喻》(La gola del losofo. Il mangiare come metafora del pensare)中就總結得很好:   □□□□□□□□□□□□□□□□□□□□□□□□□□□□□□□□□□□□□□□□□□□□□□□□□□□□□□□□□□□□□□□□□□□□□□□□□□□□□□□□□□□□□□□□□□□□□□□□□□□□□□□□□□□□□□□□□□□□□□□□□□□□□□□□□□□□□□□□□□□□□□□□□□□□□□□□□□□□□□□□□□□

□□□□□□□□□□□□□□□□□□□□□□□□□□□□□□□□□□□□□□□□□□□□□□□□□□□□□□□□   我相信,這種現象的原因應該是這樣的:在義大利文化中,當一個人把一份食譜傳給別人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推廣自己的家鄉,亦即食譜的來源地,而這個舉動往往也有明確告知自己來自該地的意思。就義大利的歷史而言,每一個鄉村或城鎮都是自給自足的,沒有任何城市居於領導地位,即便是行政區首府對該行政區內的其他城市,或國家首都對周遭地區,都不具影響力。前來義大利朝聖或藉由壯遊之舉認識義國文化資產的旅人,來自世界各地,在這裡,即使是小鄉鎮,也可以是重要的中心地點。因為人潮川流不息地經過,這些小鄉鎮再也不

是遺世獨立的荒郊野外!在宏偉教堂、修道院和圖書館林立的鄉下地方,在跟大城市比較時也不可能出現什麼自卑感。把義大利認定為第二故鄉,並在此寫下其最佳作品的俄羅斯天才果戈里(Gogol),在描述義大利時曾說:「這是城市和鄉下並存一地的地方。」另一位離鄉背井的俄羅斯名作家亞歷山大.赫爾岑(Aleksandr Herzen)也曾說道:「義大利的每個小城市都有她自己獨特的風貌。」   這本書的誕生,就是為了將義大利各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它們的歷史、以及從外表看來純粹只與美食烹飪內容有關的「意識形態」,簡短地集結成冊。誰用帕米森起士來替番茄義大利麵調味?誰比較偏好佩科里諾羊奶乾酪?為什麼比薩一定得又薄又不

油膩,和全世界速食餐廳的烹調方式截然不同?為什麼和來自威內托地區的黃金麵包相較之下,(源自倫巴底地區的)聖誕麵包脂肪含量高且用料豐富?在西西里地區著名甜點卡薩塔蛋糕的背後,到底有什麼既浪漫又令人不安的傳說呢?   越認識義大利,就會更加感受到每一個小城都有它好比「可食用徽章」的代表性食品,也就是在當地出奇精鍊以至臻於化境的佳餚或產品,例如佛羅倫斯丁骨大牛排、米蘭的番紅花燉飯、特雷維索的紅苦苣,以及卡布里沙拉。不論到哪裡,該地居民都會因家鄉特產而自豪不已。   本書的架構,好比一趟想像之旅,帶著讀者從北到南,把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地區走過一遭。在講到各個地區的時候,我會試著納入在義大利人的集體想

像中與該地區有直接關聯的食物,以及箇中原因。此外,我們也會針對一些最常使用的語彙和最廣為流傳的觀念提出評論。   我也會簡短提到每個地區的代表菜色與產品,總結出它們的特色,不過,天知道我在此並沒有要把所有東西一網打盡的想法,只是想隨意並按個人喜好及情感,興之所至地列舉一些各個地區的飲料或飲料種類。不論如何,我還是想強調一下,本書的焦點是在食物,而非葡萄酒……若也要談酒,本書的頁數至少會是現在的兩倍以上!   我在書中也積極地檢驗那些適用於全義大利的飲食符碼。不論對外國人或義大利人來說,這種符碼都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通曉的語言,而且還得深入研究,才可能領會到箇中的細微差異。   義大利人和世界上

其他民族不同,當他們在談論食物的時候,並不只是提到材料講講就罷了,而是一種慶典儀式,這一點一直讓我感到欽佩。對義大利人來說,就好像唸出一個魔法咒語,或像禱告一般地朗誦出一連串適合醃製的魚類或利古里亞春天香草總匯的材料,似乎朗誦者只要把這些材料說出來,就能一併品嚐這道菜和它的所有佐料一樣。在唸出不同菜餚的名稱時,義大利美食家就能憑藉著想像力,在腦海裡品嚐著餐廳菜單上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的全部菜色,而菜單就好比玫瑰經或唐璜的情人目錄一樣。我試著寫下個人烹飪手冊,分享烹飪方法、各種麵醬、以及麵形與醬汁的搭配原則,並將這些資訊附在書末。這本書也是為了探討飲食符碼的語言學研究。飲食符碼能解釋並處理義大利人

對飲食文化的資訊情結,其中涉及了包括歷史、地理、農業、動物學、人類學、設計、日常生活中的符號學與經濟等。   這就是義大利人如何能在美食主題相關談話中感到快樂的祕訣。諸如此類的主題,讓人有機會發覺談話者的豐富記憶,享受罕見的優雅語彙,陶醉在自己與他人的口才中,或與朋友分享閒暇之餘的研究成果。由於人們對食物的興趣之故,書中才會觸及許多截然不同的主題,穿插在各個以地區為篇名的章節之間(這也是按直覺隨意安插的,與我個人對不同地區的偏好無關)。在討論食物時,我們會找到討論歷史、社會學、民主與極權獨裁政體的方法;在一盤又一盤的菜色中,義大利的歷史以及她和他國歷史之間的多重關聯也會逐漸浮現。此外,我們也會

提到在烹飪符碼形成的過程中,義大利半島上各個獨立發展的文化如何對它造成重大的影響。   由於烹飪符碼幾乎就是一種百科全書,我們在像檢查目錄一樣地探討我們對於美食的認知與知識時,必然會獲得不少樂趣,而且我們也能藉由這些廚房食材,延伸到有關浪漫文學與健康生活哲學的討論。其他討論則聚焦在人們藉著對話來展現自尊的一些事上,例如藉此顯示出自己對基本原料的認識、或是自身掌控長柄燉鍋與爐灶火候的能力。我們也會發現,飲食符碼如何比其他共同價值和理想更具有凝聚力,更能營造國家認同感,有時這符碼甚至能將所有熱情都凝聚在一起。   檢驗飲食文化之際,也會讓人體認到它那種培養喜樂、創造和諧的獨特特質。不論是在家庭飯桌

上、與朋友在餐廳裡、或是科學專題研討會中,人們隨時隨地都會以所有人都聽得懂的語彙來討論食物,對所有人來說,絕對都是絕妙、輕鬆且正面的話題。事實上,以食物為聊天主題的那些人,可以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不論他來自何處,食物都能讓他毫不困難地找到與他人的共同話題與語彙。以捍衛傳統飲食、培養正確生活態度為職志的慢食運動發起人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是這麼解釋義大利飲食文化這種獨特又具有凝聚力的語言:   □□□□□□□□□□□□□□□□□□□□□□□□□□□□□□□□□□□□□□□□□□□□□□□□□□□□□□□□□□□□□□□□□□□□□□□□□□□□□□□□□□□□□□□□□□□

□□□□□□□□□□□□□□□□□□□□□□□□□□□□□□□□□□□□□□□□□□□□□□□□□□□□□□□□□□□□□□□□□□□□□□□□□□□□□□□□□□   文化語彙就是在這種抗拒消費主義感染的情況下形成的。消費主義與其載體——也就是廣告——著魔似地擺脫不了著眼當下與時效短暫的特質,它冥頑不靈地貶低舊東西,強調新玩意的價值,與文化語彙著重歷史的大方向大相逕庭。於是,流行在此脈絡下就成了一種媚俗,這也是為什麼義大利飲食符碼充滿著尊嚴、民主與學問之故。   走筆至此,讀者們應該已經了解到,這個飲食符碼就是我撰寫本書的手段與原因。身為研究義大利文化的外國學者,我必須坦白承認,在發現並研究

這飲食符碼的過程中,我幾乎是著魔似地完全沈浸其中,這就像我多年前開始深深為義大利著迷一樣。義大利這國家令我永遠也探索不盡,我對美和藝術的渴望,每一天都在增長……我知道你們懂的! 15 情慾美食家在講到食物的時候,常常會使用一些讓人有點害臊的敘述,拐彎抹角地用做愛來加以比喻。人們不會直接了當地說,不過當對話步上美食的正軌,空氣中會瀰漫著一股歡愉的電流,輕輕地挑逗著所有的談話參加者。一點點貪吃,加上性衝動,就成了爆炸性的組合, 而這種結合很早就出現在文學之中, 不論是佩特羅尼烏斯(Petronio)、拉伯雷或薄伽丘的作品,都可以看到。巴西小說家若熱˙亞馬多(JorgeAmado)就將烹

飪主題和臥室混在一起,賦予了巴西、尤其是巴伊亞一種魔術般的色彩。1法國美食家尚.安特姆.布里亞薩瓦蘭(1755-1826)曾在《味覺的生理反應》一書中寫道:愛吃的女性臉部輪廓比較精緻,外觀看來比較纖細,動作較為優雅,而且尤其可以從她動舌頭的方式來辨別。最懂吃的人通常具有這樣的特質;他們來者不拒,細嚼慢嚥,並且細心品嚐辨別。他們不趕時間,慢慢在用餐地點享受精緻的款待,甚至也會帶著美食聚會中常見的各種遊戲和消遣,在那裡消磨整夜。那些不懂得享受美食樂趣的人,通常有著延長的臉型、鼻子和眼睛,無論體格如何,整個加在一起看起來就很犀利,他們的頭髮又黑又直,身體缺乏曲線;褲子就是這些人發明的。具有同樣特質的

女人,一般都長得瘦骨嶙峋,在餐桌上容易覺得無聊,只靠紙牌遊戲和八卦維生。我相信,這個生理理論不會有太多人反駁:不論是誰都可以環顧四週以確認。不過,我現在將用其他證據加以證明。某天我參加了一場午宴,面前坐著一位極為迷人、面貌性感的少女。我傾身靠近鄰座友人並低聲說,這位小姐具有這樣的線條,不可能不是美食家。「別鬧了!」他說。「她至多不過十五歲,年紀還不到。」......她不但來者不拒地把眼前的食物都吃了下去,還意猶未盡地請人將桌子另一頭的菜給傳了過來。總之,她什麼都想嘗試,這麼小的胃卻裝了這麼多的食物,讓我鄰座友人大感意外。這情形證實了我的判斷,科學再次獲得勝利。之後布里亞薩瓦蘭還說,兩年後再次遇

到同一位少女時,她剛結婚沒幾天,模樣更加迷人,更顯得風情萬種,當時時尚風俗許可下,能露的都露了。只要有仰慕者經過她身旁,她的丈夫就會嫉妒地發抖,因此沒多久以後,他就帶著她遠走他鄉,結束了他受苦受難的日子。布里亞薩瓦蘭是法國人,他的哲學論述是以所有人為對象,不分國籍。然而,受到天主教影響最為深遠的義大利人,確有著自己的獨特性。義大利人對情慾的態度,向來不以行為放蕩的方式來顯現,而是展現在禁律對人們的誘惑上。在義大利,從教會禮儀年的角度來看,一年之中約有一半是屬於齋戒期。在這些齋戒期間,神父會直接要求信徒禁慾(齋戒期禁止發生性行為),或者採取間接的方式來執行:從早到晚都禁食的人,有些事情根本不會想

到。然而,性愛機制是與生俱來的,越受到禁止,吸引力越高。由於這樣的環境,使得義大利男士對女士們特別殷勤,而且這種風流態度甚至舉世聞名,另一方面,許多原本用來描繪禁食禁慾的語彙,現在都多了一種檯面下的意義,轉而成了表達猥褻淫穢的言辭;也許正是後者,讓某個始作俑者開始以「魚」(pesce)或「甘藍」(cavolo)來稱呼性慾很強的男性,因為魚和甘藍都是齋戒期吃的食物。在義大利文中,男性生殖器也稱作「巴卡拉」(baccalà):因為講到這種鱈魚乾,人們會將這種「齋戒期的食物」與勃起的概念聯想在一起。在齋戒期間,不論是罪人或正人君子,思維很自然地都會繞著食物轉。法國文學家丹納就曾提到羅馬卡比托利歐山天

壇聖母堂教友的故事:在四旬期期間,講道者在佈道時完全圍繞著禁食、可以吃和不能吃的食物打轉。講道者在講壇上手腳並用地敘述著地獄的樣子,然後接著解釋幾種烹煮鱈魚麵的方法,儘管方法各異,它們都是在齋戒期間不被允許的......對於不加修飾、赤裸裸的概念,義大利人的接受度並不如英國人或法國人來得高。義大利人會在不自覺中以可觸知的形式將這些概念包裝起來,模糊與抽象者都會受到忽略與排斥,他的意識結構讓他只能瞭解明確的事物,一種具體的慰藉,這種持續不斷的形象侵擾,在過去孕育了他們的繪畫生命,現在則由他們的宗教來執行。在齋戒期禁食的食物中,有部份是完全不可碰,偷吃等同犯下不可原諒的罪行,不過有一部份,如果不要

明目張膽地吃,即使在齋戒期間一樣是被允許的。在比較不嚴格的齋戒期間可以吃牛肚豬肚的寬容態度,就是這麼來的。牛肚豬肚可以被當作是肉,也可以不是肉,端看從哪個角度來看。人們在齋戒期間,會產生一種想要欺瞞的情緒,這對象假使不是上帝,至少也針對自己。什麼是「假閹雞」?這顯然是一隻以蔬菜泥做成的閹雞。在義大利人的意識中,這些例子的儀式性就因此絕對化、具體化了。丹納在描寫羅馬教會如何在四旬期期間「恐嚇」信徒的時候寫道:「在這段期間,大街上的一間肉店,把自家店裡的火腿佈置成墓穴的樣子,還在上頭擺了燈飾和花環;裡面還擺了個裝了金魚的魚缸,意圖直接與顧客的感官溝通。」性愛不停地在義大利飲食符碼中出現。盲從式的虔

誠,最終難免緩緩深入了信徒的靈魂深處,讓他們認為即使產生情慾的念頭都是有罪的。因此在費里尼的電影《阿瑪珂德》(Amarcord)中,神父對前來告解的善男信女一而在再而三的提問,並沒有顯現出牧者對年輕靈魂佈道的熱忱,反而呈現出不道德偷窺者的形象。某天我走進一間教堂,裡面有位神父正在向四十名年紀七八歲的女童講道。這些女童好奇地轉了頭,對我眨眼,低聲竊笑,那小小的身軀渴望活動,古靈精怪的腦袋靜也靜不下來。神父以和藹且慈父般的態度,在一張張長椅間走動,試圖讓她們靜下來,口中不停地重複「惡魔」這個字。「孩子們,要小心惡魔,惡魔很壞,會想要吞噬妳們的靈魂。」在接下來的十五、二十年間,這個字眼常常浮現在我腦

海中,而且浮現的不只這個字,還有惡魔的形象、可怕的臉龐、尖銳的爪子、噬人的火焰和其他等等。天主教信仰向信徒灌輸了一種概念,認為罪孽是源源不斷的,教徒只有在少數時刻才能享受到滌罪、無罪的快樂,也就是他們在告解後感受到熱忱之際,而這恰好也是分發食物,也就是領受聖體的時候。因此,當被視為禁忌的情慾昇華成為食物的一部份以後,也就成為可以被原諒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