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地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公有地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仲敬寫的 逆轉的東亞史( 5 ):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和劉仲敬的 滿洲國:從高句麗、遼金、清帝國到20世紀,一部歷史和民族發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什麼是市地重劃? - 新北市政府地政局也說明:登記 · 地籍清理暨標售專區 · 地價 · 不動產交易 · 徵收及撥用專區 · 謄本專區 · 非都市土地專區 · 國土功能分區劃設專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法律學系一般生組 吳光明、楊崇森所指導 林長振的 美、日土地信託在我國之繼受與發展 (2019),提出公有地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信託法、繼受、土地信託、不動產信託、美國、日本、原住民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陳忠五所指導 趙翊淳的 違章建築之民事法問題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違章建築、事實上處分權、資訊揭露義務、不動產經紀業與經紀人員、習慣法物權、權利移轉、侵權責任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有地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什麼是設定地上權?-有巢氏房屋- 買屋5步驟則補充:設定地上權土地大部分應用於商業不動產,節省購買土地所需資金,轉為土地租金, ... 地上權存續期間,民法中未設限制,理論上可永久存續,但在「公有土地經營及處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有地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逆轉的東亞史( 5 ):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為了解決公有地意思的問題,作者劉仲敬 這樣論述:

滿洲——中國稱之為「東北」 在漢人眼中,它是長城以北的塞外之地; 事實上,卻是中國之外的豐饒新世界! 縱橫於這片黑水白山的滿洲部落,如:渤海人、女真人、契丹人、滿洲人 正是仰賴內亞先進技術而強大、又靠著環日本海的貿易而興盛! 然而,伴隨著強大和興盛而來的,便是帝國體制的誘惑, 當封建部落轉變為征服王朝時,便是滿洲衰弱的起點, 滿洲最終成為中國的東北,喪失了傳統與自由! 渤海國、遼、金、滿清至近代滿洲國 一部因封建秩序興盛,因帝國體制而衰亡的東北千年史!   ==============   ★黑貂之路+環日本海貿易圈=堪比歐洲地中海世界的富庶繁榮!   ★滿洲部落的強盛不只是彎弓射鵰

的騎射傳統,更來自內亞的先進技術與發明創新!   ★女真人的「勃極烈」制度,相當於英國「大憲章」,體現了政治自由的封建傳統!   ★《滿文老檔》記載的滿清習俗,如義子收養制度,為何是漢人士大夫難以理解的野蠻習俗?   ★張作霖是滿洲本土主義者,而兒子張學良則是大中國主義者?沒有東北易幟(親中國),就不會引起滿洲事變(日本干涉滿洲親中)!?   ■ 「滿洲」不只是中國東北,而是多元族群融合的想像共同體   「滿洲」(Manchu),是皇太極所創造的詞彙,最初的意思是指結合滿洲人、蒙古人、朝鮮人以及生活在遼東、但已經滿化的漢人,所共同組成的「想像的共同體」。「滿洲利亞」(Manchuria)一詞

也是英語系國家用來稱呼今日包括中國東北、東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在內的土地。   然而,作為一種歷史概念的「滿洲」,其地理範圍不僅僅包含今天屬於中國「東北」的行政區域,而是囊括了今日河北(燕地)、膠東半島的泰山以東(齊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東蒙古,一直到俄羅斯濱海區的廣袤土地。   因此,本書的「滿洲國」,不是單指狹義上由日本扶植下於一九三二年成立的「滿洲國」;而是廣義上的「滿洲」概念,並跳脫古代東亞的王朝譜系和二十世紀的中國中心正統觀,翻轉傳統中國的「東北」視角,以「滿洲」這塊土地為中心,重新書寫曾經在滿洲這片廣袤土地上建立的各個政權歷史──包括它們之間的憲政演變關係、以及它們如何改變了東

亞歷史的走向。   ■ 黑貂之路與滿洲海盜——滿洲的活力來自於內亞文化的輸入與傳播   「滿洲」自古以來,長期作為內亞的一個末端分支,強烈受到內亞草原文化的影響。內亞連結東亞的貿易路線,除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外,還有一條從中亞出發,經過蒙古高原直達滿洲的「黑貂之路」。這條路線讓早期的滿洲不必透過中國轉口,便能夠接受來自內亞的先進技術與文化的輸入,如煉鐵、鑄造、畜牧乃至於政治組織。十三至十五世紀的蒙古帝國,更代表著內亞在文化和政治上主導東北亞和東亞的巔峰時代。   在蒙古勢力沒落後,內亞勢力衰微,東北亞崛起。對應傳統的中國史學解釋,就是清帝國統治了中國、蒙古、西藏與準噶爾地區的十七至十九世紀

。另外,滿洲和古代日本的關係也一直非常密切,「滿洲海盜」出沒的日本海,一直是古代滿洲、日本和朝鮮之間的重要的交通和文化傳播紐帶。   ■ 封建秩序VS帝國體制──滿洲政治演化的衝突性   本書並非是一部嚴格意義的「滿洲」通史,而是從政治演化的角度,分析「滿洲」歷史的「衝突性」──即封建秩序與帝國體制的交互更迭。比如,滿洲的早期政權──高句麗,其自身的政治組織,最初是比較鬆散的專業集團聯盟,其王權隨著軍事和戰爭而加強,逐漸形成軍國主義與封建聯盟體系並存的二元國家。當帝國的中央體制最終壓倒了傳統的封建聯盟,往往是該政權最強大的時刻,但也是步向衰亡的開始。   此種「衝突性」在歷代滿洲政權皆明顯

可見,如渤海國、遼、金乃至於滿清。滿清的興起得力於強大部落聯盟的封建秩序,但在入關後接受漢文化,逐漸轉變為中國式的帝國體制。雖然從康熙到乾隆等滿清皇帝皆盡力維護滿洲的傳統習俗與封建文化,但最終也無法避免滿清帝國的最終衰亡。   近代東北軍閥張作霖與其子張學良的理念衝突,滿洲本土主義與大中國主義的矛盾而導致的「東北易幟」也是基於相同的邏輯。因此,理解滿洲的政治演化,也能夠反過來認識中國傳統史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內在邏輯。   ■跳脫「東北」,發現「滿洲國」,便是重新理解東亞史的開始   當我們跳脫「東北」、翻轉傳統史觀的「中國」視角,便能發現藏在考古發現和漢文史料下面的「另一

種滿洲史」。「滿洲國」並非蠻荒的塞外之地,而是位處東北亞心臟地帶,自古以來便是國際勢力爭相競逐之地,也是影響東亞歷史走向的關鍵地帶。   比如「滿洲」與內亞文化的直接聯繫、高句麗其實是與唐帝國爭奪朝貢體系主導權的對等國際勢力、契丹和渤海的關係猶如近代的國共對峙、「快錢」(Easy Money)導致女真人的「勃極烈」制度由盛轉衰、還有「滿洲大憲章」的覆滅導致的封建自由喪失等等,完全顛覆了我們既定的歷史認知,這是本書作為歷史書寫的獨特之處,也是重新理解東亞史的開始。   ===================================   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系列   【民族發明學的

世界史】   《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   《歐洲的感性邊疆:德意志語言民族主義如何抵制法蘭西理性主義》   《中東的裂痕:泛阿拉伯主義的流產和大英帝國的遺產》   【民族發明學的諸夏史】   《逆轉的東亞史(1):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   《逆轉的東亞史(2):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巴蜀、滇與夜郎篇)》   《逆轉的東亞史(3):非中國視角的華北(晉、燕、齊篇)》   《逆轉的東亞史(4):非中國視角的上海(上海自由市篇)》   《逆轉的東亞史(5):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本書初版《滿洲國:從高句麗、遼金、清帝國到20世紀,一部歷史和

民族發明》(2019年)   作者簡介 劉仲敬   長於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屍,筆下著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致力於用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   最新著作為「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作(《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此系列透過劉仲敬獨特的民族建構理論,深入分析中歐、東歐、巴爾幹以及中東等地區,是如何從帝國或封建王國的體系演化成近代的民族國家。   另外,尚著有「近代史的墮落」系列作(《晚清北洋卷》、《國共卷

》、《民國文人卷》),此系列透過近代東亞地區重要歷史人物之生平,闡述東亞文明的歷史特性;《經與史》、《遠東的線索》為重新解釋內亞和東亞古代歷史關聯性、解釋中國近現代史格局與演變的經典作品;《文明更迭的源代碼》則是關於「阿姨學」的思想脈絡、及對世界各種文明和歷史的探討。   除了著作等身,劉仲敬還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西方歷史學經典作品。   第一章 東北亞的核心 •前國家時代的滿洲 •豪族共治的滿洲系政權 •高句麗──東亞逃亡者的樂園 •在戰爭中擴張的高句麗王權 •高句麗

和唐國爭奪朝貢體系主導權 •「從李白醉草嚇蠻書」看渤海國 •長安、京都、龍泉的三角外交   第二章 內亞的新大陸 •從日本史看渤海二元體制 •黑貂之路的背後是秩序輸入 •契丹和渤海的關係猶如國共對峙 •渤海與唐的登營之戰 •中古滿洲的龍原─日本道 •雙子城──內亞商人在滿洲的租界 •靖康之變前的內亞與東北亞 •滿洲的技術進步源於內亞推動   第三章 東北亞、東亞和內亞的三角鬥爭 •從「吐屯」看突厥在契丹─渤海之爭中的角色 •與「日本人引進朝鮮技術」做比較 •封建嵌套性社會結構有利於社會進步 •日本史書中的滿洲海盜 •如果用漢族發明的形式發明拉丁族 •女真軍事技術怎樣壓倒宋軍(一) •女真軍事技

術怎樣壓倒宋軍(二) •文明─野蠻對立論:宋人的敗戰反思   第四章 內亞的衰微和東北亞的崛起 •漢人不過是在歷史記錄留下漢字名的人 •何謂女真的勃極烈制度 •「Easy Money」使勃極烈制度由盛轉衰 •「滿洲大憲章」的覆滅和政治自由的喪失 •郭子儀家族的政治決斷(一) •郭子儀家族的政治決斷(二)   第五章 殖民主義與逆向殖民主義 •女真人建立帝國卻成為最大輸家 •繼承宋國的通貨膨脹,金國蒙受人力損失 •滿洲煉鋼業和造船業的國營化 •女真帝國是中古鐵器帝國 •從《夢溪筆談》和《天工開物》看宋明的技術退化 •東亞的「超穩定結構」導致技術退化 •滿洲鐵器工業的停滯和日本鐵器工業的崛起  

第六章 清帝國時期的憲制、技術與意識形態 •努爾哈赤並非白手起家 •海西、野人女真的軍事技術比建州女真更進步 •「組織天才」努爾哈赤的國有化政策 •滿洲軍事工業的瓦房店化 •鴉片戰爭時,清國的軍事技術仍然停滯在入關時 •滿洲鐵器技術高於吳越 •技術問題本質上是憲制問題 •大一統理論的演化:從蒙古人到滿洲人 •大一統理論害倒滿蒙騎士   第七章 帝國體系與條約體系下的自組織 •神話學說背後的近代滿洲 •燕晉齊三邦國與十八省神話 •滿洲的公有地:官莊、旗地與蒙地 •滿洲法人團體擁有的土地 •近代前夜滿洲的私有地 •日俄在近代滿洲的各種組織及滿洲的馬賽克結構   第八章 行政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封建

體制下的滿洲 •政治定義下的封建滿洲人 •明國士大夫不理解的滿洲封建體制 •明治日本把行政國家引進滿洲 •假如美國買下或參股滿鐵,歷史會如何改寫? •作為地主資本家的張作霖幕府 •協和主義民族構建理論的出現   第九章 正統主義對決協和主義 •滿洲的水土與封建性的垂危 •近代滿洲正統主義神話的出現 •日裔滿洲人的協和主義及張作霖的採用 •三民主義包圍滿洲及張學良的選擇 •協和主義和正統主義攜手創造滿洲國 •拒絕被整合的滿洲自治主義者 •滿洲國史是壓縮版的資本主義發展史 •統制經濟:滿洲國的光與影   第十章 滿洲堡壘的陷落及反恐戰爭的餘波 •張作霖時代的滿洲憲制:三省保安聯合會 •國會、國民會

議與人民代表大會 •張作霖政權的憲制本質和張學良的背叛 •蘇聯匪諜和恐怖分子對滿洲的滲透與破壞(一) •蘇聯匪諜和恐怖分子對滿洲的滲透與破壞(二) •共產黨說對了:蔣介石如何背叛革命 •滿洲土豪功虧一簣 •被《林海雪原》掩蓋的歷史真相 〈漢人不過是在歷史記錄留下漢字名的人〉 有很多詞從漢字看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它們只不過是同一個人、同一件事物的不同翻譯。像「雷根」和「列根」,其實只不過是台灣翻譯和香港翻譯的差別,指的都是同一位美國總統。愛新覺羅家的「愛新」和「覺羅」,實際上就指的是姓「愛新」的家族。而「愛新」這個詞跟「諸申」和「金」又是同一個詞,姓「愛新」和姓「金」其實是同一個意思,也跟遼

東豪族公孫淵、公孫康他們的「公孫」是同一個詞。看到這幾個詞以後,會有一撥糊塗人以為,這指的是幾個不同的姓,尤其是他們很可能以為,姓「金」的是朝鮮人,姓「公孫」的是漢人,而姓「愛新覺羅」的是滿洲人──其實他們都是同一批人。僅僅憑這個姓氏就可以判斷,他們至少從理論上講都是來自於「按出虎水」或金水一帶的滿洲人,只不過姓「公孫」的那一家屬於熟番而不是生番,而完顏家和愛新覺羅家就屬於生番。 所謂的熟番,例如我是滿洲人或者湖湘尼亞人,但是我像曾國藩一樣,因為我所在的地方被帝國的官吏統治了,而我也是一個有功名心的人,很想到帝國去做一做官,然後我就不能夠說我們家原來姓「紇石烈」什麼的,那樣的話你這個名字在考卷

上顯得很不像樣,考官不會錄取你。例如,如果一個中國人在北京火車站買票的時候,一定要說他的名字叫阿卜杜拉或者穆罕默德,那麼他就買不到車票,因為車票系統只能夠接受「杜師古」、「穆志誠」這樣的名字,如果有四、五個字以上,它就沒法成功錄入。所以你如果要參加科舉的話,不管你原來叫「紇石烈」還是什麼名字,反正你另外取一個只有一個字或者兩個字的漢名就行了。於是,同一個姓就變成了「公孫」或者「烏孫」。有了這樣一個姓以後,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跟來自湖南的曾家或者項家一起去考取舉人、進士、狀元了。

美、日土地信託在我國之繼受與發展

為了解決公有地意思的問題,作者林長振 這樣論述:

我國自60年代締造舉世矚目之經濟奇蹟以來,隨著經濟之高度成長與工商業之擴充發展,對於土地之需求日益殷切。但受囿於國人重視土地之保有甚於利用之傳統觀念,及個人缺乏開發之資金與技術等因素,造成民間土地資源之大量閒置,無法作有效之利用。相對而言,政府部門就公有土地之經營,除因不諳管理致將大片土地長期置於低度利用外,其近時以競價方式出售閒置土地,更間接助長地價之飆漲,亦同為人們所詬病。在我國現今公、私有土地同樣面臨地利未盡與地價飆漲之難題下,如何活絡民間土地開發事業,暨如何將民間活力導入公有土地之經營管理之體認,乃成為我國當前土地法律政策之重大課題。 美、日土地信託對於活絡土地經濟及金

融,各有不同之特色與功能,乃我國現行土地開發利用實務之所無。在美國,利用土地信託之目的,主要在於地主欠缺充分之事業資金、出賣時有信用度之問題,或為資本收益之取得、多數地權人間權利關係之統合等情形,對於不動產之取得、融資及處分提供簡化、彈性及實用之方法,受託人僅係為此而保有土地之產權,實際上為信託財産土地之管理或處分,乃委託人兼受益人。另一方面,日本則係基於地價高騰導致土地閒置之困境,住宅提供政策之需求,及促進國公有地管理、處分方法之多樣化等由引進土地信託,以為土地之有效利用,並達成推進公共政策及提升公共福祉之目的。 上述美、日土地信託之受託人,對於土地權利人提供土地融資或土地開發一貫進行

之便利,恰可回應我國目前土地開發事業面臨之課題,引進美、日土地信託,除可謀求土地管理、處分方法之多樣化,以解決公、私土地有效利用之問題,亦可藉此拓深信託法之理論研究及其本土化。尤其,對於沉痾難起之原住民族土地制度,透過信託之應用,不僅可緩和現行法令之限制,並可促進原住民族土地經濟發展及保障原住民族權益。

滿洲國:從高句麗、遼金、清帝國到20世紀,一部歷史和民族發明

為了解決公有地意思的問題,作者劉仲敬 這樣論述:

首次以「滿洲」這塊土地為中心, 縱向書寫它從上古時代到20世紀的二千年歷史, 並橫向剖析它的獨特性和憲制演化   本書的滿洲國,不是狹義上1932~1945年日本扶植下成立的「滿洲國」,而是廣義的概念,指的是歷史上在滿洲這片廣袤土地上建立的各個政權、它們之間的憲政演變關係、及可能被建構出來的民族共同體。   因此,本書跳出古代東亞的王朝譜系和20世紀的中國中心正統觀,也不以「東北」這種「地方」身分來書寫,而首次以「滿洲」這塊土地為中心,縱向書寫它從上古時代到20世紀的二千年歷史,並橫向剖析它的獨特性和憲制演化。   「滿洲」(Manchu)是皇太極創造的詞彙,最初的意思指的是結合滿洲

人、蒙古人、朝鮮人、生活在遼東但已經滿化的漢人等新的人類集團、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滿洲」(Manchuria)一詞也是英語系國家用來稱呼今日包括中國東北、東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在內的土地。本書作者劉仲敬借用了這個概念,但他指出,「滿洲」的歷史地理範圍,不僅僅是指今天中國東北的行政區域,而是包含了今日河北(燕地)、膠東半島的泰山以東(齊地)、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東蒙古,一直到俄羅斯濱海區這一塊廣袤的土地;它和古代日本的關係也一直非常密切,「滿洲海盜」出沒的日本海一直是古代滿洲、日本和朝鮮之間的交通和文化紐帶。   作者採用了文化人類學的分析方法,放棄「中國」這個政治概念,而是以東亞、內亞和東北亞文

化區作為分析和詮釋框架。作者認為,中古以前的滿洲都是內亞文化的一個東北亞分支,強烈受到內亞草原文化的影響。蒙古高原到滿洲之間的「黑貂之路」就像「絲綢之路」一樣,是內亞技術和文化的輸液管道。13~15世紀的蒙古帝國,意味著內亞在文化和政治上主導東北亞和東亞的時代。之後內亞衰微,東北亞崛起。對應傳統的中國史學解釋,就是清帝國統治了中國、蒙古、準格爾地區和西藏的17~19世紀。   如果從政權更迭的角度看滿洲的二千年演變,則在興隆窪與夏家店文化(上古時代)之後,首次出現的國家組織形式是燕國(前10~西元2世紀)、之後大致有高句麗(5~7世紀)、渤海國(7~10世紀),再次是遼(10~12世紀)和金

(12~13世紀),然後是滿清(17~19世紀)覆蓋整個東北亞、東亞和內亞,終止於溥儀的滿洲國(1945年),滿洲最後被納入今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本書並非是一部嚴格意義的通史。作者的關切點是從憲制的角度分析滿洲國家的歷史演化。比如作者認為,高句麗自身的政治組織,最初是比較鬆散的專業集團聯盟,其王權隨著軍事和戰爭而加強,逐漸變成軍國主義和封建聯盟體系並存的二元國家。高句麗在和唐帝國爭奪朝貢體系的主導權而失敗,意味著東北亞取代內亞而主導東亞(中國)的過程,要往後三百年才由遼金部分實現。渤海國則是高句麗的後繼國家,也承襲了高句麗的二元性。   本書是劉仲敬「民族發明學」理論架構下的產物。民

族發明是一種17~20世紀的全球現象,民族發明的結果,是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在政治上取代了過去的封建王國和帝國。最初發生在西歐、比如英法德的民族發明,引發了鄂圖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崩解,從而在歐洲出現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在東亞也是如此,滿清帝國朝貢體系的瓦解,導致亞洲東部出現了中華民國、蒙古國、東突、北韓、南韓、滿洲國等新興民族國家。梁啟超發明的「中華民族」,就是現代中國想承接大清五族共和的疆域和遺產,打造民族國家而使用的政治概念,本身也是民族發明的一部分。然而中華民族本質上是一種「帝國超民族主義」,它試圖整合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族群而打造現代民族國家,難度巨大,故產生種種問題。     作者認為,從

滿洲的地理、歷史和憲制演化來看,「滿洲民族」具備豐厚的基礎和一致性。而從這一視角窺探滿洲,也發現藏在考古發現和漢文史料下面的「另一種滿洲史」,比如高句麗和唐國爭奪朝貢體系主導權、比如契丹和渤海的關係猶如國共對峙、比如「Easy Money」使勃極烈制度由盛轉衰、比如「滿洲大憲章」的覆滅和政治自由的喪失,等等,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慣常認知。這也是本書作為歷史書寫的獨特之處。 作者簡介     劉仲敬   四川資中人,生於一九七四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二○一二年在四川大學獲得世界史碩士學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候選人。作者目前旅居美國。   著有《民國紀事本末》、《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

》、《近代史的墮落:國共卷》、《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近代史的墮落:民國文人卷》等書。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書。   第一章 東北亞的核心 •前國家時代的滿洲 •豪族共治的滿洲系政權 •高句麗──東亞逃亡者的樂園 •在戰爭中擴張的高句麗王權 •高句麗和唐國爭奪朝貢體系主導權 •「從李白醉草嚇蠻書」看渤海國 •長安、京都、龍泉的三角外交   第二章 內亞的新大陸 •從日本史看渤海二元體制 •黑貂之路的背後是秩序輸入 •契丹

和渤海的關係猶如國共對峙 •渤海與唐的登營之戰 •中古滿洲的龍原─日本道 •雙子城──內亞商人在滿洲的租界 •靖康之變前的內亞與東北亞 •滿洲的技術進步源於內亞推動   第三章 東北亞、東亞和內亞的三角鬥爭 •從「吐屯」看突厥在契丹─渤海之爭中的角色 •與「日本人引進朝鮮技術」做比較 •封建嵌套性社會結構有利於社會進步 •日本史書中的滿洲海盜 •如果用漢族發明的形式發明拉丁族 •女真軍事技術怎樣壓倒宋軍(一) •女真軍事技術怎樣壓倒宋軍(二) •文明─野蠻對立論:宋人的敗戰反思   第四章 內亞的衰微和東北亞的崛起 •漢人不過是在歷史記錄留下漢字名的人 •何謂女真的勃極烈制度 •「Easy M

oney」使勃極烈制度由盛轉衰 •「滿洲大憲章」的覆滅和政治自由的喪失 •郭子儀家族的政治決斷(一) •郭子儀家族的政治決斷(二)   第五章 殖民主義與逆向殖民主義 •女真人建立帝國卻成為最大輸家 •繼承宋國的通貨膨脹,金國蒙受人力損失 •滿洲煉鋼業和造船業的國營化 •女真帝國是中古鐵器帝國 •從《夢溪筆談》和《天工開物》看宋明的技術退化 •東亞的「超穩定結構」導致技術退化 •滿洲鐵器工業的停滯和日本鐵器工業的崛起   第六章 清帝國時期的憲制、技術與意識形態 •努爾哈赤並非白手起家 •海西、野人女真的軍事技術比建州女真更進步 •「組織天才」努爾哈赤的國有化政策 •滿洲軍事工業的瓦房店化 •

鴉片戰爭時,清國的軍事技術仍然停滯在入關時 •滿洲鐵器技術高於吳越 •技術問題本質上是憲制問題 •大一統理論的演化:從蒙古人到滿洲人 •大一統理論害倒滿蒙騎士   第七章 帝國體系與條約體系下的自組織 •神話學說背後的近代滿洲 •燕晉齊三邦國與十八省神話 •滿洲的公有地:官莊、旗地與蒙地 •滿洲法人團體擁有的土地 •近代前夜滿洲的私有地 •日俄在近代滿洲的各種組織及滿洲的馬賽克結構   第八章 行政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封建體制下的滿洲 •政治定義下的封建滿洲人 •明國士大夫不理解的滿洲封建體制 •明治日本把行政國家引進滿洲 •假如美國買下或參股滿鐵,歷史會如何改寫? •作為地主資本家的張作霖幕

府 •協和主義民族構建理論的出現   第九章 正統主義對決協和主義 •滿洲的水土與封建性的垂危 •近代滿洲正統主義神話的出現 •日裔滿洲人的協和主義及張作霖的採用 •三民主義包圍滿洲及張學良的選擇 •協和主義和正統主義攜手創造滿洲國 •拒絕被整合的滿洲自治主義者 •滿洲國史是壓縮版的資本主義發展史 •統制經濟:滿洲國的光與影   第十章 滿洲堡壘的陷落及反恐戰爭的餘波 •張作霖時代的滿洲憲制:三省保安聯合會 •國會、國民會議與人民代表大會 •張作霖政權的憲制本質和張學良的背叛 •蘇聯匪諜和恐怖分子對滿洲的滲透與破壞(一) •蘇聯匪諜和恐怖分子對滿洲的滲透與破壞(二) •共產黨說對了:蔣介石如何

背叛革命 •滿洲土豪功虧一簣 •被《林海雪原》掩蓋的歷史真相   後 記 沒有祖國,自己什麼都不是   〈高句麗──東亞逃亡者的樂園〉 燕國由於征服東亞,捲入了後者和內亞之間的鬥爭,最後被依靠內亞部落聯盟支持的北魏徹底消滅了。北燕滅亡的結果是,原來受其統轄的大批工匠逃到了高句麗的境內。高句麗人任命他們做大臣,跟後來天皇朝廷、特別是蘇我氏和中大兄皇子對渡來人集團的處置方式是非常類似的:日本很歡迎這些具有一定生產能力和技術能力的各集團的到來,然後根據他們掌握的特殊工藝,給他們安置各式各樣的官銜,這些官銜翻譯出來就是他們所從事的職業的名字。從這種安排方式來看的話,高句麗的政治組織有一點點像現在的

行業卡特爾,跟漢文史籍理解的那種君主國有相當大的距離,他們更像是從不同時期遷入的各種工匠團體和職業團體的一個政治聯盟。由於北魏和慕容氏之間的衝突,以及慕容氏的殘餘勢力歸附高氏,高句麗現在變成了一個占據滿洲南部、包括整個遼東半島在內的大國,而且不斷把它的勢力深入朝鮮半島,因此高句麗漸漸就變成了一個足以跟北魏政權分庭抗禮的勢力。

違章建築之民事法問題研究

為了解決公有地意思的問題,作者趙翊淳 這樣論述:

由於違章建築無法為保存登記,無法移轉所有權,然而於社會實務中仍有大量違章建築之交易,最高法院認為若無相反之約定,違章建築受讓人所取得之權利為「事實上處分權」,此後並透過大量實務見解填充其內涵。最高法院向來認為事實上處分權人不得主張民法第767條所有權人物上請求權、提起強制執行法第15條第三人異議之訴,然而近來肯認事實上處分權為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範意義下之權利,此價值判斷是否一致,值得再斟酌。學說上主要討論核心在於事實上處分權於物權法上定位,有不少學說見解認為事實上處分權為習慣法上之物權。然而,有以下兩觀點為討論物權法上之定位時,應討論之前提卻少有探討者,第一為違章建築是否受到憲法財產

權的保護,若肯認受到財產權保護,限制登記實際上是對於財產權之限制,是否合憲,有待探討。再者,人民移轉真意應為違章建築之所有權,擬制為移轉事實上處分權,是否有違反私法自治,值得探究。 實務上就違章建築所生之契約法問題爭議眾多,如買賣標的物係違章建築時,出賣人有無揭露該資訊之義務?買賣標的物係違章建築且出賣人已接獲主管機關拆除通知書時,出賣人有無揭露該資訊之義務?此外,若是經由不動產經紀業居間訂立買賣契約時,不動產經紀業及經紀人員對於契約當事人或無契約關係之相對人,就買賣標的物係違章建築,或出賣人是否接獲拆除通知書,是否有資訊揭露義務、調查義務?於侵權責任法上,違章建築之損害是否為值得保護、正

當的利益?事實上處分權是否為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之權利,此於第三人過失侵害事實上處分權,尤具重要性。上開問題,乃實務上相當常見,但理論上論述不多的重要問題。 關於憲法財產權保護,有學說認為違章建築不應受財產權之存續保障與價值保障;然而,另有學說指出人民已預見不得興建違建固不應受存續保障與價值保障,但於違章建築於拆除以前仍受到憲法財產權之保護,此見解值得贊同!違章建築於拆除以前,仍受民事法律之規範與保護。土地登記規則第79條規定限制違章建築為保存登記,進而無法為所有權移轉,實際上有違憲之虞。再者,爬梳早期實務見解,得發現當事人間之移轉真意為所有權,擬制為移轉事實上處分權,實際上忽視當事人

間之私法自治,有學說基於此理由認為事實上處分權即是所有權,本文贊同之,或至少將事實上處分權定性為永久性用益習慣法物權,於個別法律規定是否適用於事實上處分權時應朝向所有權方向解釋。實務上應肯認事實上處分權得行使民法第767條所有權人之物上請求權或強制執行法第15條第三人異議之訴,如此價值判斷上始為一致。 關於契約法問題,出賣人若明知標的物含有違章建築,或有接獲違建之拆除通知書,實務上向來肯認出賣人負有資訊揭露義務,本文進一步類型化相關爭議及具體化資訊揭露義務。此外,關於不動產經紀業者及經紀人員的資訊揭露義務,本文以專門職業責任為核心,探究其等之資訊揭露義務,就標的物含有違章建築,或是否有接獲

拆除通知書,對於交易當事人皆負有一定之調查、資訊揭露義務。關於侵權責任,違章建築雖然違反相關建築法規,然而該行政不法並未使違章建築成為不法利益,仍是正當、值得保護之利益。事實上處分權具有占有、使用、受益、處分,甚至具有排除他人干涉之權能,為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所保護之權利。 本文旨在重新檢視向來實務與學說見解的妥適性,期未來違章建築得保存登記或是全面性就不動產移轉改採登記對抗主義,使受讓人取得所有權,解決事實上處分權相關之爭議,並期行政機關於違章建築拆除以前,對於拆除義務人課予罰鍰,以遏制違章建築之數量並且落實拆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