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號巴士金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挖掘出下列價位、菜單、推薦和訂位總整理

15號巴士金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易安寫的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附贈限量便車明信片,3款隨機出貨) 和李易安的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金鐘去山頂巴士- 山梨河口湖天上山公園、富士山景觀纜車 - Ovkg也說明:... 金鐘; 本路線提供中環、金鐘及灣仔皇后大道東往來司徒拔道及山頂的巴士服務,於起投入服務,當時往來統碼頭至山頂,試辦期為三個月。 金鐘巴士去山頂15號乘搭記. 背包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聯經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政治學系 黃秀端所指導 張家維的 政治與法律機會結構對社會運動之影響──以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運動為例 (2019),提出15號巴士金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運動、抗爭週期、政治機會結構、法律機會結構、太陽花運動、雨傘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林新沛所指導 楊益宏的 身障者使用無障礙公車所遭遇之困難與改善策略-以高雄市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無障礙公車、公車服務品質、視覺障礙者、肢體障礙者的重點而找出了 15號巴士金鐘的解答。

最後網站城巴X15線 - 香港巴士大典則補充:港島旅遊路線X15,由城巴營辦,來往中環(天星碼頭)及山頂,途經金鐘及銅鑼灣,只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分別提供去程及回程服務。 雖然中環及山頂均位於中西區,但因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5號巴士金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附贈限量便車明信片,3款隨機出貨)

為了解決15號巴士金鐘的問題,作者李易安 這樣論述:

★特贈限量便車明信片,共6種款式,隨書附送一組3張,隨機出貨 ★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故事會一直來找我,我只要把它們寫出來就好了。」──李易安  135趟便車,35,600公里的旅程! 前往跟著旅行團到不了的地方,沿著國界冒險、相遇、離別。 大膽探索地圖上的空白處,品味的不只是旅行,而是一段段真實人生,一個個世界的入口。   搭便車不只是旅行,而是遇見多個世界的入口,經驗一段段真實人生。   在不搭便車就渾身不舒服的5年時光裡,李易安搭了總計135趟便車,足跡橫跨南美、歐洲、中亞,移動了3萬5千6百公里。《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這本書,裝載了他不斷移動的冒險歲月。   .

田野調查地圖上迷人空白   李易安的第一次便車行是個意外。隨著經驗增多,他發現,搭便車這個移動方式,能鑽入觀光手冊的留白、旅行團體驗不了的生活,而且搭便車看似隨機,實則一點也不,因為會選擇如此旅行,和會選擇為了旅人停下車的人,往往有著相同特質。而地圖上的空白處「一定存在著什麼」,搭便車正是田野調查這些空白裡人、事、物的好方法。   .跟著旅行團到不了的地方   便車之旅,發生在從一個定點移動到下一個定點的途中。   人們在景點吃當地名產時,李易安蹲在卡車邊,和長途卡車司機一起享用豐盛的微型流水席;人們與歷史建築合照時,他在一位好心婦人的家中,見到被徵召的士兵遺像。在約旦,他見識到難民經濟的威

力;在地球的另一面,他找到巴拉圭的蔣介石。   唯有脫離旅行團的制式規劃,世界樣貌才能真正地立體而真實、刻骨銘心。   .來場不一樣的旅行   如果你沒去過李易安寫的這些地方,至少,你要看看他寫的書。   如果你曾去過這些地方,就更該看看他筆下的人事物。   因為正如他所言:「每一段便車都是一次獨立的經驗,卻也都有共通的敘事主軸……連通每一個原本無關的隨機事件。如此拼貼歧異,卻是同個故事。」   他說的每一個故事,屬於你,屬於我,是所有人的故事,是世界的故事。 各界推薦   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美國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Yi-Fu Tuan)曾說,在空間中移動

促成自由,地方的暫止則令人安穩。漫漫移動中的每處停歇,都可能使抽象的空間位置,轉變為安適的地方。於是,自由與安穩、移動與暫止的交纏,構成生命中既普遍又獨特的紛繁場景與軌跡。李易安穿國越界的搭便車行旅,則在移動與停歇的更迭之間,穿插了更多不確定的刺激。在這隨遇而安的漂移中,或許出於李易安曾經接受建築與城鄉研究的訓練,書中充滿有關地理、邊界、領土、移動、道路、城鄉空間的敏銳觀察及思索,將人情冷暖牽連於深遠的歷史與文化風貌,頗有行萬里路兼讀萬卷書之風。   但是,讀者在鮮明生動宛若電影畫面的人物與事件描寫中,遭逢的不只是滿盈的異國風味,反而在看似陌生的情景中,體察到熟悉的文化親近性。這種親近性,不只

體現於阿爾巴尼亞的臺灣廣場、巴拉圭的蔣介石銅像,或是更遙遠的吉爾吉斯東干人的中華文化殘餘,喚起某種他鄉遇故知的感懷。文化親近性更具體地彰顯於天差地遠的人群,竟有類似的基本生活態度、慾望和渴求。正是這樣的親近性,串起了南美洲和歐亞交界的廣袤大地。這種既遙遠又鄰近的時空感,也意味了我們總是有過著與當前不同的其他生活的可能,而出發前往另一條軌跡的啟動關鍵,或許就是一趟搭便車之旅。   何欣潔(《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便車,是一個藏有另一個摺疊空間的所在。比起純粹的大眾運輸、手握方向盤的駕車旅行,於易安而言,便車從不只是抵達目的地的工具,也是目的地本身。在便車車廂裡,搭便車的旅人與司機藉談話穿

梭時空、展開想像中的地圖,抵達無邊的疆界;但回到當下此刻,他們的肉身依然在公路上搖晃,往下一個目的前進。   《端傳媒》過去也曾有個令我著迷的小欄目,名字正叫「別處」。「別處.新疆」、「別處.稻城亞丁」、「別處.成都」……唯有照片,別無文字。……李易安本人就是一欄活生生、會走路的「別處」:他既在這裡,又不在這裡;他身在別處,也總是要出發上路。   楊宗翰(「沙發客來上課」計畫發起人):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書裡提到的,幾乎都是對臺灣人來說相對比較陌生的國家。裡面我去過的幾個都讓我印象深刻,沒去過的那些則是我非常好奇想去的。而我最佩服易安的一點,就是他在書裡面將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巧妙

地結合了看似艱澀難懂的歷史,讓我們可以在每個便車車主身上看到長長的歷史脈絡。我們可以從東干車主的語言教學,看到東干民族的流亡身影;從與約旦車臣沙發主的相處中,了解難民對約旦的影響。看完他的這些故事,讓我更加好奇,更加想要去拜訪那些地方,不過我也很清楚,我們絕對會搭到完全不一樣的便車,遇到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陳柔安(《我沒錢,所以邊畫畫邊旅行》作者):   搭便車,搭的不只是省路費那麼簡單,易安搭上的是一本一本活生生老百姓的故事書,當然書裡不只有主角的故事,還是整個社會、文化、法治、風俗的縮影,環環相扣。   易安用細膩的眼和心,打開這一本本故事書,再用極為真誠洗鍊的文字,把一則一則路上的

故事寫的精彩絕倫。   李明璁(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主持人)   巫師地理(高中地理老師)   畢恆達(台大城鄉所教授)   廖科溢(金鐘旅遊節目主持人)   ──盛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15號巴士金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於2021年第一季推出為期一年的入樽機先導計劃,以測試入樽機在香港的實地應用。在先導計劃下,我們會於人流較為密集的公眾地方或政府設施等地點,分階段設置共60部入樽機,並透過電子支付平台提供即時回贈(每個塑膠飲料容器為$0.1,以鼓勵公眾交回使用完的塑膠飲料容器。每一張八達通或每一個支付寶(香港)帳戶每天最多可交回30個塑膠飲料容器,並領取有關回贈。公衆亦可選擇將回贈捐給指定的慈善機構(香港公益金、香港童軍總會或香港女童軍總會),每天數量不限,造福社群。政府委聘的承辦商會將收集到的塑膠飲料容器會交予合適的本地回收商,確保妥善循環再造。第一批入樽機已於2021年1月投入服務。

To pave way for the future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 on Plastic Beverage Containers (PPR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EPD) has rolled out a one-year RVM Pilot Schem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1 to test out the application of RVMs in Hong Kong. Under the pilot scheme, 60 RVMs would be installed in phases at locations such as public places or government facilities with relatively high foot traffic, with provision of instant rebate $0.1 per plastic beverage container) via e-payment platform to encourage the public to return their used plastic beverage containers. Each Octopus card or Alipay (Hong Kong) account allows the public to return a maximum of 30 plastic beverage containers and redeem the rebate in a day. Members of the public may also choose to donate the rebate (no daily limit imposed) to designated charities (the Community Chest, the Scout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or the Hong Kong Girl Guides Association) to benefit the community. All the plastic beverage containers collected would be delivered to suitable local recyclers, as arranged by the Government-appointed contractor, to ensure proper recycling. First batch of RVMs has put into operation in January, 2021.




海富中心
中環夏愨道18號海富中心商場1樓 (近詢問處)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金鐘道政府合署
香港金鐘金鐘道66號高座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香港大會堂
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香港大會堂高座地下(入口)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入境事務大樓
灣仔告士打道7號入境事務大樓地下
星期一至五: 早上7時30分至晚上6時30分
星期六早上7時30分至下午1時正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關閉

中環街市
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中環街市2樓(近24小時通道)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 小時開放

維多利亞公園
銅鑼灣興發街1號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 小時開放

香港仔運動場
黃竹坑道108號香港仔運動場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華蘭中心
鰂魚涌華蘭路華蘭中心地下1-3號鋪百佳超級市場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30分至晚上10時30分

淺水灣影灣園商場
淺水灣淺水灣道109號淺水灣影灣園商場B樓 (近停車場電梯大堂)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 小時開放

興東商場
西灣河興東邨興東商場地下(近9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綠在東區
筲箕灣愛秩序灣愛信道30號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6時正

杏花新城
柴灣盛泰道100號杏花新城東翼1樓(近112號鋪)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小西灣廣場
小西灣小西灣道10號小西灣廣場地下(近正門)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綠在深水埗
深水埗通州街339號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8時正

南昌薈
深水埗西邨路19號南昌薈地下 (近西邨路入口)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V Walk
深水埗深旺道28號 V Walk (近 3 樓停車場玻璃門側)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麗安邨
深水埗荔枝角道420號麗安邨麗德樓地下(近3A號鋪)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新世紀廣場
旺角太子道西193號新世紀廣場L5樓一田超市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正

官涌市政大廈
佐敦寶靈街17號官涌市政大廈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K11 購物藝術館
九龍尖沙咀河內道18號K11購物藝術館B3層車場升降機大堂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正

九龍城碼頭
九龍城新碼頭街九龍城碼頭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 小時開放

譽.港灣商場
新蒲崗太子道東638號(譽.港灣)商場B1層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紅磡碼頭
紅磡華信街紅磡碼頭地下 (往北角碼頭閘)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7時30分至晚上7時30分

慈雲山中心
慈雲山毓華街23號慈雲山中心地下 (近1-3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6時至晚上12時正

綠在觀塘
九龍灣常怡道27號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8時正

MegaBOX
九龍灣宏照道38號企業廣場五期MegaBox15樓(近停車場電梯大堂)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9時至晚上10時正

德福廣場第一期
九龍灣偉業街33號德福廣場第一期G/F (近地鐵站C出口)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6時至晚上12時正

彩雲商場
牛池灣清水灣道45號彩雲商場2期2樓(近A205號鋪)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樂華商場
觀塘牛頭角振華道70號樂華商場3樓 (近322號鋪)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德田廣場
觀塘藍田碧雲道223號德田廣場2樓(近209B號鋪)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禾輋廣場
沙田德厚街3號禾輋廣場 (舖R8對面)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6時至晚上12時正

好運中心
新界沙田橫壆街1-15號好運中心地下(近4-6B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沙田大會堂
沙田源禾路1號沙田大會堂地下(近廣場)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 小時開放

綠在沙田
沙田石門安平街10號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8時正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近大學站校園穿梭巴士站)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顯徑商場
大圍車公廟路69號顯徑商場地下(近106號鋪)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梨木樹商場
荃灣和宜合道389號梨木樹商場地下(近A出口)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富善商場
大埔安埔路12號富善商場地下(近G15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葵涌商場
荃灣葵涌邨葵涌商場第三層平台(近芷葵樓)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太和廣場
大埔太和路12號太和廣場西翼2樓(近233號鋪)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綠在大埔
大埔大華街25號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8時正

悅來坊
荃灣荃華街3號悅來坊B3層AEON Living Plaza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30分

荃灣如心廣場商場1期
荃灣楊屋道8號如心廣場商場1期1樓 (近123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荃灣廣場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B1樓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長發廣場
青衣擔桿山路6號長發廣場B/F (近升降機大堂)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彩明商場
將軍澳調景嶺彩明街1號彩明商場一期3樓 (近 3-4號電梯)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6時至晚上12時正

綠在葵青
青衣担杆山路12號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8時正

粉嶺名都商場
粉嶺車站路18號粉嶺名都商場地下(近15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 小時開放

The LOHAS 康城
將軍澳康城路1號The LOHAS 3樓 (近336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正

上水名都商場
上水智昌路9號上水名都商場二樓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8時正

彩園廣場
上水彩園路8號彩園廣場3樓(近31A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小時開放

綠在元朗
天水圍天華路65號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8時正

天盛商場
元朗天水圍天靖街3號天盛商場地下 (天盛街市外近順便智能櫃)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 小時開放

天瑞商場
元朗天水圍天瑞路9號天瑞商場地下G1B號舖麥當勞對面 (近羅馬廣場)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V CITY
屯門屯門鄉事會路83號V CITY (近G12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1時正

建生商場
新界屯門良運街3號建生商場地下 (近106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24 小時開放

綠在屯門
屯門屯義街9號地下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8時正

富東廣場
東涌富東街6號富東廣場地下 (近10號舖)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正

東薈城
東涌達東路20號東薈城B1-B10號鋪百佳超級市場內
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早上8時至晚上10時30分

政治與法律機會結構對社會運動之影響──以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運動為例

為了解決15號巴士金鐘的問題,作者張家維 這樣論述:

在台灣與香港,發生於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運動結束之後,均有成員面對有罪或無罪的「刑事判決」;引發本文思考,台港社會運動「法律後果」的長期制度累積,對於二地「政治與法律機會結構」,以及不同階段的「抗爭週期」,有何影響。綜觀Charles Tilly提出「抗爭政治 / 政體類型理論」、何明修提出「政治機會結構曲線圖」,以及譚偉強提出「政治與法律機會動員思維」;本文初步嘗試整合「政治機會結構」與「法律機會結構」及其關鍵要素,且藉由二個機會結構的「階層化」與「圖像化」,盼使二個理論的整合適用更具「可操作性」。另外,本文針對台港各7名與11名人士進行「菁英 / 深入訪談」,所屬領域包括議員、律

師、學者、NGO幹部、集會遊行活動發起人和參與者,藉此觀察台港「機會結構」與「行為者」的互動情形及其影響。整體而言,台港政治體制分採「三權分立」與「行政主導」,台灣司法體系亦非如香港法院須受「人大釋法」意見拘束,彰顯二地政治與法律體系的「相異性」。惟因台港均具有相當程度的「司法獨立性」、影響本土認同的「中國因素」;警方對於集會遊行之管制,均採「申請即予許可之精神」,並以「商討式管理」作為主要的因應策略典範;另外,均有採取司法積極主義的法官、支援社會運動的義務律師與倡議團體,作為分合協力的「變革行為者」,亦呈現二地政治與法律機會結構及其影響的「相近性」。要者是,台港自2009至2019年分別有2

至3次「抗爭週期」,惟不同期間之波動程度與差異,應僅反映二地非線性的「政治環境」變遷;換言之,台港不同的政治體制,亦僅為二地社會運動鋪設了不同樣貌的背景場域。另一方面,該等政治體制因素之差異性,應僅影響抗爭訴求是否涉及「根本性政治制度議題」;而不影響台港警方在面對更高的抗爭強度等因應挑戰時,是否例外考慮採取「升級武力」策略之必要性與可能性。故本文淺認,歸納整體而言致使台港均呈現高密度社運動員之成因──亦即所共享相近的「法律機會結構」與「行為者驅力條件」,對於理解與比較二地社會運動與表現,應具有更高的解釋力。結言之,台港均具備一定程度司法獨立性型塑的「關鍵前提要件」,提供了重大社會運動事件及其法

律後果,以及變革行為者共同協力的「背景場域」;進而累積建構政治與法律機會結構的「趨同性」,共同為二地不同外觀的社運動員與抗爭週期,提供主客觀上所需相近內涵的前提條件與維繫動能。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

為了解決15號巴士金鐘的問題,作者李易安 這樣論述: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故事會一直來找我,我只要把它們寫出來就好了。」──李易安 135趟便車,35,600公里的旅程! 前往跟著旅行團到不了的地方,沿著國界冒險、相遇、離別。 大膽探索地圖上的空白處,品味的不只是旅行,而是一段段真實人生,一個個世界的入口。   搭便車不只是旅行,而是遇見多個世界的入口,經驗一段段真實人生。   在不搭便車就渾身不舒服的5年時光裡,李易安搭了總計135趟便車,足跡橫跨南美、歐洲、中亞,移動了3萬5千6百公里。《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這本書,裝載了他不斷移動的冒險歲月。   .田野調查地圖上迷人空白   李易安的第一次便車行是個意外。隨著經驗增多,他發現

,搭便車這個移動方式,能鑽入觀光手冊的留白、旅行團體驗不了的生活,而且搭便車看似隨機,實則一點也不,因為會選擇如此旅行,和會選擇為了旅人停下車的人,往往有著相同特質。而地圖上的空白處「一定存在著什麼」,搭便車正是田野調查這些空白裡人、事、物的好方法。   .跟著旅行團到不了的地方   便車之旅,發生在從一個定點移動到下一個定點的途中。   人們在景點吃當地名產時,李易安蹲在卡車邊,和長途卡車司機一起享用豐盛的微型流水席;人們與歷史建築合照時,他在一位好心婦人的家中,見到被徵召的士兵遺像。在約旦,他見識到難民經濟的威力;在地球的另一面,他找到巴拉圭的蔣介石。   唯有脫離旅行團的制式規劃,世界

樣貌才能真正地立體而真實、刻骨銘心。   .來場不一樣的旅行   如果你沒去過李易安寫的這些地方,至少,你要看看他寫的書。   如果你曾去過這些地方,就更該看看他筆下的人事物。   因為正如他所言:「每一段便車都是一次獨立的經驗,卻也都有共通的敘事主軸……連通每一個原本無關的隨機事件。如此拼貼歧異,卻是同個故事。」   他說的每一個故事,屬於你,屬於我,是所有人的故事,是世界的故事。 各界推薦   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美國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Yi-Fu Tuan)曾說,在空間中移動促成自由,地方的暫止則令人安穩。漫漫移動中的每處停歇,都可能使抽象的空間位置,

轉變為安適的地方。於是,自由與安穩、移動與暫止的交纏,構成生命中既普遍又獨特的紛繁場景與軌跡。李易安穿國越界的搭便車行旅,則在移動與停歇的更迭之間,穿插了更多不確定的刺激。在這隨遇而安的漂移中,或許出於李易安曾經接受建築與城鄉研究的訓練,書中充滿有關地理、邊界、領土、移動、道路、城鄉空間的敏銳觀察及思索,將人情冷暖牽連於深遠的歷史與文化風貌,頗有行萬里路兼讀萬卷書之風。   但是,讀者在鮮明生動宛若電影畫面的人物與事件描寫中,遭逢的不只是滿盈的異國風味,反而在看似陌生的情景中,體察到熟悉的文化親近性。這種親近性,不只體現於阿爾巴尼亞的臺灣廣場、巴拉圭的蔣介石銅像,或是更遙遠的吉爾吉斯東干人的中

華文化殘餘,喚起某種他鄉遇故知的感懷。文化親近性更具體地彰顯於天差地遠的人群,竟有類似的基本生活態度、慾望和渴求。正是這樣的親近性,串起了南美洲和歐亞交界的廣袤大地。這種既遙遠又鄰近的時空感,也意味了我們總是有過著與當前不同的其他生活的可能,而出發前往另一條軌跡的啟動關鍵,或許就是一趟搭便車之旅。   何欣潔(《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便車,是一個藏有另一個摺疊空間的所在。比起純粹的大眾運輸、手握方向盤的駕車旅行,於易安而言,便車從不只是抵達目的地的工具,也是目的地本身。在便車車廂裡,搭便車的旅人與司機藉談話穿梭時空、展開想像中的地圖,抵達無邊的疆界;但回到當下此刻,他們的肉身依然在公路

上搖晃,往下一個目的前進。   《端傳媒》過去也曾有個令我著迷的小欄目,名字正叫「別處」。「別處.新疆」、「別處.稻城亞丁」、「別處.成都」……唯有照片,別無文字。……李易安本人就是一欄活生生、會走路的「別處」:他既在這裡,又不在這裡;他身在別處,也總是要出發上路。   楊宗翰(「沙發客來上課」計畫發起人):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書裡提到的,幾乎都是對臺灣人來說相對比較陌生的國家。裡面我去過的幾個都讓我印象深刻,沒去過的那些則是我非常好奇想去的。而我最佩服易安的一點,就是他在書裡面將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巧妙地結合了看似艱澀難懂的歷史,讓我們可以在每個便車車主身上看到長長的歷史脈絡。我

們可以從東干車主的語言教學,看到東干民族的流亡身影;從與約旦車臣沙發主的相處中,了解難民對約旦的影響。看完他的這些故事,讓我更加好奇,更加想要去拜訪那些地方,不過我也很清楚,我們絕對會搭到完全不一樣的便車,遇到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陳柔安(《我沒錢,所以邊畫畫邊旅行》作者):   搭便車,搭的不只是省路費那麼簡單,易安搭上的是一本一本活生生老百姓的故事書,當然書裡不只有主角的故事,還是整個社會、文化、法治、風俗的縮影,環環相扣。   易安用細膩的眼和心,打開這一本本故事書,再用極為真誠洗鍊的文字,把一則一則路上的故事寫的精彩絕倫。   李明璁(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主持人)   巫師

地理(高中地理老師)   畢恆達(台大城鄉所教授)   廖科溢(金鐘旅遊節目主持人)   ──盛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李易安   端傳媒記者,用移動做田野,以田野為生活,為田野而移動。怕鬼,但喜歡逛墓園;喜歡旅行,也喜歡紀錄,文章散見《端傳媒》、轉角國際、Matters;第13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獲選者,曾入圍亞洲出版協會(SOPA)卓越新聞獎。兼職翻譯,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啟蒙運動》等書。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個人著作。   你可以在以下平臺上找到他:   FACEBOOK   www

.facebook.com/leeyian1986   端傳媒   theinitium.com/author/cEoTwTZK   轉角國際   global.udn.com/author/articles/1020/1458/share/2   推薦序 搭便車,讓「人」成了我們旅行中的主體 楊宗翰 推薦序 在路上:抵達世界上任何地方,或者從來不存在的那個地方 何欣潔 序章 公路上的游牧者:我們為什麼搭便車 Part.1 穿梭公路的人們 第1章    阿根廷: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     霸氣地伸出大拇指/搭上艾斯特班的聯結車/移動的人生/聯結車旁的小廚房/告別,最害

怕的時刻 第2章 土耳其:最適合搭便車旅行的國家 輪胎旁的流水席 歐亞陸橋/輪胎旁的流水席/遇見商人伊布拉欣/在驛站 世界上最愛喝茶的民族 沒有「她」的土耳其茶館/長途巴士司機澤其/又見茶館/穆斯林的性別空間 第3章 智利:五號公路上的百年孤寂與非法占地 地圖上沒有的目的地:烘爐灣/從科皮亞波到章魚灘/非法占地的「案發現場」/追求居住權的智利風格/智利人的百年孤寂 Part.2 破滅有時,嚮往有時 第4章 維耶德瑪:第十日的遺失 不見了,背包不見了!/在中國餐廳遇見古叔叔/曾經一窮二白的大型超市經營者/順著指尖望去,一切都美 第5章 布宜諾斯艾利斯:壯遊、找尋自我……幻滅? 初見。再見。/在

伊瓜蘇瀑布尋找自我/我不知道大家在趕什麼 第6章 波士尼亞:生者禁忌開口的國度 妲妲的民宿/複雜的國家/鈔票上的政治/照片上的沉默男子 第7章 埃及:如果法老活到今日 文化遺產是門好生意/旅店也是門好生意/「快給我錢!快點!」 第8章 約旦:善惡與利弊交織的難民國度 我的祖父母,當年是被俄羅斯騙過來的唷/難民錢潮/難民經濟是雙面刃/繁榮故事的見證者 第9章 塔吉克:帕米爾高原上的家具商 沿著噴赤河前行/老人說,今天沒有麵包車可以搭/水利工程師歐伊莎/巴基斯坦家具商阿迪夫/前往霍洛格/不能提的伊斯瑪儀派回教徒/深入中亞的外國勢力 Part.3 國與界 第10章 希臘:開往文明懸崖的A2公路?

再好的人心都會墮落/總有用處的希臘文/柯尼察的凱薩琳/懸崖上的文明 第11章 阿爾巴尼亞:SH75公路與臺灣廣場 游走在邊界的希臘裔阿爾巴尼亞人/NGO工作者希爾瓦/阿爾巴尼亞人的希臘公路/把所有你不快樂的、不好的,都給我吧/阿爾巴尼亞的台灣廣場/臺灣中心 第12章 馬其頓:括號裡的政治 括號裡的國家/來自土耳其的觀光客──穆罕默德/另一個版本的土耳其/歐洲的背面 第13章 巴拉圭:地球的背面 最遙遠的距離/在綠色地獄徘徊/臺灣的那個中國/費拉德費亞的門諾派教徒/巴拉圭的蔣介石 第14章 吉爾吉斯:東干老爺的便車 東干人的歷史/義狗、亮狗、散狗、四狗……/離散在柏油路上/絲路終究是路 第15章

羅馬尼亞:搭便車的民族與我們 不是所有人都像喬治一樣幸運/賣給法國的達契亞汽車/再過幾年,也許一切會變,也許不會 尾聲 搭便車的歷史 附錄 便車技巧──寫給有冒險之心的每一個人   序 搭便車的人(節錄)   我是一個搭便車的人。   這句話用中文說起來,一直都讓我覺得有些彆扭。在中文語境裡,「hitchhiker」還沒有凝固成像「沙發客」(couchsurfer)、「鄉民」這些在不斷搬用之中反覆錘鍊、而逐漸落定的名號,只能用平鋪直敘而有點生硬累贅的方式指涉。這種窘迫除了反映出知識分類的社會建構性,或許也透露了「搭便車」這個概念對於臺灣人來說有多陌生。   我的第一次便車經

驗,是在二○○九年還在西班牙交換學生的時候。當時我買了廉價航空的機票,飛抵目的地才覺得上了賊船:機票是很便宜,但機場遠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偏鄉,離開機場的公共交通完全付之闕如,下了飛機的乘客,只能摸摸鼻子購買昂貴的巴士票前往市區。我嚥不下這口氣,看了地圖,發現機場外五公里處有高速公路經過,於是背起背包走去碰運氣。好不容易走近高速公路的匝道口,我在初冬的薄霧裡,模仿電影裡那些同樣站在路邊的人,豎起了我的大拇指。   每經過一輛加速駛離、把我拋在腦後的汽車,我高高舉起的拇指就向下退縮一些,直到臉上掛著的笑容都僵了。出乎意料地,最後為我停車的竟是一個頭髮花白的老婦人。上了車後,我說這是自己第一次

搭上便車,老婦人聽了之後竟然說,她也是第一次讓陌生人搭上便車。有點矛盾的是,她停車的理由居然是她不相信在西班牙有人可以搭得到便車,所以如果她沒停車,我可能得等上一輩子,她覺得那太可憐了。   總之,我的第一次便車嘗試沒有鎩羽而歸,也沒有讓我遇上變態殺人魔,於是開啟了我的便車生涯。   開始上路   第一次決定以搭便車方式做長期旅行,是在二○一四年底。有點俗套地,我和當時的旅伴曾對這世界也對職涯和人生感到迷惘。當時覺得,人生大概就這樣了,有一條雖不致閃閃發光,但也夠明亮動人的路可以走,可以理直氣壯地汲汲營營,讓時間成為發展的刻度,似乎都能預見十年後自己的模樣:除了不快樂之外,一切都好。

  而搭便車旅行,或許就是我們任性地,在尚未完全麻痺之前做的一次掙扎。說穿了,我們前進的力量,就是逃離的力量;之所以搭便車上路,沒有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更沒有什麼追逐夢想的勇氣。   起初,旅費拮据是搭便車的首要理由,但到後來,搭便車本身,以及便車途中各種稀奇古怪、事後可以拿來說嘴的經歷,反客為主地成為了旅行的主要目的。我逐漸發現,搭便車的人其實並不少。偶爾在公路上遇到「競爭對手」我們會彼此寒暄,交換搭便車的路況與情報。   有時候,搭便車也像一張我們主動爭取來的「邀請卡」,讓我們得以闖入那些旅遊場景的後臺,在駕駛的善意和協力下理解當地文化。雖然這樣說好像是偷窺癖,但卡車司機的生活、單身男

子的住所,或是物流運輸和大老闆跑業務的路線,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吸引人,還讓我們可以想像自己的旅行,不只是停留在景點地標打卡的表象層次。   漸漸地,搭便車又變成一種癮頭、一種無意識的堅持。我們在疲憊與刺激中冷熱交替,讓搭便車最終麻痺成為儀式。我們把自己放置在權力如此不對等的情境之中,讓自己在旅途上的移動幾乎完全丟失主動(有時候連目的地都無法自己決定),像人們在儀式中重複熟練舉止、忘卻意義,藉此把自己完全交給天命。在公路上的被動情境,簡直是我們當時所處人生階段的一個縮影,我們把自己置身一場迷你版的人生遊戲,學習迎接未知,也試探彈性。   最神奇的是,雖然搭便車旅行看似處處受限、高度仰賴運氣,

我們卻感到無限自由。   每次成功攔下便車,跳進車廂、噓寒問暖之後,我們最喜歡問駕駛:為什麼你願意為我們停車?有些人的回答淡得像白開水、完全不帶感情,「因為我一個人開車,路途遙遠,想找個伴。」也有些人幾乎是出於天性地過分熱情,「我想幫你們!」   還有一種人很有趣,他們曾經也是在路邊等便車的人。「我年輕的時候也常常搭便車。看到你們,就想起以前身無分文、在路邊等車的我。」也許他還有好多其他的年輕記憶,就這樣被我們在公路邊的身影給喚起了。   搭便車這種旅行方式,不但不受拮据的預算限制、也沒有太多可以失去的東西,而這種缺乏經濟自由,卻又在精神上感到無比解放、不受物質與現實牽絆的情境,或許也是

許多成年人回望年輕的自己時,經常懷念的「自由」。   阿根廷|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霸氣地伸出大拇指 從阿根廷中部石油大城里瓦達維亞海軍准將城(Comodoro Rivadavia)出發,我們一早就站在市區接上三號公路的路口,雄圖壯志地宣告以遠在南方的里奧加耶戈斯(Rio Gallegos)為目標,將標明目的地的紙牌高舉頭上,霸氣地伸出大拇指。然而車子卻只因紅燈停下,不為我們停留。希望像泡沫,壽命只有五秒鐘。從看見一臺車,到它無情地從我們身邊開過。就在我們等到即將化成雕像時,有人拍拍我的肩膀,原來是好心駕駛特地來叫渾然不覺的我們。幸福來得太突然,我們趕緊跳上車去。駕駛是位四十歲左右的阿根廷

人,性格開朗,熱情地和我們聊著天。他最近剛和老婆離婚,兒子也不在身邊。公路上車不多,小轎車很快就狂飆到時速兩百公里,他好像在用速度防禦從生活滲出的一點孤單。他邀請我們去家裡吃點心,屋子裡散發著男子獨居的氣味。很多時候,我們就這樣側身閃進別人的日子裡,短暫而突然的相遇畫不出對方生活日常的輪廓,卻能掀開一小角,探見一點線索,就像我們在他的客廳裡瞥見那散落一旁的吉他和音響,默默猜測著他與朋友們在家彈唱的景況。後來,為了讓我們方便找到下臺車,他特別繞路載我們到公路上的卡車司機休息站。離開前他快速遞了份午餐給我們,瀟灑地揮手道別。所謂的司機休息站,其實就是幾個販售速食飲料的貨櫃屋,散落在方便大貨車停靠的

公路上,旁邊黃土漫漫,太陽炙熱又吹著大風,頗像是在大漠中孤立的驛站。某個貨櫃裡的大哥建議我們等到吃飯時間再找司機問,要我們先待在貨櫃屋裡躲太陽。這位魁梧的大哥正在為中午人潮做準備,把一顆顆像炸甜甜圈的麵團丟進油裡,熟練地撈起、擱下,接著順手拿幾個給我們嘗嘗。我們邊吃邊欣賞他俐落的手腳,突然,他拿起桌上的報紙,指著新聞照片中制伏歹徒的其中一名警察,略顯自豪地說:「這個是我。」仔細一看,面罩後的人,身形果然和他一模一樣。警察和小販,兩個我原先以為平行的職業,在他身上交會。他有點哀怨地繼續說著,警察賺的錢太少,只好兼差,現在每天早晚都要工作,沒什麼時間好好休息。

身障者使用無障礙公車所遭遇之困難與改善策略-以高雄市為例

為了解決15號巴士金鐘的問題,作者楊益宏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障礙者與肢體障礙者,在高雄市搭乘無障礙公車時所遭遇之困難,並據此對公車服務及相關的設施、制度提出建言。研究方法採取質化研究的訪談法,訪談模式與訪談人數分為個別訪談2名視覺障礙者(包括1名團體幹部)與3名肢體障礙者(包括2名團體幹部),以及焦點團體訪談9名視覺障礙者與5名肢體障礙者。根據編碼分析結果發現,視覺障礙者由於本身視力的狀況不佳,會有辨識與行動的困難,因此搭乘高雄市公車不論是候車站設施、車輛的路線號碼、車輛設施,使用這些設施需要眼睛辨識時,就會發生難以辨識或影響行動速度等問題。而肢體障礙者在使用高雄市公車的候車站設施或車輛設施則是遇到一些影響行動方面的問題,像是輪椅行

動者需特別依賴無障礙公車之斜坡板才能上、下車,但是斜坡板無法與人行道銜接,以及斜坡板的設計有一些瑕疵,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輪椅行動者的搭乘。除此之外,不論是輕度視覺障礙受訪者與輕度肢體障礙受訪者,他們會特別介意刷卡機播報票卡身分的語音。因此,本研究依據視覺障礙受訪者與肢體障礙受訪者針對各個搭車階段提出的問題,進而向政府相關單位、公車業者、視覺障礙者與肢體障礙者各自提出建言,並於政策建議將這些問題之改善進行排序,期望能有助於政府相關單位與公車業者後續推動與改善之參考依據。