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民政局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台北市民政局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渡邊義孝寫的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和野夫的 大地呻吟:中國基層政權運作現狀的觀察與思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市民政局地址_电话_网站也說明:台北市民政局 ... 指导优抚台北市单位和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组织指导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 提出加强和改进台北市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的建议,推动基层民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南方家園所出版 。

長榮大學 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 許哲強所指導 梁雅貞的 臺南市東區國小家長對英語補習班消費動機與消費考量因素之調查研究 (2021),提出台北市民政局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英語補習班、消費動機、消費考量因素。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張中勇所指導 饒佳汶的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台灣少子化、人口老化、少子化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民政局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則補充:低空空域管理,民航局:協助爭取合法、合理活動空間 · 2023-09-28 陳院長視察離島疏 ... 服務電話:0800-211798. 地址:105008 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340號. 總機:(02)2349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民政局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為了解決台北市民政局電話的問題,作者渡邊義孝 這樣論述:

在臺灣的日式建築 和日本的「日式」不太一樣?! 4節☛日式老屋導論 12篇☛建築旅行散文 13回☛建築手繪筆記 67處☛老屋精選景點 ———日本的近代建築還活在臺灣———     『和臺灣日式建築的相遇,對我來說,   一開始伴隨著種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渡邉義孝   近代臺灣日式建築中,大略分作「官廳、銀行、販售業等大型特殊建築」、「小規模擬洋風建築」,以及「和風建築」,你可能不知道,在臺灣的「日式」建築和日本的「日式」不太一樣,甚至讓日本人「懷念的街景」,並不在日本,反而在臺灣得以再生!   為了看見更多「和日本不一樣的設計」,作者渡邉義孝多次探訪臺灣,以他閱歷無數

日本老建築的眼睛,找尋藏隱藏臺灣各個角落的日式老屋——從建築物外觀、大尺度的環境涵構到細部構件做法之異同——他一筆一筆地細細描繪出被譽為「比教科書還詳細」的手繪筆記。《臺灣日式建築紀行》首度曝光這些極珍貴的手稿,精選超過六十多處臺灣日式老屋、建築周邊旅行地圖、專業度破表的平面圖,搭配作者生活化的旅遊札記和浪漫散文,帶我們細細品味在美麗島上開出奇異花朵的和風建築。   母屋/棟木/天秤梁/梁/垂木/書院/床の間/違い棚/縁側/束/束石/畳/コンクリート布基礎/戸袋/押縁下見板/南京下見板/日本瓦/破風板/合掌/陸梁/トラス架構/はなもや/敷桁/ドイツ壁/煉瓦/持ち送り/銀杏面/出窓/洗い出し/

入母屋/切妻/寄棟/ニコイチ長屋/上げ下げ窓/   【臺灣日式住宅常見的構造和特色】   ①    洋風雙併住宅(二連長屋)   日本和風雙併住宅很多,但擬洋風的表現很少見。   ②    洋小屋組(西式屋架)   小規模的建築也會使用洋小屋組。桁架繁複,屋簷內部複雜化。屋簷內部也會舖板子。   ③    磚造高基礎   地板架高,比例上延展為縱長方形。地板下方換氣口更有設計感。磚造完工。   ④    角落的出窗   臺灣擬洋風建築的顯著特徵。角落多用出窗,給了建築立面獨特的陰影。   ⑤    地窗狀的透氣窗   窗戶多,增強了陰影。   ⑥    尾垂   日本只在山裡看過

此類設計,幾乎沒在洋館看過。臺灣的「妻」上部多設有透氣窗,是為了 用尾垂來防雨。   ⑦    入母屋   破風較小,呈現東南亞式的外觀。洋館也採用了入母屋。   ⑧    洋風圓窗、八角窗   在車站或住宅多用圓窗(牛角窗)。   ⑨    南京雨淋板   提高外牆角落的格調。 設計特色   ☞ 本書裝幀設計分作「裏與外」兩層不同形式的裝訂方式,藉此呼應作者對於在臺日式建築「由裏到外」的結構剖析。   ☞ 特殊裸背線裝的書籍本體,覆蓋上一層與書背拖勾的封面設計,讓讀者掀開即可欣賞一本書的背脊構造,就好像走進日式建築物看見內裡的木造結構、卡榫一般。   ☞ 本書使用兩種紙張,前半

半日式建築論述與遊記,使用溫潤優雅的雪嵩微塗紙,後半手繪筆記篇,則採使用略黃中帶有記憶手感的米漫紙。   ☞ 透過內頁不同章節之間的紙質轉換,呼應建築中木造以外的媒材質地(例如石材), 以此結構設計的安排,思考將書籍內容實體化的各種可能。 名人推薦   凌宗魁 導讀|老屋顏工作室、景雅琦 專文推薦   水瓶子  青田七六文化長 | 老屋顏工作室 臺灣老屋專家 | 李清志 建築師、作家 | 怪奇事物所 所長 | 姚銘偉 薰風季刊主編 | 陳柔縉 作家 | 栖來光 在台日本作家 | 孫啟榕 建築師 | 凌宗魁 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 | 張文薰 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 黃麗群 作家 | 景雅琦

建築師 | 游智維 風尚旅行社總經理 | 詹益忠 建築師 | 謝哲青 作家、主持人 | 謝佩霓 策展人、藝評家 | 蘇睿弼 中區再生基地發起人………………………………………………………一致推薦   在民間日益自發關注日本時代建築遺產的氛圍下,來自日本的渡邉義孝建築師,發現臺灣還有為數不少的日本時代建築,他展開深入與廣泛程度驚人的造訪與探索,讓臺灣許多專家學者都自嘆弗如。——凌宗魁   多次來臺,在旅程中探訪一棟棟逐漸被遺忘的日式建築,從外觀裝飾到結構分析,皆仔細地被他用手繪與文字載於筆記本,這不僅是珍貴的建築旅行手冊,說是為臺灣日式建築留下重要記錄也不為過。——老屋顏工作室   建築、

構造或是藝術很難用文字清楚說明,過度依賴照相機和攝影機快速紀錄,很難品嚐老建築的風味。在親手繪製的過程中,透過手與眼的協調共用,視覺觀察會更仔細、 思緒過濾下,繪製重點就會被呈現。——景雅琦 作者簡介 渡邉義孝   1966年生,日本一級建築師。風組‧渡邉設計室負責人。尾道市立大學兼任講師,東亞日式住宅研究會會員。NPO法人・尾道空屋再生Project理事,日本民俗建築學會正會員。活躍在文化資產界,致力於歷史建築調查與老屋活化,所參與的民間公益組織,協助政府和民間單位修復、活化、再利用老屋空間,重新創造價值。自2011年起,多次來台,考察臺灣各地近代日式建築,數量多達數千處,並以手繪筆

記的方式紀錄建築特色。   著有《食風日日~橫斷亞洲旅行日記》(日經BP社),合著有《自建/創造家的自由》(旅行人)、《小鎮再造的空屋活用術》(建築資料研究社)、《認識亞塞拜然的六十七章》(明石書店),《臺灣日式建築紀行》為首次與日本以外出版社共同企劃,海外首發的著作。 審訂者簡介 凌宗魁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曾任職於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等,現任職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著有《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

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等。 譯者簡介 高彩雯   臺灣大學中文系、中文所畢業,東京大學亞洲文化専攻博士課程修畢。現為中日文譯者,有時寫專欄。喜愛文史、散步與貓咪。譯有《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臺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跟貓咪快樂同居》(啟動文化)、《幸福為何是哲學的問題呢?》(麥田),共著《現代日本的形成:空間與時間穿越的旅程》(遠足文化)。譯稿賜教及工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臺灣日式建築散步地圖 ☛導讀 深情而專業的近代建築探索旅程    凌宗魁 ☛推薦序 最熟悉

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忽略    老屋顏工作室 ☛推薦序 手繪建築圖的魅力 景雅琦 ☛譯者序 用建築專業掌握臺灣特色的一流紀錄 高彩雯 ☛序   我為什麼會迷上臺灣日式建築? ☛第1章   所謂臺灣「日式建築」,到底是什麼? 臺灣日式建築的源流與特色 第1回   臺灣日式建築的種類 第2回   日本近代建築流派 第3回   臺灣和日本的「日式」,這裡不一樣! 第4回   在美麗島上開出花朵的種子〜和風元素和臺灣風土的影響 ☛第2章   臺灣日式建築散步 第1回   潮騷吹拂的記憶——西部海線老車站 第2回   友人分享的寶藏——佳里郵便局 第3回   彷徨行路中的遇見——去台中看日式建築

第4回   與百年前職人的邂逅——山佳車站 第5回   日式住宅再生——台北青田街老樹下 第6回   緣份牽起的道路——台南咖啡館 第7回   歷史建築與孩子的共同記憶——台南新東國小 第8回   還諸天地的美——金山的望海洋樓 第9回   競彩奪艷的都市之美——新竹舊城散步小劇場 第10回 巨大工廠的第二春——花蓮在發生的事 第11回   靜謐的音階——追尋「洋小屋組」的美麗 第12回   日本時代的記憶——活證人的敘述 ☛第3章   臺灣日式建築手繪日記 第1回   陳茂通宅周邊——都會中的溫暖結界 第2回   新竹新埔——因為真而產生的美 第3回   桃園富岡——旅行沒有正確答案

第4回   朴子清木屋——侯孝賢電影場景般的事件 第5回   北投淡水金山——想把這份熱情「外帶」回日本 第6回   佳里及周邊——街區歷史的楔子 第7回   松山療養院——所長宿舍平面圖首度公開 第8回   金華街台大——傾聽「凝凍的音樂」 第9回   花蓮——不為人知的日式建築寶庫 第10回   二水竹山——新舊共存的奇蹟 第11回   嘉義里港——刻畫臺灣近現代歷史記憶的洋樓 第12回   旗山美濃——機緣總藏在偶然之中 第13回   台北——高密度的建築傑作 ☛附錄:臺灣日式建築地點資訊   導讀  深情而專業的近代建築探索旅程   臺灣建築文化資產保存:歷史與現狀   臺

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日本時代遺產視為保護對象,不過是近20年前的事。   1982年頒布文資法之初,開宗明義第一條即是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最初全臺只有四處日本時代建築被指定為古蹟[1]。在當時敏感的政治氛圍下,社會對於是否保存日本時代建築的觀念分歧,1985年的桃園神社保存為代表性爭議事件。改建與保存兩種立場的人士各自提出觀點,其中贊成保存理由也反映了特定時代價值:為了見證日本侵華的「國恥紀念物」與「八年抗戰戰利品」為由、並藉此證明中華民族建築風格「仿唐式建築」的延續。最後在縣議會投票表決不拆除而留存,並且至今仍使用「桃園市忠烈祠」為古蹟正式名稱。   爾後因政治解嚴民主化、黨

外人士出任行政首長等氛圍轉變,社會對於日本時代的治理功過重新評價,落成時間日漸長久的日本時代建築,也受到越來越多是否需保存的討論。1990年代起,中央及各縣市政府陸續委託學術單位,進行「近代建築」的普查與基礎資料建置。   最初尚未將日本時代的近代建築視為具有法定文化資產的保存對象,只是作為對於未來的研究及社會觀念轉型奠定基本的資料庫。1994年,臺北舊城內外發生數起日本時代建築拆除爭議[2];1998年臺北市陳水扁市長任內,北市府一口氣將博愛特區內十處日本時代建築指定為古蹟[3],從此將日本時代建築視為古蹟保存的觀念逐漸確立,但最初被保存的對象,也大多是如總統府等以西方歷史主義風格為主,產

權屬於公部門的大型官廳。   然而日本時代的建築遺產,除了公共官廳,還有一大部分是見證居民生活的住宅。1999年921大地震後,許多房舍在構造有安全疑慮需盡速拆除的背景下,2000年臺北市民政局委託學術單位進行市區日本時代住房及職務宿舍的普查與價值評估,並依據其歷史意義、稀有度與珍貴性、區位等條件給予保存優先順序的評等。同年民進黨第一次於中央執政,2002年林全任財政部長時,檢討戰後各公部門接收使用日本時代資產的正當性,要求資格不符的佔用單位返還資產,同時也盤點其中是否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化資產。   在臺北,中央便以前述調查研究成果為基礎,啟動政府所屬機關閒置官舍清查與追繳,大量產權轉移造成

許多日本時代住宅或被拆除、或被指定為文資保存。但整體而言拆除的比保留的多得太多,在經過比較後,因「不具優先保存急迫性」而快速消逝的比比皆是。2010年臺北在郝龍斌市長任內,舉辦「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籌備期間推動「臺北好好看」系列計畫,則是另一項由地方政府系統性主導,大規模剷除市內可能具有文化資產潛力的日本時代住宅政策。三十多年來文資政策背景遞嬗,民間對於何者為應該保存之文化資產的觀念,也逐漸形塑出有別於官方立場的僵化標準與價值觀。   渡邊義孝的視角:深情而專業的眼神   在民間日益自發關注日本時代建築遺產的氛圍下,來自日本的渡邊義孝建築師(以下稱作者),發現臺灣還有為數不少的日本時代建

築,他展開深入與廣泛程度驚人的造訪與探索,讓臺灣許多專家學者都自嘆弗如。   原本在日本千葉縣開設建築師事務所的作者,2011年來臺參加建築會議,發現臺灣尚存不少戰前近代建築,從此多次造訪臺灣,探訪各地或者使用中、或者閒置的日本時代建築。作者探訪觀察取樣豐富,可總歸為以「日本時代建築」為對象,而並非僅限已經給予法定文化資產身分的古蹟及歷史建築,因此看到更多面向更廣,甚至正在進行保存搶救運動的案例,並且也利用谷歌地圖技術(Google Maps)製作「在臺灣的日式建築map」,為當代臺灣如何看待日本時代遺產的視角,留下來自旁觀者的珍貴歷史紀錄。   作者的觀察視角出自有趣的兩種身分:首先他是

日本人。戰後的日本人對於臺灣的認識程度,普遍與戰前截然不同,有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臺灣曾經是日本領土的一部分。但311震災後日臺兩地交流日漸頻繁,像是重新打開了文化互動的視野,許多日本人驚覺臺灣竟有如此豐富的建築文化,是自己祖先曾努力在異地生活的證據,這大概是臺灣人比較難在別國體會到的衝擊與體驗。然而這些日本時代傳入臺灣的建築風格形式、技術工法,卻又和在日本本土的近代建築有所差異,這就凸顯了作者第二個身分的觀察角度。   他也是一位空間擘劃的專業者「一級建築士」,這是指取得日本國土交通大臣頒發執照,得以從事面積500平方公尺以上、高度超過13公尺建築設計監造等業務的建築專業技術者。但是他卻不以在

這個世界上生產新構造為職志,而是致力挖掘探索刻劃過往生活痕跡的舊建築,並且使之重現光彩的空間再利用。也因此在他閱歷無數日本老建築的眼睛來到臺灣之後,可以敏感並細緻的指認臺日兩地建築,從大尺度的環境涵構到細部構件做法之異同,並以精準的專有名詞描述空間特徵,曾被媒體報導稱為「比教科書還詳細」。   其實在臺灣建築教育的必修課程,目前普遍尚缺乏以臺灣建築史為主體的系統性完整介紹,而是將其依附在所謂西洋建築及中國建築的大框架下,在整學期的末尾略為提及,直至專題選修甚至研究所的課程,少數學生才有機會深入認識自己土地上充滿故事的老建築。作者深入廣泛的紀錄成果,正好補足臺灣人欠缺從建築專業角度認識自身環境

的缺憾,適合做為全民自我教習的建築教科書。   除了建築專業知識之外,作者鉅細靡遺的旅程紀錄,讓整本筆記充滿溫暖情感,尤其可從書中登場的許多臺灣人,看到保護這些立於臺灣土地老建築的觀念逐漸普及。跟著作者的探索旅程,除了希望更多讀者認識更多受到妥善利用的舊建築空間,激發對老屋的運用想像,進而將保存與修復老建築當作空間使用的常態選項而非特例。也更期許臺灣的空間專業者,除了擅長在一張白紙般的基地上平地造樓,也能致力於創作出更多以尊重老屋保存為條件,在其上發揮設計功力的新舊融合作品,延續老建築乘載共同記憶和集體經驗、連結人與土地牽絆的匯聚認同功能。 凌宗魁 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   [1]省

屬第二級古蹟臺中車站、臺南地方法院、下淡水鐵橋與院轄市屬第二級古蹟臺北公會堂。   [2]勸業銀行舊廈、臺大醫學院舊館、國民黨舊中央黨部陸續傳出拆除消息,最後前兩座指定古蹟保存或局部保存。   [3]分別為總統府、臺灣銀行總行大廈、司法大廈、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專賣局、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舊館、監察院。此皆為正式指定名稱,戰前與戰後混用的紛雜名稱反映臺灣浮動式的多元史觀。 推薦序1 最熟悉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忽略   幾年前在Facebook的日式建築討論社團裡,出現了一位熱愛臺灣日式建築的日本建築師,以一篇篇的手繪建築旅行紀錄引起了社團成員們的

熱切討論,透過網路與新聞媒體報導擴散後,讓越來越多人也開始反思臺灣日式建築的價值,這位建築師,就是來臺多次並擅長以手繪方式記錄的渡邊義孝先生。多次來臺參訪的他,在旅程中探訪一棟棟逐被遺忘的日式建築,從外觀裝飾到結構分析,皆仔細地被他手繪與文字在筆記本裡,漸漸累積了一本又一本的筆記,這不僅是他個人珍貴的建築旅行手冊,要說是為臺灣日式建築留下重要的記錄也不為過。   雖然在網路上景仰渡邊先生已久,也曾在臺灣有過一面之緣,但直到近期才與他本人真正經由介紹認識,然而地點並不是在臺灣,而是在日本。老屋顏今年十月受本書中也有提到「尾道空屋再生計畫」之邀請,前往廣島的尾道舉行了一場對談講座,與會的另一位講

者便是渡邊先生。尾道這座小鎮在山坡上興建了許多和洋混合風格的別墅與茶屋,不過戰後經濟重心轉移造成人口流失,造成華宅變成空屋而荒廢,所幸透過「尾道空屋再生計畫」的努力,已替許多空屋重新找到利用價值。這其中過程,擁有一級建築士頭銜的渡邊先生在建築背景調查、圖面量測、建築修復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專業的協助與建議,他同時也是尾道空屋再生計畫的重要成員之一。   尾道的這場講座非常精彩讓人印象深刻,老屋顏跟在場日本朋友們分享了臺灣鐵窗花、磨石子等建築元素之美,而本人非常親切又熱情的渡邊先生,則分享了在臺灣所紀錄到的日式建築。他提到,臺灣與日本的日式建築雖然看似風格相近,但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建築年代等

因素影響下,在細節上產生了適合當地的建築樣貌變化,這些細微的差異可能連日本人都不常留意,卻令他迷戀不已,也是他經常來臺旅行的原因。   記錄臺灣建築元素的過程中,我們總跟讀者說,最熟悉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忽略。臺灣有許多日治時期的官舍、民房,常被視為源自日本,風格樣式完整複製的建築,透過渡邊先生所觀察到的臺日建築間細微差異,列舉出各種差異下的緣由,並在書中進行詳細解說。相信讀者看過此書後,也會驚覺原來在臺灣的日式建築面貌居然如此多元。   相對於大型官方建築,渡邊先生更加鍾情於較小規模的車站、郵局、宿舍或民宅,本書將帶領讀者前往旅遊書鮮少介紹的地方,除了詳細的建築紀錄,也是渡邊先生近期的旅行紀

錄,當成遊記閱讀亦十分有趣。作者透過外國人觀點描述來臺的旅行經驗,讓我們看到誠實且無偏見的臺灣印象,書裡真實記錄旅途中遇到的人與無法預料的突發事件,訪問紀錄了當地人對古蹟與歷史建築的看法,甚至還有臺日建築與文化習慣不同的自我提問。從書中內容可以看到,雖然渡邊先生在臺灣語言不通,卻與當地人有不少互動,呈現出臺灣對待外國旅人們的友善與熱情,點點滴滴的都被他畫在這本書裡。   老屋顏工作室 推薦序2 手繪建築圖的魅力   認識渡邊先生是在2016年的7月份。當時事務所承接了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的「歷史建築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保存調查案」,我們邀請日籍顧問渡邊先生與松富先生參與調查。兩人都是日

本的一級建築師,對東亞日式建築很有興趣。那時是夏天,非常炎熱,一般而言未修復前的老房子環境都不好,我田野調查時都習慣穿長袖,以免曬傷或被蚊子跳蚤攻擊,但整天下來大家汗流浹背,渡邊先生則是泰然自若。   因為正門打不開,一夥人從圍牆與榕樹的缺口爬進去,映入眼簾的是1930~40年代的松山療養所日式建築,靠近一看,有些細部獨一無二,大夥興奮極了。與大家拿著攝影機狂拍照不同,渡邊先生拿出他的小畫冊,開始繪製建築外觀、構造細部,用非常熟稔的硬線筆觸,快速畫畫、重點上色、標示文字說明,讓建築物在他的畫冊裡活了起來。   後來整體建築物調查完畢,我們到松療所附近的咖啡館交流,討論在現場看到的心得。在討

論過程中,渡邊先生又拿出他的畫冊,畫了參與討論的同事的半身肖像,並標示名字與日期,旁邊就寫下討論重點,這就是他的紀錄方式,讓人印象深刻。   更深入認識渡邊先生之後,我知道他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幾位建築師、會計師、律師、公部門的人、一般居民,在尾道進行空屋再生計畫,透過群眾力量(集資或招募志工等方式),整理社區的老房子,讓無用的死角能變身為社區中聚會場所或民宿。我也親自前往拜訪,住在他們整理好的房子裡。住房空間圍著一個小小的日本庭園,不華麗,有種寧靜的詩意。住房旁有一個小咖啡廳,製作餐飲與排班的人都是社區的婆婆媽媽,熱情招待來訪的鄰居與遊客。   龍造寺町的長屋再生計畫也是渡邊先生與松

富先生和夥伴們參與的計畫,那是一個周邊圍繞著高樓的殘存舊街區,透過15~20年的社區運動,持續將一棟又一棟的老房子保存下來。不同於臺灣主要由公部門積極保存,這裡大部分是私人的屋主自願保留,轉而規劃為洋果子、文創、青年share office……,在我看來,這些以時間累積的空間,已經蘊含活絡的生活與商業。   因為松山療養所的緣份,我與渡邊先生的合作慢慢地展開,現在事務所很榮幸繼續承接台北市政府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對面的副所長宿舍修復設計案,也邀請渡邊先生一起參與調查與修復設計。另外,宜蘭縣政府的「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蘭陽地區二戰軍事遺構群歷史再現計畫-機場設施修復或再利用計畫」也由我們

承接,這是有關宜蘭縣的日治時期掩體壕群(機堡群)及從宜蘭出發的神風特攻隊的故事,我邀請了渡邊先生一起到日本沖繩、南九州踏勘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與陸軍的航空隊與神風特攻隊的歷史。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建築、構造或是藝術很難用文字清楚說明,現在我們過度依賴照相機和攝影機的快速紀錄,很少能品嚐老建築的風味。在親手繪製的過程中,透過手與眼的協調共用,視覺觀察會更仔細、思緒過濾下,繪製重點就會被呈現。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做老建築物的調查時,首先會在現場繪製平面圖、局部立面圖,之後進行量測、尺寸標註,人跟空間開始對話,可以切身理解建築物的空間感。我鼓勵大家在欣賞渡邊先生的手繪圖以後,開始動手繪製自己的觀察。

  景雅琦    景雅琦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譯者序 用建築專業掌握臺灣特色的一流記錄    2016年,在臺南市觀光局主辦的「臺南紅椅頭アンイータウ觀光俱樂部」活動(2018年榮獲Good DesignAward設計獎),第一次聽到渡邉義孝建築師的演講,他的講題是「既懷舊又充滿異國情調的——我一個人的日式建築之旅(懐かしくてエキゾチックー私だけの日式建築の旅)」。不過在演講之前,我早就聽過渡邉先生的名字,許多喜歡臺灣日式建築的人都看過渡邉先生畫臺灣建築,知道有這麼一位「很會畫畫的日本建築師」。他的手繪筆記,會讓人覺得可愛但不是那種輕薄的kawaii,是直指核心,用建築專業掌握臺灣特

色的一流記錄。   不過,看到渡邉先生本人時,第一眼是,啊,非常「真面目」的日本老師的樣子。   紅椅頭觀光俱樂部邀請的演講者,都是知臺愛臺的明星講者,知名度都很高,也養出了各自的哈臺讀者群。像是演講「我和我的臺南(私と私の臺南),ˋ的一青妙女士,出場就氣場不凡,臺下的聽眾眼神表情也很投入。山崎兄妹(ヤマサキきょうだい)是大阪當地人,兄妹兩人像是相聲家一般,說唱逗弄,配上山崎哥哥的插畫,逗得現場大阪鄉親樂不可支。   算是首次在這種場子現身的渡邉先生,從「懷舊」和「異國情調」這兩種日本人看臺灣的視角出發,並分享日式建築map以及他的臺灣手繪建築筆記,還說到自己不小心上了臺灣的電視新聞,竟

把數百人的場子炒到最熱。他一講完,現場聽眾馬上熱烈表示希望能看到手繪筆記的出版。   那時,他只是靦腆微笑。   隔年,我換了新公司。網路媒體新創公司。公司野心不小,從科技評論、懷舊科技書寫、日本文化都有網站,我負責的網站是全日文,面向日本讀者,介紹臺灣文化。在邀請作者時,我想到了渡邉先生。他也很慷慨地接受邀請,不因我們的規模或知名度而端架子托大。不過因為受限於預算,只能請他配合手繪筆記寫1500字左右的散文。還記得那時跟他討論專欄的名字談到半夜,後來決定用「台湾日式建築サンポ、都市探偵の楽しい時間」(臺灣日式建築散步,都市偵探的樂遊時間)。因為對我來說,渡邉先生像是福爾摩斯或柯南,在散步

時腦子裡就跑馬燈式跑著這些建築物的前世今生,因為他是看得懂聽得懂的人,眼前的所有小細節都會自己對他說出故事。   不過,我當時還不知道渡邉先生能寫。   我知道他會畫畫,那是誰都看得出來的,也知道他會演講,因為我有幸聽聞,但他竟然還能寫。在1500字的字數限制下,他寫出他對臺灣建築近乎痴迷的執著,以及因長年浸淫建築專業方能窺知的紋理和細節。   記得山佳站2017年通車時,他似乎在隔海的日本渴望到發抖,同為臺灣日式建築迷的同好們在臉書上說到山佳車站修好了,渡邉先生大受刺激,叫著好想去喔,隔著螢幕我心想唉呀這實在是大叔萌啊。他馬上交了一篇稿,寫下在山佳站修復時,他和帶路的禇老師進到現場,看

到了山佳車站興建時期,一百多年前工匠做的標示記號。他也強調之所以能進行日式建築田調,有賴Google Maps等新功技的功能以及臺灣愛建築人士的熱心。他創的「臺灣日式建築map」,在短時間內增殖到幾百幾千個地點。這些素未謀面的臺灣「友人」串連出的地圖,後來雖然在「古蹟自燃」風險的顧慮下關閉了公開閱覽的功能,現在卻仍然是日式建築之友的重要索引。      後來,網站因故中止,每個月貢獻一篇稿子的渡邉先生,最後交出十篇文章,實在非戰之罪。在編輯他的文章時,覺得有必要讓這些作品面世,問過渡邉先生願不願意在臺灣出版手繪筆記,那時已有兩家優秀的臺灣出版社透過我洽詢他的合作意願。隔著電腦看不到他的表情,但

確實是沉吟了。   過了大半年,有天收到訊息,他問我是不是還想出他的書,還沒確認出版社的意向,我馬上回覆他當然啊。   因為對建築一心不亂的專業和熱切,他的生活更趨向某種斯多噶派的禁欲,一切的核心都濃縮於建築之道。不僅每年飛兩三次臺灣,他還長年關注中亞地區建築。除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也兼任岡山大學的講師,投入「尾道空屋計畫」,媒合老房子與新的創業居住機會,實踐建築師的社會使命,他甚至在TBS電視台和女星高島禮子一起尋訪全日本的珍奇土藏。我常常疑惑,渡邉先生的活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不管他嗑了什麼,都給我來一點!)   身為渡邉先生的編輯和翻譯,有一次,我們一起走了旗山和美濃的建築田調

之旅。他每天六點多起床—諸位請看他的手繪建築,他精確記下了起床跟坐車的時間,(有時候我會心想,這才是亞斯吧……日本人都是亞斯吧!——不正確發言),然後行軍式看建築看到晚上八九點。和一般觀光客不同,他眼中最美的風景就是我們的日常所經的建築,他也不愛美食,我們每餐飯都在二十分鐘內解決。三月的南臺灣已是酷暑,他背起所有家當(包括單眼相機,兩三個鏡頭和做畫工具)在戶外一個勁的往前直走,或是在暑熱中揮汗畫畫,如此十幾個小時不以為苦。   面對建築時,這位先生真的會自言自語,「這個,應該是(年份)的,那個通氣孔真的是臺灣日式建築的特色,啊這個設計好特別,喔喔喔洋小屋組……」。我幾乎產生了幻視,那些建築彷

彿都在笑了,是不是好久沒遇到這麼懂你們的人了?接著他會拍照紀錄,然後打打開筆記本開始素描。不是佛經裡說佛陀講道百鳥翔集嗎?渡邉先生素描的時候也像那樣,周邊自然湧起人牆,有時候熱情的人們還會回饋給他更多的善意。   我在他身上看到,對建築的真愛,是對空間、歷史與人的相遇的關注,是對建築傳統、特殊的風土和獨具的匠心所交會出的藝術的理解欣賞。   在日本三一一震災以後,日本和臺灣的關係來到了新的熱點,野嶋剛記者稱此為「報恩的連鎖效應」。不過渡邉先生不流於溫情,也不把臺灣視為某些日本民族主義者投射自我滿足心情的懷舊對象,從他的文字和手繪筆記,能看出他不斷學習和誠實反省的心跡。   身為此書的第一

個讀者與譯者,我很幸運能夠藉此得到一個開建築天眼的機會,能跟著學習,指認出我們土地上建築的特色和意義,亦希望這本書有機會能成為讀者生活與旅行的良伴。如此也不枉渡邉先生不辭千里提燈相照--即使他大概也不會感到什麼枉與不枉,無論如何,他依然會自顧自走最愛的建築之路,並因為發覺到哪裡有無人知曉的老屋而暗自欣喜吧。   為了不干擾閱讀,我主要以(*)做編.譯註,並且將註解減到最少。      希望這是一個開始,如果你也愛上臺灣日式建築,傅朝卿的《臺灣的建築式樣脈胳》、凌宗魁的《紙上明治村》、《紙上明治村二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以及吳昱瑩《圖解臺灣日式住宅建築》等作品,是我在翻譯和學習的過程中,從

中受益的建築好書。   也希望在都更與祝融的爪痕下,臺灣能留下更多光陰的證據。有空時也請你給自己多一點時間:閒坐日式建築緣側看貓尾巴怡然溜過的時間、自己玩建築剖繪的時間、想像建築種子過海而來終於在南國風土長出奇異花朵的時間……   高彩雯 序 我為什麼迷上臺灣日式建築?   乍看之下覺得「很美」,然後心想「好懷念」,但是又發現「有哪裡不一樣」。和臺灣日式建築的相遇,對我來說,一開始是伴隨著這種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在日本,我是負責歷史建築的調查、保存、活用等工作的一級建築士。雖說是建築士,老實說,我對「建設嶄新的大型建案」不太感興趣。也幾乎沒心情做什麼「沒人做過的新奇設計」。為

什麼呢?因為我太了解老建築的魅力了。   以高度經濟成長期(1950年代後半期以後)為界,日本建築裡某些東西消失了。大量生產的新建材成為住宅的主要材料,建設公司提供單一整齊的家居建築,城鎮的風土特性因此消融,水泥公寓或高樓大廈也在疏離土地歷史的狀況下開始侵蝕風景。也有所謂的「建築家」,以奇崛的設計引人注意,會設計出遊離於風土氣候和宜居感的住宅。   在那樣的時代潮流中,我和某位建築師相遇了,他是已故的鈴木喜一氏。鈴木先生相信「如果老建築已經存在,我們就應該試著考慮儘可能不破壞的方法」,他說,要細心地好好地觀察老建築。   不只是古老的寺廟佛寺,他也建議我親身去看近代建築(明治~昭和30年

代的洋館或和洋折衷住宅等),也要我畫建築,給我素描的功課。   我走訪了日本各地的近代建築,在嚴寒的風雪中,在暑熱裡,專心描繪眼前的建築。在畫畫時,許多細節清晰地浮現出來。屋頂的形狀,屋簷的深度、窗戶的形式和位置……,每個細節都有意義。也學到了在文明開化的浪潮中,日本工匠如何吸收西洋技術的過程。做屋頂的小屋組構是用洋小屋組的三角桁架來組構的;堆砌石頭和磚塊的組積造的技法;地板和牆壁的洗石子技法或南京雨淋板等等,我才明白了和魂洋才的歷史。我們不是用輕省的拿來主義,直接使用歐洲或美國的設計,是配合了多雨高溼的日本氣候巧妙變化了建築技法,我也發現日本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尤其結合了優秀的木造工匠技術

,成就了獨特發展型態的美感。   鈴木老師常對我說:「畫畫,要凝神注視被畫的對象上百次,沒有比這更能了解解築的方法了」。他也說:「古老的建築和近代建築,濃縮了建築職人和設計者的誠實心情。」此言非虛。和他認識三十幾年,我現在還是一遇到心動的建築一定馬上打開筆記本或素描簿。我繼續著自己的旅行,追逐快速消逝中的日本各地近代建築,尋索建築保留和再生機會的可能性,這一切,都是和師父相遇的結果。   「日本的近代建築,還活在臺灣」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這件事。不只在日本,在韓國、在中國境內也留下許多日本統治時期興建的近代建築。不過,在人民的共識之下,舉國家之力,作為文化財,這些建築得以被保全、推進

、活用的國家,臺灣可說是領先的。(照片)我被此事深深感動。   2011年,臺灣、日本、韓國三地的大學老師、建築師、對歷史建築有興趣的市民們共同組織了「東亞日式住宅研究會」,研究會田野調查的第一彈,我走訪了台北和台南。   在當地,我看了保存.改建中的日式住宅的現場,也參觀了已經蛻變為觀光資源,被活用的建築物,也訪問了台北市的職員及歷史建築的屋主。   透過這些訪查,我親身感覺到「跟日本相比,臺灣在歷史建築的保存活用的案例更豐富,居民的意識和法律制度也更先進」「作為日本統治期的歷史遺址的意義相對稀薄,讓它變身為『時尚觀光地景』的意義反而更顯著」。讓日本人「懷念的街景」,並不在日本,反而在

臺灣得以保全,產業價值也被認可,這點甚至使我感到「羨慕」。   同時,從建築設計的面向看來,我又逐漸覺察到某種「違和感」。   在臺灣日式建築裡的「近代建築」,大略可分類為「官廳、銀行、販售業等大型特殊建築」、「小規模擬洋風建築(所謂的「洋館」)「和風建築(和館)」,尤其是「洋館」與「和館」,我發覺在臺灣能看到比較多「和日本不一樣的設計」。   「地板較高」   「外推的窗戶(出窗)很多。角落建築的出窗很多。出窗的下面還有地窗。」   「明明是小型建築,但是用洋小屋組做屋頂。」   「南京雨淋板的角落建築,多用鈑金覆蓋。」   我發現這些就是我感受到「異國情調」的原因。但是為什麼會出現

那些差別呢?臺灣人對這些是怎麼想的?從日本來的旅人,有沒有發覺到這些特異之處?   不久,我開始在臺灣島內旅行。既美麗又強而有力的日式建築,存在於美麗島的各個角落。跟我分享這些建築情報的是網路上無數的「朋友」。我不知道他們的長相,但因這些朋友的善意支持,我得以持續日式建築之旅。完美活用的幸福建築、不為人知埋沒在哪個街道的珍品、朽壞不堪的廢屋……拆除派和保存派衝突的案例。不管哪一個,都見證了臺灣和日本的牽繫,也是卓越的設計師和誠實的職人攜手打造的作品。我越來越著迷,也在筆記上記下了這些相遇。   我對臺灣日式建築的熱情暫時還無法降溫吧。從今以後,我還會一次又一次,拿著飛臺灣的機票,飄洋過海去

看日式建築。  

台北市民政局電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近日有民眾向我們陳情在載小孩上學時被脫落的路面太陽能警示燈彈起而摔車,所幸小孩沒有受傷,但是騎士本人的膝蓋皆破皮擦挫傷。

經過了解發現,路面的太陽能警示燈都是當地里長希望居民能夠注意路口安全向區公所申請經費安裝,結果因為警示器沒有相關裝設規範以及權管單位監督,反而造成民眾安全的隱憂,更導致民眾找不到負責的單位進行申訴,致始權益受損。

因此在民政部門質詢時,我特別針對路上太陽能警示燈相關權管以及裝設品質安全維護的問題提出檢討。

統計2015年至今總共有118個里裝設了3031個太陽能路面警示燈,相當於台北市12個行政區456個里裝設的比例就佔了四分之一,具有相當比例,其中又以大安區、文山區、士林區的裝設數量為最多。

通常里長在裝設太陽能警示燈前會先向區公所依預算申請經費,但民政局在索資中向我們回覆因為他們不是道路權管機關,因此不必向他們報備,也沒有相關安裝程序。

雖然區公所會發函向交工處告知有里辦要安裝警示器,但因為交工處認為太陽能路面警示燈不是交通設施,因此僅對里辦回覆相關安裝的注意事項,並未將其納管。

又太陽能警示燈是崁在道路裡面的,因此需要挖掘路面來施作,新工處說明若需挖掘道路裝設警示器,必須申請道路挖掘許可的維護證,不過在118個有裝設的里當中竟然只有27個里有申請,太陽能路面警示器儼然成為局處三不管地帶,更有施工安全與品質的疑慮,導致民眾這次摔車事件的發生。

所以我在部門質詢中要求秘書長召開專案會議,針對台北市太陽能路面警示燈的相關權責與督導進一步釐清,保障民眾用路安全。

加入舒培line趁現在!
👉 https://lin.ee/f923iDU
加入舒培FB🔗
👉https://reurl.cc/eEKY4j
辦公室聯絡電話☎️
👉02-27297708#5104

臺南市東區國小家長對英語補習班消費動機與消費考量因素之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民政局電話的問題,作者梁雅貞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臺南市東區國小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家長對英語補習班的消費動機與消費考量因素,本研究採問卷調查蒐集資料並進行統計分析,回收之有效問卷資料共419份,透過問卷資料的彙整與分析,所得結論如下:一、女性家長比男性家長在消費動機上更加重視「加強課業」、「家庭因素」因素。二、女性家長比男性家長在消費考量因素上較著重在「收費」因素。三、不同「年齡」對於消費考量因素之「師資與教學」、「行政管理」、「收費」各構面向度有顯著差異,其中又以30~39歲組別的家長最為重視「師資與教學」、「行政管理」、「收費」等消費考量因素。四、教育程度為高中職組別的家長比國中(含)以下組別的家長更重視「收費」的考量

因素。五、家中為獨生子女之家長在消費考量因素動機構面非常重視「硬體設備與安全」與「行政管理」、「收費」因素。六、國小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培養能力動機愈高,對於選擇英語補習班的消費考量因素的影響程度也會愈高。七、國小學生家長對加強課業動機認同程度愈高,對於選擇英語補習班的消費考量因素的影響程度也會愈高。八、國小學生家長對家庭因素動機認同程度愈高,對於選擇英語補習班的消費考量因素的影響程度也會愈高。

大地呻吟:中國基層政權運作現狀的觀察與思考

為了解決台北市民政局電話的問題,作者野夫 這樣論述:

  如果我不能為這個悲劇時代留下一個真實的報告,   實在有愧於那麼多在天之靈的不瞑之目──野夫   ◎曾獲台北書展大獎、獨立中文筆會寫作獎、中國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等,繼中篇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後,野夫最新報導式散文!   大地生民一望無涯,煙火人間卻迷霧重重。   很多時候呻吟入耳瘡痍在目,你卻無法破解其中的病因。   2007年春天,野夫受邀到川北汶川考察當地的城鄉統籌問題;汶川地處川陝大道上,自古有「蜀都門戶」之謂,是一個典型的縣級區域。它不大不小,下轄十個鄉鎮,都在丘陵地帶上。比東南縣域窮,但又比西部縣域富裕。如果拿這樣一個區域來進行調查分析,可能更接近於中國多數

縣治的境況。   正當走訪鄉村之際,腳下的土地顯然正在醞釀著巨大風暴。512四川大地震,突然的地動山搖,令所有人驚慌失色奪命而逃。汶川距所有的極重災區距離只有幾十公里,也遭遇極為慘重的災情。野夫親眼目睹無數雙淚眼在廢墟殘骸中尋找失散的親人。每天詳細記錄著災況和基層政權的救災措施與賑災手段,每天為那些洞穿心靈的命運而痛苦萬分。這是中華民族最悲傷的歲月,災難之深難以言狀!   而關於這場自然浩劫的追問或許還將持續一個世紀。中共的基層政權已經很久沒有面臨如此巨大的危機,此刻基層政權的反應,剛好給予野夫適切的切入點,更全面地觀察國家機器的運作和能量。從常態運作到危機應對,當基層政權的權力面對廣

大地方的鄉野民情,仍有許多箇中分寸的拿捏巧妙。當中也順勢概述中國基礎政權制度,包括制度分層和法規相關,而許多災後故事也讓整本報導式的散文更添地方人味。 特邀序文推薦:   楊渡/作家、林正修/前台北市民政局局長(曾參與印尼亞齊與援助川震重建)    王振耀/前中國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   作者簡介 野夫   土家族。筆名源自他1981年在家鄉恩施的山裡工作時「山野村夫」的俗語。1962年出生於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縣最邊遠的小村。1968年上小學,1978年考進湖北民族學院中文系,同年開始詩歌創作。1980年創作長詩《為了歷史----致毛澤東同志》,1982年組織成

立鄂西第一個詩歌社團「剝棗詩社」。1985年擔任湖北省青年詩歌學會常務理事。1986年考進武漢大學中文系,組建湖北省「後現代詩人沙龍」,出版詩集《狼之夜哭》。1988年分配到某省會公安局,1989年因為支持學生,公開宣佈退出警界。之後因為參與掩護民運人員及「洩露國家機密」,被捕判刑。1995年減刑出獄,到北京謀生成為民營書商和自由撰稿人。現為自由寫作者。      自80年代開始創作以來,發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論文,劇本等約一百多萬字。詩歌和散文收入多種選本。2006年獲「第三代詩人回顧展之傑出貢獻獎」;2009年獲當代漢語貢獻獎。《江上的母親》一書獲2010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

小說類」年度之書。2011年獲得獨立中文筆會「自由寫作獎」。2012年獲中國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2012年應邀荷蘭國家文學基金會駐市作家。2013年獲邀為德國科隆世界藝術學院年度訪問學者。著有散文集《江上的母親》,臺灣版、《鄉關何處》,中國版、《看不見的江湖》;詩集《門後的守望者》;中篇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       新浪微博:土家野夫。新浪博客:旁門兵棧。 推薦序  見微觀全貌──謝英俊 推薦序 記錄消逝的瞬間──楊渡 推薦序 纹縣來的大哉問──林正修 代序  三千年一巨變,路在何方──王振耀 自序 上篇:危機應對-震災下顯現的農村基層政權 第一章    

治小縣若統大國 第二章    廢墟上的民主夢 第三章    餘震綿延的大地 下篇:常態運作-深度解剖農村運作肌理 第一章    水生風起 第二章    失地守土 第三章    鄉鎮經略 代跋:深入他鄉 補記 附錄:鄉建訪談錄   推薦序 記錄消逝的瞬間 楊渡     1,從基層開始思考     大地遭遇天災,如同人體突遭大撞擊,所有內在體質的脆弱,如血管的阻塞、內臟的病徵、肢體的虛實,都將顯現無遺。2008年五月,汶川大地震就像給中國大地投下一道致命的撕裂,讓所有新傷舊創,全部顯現。   那時刻,野夫正在四川做田野調查。我們打電話不通,只能先問北京的

友人。無訊息。後來才從短信知道他人無恙,但四川重創,超出人們想像。我想起1999年台灣921 大地震的時候,在南投埔里災區所見的景象:那斷裂的道路,剎那崩解的大地,瞬間永隔的生命,流離失散的親人……,不禁感到深深的憂心。   一個多月後,我特地飛去四川探望,想聽他談一談災區還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以及這期間災區與中國農村的狀況。他所調查的鄉村,並不是最嚴重的災區,但所有問題一樣複雜,一樣艱難。而所有的病徵,也一起顯現:農村基層組織的脆弱、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農民依賴的心理,農村政權與中央的矛盾等等,逐一成為救災過程必須克服的課題。   然而,這也是一次最好的機會,一如為了治病而深入身體的肌

理,為了救災,野夫得以隨著農村基層政府,深入到每一個鄉村的「微血管」末端。他可以看見中央下來的救災物資,如何在農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影響下,把應該給真正災民的物資,平均分攤,以避免生出民間衝突;也看見一點點的物資,只是因為傳言,就導致嚴重的群眾衝突。絕對不只是基層政權的問題,而是農民傳統意識、一黨專政的管理結構、長期的依賴心理等,才是造成今天農村問題的主因。   這些,野夫都逐一記錄下來,毫不鄉愿,毫不避諱,把農村與農民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   除了災難現場的即時解剖,理析出農村的病理;野夫更透過農村最重要的兩大生存資源:水和土地,以一個散文作家的細膩筆法,以故事性的敘述,呈現出水

與土地的爭奪與分配,是如何製造出矛盾。   要了解中國農村,不管是對外國的研究者,或者中國的專家,此書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當政者。因為一個錯誤的政策,可能影響千萬人的生命財產,而不了解農村、農民、基層組織的運作,如何制訂出正確的決策呢?   台灣的前副總統蕭萬長曾說過:一個決策要推行前,你一定要先從一個基層科員的想法去思考,才能得到確切的落實執行。   此書提供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印證。     2,西方不了解的中國農村選舉     「想了解中國,必先了解農村。想了解農村,必先了解農民。想了解農民,必先了解他們的肚子。不了解農民的肚子,就永遠摸不清中國農民。摸

不清中國農民,你永遠不了解中國。」     這是1997年,我在做《中國村自治之研究》時,給自己寫下的筆記。     當時中國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尚未完成,但某些試點已著手進行。一些研究剛剛開始,西方學界對此抱著高度的期許,希望有正面的效應,以擴大基層民主選舉的範圍,逐步推動到鄉的層級,再向上推到縣,則中國民主改革有望。   然而那一年的實地調查,卻讓我相當震驚。其中有兩大關鍵是:其一是農村的傳統意識之濃厚,農村之封閉落後,遠遠超出想像。其二是,台灣與西方一樣,都是從自己社會的「農村社會」為想像去看大陸,卻不了解大陸的真實情況,以致於難免推斷出錯誤的結論。村自治與地方選舉,和西方

制度下的選舉,完全是兩回事,就是最好的例證。   中國的「村」這個層級的概念,和西方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中國的「村」是由過去的生產隊所承繼而來,是共產主義體制下最基層的單位,他們不僅是行政單位,而且在「集體所有制」之下,所有的村民是一個「集體」,這個「集體」,依規定,對當地的土地、建築、道路、水源水利等,都具有集體的權力(除非是被規定為國家或更高層級所有的資源如礦產等),所以,每一個村民都是資產的共同擁有者。   一個村的村委會主任,其權力與功能自是大大不同於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村長。台灣的村長,頂多管管路燈亮不亮,道路平不平,排水管通不通,水利有沒有問題等,向上級申請修復工程,上面派人來修

理,如此而已。但大陸的村委主任,卻是可以管到村的土地分配(分在什麼地方,面積多大等),房子分配(集體建村屋來分配時),甚至和外面企業的合資,招商引資等,都是村委會要管的。   一個村委主任如果是能人,而所在地點又是經濟發展區域,他的權力可以讓他充份利用集體的土地與資源,招商引資,建立合資公司,繁榮地方經濟,增進地方稅收,讓全體村民都過上好日子。我曾採訪過廣東、福建的一些地方,村長有數輛賓士車代步,一點都不讓人訝異。而有些富裕的村子,還可以用各種經營所得,照顧村民從生到死的一切社會福利。   但貧窮的村子,則只能等因奉此,等待政府的補貼,或者到處爭取案子,好取得一點補助,作為地方營運的周

轉。   這根本性的不同,決定了大陸的村民委員會,其自治的權力,比台灣還大太多了。這種「高度地方自治」的具體落實,等於將村民的生計、生活、地方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等,徹底與地方選舉結合。如果選舉得當,選出能人,為村民公共事務服務,會造福整個村子。但如果過度發展,也會變成村與村之間的競爭。而有些村子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以吸收外資,甚至降低環保要求,犧牲地方生態為能事;有些地方長期為一家一族所把持,這也是不能避免的事。   總之,一旦進入選舉,所有傳統的農民意識、家族意識又都出現了。有趣的是,台灣地方選舉中曾出現過的派系、買票、黑金等問題,難免會重現於大陸。但它必然的優點則是:透過地方選舉,村

民參與了公共事務;以自己的一票,決定了村子發展的好壞,這對培養村民的權利意識與責任心,有很大助益的,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最好的根基。     隨著鄉村城鎮化的推展,要求鄉鎮層級應推動自治選舉的呼聲也愈來愈多。如果此事成真,這可能是未來推動中國歷史的動力。   然而還有一個難題:那就是地方選舉,需要多一些的民間基層組織,以形成不同的利益團體,透過不同利益團體的良性的競爭,讓人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就這一點來看,這是目前大陸仍缺乏的。     野夫此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是以平凡平實的調查,不誇張也不刻意批判地方政權,帶著我們走入農村社會中,那最日常的生活。   他不是以中央政權的角度去

俯視地方活動,或者以學者的高度,用研究的方式去考察,而是以地方政權,即鄉村政府、農村農民的日常運作為考察對象,進入平凡真實的社會,看中國地震後的偏遠鄉村,如何維持一個農村的正常運作。   那裡面,有中國小農的千年傳統思想,有一個小人物的抗爭與搏奕,也有長期一黨統治下的農民依賴心理,也有生活所必然的小利小害小計較。   這些真實的面貌,複雜糾纏,不能一刀切,像報告文學,有非常鮮活的閱讀樂趣,更有人性的千百種糾結,但它的社會調查性質,卻有費孝通寫農村報告的參考價值。   總之,這是了解中國農村真貌的最重要田野報告。它所描寫的每一個問題,也將成為農村改革、中國改革的重要課題。    

 3   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台灣經濟即開始了經濟學家所稱之為「農工之間的不等價交換」的過程。農村,為城市提供了廉價的原料、土地、以及源源不絕的勞動力。靠著農工間的不等價交換,工業資本快速積累,成就後來被稱為「亞洲經濟奇蹟」的高速增長。台灣經濟學者劉進慶研究指出,是農村的便宜勞動力、不必支付太多代價的土地、沒有任何環境保護的政策,讓工業有快速增長的機會。   農村什麼都沒有留下,只有污染的土地、難以生存的農產品和手工業,以及工業傷害而返鄉休養的工人。     台灣社會經歷一九七○年代的加出口型工業發展後,外匯存底積累暴增,而用美金賺來的外匯存底是要換成台幣的,整個台灣游資過剩。驟然

的富裕了起來的台灣,到了一九八○年代初,終於走上非理性的狂飆:土地飛漲,房地產亂蓋亂買,資本遊戲瘋行,賭博成風,股票升天……。   我還記得,當時曾勸告在台灣中部經營小企業的父親,千萬小心,資本遊戲是因游資太多,所以最好先買房地產,不然買可長期持有的股票,不要去玩賭博遊戲的大家樂(類似香港的六合彩)。但從農民出身的他,和許多台灣中小企業一樣,未聽進去,只說:「股票是騙子在玩的,那是詐賭。房地產不需要,我們住不了太多。」他們終究無法接受現代的資本遊戲。   我也曾目賭一個股市大戶,準備炒作某一支股票前,一定先去一家小小的神壇,請示三太子,他的朋友都知道,要三太子的神明同意了,他才會下手。

他的資金有數億在股市週轉,炒作基本上也是一群作手圍事,但一個數量龐大的現代資本遊戲,卻求助於古老迷信的三太子的神示,這合理嗎?這種古老與現代、封建與資本遊戲並存的社會,就是台灣走過的路。     這就是台灣,一九八○年代最典型的故事。它像不像今天的大陸?   我特別感受到一種現代化的程序與困難,正是緣於此。   歐美國家的資本主義化歷程,是經過四百年歷史演進,一步步從農村圈地而城市化,從工業技術的進步而進入機器生產,從農業為主而演進為工業化、金融資本的過程,歷時三、四百年,才有今日模樣。   可是我們不一樣。台灣是從一九五○年代依靠美援開始,中間經過一九六○年代的進口替代政策,一

九七○年代的加工出口型工業化,至一九八○年代中,完成其現代化進程。台灣靠著加工出口型工業,完成外匯存底的積累,整個過程,歷時約三十年。   而大陸則是一九八○年代展開的改革開放政策,經歷一九八九年的政治風暴,鄧小平的南巡,以及不斷深化的經濟改革,整個社會進入巨大的變遷,中間還有加入WT,一九九八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二○○八年的全球金融風暴等衝擊,終於走到今日,積累出世界最多的外匯存底。這個過程,約莫也是三十年。   如果說歐美的現代進程是以四百年為度而完成,台灣與中國大陸則是以十倍速的發展,三、四十年就完成。   一如電影膠卷以每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放映,就是正常電影。但如果你以每秒二百

四十格的速度進行,那所有影像必然扭曲變形,前後糾纏而模糊了。   在十倍速的行進中,台灣與中國大陸一樣,有太多扭曲變形的生命被淘汰,太多文化傳統被犧牲,太多古老的遺產被丟棄,太多溫柔敦厚的人性被殺滅了。   也因為速度太快,舊的未去,新的已經來臨。所以我們會見到老農民流浪於北京的街頭上訪,尋找他心中的正義;老知識份子低迴於底層的鄉村,懷念古老的平等公理;農村的意識與價值還在,而時代的巨輪卻不斷淘汰古老的文化傳承……。   這便是我們的悲劇。我們何其有幸,生存於一個五千年未曾有過的變局中;我們也何其不幸,要目睹這所有失去的生命與文化傳承,永遠消失,不再歸來。   我們何其有幸,能

夠參與這個時代的變局,甚至還能為受苦者、受難者做一點事;而我們又何其不幸,因奉獻的力量,和總體的變局相較,是如此卑渺而無力。但也正因渺小,我們彷彿只有更賣命,更用力的去歌唱,去呼喚……。     野夫這一本書,記錄的是這個必將消逝的瞬間,一個屬於中國農村的側顏。那是必將消逝的容顏,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1.治小縣若統大國   這一天的開始直至中午,應該都算是四川盆地少有的能夠看見陽光的好日子。淺丘地帶為主的地貌,如果在空中俯瞰,幾乎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盆景——田裡的油菜已然結籽乾黃,和小麥一起成熟而風韻,等待再曬乾一點之後即可開鐮收割。育種的秧田也開始泛綠,按川中的農事規律,收完油菜和小麥之

後,就該放水泡田,接著插秧了。因為收和種都是需要大量勞力的時候,要趕季節,誤了農時,秋後就會誤了收成。所以這個季節,俗謂「雙搶」。在外地打工的青壯農人,如果走得不遠,這會兒一般都要回鄉幫忙。   這一天是農曆四月初八,老黃曆稱為丁巳月壬子日,丁巳屬火,壬子屬水,日月干支水火交攻,民俗謂之「天沖地剋」。立夏已經六天,盆地開始悶熱;再過九天就是小滿,看著順風順水滿地如金的禾稼,誰都相信豐年在即,馬上就滿倉滿缽了。   這一天按中國古代星象學的說法,值日星宿名「昴」,屬於白虎星之一。按佛曆來說,這一天卻很好,是佛誕日,民間的佛徒要洗佛像,還要放生祈福。但是對於泛神崇拜的華夏民族來說,這一天還是牛王的

生日,要祭祀和感謝給農業帶來了巨大福祉的耕牛。   於是在初夏的陽光下,萬物和平而寫意,盆地特有的眾多寺廟瓦頂,在十方叢林之中,泛濫著溫暖的回光。一個老大娘挽著提籃香燭,蹣跚在山路上,她正要去給菩薩敬香。而區委書記老吳則驅車在高速路上,接通知要去省委黨校學習「十七大」精神。農夫老張在門口磨鐮刀,村長老謝在水庫邊的農家樂請客,某鎮黨委書記在通知幹部開會。   午時三刻,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同時敲響了下午課的鐘聲,孩子們陸續進入教室。誰都沒有想到,這,竟然對許多人來說,會是最後一次聽見的喪鐘。而書記和農夫,也將進入他們平生未遇的艱險時光。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民政局電話的問題,作者饒佳汶 這樣論述:

少子化現象一直都是許多國家迫在眉睫的問題,由於現代人因為各種因素使得生育意願降低,導致多項層面皆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各國政府積極制定政策及措施,期望能夠將生育率回升,以應對少子化帶來的危機。然而台灣也不例外,目前台灣少子化現象逐年嚴峻,生育率更是年年下滑,到2021年出生人數更是下滑到153,820人,總生育率僅剩0.98胎,成為政府棘手的問題。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分別透過蒐集相關之專書、期刊、書籍、論文、報章雜誌、研究報告、電子資料庫、官方統計數據、文件記錄、市場調查資訊、以及政府部門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探討。首先針對目前台灣少子化之現況與成因,介紹台灣近年來少子化現象的發展與趨勢,並

從而了解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接下來要討論少子化會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影響,針對經濟、社會以及環境三大面向分別進行闡述,從中探討直接造成的衝擊與威脅,以及間接所產生的影響與未來可能引發的趨勢。在認識台灣少子化的危機後,分別於馬英九與蔡英文兩個執政時期,對於因應少子化所制定的政策與措施進行成效之評估。最後則是討論目前台灣無法應對之挑戰以及未來的策進之道。最終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在經濟方面有1.經濟負擔2.工作壓力3.育兒成本;在社會方面有1.價值觀改變2.育兒條件不足3.醫療技術進步;最後在環境方面有1.政府政策的影響2.移民人口的變動。另外在衝擊與影響中,對於經濟面向、社會面向以及

國防面向皆造成嚴重的危機。而馬英九與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少子化相關政策與措施皆有不錯的執行狀況與滿意度。但是評估的結果卻存在許多問題與缺失,依舊無法提升整體生育率。最後在挑戰與策進中,發現1.房價逐年上漲,導致民眾買房困難2.國民價值觀改變,生育意願不高3.歷年薪資毫無成長,經濟負擔沉重等未來需要積極改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