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集團中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怡和集團中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馮邦彥寫的 香港地產史1841-2020 和烏麗克.赫爾曼的 寫給所有人的經濟學(2冊套書)資本的世界史+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星資?中資?逆向工程發現Jello 是蝦皮母公司Sea 寫的也說明:在離開主播台後便轉型成全方位主持的路怡珍,除了國內外論壇主持、即時口譯、自製英語專訪節目外,2021年初也開始在Clubhouse和浩爾共同主持《全球串連早安新聞》,節目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楊昊所指導 黃以樂的 甚麽是親中?中國-馬來西亞關係近況發展的6M分析(2013年-2018年) (2021),提出怡和集團中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馬來西亞、中國、中馬關係、國際關係理論、6M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林文程所指導 梁碩文的 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挑戰-以馬來西亞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一帶一路』倡議、習近平、美中角力、馬哈地、莫哈末·納吉·阿都拉薩的重點而找出了 怡和集團中資的解答。

最後網站怡和支持港版國安法| 匯豐王冬勝:可為香港帶來長遠繁榮穩定則補充:怡和集團 6月3日在《文匯報》和《大公報》刊登了一份全版聲明「立法護國安利吸資」,表達了支持「港版國安法」立場。聲明指出「一國兩制」原則是香港行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怡和集團中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香港地產史1841-2020

為了解決怡和集團中資的問題,作者馮邦彥 這樣論述:

  香港地產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香港開埠初期的土地拍賣及地權制度與土地批租制度的確立。二次大戰後,以吳多泰、霍英東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先後提出「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方式,推動了地產經營方式變革,從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面,促進現代地產業的起步發展。     70年代初,隨著香港股票市場的崛興,以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合和實業、恒隆等為代表的新興地產發展商,相繼掛牌上市,並充份發揮股市功能,籌集大量資金發展業務,推動了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到90年代中後期,地產業已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產業支柱,被稱為「香港經濟的寒暑表」。     2003年以後,在種種內外部、主客觀因素推動下,香港地產市道

展開長達16年的週期性大升浪。這一時期,由於土地、房屋供求嚴重失衡所導致的「高地價」、「高樓價」和「高租金」,對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造成了負面影響,並成為香港經濟社會諸多問題的一個深層次因素。     本書以作者於2001年撰寫出版的《香港地產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20年,試圖在香港經濟發展、轉型和人口增長的宏觀背景下,揭示地產業從萌芽、起步發展到成熟的整個歷史軌跡,從中發現香港地產業的基本特性及發展規律,它在整體經濟和社會民生中的地位、作用及影響。與此同時,也深入研究了各主要地產集團成功的經營投資策略與挫折、失敗的教訓,以作借鑑。

甚麽是親中?中國-馬來西亞關係近況發展的6M分析(2013年-2018年)

為了解決怡和集團中資的問題,作者黃以樂 這樣論述:

2013年至2018年之間,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關係可謂是達到了新高點。在此期間,中馬兩國在許多面向展開合作關係,包括軍事、經貿、教育及文化等等。雙方的合作關係甚至成為了馬來西亞2018年全國選舉的重點議題之一,當時執政者以首相納吉.拉薩(Najib Razak)為首,其發起或支持的許多中馬合作工程案備受質疑,被批評是「親中」的表現。其中一個大力批評納吉親中的群體為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而他們於2018年全國選舉中的勝利無意間也被刻畫成「反中派」的勝利。整起事件的過程中,「親中」的使用似乎是貶義用途。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開始時,馬來西亞普遍華裔也高度關注此

事,而「親中」與「反中」逐漸成為了嘲諷意味極重的政治標籤。馬來西亞在2013年至2018年之間與中國的互動關係似乎也被貼上了一樣的標籤。甚麼是親中?本研究認為目前「親中」作為形容詞的用法帶有犧牲自主權,並妥協自身立場的含意。中馬關係中是否真的有如此現象?現今有關兩國互動關係的理論架構,主要以「遠近」為衡量單位,或是以國對國之反應來判斷其關係之本質,如:新現實主義中的「抗衡」(Balancing)、「扈從」(Bandwagoning)或「避險」(Hedging)。然而,由此角度並未能充分解釋「親中」,因為這些理論主要以國家行為者(state as actor)為衡量基準,缺乏了深入到社會層級互動

之考量。國家行為者制定決策的考量主要以可衡量之客觀元素,如:國家之硬實力(Hard power),但「親中」的表現似乎有意忽略此元素,以「偏好」(preference)作為制定決策之基本考量,社會行動者(societal actor)也因此是探討「親中」之定義重要的研究對象。本研究嘗試以Andrew Moravscik所提出的自由主義理論架構,結合Chia-Chien Chang及Alan H. Yang所提出的6M分析法,對中馬在2013年至2018年之間的互動過程進行分析,並以此探討「親中」之定義。馬國社會中第二大族群就是具有「中華情結」之華裔群體,馬國的「親中」表現極有可能由此開始。但本

研究發現馬國「親中」的表現除了源自於華裔社會行動者,也可能從處在執政層級之巫裔社會行動者。本研究以6M分析法歸納出2013年至2018年之間重要的「親中」事件,並總結出兩大「親中化」過程,即「由上至下」(國家行為者至社會行動者)以及「由下至上」(社會行動者至國家行為者)。

寫給所有人的經濟學(2冊套書)資本的世界史+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為了解決怡和集團中資的問題,作者烏麗克.赫爾曼 這樣論述:

  《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   唯有了解了資本主義的歷史,   才能洞察資本主義是一種歷史現象。   ★蟬聯德國明鏡週刊(Spiegel)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長達三十週   ★德國暢銷書,已翻譯多國語言,認識資本主義必讀科普書   這本書與我們想像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像原文書名《資本的勝利》所暗示的是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而是解釋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什麼、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運作。「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中國、中世紀的歐洲,以及其他在人們的記憶中蓬勃發展的行業中運作著。在古代早已經存在貨幣經濟、銀行,甚至連聖經和可蘭經都關注利

息的問題;幾個世紀前已發展出非現金支付和令人驚奇的複雜的「理財產品」。蒸汽動力在羅馬時代眾所皆知,當時隨時都在追求利潤和財富,卻沒有資本主義。那麼資本主義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誕生幾乎沒有資本。十八世紀末的人萬萬沒想到,英國的小村莊以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力的紡織機,居然會為全球經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一個經濟制度的起始能夠成為資本主義,而且繼續征服了幾乎整個地球。當時德國急起直追,在伍珀塔爾(Wuppertal)一地確實有些製造商發現了這樣的稀有商機,因此專門製造各種帶子,例如絲帶、橡皮筋、橡皮帶、棉帶、花邊等,而普魯士政府也設法買到一款英國紡織機,供伍珀塔爾的工廠仿造。這些工廠主人其中一人出身

恩格斯家族,此人之子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社會主義者。馬克思與恩格斯對英國的金融資本主義所知甚深,因為他們自己也屬於投機客,也和一般的資產階級一樣,借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獲取資訊以挑選投資標的。1895年恩格斯過世時,法庭宣布的遺囑上他遺留的財產高達22,600英鎊,相當於今日的220萬英鎊。另外,他還持有鐵路股票、「南都會石油氣公司」(South Metropolitan Gas Company)與海峽隧道有限公司(Channel Tunnel Corporation Ltd.)的股份。   世界並不新,全球化也不新。一窩蜂的投資熱潮和金融產品所導致的金融危機也一再上演

。資本主義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這個體系全面滲透到我們所有的生活領域,因此人人都該了解資本主義是如何運作的。在本書中,烏麗克.赫爾曼說明資本主義的歷史緣起,並且釐清各種誤解。她解釋我們何以並非活在市場經濟中、資本何以不等同於貨幣、通膨並不可怕而全球化並不危險等等。她認為資本主義是歷史產物,唯有從歷史角度觀之,才能透徹了解。因此她根據凱因斯的觀點切入正題,並從歷史角度縱直分析,反駁將現代生產方式視為「永恆」的經濟學家的觀點。她回到美索不達米亞和古羅馬,詮釋了金錢、信用、利潤和投資等各種概念與淵源。以事實和數據佐證,釐清錯誤的觀念。在她的書中,通貨膨脹並非不好的現象,負債也不是嚴重問題,而是有其存在

的必要。那並非企業營運失誤,而是正常現象。經濟不是一切,但若沒有經濟就什麼也不是。若能了解我們依賴最深的經濟模式,明白資本主義如何能不產生危機,就可以避開危機的侵襲。對於每一位想了解經濟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何以不該放任經濟自行運作的人,都不可錯過這本書。   《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我們可以從史密斯、馬克思和凱因斯學到什麼?》   ★德國明鏡週刊(Spiegel)經濟類暢銷書   ★烏麗克.赫爾曼繼《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之後又一力作,針砭當今的經濟學,並帶領讀者重讀經典,找出解決當前經濟危機的方法。   ★現行的經濟

教學方法不能反映現實,史密斯,馬克思和凱恩斯讓我們了解經濟體系。   為何有金融危機?為何會出現失業問題?為何富人有錢而窮人貧窮?貨幣如何運作?財富從哪裡來?這些連小孩都會提出的問題,今天的經濟學家卻無法回答,經常漠視這些問題,寧可操弄脫離現實的數學模型;他們的失誤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甚至是生命的損失。我們若想了解經濟的實際運行方式,就必須了解經典:亞當.史密斯,卡爾.馬克思和約翰.梅納德.凱因斯,這三位分別引領十八、十九和二十世紀的理論家提出了最好的答案,現在是重新發現他們的時候了。   在今天,主流經濟學死守教條的作法是漠視本行的重要理論家:凡是當代著作就是「現代」的,彷彿史密斯、馬

克思和凱因斯已經「過時」,成了歷史幽魂。事實上,創建並革新經濟學的正是這三位理論家,他們重新為經濟學劃定座標;沒有了他們,就不會有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本書作者繼暢銷書《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出版三年後又一力作,以九章的篇幅寫成本書。前二章介紹亞當.史密斯及其1776年的經典名著《國富論》;第三章和第四章簡述馬克思的生平和1867年的名著《資本論》;第五章介紹「新古典經濟學派」;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介紹凱因斯的多采多姿生平,以及1936年的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第八章陳述今天經濟學的主流觀點,主要為「新自由主義學派」;最後以第九章「我們可以從史密斯、馬克思與凱

因斯學到什麼」作結論。   面對當前的經濟危機,除了資本主義,我們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每位想要解決經濟危機、想了解經濟如何形塑我們生活的人,都不可錯過這本書。 名人推薦   《資本的世界史》   黃紹恆(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官德星(臺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洪紹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李為楨(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專文導讀 各界推薦   《資本的世界史》   

「一本沒有意識型態、書寫流暢且開卷有益的書。」──《時代知識》(Zeit Wissen)雜誌   「這是一本很好、很有趣的書。對非經濟學背景讀者來說,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反思頁》(NachDenkSeiten)評論網站   「這本書對經濟和危機進行了很好的概述。」──《法蘭克福環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這本書值得我們拍胸脯說,我們希望它能擁有許多讀者。」──德意志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弦外之意》(Zwischentöne)節目   「對所有認為財經書太無趣、金融危機太複雜的人,本書恰好提供了明晰的解釋。」──德國電視一

台(ARD),ttt–title thesen temperamente   《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對於沒有經濟學背景的人來說,烏麗克.赫爾曼這本力作能將一般認為『太複雜』的知識闡述得清楚明瞭。她的故事以明快的洞察力、清晰的理路漫步於過去250年,帶領我們探索史密斯、馬克思與凱因斯――依赫爾曼的說法,他們顯然不是舊思維,而是提供讀者詮釋當前經濟進程的關鍵知識。」──艾蒂特.朗格(Edith Lange),德國電視一台「titel, thesen, temperamente」節目   「非常生動⋯⋯引人入勝,知識含金量超高。」──沃爾特.范.羅蘇姆

(Walter van Rossum),西德廣播電視台 3(WDR3),「古騰堡的世界」(Gutenbergs Welt)節目   「想要進一步了解經濟的人,絕不能不讀赫爾曼的書!」──《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烏麗克.赫爾曼把一般公認太複雜的學說變得清楚易懂,不但介紹各種經濟理論,更一一爬梳它們的脈絡,沒有經濟學背景的讀者也能看得懂。」──德國公視3 sat,「Scobel」節目   「對那些想一窺史密斯、馬克思和凱因斯等人思想的堂奧,並探索資本主義核心機制的經濟學素人來說,這本明白易解的書非常寶貴。」──德意志廣播電台(Deutschla

ndfunk),Andruck節目   「我們有各種理由重新討論凱因斯與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與激進性,這本書正好為我們帶來重大的啟發。」──《德國經濟與社會月報》(Oxi)   「深奧的思想世界在作者筆下舉重若輕地予以呈現,不但廣大的讀者都看得懂,而且不減內容的深度與犀利⋯⋯堪稱一部成功的政治教育作品。」──《阿亨日報》(Aachener Nachrichten)   「本書對經濟學素人來說輕鬆易讀,經濟學達人也能找到意想不到的亮點。」──《自然》(Natur)雜誌   「富啟發性⋯⋯揭露錯誤的主流經濟學說所灌輸的觀念。」──西德廣播電視台(WDR),Zeitzeichen節目 作者

簡介 烏麗克.赫爾曼(Ulrike Herrmann)   出生於1964年,是日報《塔茲》(taz)的財經記者。她曾經接受銀行的職業教育,並於大學攻讀歷史與哲學,後來擔任過Körber-Stfitung的研究助理、漢堡平等機會參議員Krista Sager的新聞發言人。著有《哇,我們可以納稅,中產階級的自我欺騙》(Hurra, wir dürfen zahlen. Der Selbstbetrug der Mittelschicht)、《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Der Sieg des Kapitals: Wie der Reichtum in die W

elt kam: Die Geschichte von Wachstum, Geld und Krisen)等書。 譯者簡介 賴雅靜   政大中文所畢業,任專職譯者多年,譯有《隱頁書城》、《資本的世界史》、《犯規心理學》等書,翻譯作品包括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書籍。   《資本的世界史》      導讀 資本主義並非永恆的存在,只不過是歷史的產物 黃紹恆 前言 資本的勝利 第一篇 資本的崛起 第一章 成長奇蹟:財富形成的時候 第二章 古羅馬人熱愛金錢,卻不是資本家 第三章 偶然?中國經濟何以未曾大幅成長 第四章 恰好在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幾乎沒有資本 第五章 抄襲:德國人千方百計迎頭

趕上 第二篇 對資本主義的三種誤解 第六章  資本主義不是市場經濟 第七章  資本主義不是國家的對立面 第八章  全球化並不新 第三篇 資本對金錢 第九章  貨幣是謎,而且不等同於資本 第十章  黃金?多謝,免了 第十一章  債務與利息?歡迎之至 第十二章  美哉通膨:貨幣何以必須貶值 第十三章  錢滾錢:人類一直都懂得如何投機 第四篇 資本的危機 第十四章  危機後就是危機前:現代資本主義如何不斷陷入困境 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的終點看似近了:1929年以來的經濟危機 第十六章  新自由主義的虛假勝利:1973年究竟出了什麼事? 第十七章  始自2007年的金融危機:讓銀行破產不是個好主

意 第十八章  史無前例的危機:歐債危機 第十九章  錢不能吃:德國人如何拯救自己的資產 後記 展望未來:資本主義的滅亡 致謝 參考書目 《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導讀 營造私產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社會/吳惠林 前言 當前的經濟危機 第一章 發現經濟的哲學家:亞當.史密斯 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母親 菁英大學令人失望:亞當.史密斯對牛津大學感到厭煩 格拉斯哥的經濟實況:壟斷與奴隸買賣 與競爭對手相遇:重農學派 退休者的鉅著:《國富論》 史密斯要求自由貿易,但他卻成為海關官員 第二章 從麵包師傅到自由貿易:《國富論》(1776年) 重商主義者的謬誤:黃金無

法致富 主要原則:分工(幾乎)說明一切 由私益而公益:總體經濟學的發現 疑問至今依然無解:價格與利潤如何形成? 工人之福:比「許多非洲國王」更富有 全球自由貿易:全球化的開端 殖民地與奴隸制:剝削造成貧窮 史密斯到馬克思的橋梁:大衛.李嘉圖(1772-1823) 第三章 一名共產主義者剖析資本主義:卡爾.馬克思 不合常規的婚姻:燕尼年紀較大 黑格爾的遺產:過程的辯證法 馬克思創造了無產階級 不只是「天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革命的腳步加快:共產黨宣言 困頓的流亡生涯:倫敦 從馬克思到馬克思主義 第四章 社會主義成為科學:《資本論》(1867年) 剝削有理:「剩餘價值」的

邏輯 資本不是財產,是一種過程 資本的辯證法:競爭止於壟斷 謬論一:工人並不貧困 謬誤二:剝削存在,剩餘價值不存在 謬誤三:貨幣不是商品 瑕不掩瑜:馬克思的重要性 第五章 資本主義無足輕重:新古典經濟學派 主觀效用才算數 未解之謎:價格如何形成? 事實遭到漠視:據說大集團不賺錢 熊彼得嘲諷新古典經濟學派:不過是「可憐的傢伙」 危機?何種危機? 第六章 貨幣到哪裡去了?: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父母親的驕傲:凱因斯光榮入學伊頓 優秀的數學家,但不是天才 在印度事務部當閒差:凱因斯撰寫博士論文 戰爭賠款付不出:凱因斯寫出暢銷書 大學教師薪資太少:凱因斯成為投資客 凱因斯的私生活:布魯姆斯伯里與莉

迪亞.洛普科娃 凱因斯告別新古典經濟學派 不治之症 第七章 確定的唯有不確定性:《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 新古典經濟學派不懂自己的理論 儲蓄並非美德,反而很危險 簡單介紹:貨幣從何而來? 新古典經濟學派的未解之謎:利息如何運作? 重要的不是利息,是投機活動 經濟人沒勝算,因為風險並不存在 金融市場獨霸 市場失能,則國家必須干預 貨幣不該自由貿易 第八章 當今的主流觀點:沒有資本主義也不是對策 置身「經濟奇蹟」:新自由主義者策劃的凱旋遊行 為產業利益抬轎:路德維希.艾哈德 1973年大轉折:重啟金融賭場 米爾頓.傅利曼:對凱因斯的「反革命」 貨幣主義挫敗:金融市場卻欣欣向榮 錯

誤理論代價高昂:金融危機損失以兆計 危機過後又是新的危機 第九章 我們可以從史密斯、馬克思與凱因斯學到什麼? 參考書目 《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前言   當前的經濟危機     為何富人有錢而窮人貧窮?貨幣是如何運作的?成長從何而來?經濟危機何時出現?為何出現失業問題?上述這些孩子會提出的問題,經濟學家卻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甚至經常漠視這些問題,寧可操弄脫離現實的數學模型。     經濟學已然陷入危機,就連外行人都發現,當前流行的經濟理論大有問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在位六十多年間,不曾發表

足以傳世的言論,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際,她倒是提出一個令人難忘的疑問:「怎麼可能沒有人預見這場危機?」     而英國經濟學家對此的回覆也同樣出名,他們在一封長達三頁的信中表示:「陛下,簡單來說:許多聰明人士的集體想像力在這裡出了狀況。」     不僅英國女王不解,為何「許多聰明人士」無法提出更好的理論,雖然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獲得經濟學家的諸多建議,但這些建議卻同樣派不上用場。2014年夏天,她受邀前往林道(Lindau)參加一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聚會,會中她的態度客氣,但堅定地指責他們荒謬地認為自己絕對沒錯。她認為身為經濟學家「若不確實

了解」,應該「坦白說明錯誤率或不明確之處」。     不幸的是,經濟學家並非在象牙塔中遠離人群,不會造成任何災難;事實正好相反,他們的影響力遠比其他學科來得巨大。他們是最高階政策顧問,也是各種專家小組的成員。「經濟學家的錯誤,代價不僅高達數十億(歐元),甚至是人命」的說法並不誇張。     如今連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也認為,他們的學科不再是一門理性的科學,而是被分解為近乎傳播宗教信條的教派了。之前美國經濟學者保羅.羅默(Paul Romer)便曾表示:「經濟學不再以一門科學專業該有的方式運作,這個問題似乎變得更嚴峻了。」他譴責同行「彷彿參加一場宗教間的聚會」,純粹只是「背誦教義」

,並期待別人「照單全收」。     而他們的傳人也大感失望,許多學生察覺,經濟學教導他們的是遭到扭曲的事實。他們串連起「多元經濟學網絡」(Netzwerk Plurale Ökonomik),矢志改革片面的學說,因為在他們的課程上並未觸及重要的議題,他們沒有學到貨幣體系、經濟史;唯一學到的是主要以數學模型為基礎,所謂的「新古典經濟學派」(Neoklassik)。     儘管多次的金融危機顯示這些模型荒腔走板,他們卻仍死抱著自己的教條,堪稱主流經濟學的一大奇蹟。新古典經濟學派主導經濟學教科書市場,讓自己無懈可擊:只要在最初幾個學期影響學生,就不愁沒有追隨者,並在理論戰場上大獲全

勝。     主流經濟學死守教條的一項作法,便是斷然漠視本行的重要理論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與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等大家的學說,在大學中要不是鮮少探討,就是遭到曲解,甚至完全不教。事實上,創建、革新經濟學的正是這三位理論家。其他經濟學家自然也相當重要,但只有他們三人才重新為經濟學劃定座標。沒有了他們,就根本不會有現代經濟學理論。     然而,主流經濟學家的作法,卻彷彿史密斯、馬克思與凱因斯已經「過時」,成了歷史幽魂。他們的慣用手法是,舉凡成於「當前」的著作便是「現代」的;今天就是今

天正在興起的。但是這種換個手法重複相同內容的「同義反覆」技倆,卻遮掩了一項當前經濟學界史無前例的弊端:經濟學理論家大都直接返回某種杜撰出來的中世紀。當今經濟學界的作法,就彷彿史密斯、馬克思和凱因斯是已經屬於「昨日」的,其實他們自己才活在「前日」。     在某個經濟學界佔上風的學派所建構的模型中,彷彿工業化進程從未發生過,經濟純粹由以物易物的交易所構成。或許有人會認為我言過其實,但對於生活在發展已臻成熟,大集團主控、而銀行「無中生有」創造貨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其實經濟學家大都一無所知。難怪每當金融危機一出現,這些經濟學家總是目瞪口呆又無能為力。     欲了解

主流經濟學家錯在哪裡,就必須先認識主流經濟學以外的其他理論,也就是史密斯、馬克思與凱因斯等人的思想。這三人一如其他理論家,都是時代的產物,他們的某些想法已經被歷史發展所反駁。但是不同於今日的經濟學家的是,他們提出了根本問題,並且審視真實的世界,所以直到今日,他們的分析依然歷久彌新;就連他們的錯誤也比主流經濟學家的理論,更能呈現資本主義的樣貌及其動態演變。     本書的標題相當諷刺:Kein Kapitalismus ist auch keine Lösung(沒有資本主義也不是解決之道)劍指主流經濟學界,他們依舊以為人們能退回那個僅僅交易蘋果和梨子、一週一次的小型集市美好的世界。

    當然,這個標題同樣意味著,擺脫資本主義並不容易,而這也正是馬克思所體悟到的經驗。資本主義是一種總體制度,它不只深入經濟,更滲透到所有的生活領域,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如此精彩有趣。而深度體驗「資本主義」冒險旅程的最好方法,就是認識史密斯、馬克思與凱因斯這三位最睿智的資本主義理論家。   《資本的世界史》 第二章    古羅馬人熱愛金錢,卻不是資本家 古羅馬人是其後代子孫的楷模。直到十七世紀時,許多歐洲人還認為想再次達到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成就,甚至超越他們是不可能的事。幾乎在所有領域,古希臘與羅馬人都是風格的開創者:他們的建築藝術不斷受到後世模仿,他們的哲學也源源本本傳承下來;至於

羅馬帝國鼎盛時期,領土東起波斯,西至西班牙,南起撒哈拉沙漠,北至今日之約克郡,幅員之廣更是令人歎為觀止,此後再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帝國擁有如此廣大的疆域。至於他們的軍事與行政史更是後代人所熱中探討的。一直到二十世紀,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拉丁文一直都是德國文理高中(Gymnasium)的必修課程,每位學生都嘗過凱撒《高盧戰記》(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的苦頭。 就連漫畫《阿斯泰利克斯歷險記》(Astérix le Gaulois)也是向古羅馬致敬。儘管該系列漫畫中的主角阿斯泰利克斯與奧貝利克斯(Obelix)總是能打敗愚蠢的羅馬軍團,但這些發生在一座「高盧小村」的故事

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古羅馬人實際上有多強大。 幾乎在所有的領域中,古羅馬人都成就斐然,但為何他們未發展出資本主義?早在十九世紀,史學家發現工業化帶來的衝擊有多強大時,便已開始探討這個問題。回顧歷史,指數型成長未在古羅馬時代出現,委實令人難以理解。 其實古羅馬式的資本主義並不乏潛在顧客,當時的羅馬城聚居著一百萬名居民,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與安提阿城(Antiochia)則各有三十萬名居民。當時的建築師一如他們在十九世紀的同業,已經思考必須將這些居民向上堆棧,才容納得下這麼多人,因此當時的羅馬已經出現了七層樓高的出租公寓「insulae」。 如果「市場經濟」意味著各處

都有市場,並且在市場上從事熱絡的交易活動,那麼我們可以說羅馬帝國已經有「市場經濟」了。羅馬的所有城市皆具備必要的基礎建設,到處設有倉庫與商場,而許多富商巨賈高大堂皇的墓碑,直到今日依然炫耀著他們的財富。就此來看,缺乏資本並無法解釋羅馬人何以沒有成為資本家。

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挑戰-以馬來西亞為例

為了解決怡和集團中資的問題,作者梁碩文 這樣論述:

中國在 2013 年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倡議的『一帶一路』計劃,是個雄心壯志的大工程。一開始就受到歐美媒體的大肆質疑,舉凡參與國任何施工問題或是國內政局動盪,都會被媒體宣稱中國意圖控制該國,並且與『一帶一路』計劃推行畫上等號。馬來西亞是為東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 ASEAN)第一個響應『一帶一路』計劃的國家,唯參與以來又歷經了建國 61 年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國內局勢波動不安。而『一帶一路』計劃之實施,也使得國內貪瀆不斷,掀起政壇與民間巨大的波浪。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以及歷史研究法,經由三角戰略做為研究途徑,從中美角力之大格局切入,並聚焦

於馬來西亞與中國的國際互動,兩國攜手之『一帶一路』計劃的起源與現況,另外亦剖析所遭遇到之挑戰。經由研究之進行得到三項結論:一、『一帶一路』推行是為馬來西亞於外交結合經濟的傾中的表態;二、與國際媒體呈現落差的馬來西亞『一帶一路』計劃的實際;三、務實而不受拘束的外交身段,是馬國求得國家最大利益的手段,但結果卻是差強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