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麥克雞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麥當勞麥克雞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川孔輔寫的 失速的速食帝國:麥當勞過了賞味期限的經營模式 和蘿瑞兒.布萊特曼的 動物也瘋狂:動物精神創傷與復元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食記] 麥當勞-THE BTS MEAL 10塊麥克雞塊套餐 - PTT生活 ...也說明:麥當勞 從4月就開始全球預告的韓國男子團體BTS(防彈少年團)聯名餐點,6/9在台灣推出 ... 只有一種餐點:10塊麥克雞塊+中薯+中杯飲料,搭配兩個醬,155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優文化 和網路與書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李錦明所指導 馬郁芳的 沒有去過的地方—馬郁芳創作論述 (2019),提出麥當勞麥克雞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排灣族文化、傳統身分當代生活、原住民藝術創作、身分認同、Pulima。

而第二篇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張栢烟所指導 盧妍伶的 麥當勞兒童食品電視廣告表現之詮釋 (2014),提出因為有 麥當勞、兒童食品、電視廣告表現、文化工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麥當勞麥克雞塊的解答。

最後網站麥當勞的2021年外送、外帶、菜單、電話、最新品項和分店 ...則補充:E. 豪吃配餐(+$85):, 小薯, 麥克雞塊(6塊), $33 冷/熱飲. 麥當勞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麥當勞麥克雞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失速的速食帝國:麥當勞過了賞味期限的經營模式

為了解決麥當勞麥克雞塊的問題,作者小川孔輔 這樣論述:

提升跨國品牌管理、連鎖店經營實戰力,必讀的職場用書!   大量關店、層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商品創新力不足、吸引不到核心消費群體…   昔日溫馨親切的麥當勞叔叔,卻面臨經營難題,賣掉台灣、中國大陸的麥當勞!   為什麼   ‧昔日的速食帝國,卻難逃被賣掉的命運!   ‧經營者積極轉型,為何仍逃不過衰敗?   ‧力推QSC+V(品質、服務、衛生+超值)核心價值,為何顧客滿意度仍會落後!   從麥當勞案例,思索企業經營、轉型、核心價值與食安重要性,   沒有不倒的帝國,只有「危機意識」才能在競速時代保持戰鬥力!   麥當勞案例對讀者來說,是個易懂又倍感親切的案例…   是理解跨國經營管理的必

讀作品。   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  周宛青—專文推薦   閱讀價值   ◎從麥當勞案例學到什麼?   ‧跨國企業的在地特色—是否有在地獨創商品   ‧創新力—不斷推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商品,   ‧競爭不是一成不變—便利商店成為麥當勞最大威脅   ‧莫忘初衷—堅守QSC+V(品質、服務、衛生+超值)核心價值   ‧聚焦—麥當勞是賣漢堡?還是房地產?   ‧食安重要性—不僅是企業的良心,更是餐飲業經營的基石!   作者小川孔輔以案例研究的精神、客觀的分析方法,剖析「失速的麥當勞速食帝國」,借鏡他山之石,為企業永續經營找到參考之法。   ◎日本麥當勞大量關閉店面的困境,是…  

 二○一四年,日本麥當勞因為使用過期雞肉製造的麥克雞塊,以及製造工廠的環境問題,鬧出軒然大波。此時,許多台灣民眾認為,日本麥當勞之所以遭遇困境,是因為日本民眾自發性的抵制而導致。但早在二○○一年時已經預見麥當勞困境的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小川孔輔,則針對麥當勞當前遭遇的困境提出以下看法:   ★跨過國境的不只是企業,還有供應鏈問題   當麥當勞跨越國境,打造巨大的速食帝國,因採購政策而衍伸出的食安問題,就會發生在各個國家   ★當股東追求獲利最大化,在拋棄企業價值時,也遺失了消費者的忠誠   當對沖基金公司大量取得麥當勞股權,以強勢股東的立場要求麥當勞放棄原先對家庭客與品質的訴求,轉而透過加盟商

獲利,麥當勞顯然缺乏能夠保護企業價值的經營團隊,導致麥當勞成為炒家發財的工具   ★當經營者為了股價,選擇近利的降價策略而不思創新時…   當藤田田、原田泳幸這兩位日本麥當勞著名經營者,相繼選擇以低價促銷策略讓企業在短期間內有效獲利,有關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隨即便遭到擱置。當市場出現新對手──如便利超商,無法立即反應的麥當勞,便瞬時陷入困境。   ◎衰退的真相:自動崩毀的3個獲利模式   本書中,小川教授指出麥當勞前期的兩個獲利模式是:   ‧漢堡事業體   ‧不動產租賃事業體   麥當勞依靠其跨國企業的需求大量採購原料,壓低成本,擴大利潤;同時並透過結合加盟主策略的不動產租賃事業體獲利

。但降價策略帶來的利潤終結,缺乏創新所導致的產品銷售不佳,直接帶累加盟主,也讓不動產租賃事業體的獲利降低。此時,來自美國的經理人霍夫曼採用的策略則是   ‧減少直營店、跨大加盟店、大量關店   換句話說,也就是擴大加盟金的收益,透過關掉獲利較少的店來降低成本支出。然而,當經營團隊放棄因應所在地區的習慣與文化,而要將美式作風貫徹到每個跨國基地,除了讓原先的加盟商心生不滿外,也無法規劃出能夠在當地有效獲利的策略與產品。最後霍夫曼下台,留下的卻是亟待重新整頓的日本麥當勞體系。   ◎顧客都跑去哪裡了?──當「麥當勞難民出現」   放棄創新,導致麥當勞的消費者族群流失。而在採取低價及大量關策略店後

,麥當勞更面臨到三個難以想像的困境,分別是:   ★品牌忠誠的顧客無法即時消費   因為麥當勞大量關店的範圍包括大量的鬧區、市中心分店,於是習慣麥當勞商品價格,並仍習慣到麥當勞消費的顧客,可能無法在產生消費需求時,立即能夠找到麥當勞的店面   ★消費低,利用時間長的顧客增加   熱衷於取得折扣券,消費金額低,只利用麥當勞設備(也就是過去麥當勞較不偏好的顧客)因為價格的關係而長時間使用麥當勞   ★原先設定的重要客群──家庭客消失   因為前者佔據麥當勞空間,再加上後期麥當勞不再強調家人一同到麥當勞消費的宣傳,麥當勞原先鎖定可能創造較高利潤與客單價的家庭客也逐漸消失   能夠帶來較高收益

的顧客消失、或無法消費,並相對創造出低收益的顧客。在這兩個策略的加乘上,日本麥當勞面臨的即是二○一二年後的顯著衰退,至今仍無法突圍。   ◎麥當勞要從敵人身上學到什麼?   在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漸趨擱置後,麥當勞雖然因為低價策略而再創高峰,但也隨即面臨更險惡的挑戰:超商與多樣化速食產業的出現。   ★超商-商品開發力   便利超商可說是麥當勞最可怕的對手。原因有二:綿密的店舖分布,與持續不斷投入新商品的魅力。特別是在麥當勞帶大量關店,與日本311大地震後的衝擊後,一度面臨發展瓶頸的超商,因為其便利性與立即性而重獲消費者重視。而超商不斷推陳出新的商品力,更是搶走許多客單價較高的衝動型購物顧客,

也直接削弱麥當勞的獲利能力。   ★多樣化速食產業-速食產業的多樣化   過去,談到速食產業,大家多半會聯想到漢堡、薯條、可樂。然而,在跨國基地吸取麥當勞的發展經驗後,也創造出許多更能夠與當地文化與飲食習慣結合的新式速食業,如吉野家、suki家、各種家庭餐廳,消費者自然也擁有更多選擇。   新式產品的研發、與當地消費者習慣做更緊密的結合。麥當勞若要突圍,恐怕仍必須從這兩個層面著手。  

麥當勞麥克雞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沒有去過的地方—馬郁芳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麥當勞麥克雞塊的問題,作者馬郁芳 這樣論述:

摘 要身為一個當代的排灣族人,面對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並存、共融、甚至是衝擊狀態,相較於如何適切地找到其中的平衡,筆者思索更多的是,如何恢復自身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如果把個人的生命,當作一趟探索文化旅程的支點,而藝術創作就是探究傳統文化的媒介之一,而本文試圖以第三人稱論述,以旁觀的視角,觀看筆者在個人生命與傳統文化所交織的各種狀態中如何自我定位,而所謂的「傳統文化」,筆者想像它就猶如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並藉由此發想,透過創作的模式提出個人的詮釋。傳統文化對於當代排灣族人們而言,是華麗與迷人的總和,如神話般讓人無法忽視。族人們藉由生活中各種的儀式性,進入傳統文化脈絡下的生活經驗,試圖貼近

祖先所經歷的年代與最純粹的精神。儘管世代不斷更迭,「沒有去過的地方」依舊神秘,排灣族人仍然在這趟沒有地圖的探索旅程中,努力學習「更像排灣族」,抑或是「更像自己」。本論述分為五章:第一章 緒論:透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以自身的生命經驗與創作發想之關係概述全文。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創作相關文獻、藝術家:探討個人創作語彙中,相關藝術流派與藝術家作品影響。第三章 創作發想與過程:以部落日常中的個人創作過程與所處環境的探索。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試圖分析傳統文化、社會氛圍、在地觀點及日常生活於個人創作發展的影響。第五章 結論:整合個人創作媒材與表現形式上的選擇與階段性創作脈絡的發展。

動物也瘋狂:動物精神創傷與復元的故事

為了解決麥當勞麥克雞塊的問題,作者蘿瑞兒.布萊特曼 這樣論述:

  * 引用科學、歷史與採訪的第一手資料,回顧一個多世紀以來動物的精神疾病史,包含許多有趣又療癒的動物復元故事。   * 動物的瘋狂行徑,其實是人類的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自身的精神病史以及各種不健康的習慣。   * 面對精神受創的動物,對牠們產生同理心,在幫助牠們康復的同時,也讓我們自己更了解人性,帶出人類較良善的一國。     動物世界裡的情緒風暴   焦慮的狗、強迫症的鸚鵡、自殘的鯨豚和走在情緒復元之路上的大象,   怎麼讓人類更了解自己。     一隻患有重度社交恐懼症的倭黑猩猩,是如何復元並成為群族領䄂?   吃好、住好,被疼愛的伯恩山犬為何要跳窗「自殺」?   是什麼觸發大象泰克要殺

人?曾被漁夫捕殺的「惡魔魚」灰鯨又為何主動接近人類討摸?     在這個動物星球上,我們與其他動物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個赤裸裸、令人內疚的國度,而且那個國度非常擁擠。許多人都在那裡尋找解答、自責,想著我們當初如果能做些什麼,牠們的生活品質就能得到改善,或者就能保住牠們的生命,一切就會不一樣。達爾文的父親曾告訴他:「健全與錯亂的人之間,存在著一個完美漸層⋯⋯每個人在某些時刻都是神智不清的。」人類是如此,其他生物亦然。而從牠們瘋狂的行徑中,我們也能夠認清,這些事件反映的其實是我們各種不健康的習慣。     我們在生活中給這些生物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而且是可以輕易被去除的,例如我們可以不要再教大象

畫畫、跳舞,還有踢足球,也可以不要再讓猩猩演廣告;我們可以不要再欺騙自己,認為在城市看到大猩猩、海豚以及大象,這些異域野生動物是我們的權利。我們也可以不要再說服自己,說把動物關在籠子或水槽裡是教育大眾與學習動物知識的最佳途徑,尤其是當這麼做往往害動物發瘋的話⋯⋯     本書作者科學歷史學家布萊特曼(Laurel Braitman),深入挖掘了超過一世紀以來與動物瘋狂相關的故事。她也走到世界不同角落,尋找精神情緒有問題的動物,以及負責照顧這些動物的人們。令人鼓舞的是,她發現了許多動物復元的證據:學習不再強迫性拔扯自己羽毛的鸚鵡、透過友誼從創傷中復元的大象,還有受到精神科醫師幫助的大猩猩。  

  這些動物和我們人類放下傷痛、繼續生活的過程相同——透過愛、藥物幫助與行為療法;還有最重要的是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並找到減輕傷痛的方式。和受難動物相處,並協助牠們康復,可幫助我們更了解人性,也能帶出人性中良善的一面。     動物能夠教導我們的,其實非常多。 好評推薦   * 李瑾倫(圖文作家)、林清盛(「阿貓阿狗逛大街」節目主持人)、歐陽靖(演員、跑者、動保運動倡議者)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 《紐約時報》暢銷書/ 2014年AAA(Animals, Animals, Animals)圖書節首獎/2014年亞馬遜書店6月選書、讀者4顆星評鑑/《探索雜誌》(Discover

Magazine)夏季Top 5選書/《時人雜誌》(People Magazine)夏季好書/美國國際公共廣播電台「科學星期五」(Science Friday)夏季選書 作者簡介 蘿瑞兒.布萊特曼 Laurel Braitman   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歷史與人類學科學博士學位。曾為《彈起》雜誌(Pop-Up)、《新探索》雜誌(New Inquiry)和《獵戶座》雜誌(Orion),以及許多其他出版文類撰寫文章。蘿瑞兒目前是赫德蘭藝術中心(Headlands Center for the Arts)的隸屬藝術家,現居於加州索薩利托市的船屋裡。   相關網站:animalmadness

.com   譯者簡介 蘇文君   文藻外語學院畢業,現就讀師大翻譯研究所會議口譯組,從事口筆譯工作。興趣是無時無刻與人打招呼⋯⋯「Hi 讀者們」。熱愛電影,喜歡Louis C.K.。 前言:動物星球上的情緒風暴   第1章:冰山一尾的尖端 沒人在家時,狗狗摔落會怎麼樣 達爾文的發現 一線希望 回歸與抵達 焦慮、阿茲海默,以及其他動物問題 男人、猴子、母親 巴夫洛夫、性格,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再見,野獸   第2章:替身與鏡子 發狂的大象、瘋狗還有瘋子 提普:改過,否則死 致命的思鄉病 思鄉的大猩猩、日本舞妓 心碎的熊、男人以及母親 灰熊大王   第3章:診斷大象

「做很多」醫生 貓咪密語者 沙灘上的大象 環境、通電纜線,與其他事物 狂鼠之間 診斷困難   第4章:如果茱麗葉是隻鸚鵡 走上法院的馬與自我螫刺的蠍子 自殺的飛寶 集體自殺 海中瘋帽匠 「自我毀滅」的傳染 如(海)獅一般瘋狂   第5章:動物藥莊 執行猴與失落的性別 杜鵑窩內的早期受用者 大猩猩與她的精神科醫師 寵物藥房 狗狗小幫手 百憂解海洋,百憂解雞塊   第6章:家庭療法 兔陪兔,鼠陪鼠 猩猩之力 拿走你的山羊 充實動物生活 充實其他人 大量寵愛 有治癒力的人類   後記:當惡魔魚寬恕時 致謝 註解 前言 動物星球上的情緒風暴   迷你驢麥克(Mac)有時挺混帳的,他眨動著長睫

毛,像電視機天線般毛茸茸的長耳朝你彎下,驢身蹭上你的大腿,你感覺到他短小結實的身子貼近,鼻子吸入他身上散發的灌木和苜蓿草氣息,正覺舒心安適之際,麥克不知陷入了哪門子黑暗混亂,渾身變得僵硬,頭驟地一轉就咬住你的小腿,不肯鬆口;要不就是驢蹄猛地踩向你的腳趾,或者後腿朝你膝蓋方向後踢,可能正中你膝蓋,要不是因為會痛,其實是挺搞笑的一幕。雖然麥克的體型也不過一頭山羊大,但因為你無法預料何時會被攻擊,麥克就增添了幾分可怕色彩。他會無預警地從溫馴依賴變成兇猛暴衝,似乎也沒有特定的原因造成這種轉變,於是有些人就直接叫他「精神分裂驢」。   但我不是那些人,我認為麥克只是情緒不穩定。但這不是他的錯,至少不全

然是,麥克的媽媽是一頭淡定的薩丁尼亞迷你驢,過去住在我長大的農場裡,產後沒幾天她就撒手驢寰,然後麥克就交給我撫養。當時我只有十二歲,覺得這頭小驢子就像個會動的填充娃娃,我一天會花上好幾個小時用奶瓶餵他和他玩,直到後來我迷上了《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系列小說,七年級時又暗戀上在我家附近麥當勞後面玩滑板的黝黑小帥哥。麥克太早斷奶,獨自一個關在畜欄裡,沒有驢媽媽的管教,他是一頭矮小、缺乏自信的迷你驢,身旁只有冷漠的大人。其他驢子或許會安然無事,但麥克和他們不同,後來他開始傷害自己,每當心情不好時,就把身上的毛大塊大塊地咬掉,或開始暴衝、攻擊別人或其他動物;這樣的暴衝,

也使得旁人無法給予他更多關愛——他最欠缺的關愛。二十幾年後的現在,我發現麥克這樣的經歷以及伴隨而來的行為,根本不是特例。   情緒風暴並非人類獨有,不是只有我們的生活會因此受到挑戰,甚至變得無法忍受,如同早在一個世紀多前就發現這個事實的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我相信動物也會經歷各種與人類精神障礙症狀相似的精神疾病。我觀察到的許多動物都證實了這點,像是迷你驢麥克,還有幾頭亞洲象,當中最具有說服力的,就屬我和我丈夫領養的伯恩山犬——奧立佛(Oliver)。奧立佛的極端恐懼、不安與衝動闖開了我的世界,促使我去探索其他動物遭受精神疾病的可能。這本書是我觀察發現的故事記錄,敘述

我在幫助奧立佛時經歷的挫折以及過程中獲得的啟發,也探討在辨認動物精神正常與否的旅程中,我們可以怎麼了解自己。   這並不是獸醫學、心理學、動物行為學、神經科學或是野生動物生態學之下,專門研究動物是否有精神問題的分支學派。我的方法是搜集與獸醫、製藥以及心理學科相關的證據;整合動物園飼育員、動物訓練師、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以及寵物飼主的第一手敘述;十九世紀博物學家、當代生物學家與野生動物科學家的相關研究觀察;加上提到周遭動物行為怪異的一般大眾之陳述。串聯這些不同資訊,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動物與人類的精神狀態與反常行為的相似處,遠比我們想像的還多。舉例來說,陷入令人忐忑的恐懼,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置

身於無法自拔的哀傷,或是出現無法遏止、持續清洗自己雙手或爪子的衝動,這類反常行為若是讓他們——不論是否是人——無法如常生活行事,就會被歸類到精神疾病的轄域之內。不管是一隻全心全意舔著自己尾巴,舔到濕淋淋、光禿禿的狗,一隻不斷繞著圈圈游泳的海獅,一隻因為傷心過度而不與自己同類嬉戲的大猩猩;或是害怕搭手扶梯,以至於連百貨公司都不去的人類,全都是生物受精神疾病影響的實際體現。   任何擁有心智的動物都有失控的可能,引發失控行為的原因,有時是因為遭受虐待或照護不當,但並非總是如此。我碰過抑鬱又焦慮的大猩猩,得了強迫症的馬、老鼠、驢子以及海豹、偏執的鸚鵡、自殘的海豚,還有失智的狗。這當中有許多動物與其

他並沒有受這些狀況影響的同類,共享他們的展示區、窩或棲息之地。我也遇過好奇的鯨魚、自負的倭黑猩猩、興奮的大象、心滿意足的老虎,還有感恩的紅毛猩猩。不管是圈養、馴養或是野生動物,在動物世裡都有好多反常的行為,還有許多復元的證據,而你只需要知道哪裡能夠找到,以及找到的方法為何。奧立佛大概沒有注意到——儘管他由於克制不了的衝動,忙著狂舔自己的爪掌——他就是我的嚮導。   承認人類與動物的心理健康是類似的,有點像是承認其他物種也有運用語言、工具以及文化的能力。也就是說,這對於只有人類能夠感知,或是用複雜、令人詫異的方式去表現情感這個概念是種打擊。將人類的情感、特質以及欲望投射到非人類的生物或物件上,

這也是一種擬人論(Anthropomorphism)。然而,我們可以選擇更準確地去詮釋動物的行為和情感,把擬人化做得更為良好。透過擬人,而不是人類自我中心的投射,可以從其他動物身上辨認出人類點點滴滴的意識,反之亦然。   在其他生物身上辨別出精神疾病,並協助其恢復,也能幫助我們更了解人性。當人類和受難動物相處時,可以帶出人性中較良善的一面,讓我們對自己的狗、貓、天竺鼠產生同理心,讓我們變成倭黑猩猩或大猩猩的精神醫師,或是啟發我們之中最有奉獻精神的人,設立貓咪收容處,或是成立大象保護區。   體會到許多其他動物和我們一樣有精神疾病,也同樣可以從中復元,於我而言是一件極為欣慰的事。身為人類,當

我們感到焦慮、衝動、恐懼、壓抑或是憤怒之際,同時亦展現了我們其實與同住在此星球的其他生物一樣,彼此相似得令人詫異。如同達爾文的父親告訴他:「健全與錯亂的人之間,存在著一個完美漸層⋯⋯每個人在某些時刻都是神智不清的。」人類是如此,其他生物亦然。 第一章:冰山一尾的尖端 「布魯特克獵熊犬在霧中吠叫,因為雙眼看不見,他驚恐而迷失方向地奔跑著。地面僅留有他自己踏出的足印,那已凍紅的鼻子四處嗅著,再怎麼吸都別無其他氣味,只有他自己的恐懼,如同被炙熱蒸氣吞噬般的恐懼。」——肯.凱西(Ken Kesey),《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小標:沒人在家時

,狗狗摔落會怎麼樣 二○○三年五月某個溫暖的午後,華盛頓特區歡樂山一處林蔭充足的社區裡,與我素未謀面的一個小男孩正在自家廚房旁的日光浴室做作業。當時我們住的公寓就在男孩家前方,他一面做功課,一面望著城郊街道排列有序的庭院,庭院之間或用鐵鍊,或用小片木板圍成的藩籬隔開。那個週六就這麼剛好,他看見奧立佛,我們的黑眼睛伯恩山犬,從我們四樓公寓廚房的窗戶跳了下去。 奧立佛肯定花了好些時間才把一整台冷氣從窗邊推開,而且還在金屬絲網上扯出了一個大洞,大到足以讓他重五十四公斤的身體穿過,但是沒人發現他就在窗邊。我們請的狗保母去了農夫市集,獨留奧立佛在家裡兩個小時,想必他是在意識到只有自己單獨一個的當下,就開

始扯咬金屬絲網,破洞弄得夠大了以後,奧立佛就拖著身軀,從高十五公尺的地方,縱身躍下。 「媽媽!有狗從天上掉下來!」男孩驚叫。 後來男孩的母親告訴我們,原先她以為是自己的兒子亂編故事,但孩子聲音中的驚恐聽上去不像胡謅。他們發現奧立佛躺在我們公寓後院裡,跌落在地下室的水泥樓梯間上。 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接到的那通電話,我的手緊握著一杯琴湯尼,接到電話的前一刻,還在擔心新買的雪紡洋裝胳肢窩邊沾上的污漬,裘德(Jude)喝著啤酒,全身汗流浹背,甚至褲子膝蓋處都濕透了,那天南卡的天氣熱得讓人難受,我和裘德正在他一個親戚的婚宴上悠忽著,侍者宣布可以開始享用自助餐的那一刻,裘德的電話響了。

麥當勞兒童食品電視廣告表現之詮釋

為了解決麥當勞麥克雞塊的問題,作者盧妍伶 這樣論述:

當前為「視覺性的時代」,影音成為人們閱聽的媒介,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與經驗,由文字轉向圖像。以兒童為主要客群的麥當勞食品資訊,透過媒體傳播塑造出清新、健康、快樂的形象意識,並藉此成為在地日常飲食文化。本文採質性研究,以詮釋學與社會批判理論作為方法論,對十則麥當勞廣告進行分析、擬探悉麥當勞廣告表現的文化形態、對兒童速食需求之相關性,以及在解讀媒體訊息歷程中,理解家長與兒童的心理需要與判斷,依廣告表現內容所產生的影響提出批判與省思。研究發現,麥當勞廣告表現對兒童有偏誤的操弄模式,致使家長忽略了食品廣告的物化層面。在十則麥當勞廣告訊息內容中,有四則以兒童為對象,兒童極易理解,餘六則的內容訊息對象實為家

長。麥當勞正是文化工業的典範,其廣告表現利用影像傳達兒童訊息,但是被潛移默化的卻是家長,而兒童只是附屬的「餐」與者,家長才是真正為麥當勞製造歡樂,賺取無限利潤的傳達製造者。最後,本文亦提出相關研究與延伸研究之重要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